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杭州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5
1
作者 陆强 陈慧丽 +4 位作者 邵晓阳 王莹莹 陶敏 何京 唐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803-2815,共13页
为揭示现阶段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对湿地生态保护工程的响应,于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对西溪湿地在3个不同时期建设的区域(Ⅰ区、Ⅱ区和Ⅲ区)中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季度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3门8纲15科45种。霍甫水丝蚓(... 为揭示现阶段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对湿地生态保护工程的响应,于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对西溪湿地在3个不同时期建设的区域(Ⅰ区、Ⅱ区和Ⅲ区)中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季度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3门8纲15科45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是现阶段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最早建设的Ⅰ区的环节动物密度在各季节均低于建设较晚的Ⅱ区和Ⅲ区,而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Ⅰ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密度虽然与Ⅱ区和Ⅲ区没有明显差异,但总生物量、物种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上升。上述结果表明,西溪湿地生态保护工程早期建设区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趋于增加,水生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得以改善。ANOSIM分析显示,西溪湿地不同区域或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些差异的主要贡献物种为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表明这两个优势物种对西溪湿地底栖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可作为湿地环境评价的指示物种。BIO-ENV分析表明,水温是影响春季和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深是影响秋季和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同时底泥总磷含量对解释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溪湿地 大型底栖动物 多样性 生物与环境联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泽陆蛙和饰纹姬蛙蝌蚪不同热驯化下选择体温和热耐受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施林强 赵丽华 +1 位作者 马小浩 马小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5-471,共7页
用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蝌蚪和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蝌蚪做研究模型,检测热驯化(20、25、30℃)对选择体温(Tsel)、低温耐受性(CTMin)、高温耐受性(CTMax)和耐受温度范围(VTR)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蝌蚪的Tsel既不受驯化... 用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蝌蚪和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蝌蚪做研究模型,检测热驯化(20、25、30℃)对选择体温(Tsel)、低温耐受性(CTMin)、高温耐受性(CTMax)和耐受温度范围(VTR)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蝌蚪的Tsel既不受驯化温度的影响,也不存在种间差异;泽陆蛙蝌蚪的CTMin显著小于饰纹姬蛙蝌蚪,而CTMax和VTR则显著大于饰纹姬蛙蝌蚪;CTMin和CTMax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VTR则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研究结果表明,热驯化显著影响2种蝌蚪的CTMin、CTMax和VTR,而对2种蝌蚪的体温调定点无显著影响;这些热生物学特征对两种蝌蚪有效适应环境温度变化、利用资源、减少种间竞争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饰纹姬蛙 泽陆蛙 蝌蚪 热驯化 选择体温 热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吻蝮和舟山眼镜蛇初生幼体的捕食性攻击行为 被引量:10
3
作者 林植华 樊晓丽 计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261-2269,共9页
毒蛇捕食行为通常可以分为3个阶段:攻击前、攻击和攻击后阶段,其中攻击阶段在整个行为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用数码摄像机拍摄了4个体温下尖吻蝮和舟山眼镜蛇幼体捕食小白鼠的行为过程,通过分析10个行为变量来比较两者捕食性攻击模... 毒蛇捕食行为通常可以分为3个阶段:攻击前、攻击和攻击后阶段,其中攻击阶段在整个行为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用数码摄像机拍摄了4个体温下尖吻蝮和舟山眼镜蛇幼体捕食小白鼠的行为过程,通过分析10个行为变量来比较两者捕食性攻击模式的差异并检测温度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两种蛇对猎物产生明显不同的攻击反应。攻击前,尖吻蝮感应猎物能力相对较弱,头部移动速度缓慢,准备时间较长;攻击时,尖吻蝮头部移动速度显著大于舟山眼镜蛇;攻击注毒后两种蛇均释放猎物,尖吻蝮头部回缩至攻击前状态的时间间隔相对较短。体温显著影响两种蛇的攻击行为。在检测的温度范围内,两种蛇都在28℃体温条件下感应猎物能力达到最好;温度效应对尖吻蝮攻击速度的影响显著,但对舟山眼镜蛇不显著。不同蛇类捕食行为模式以及对体温变化反应的差别可能主要与其利用感觉器官、生境条件上的种间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蝮 舟山眼镜蛇 捕食行为 攻击 体温 感觉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粮添加植物油和V_E对湖羊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陈雪君 茅慧玲 +1 位作者 马小梅 刘建新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1-315,共5页
研究日粮添加植物油和维生素E(vitamin E,VE)对湖羊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45日龄断奶湖羊公羔40头,平均初始体质量12.75kg,随机平均分成5组,即,对照组,3%豆油组,3%豆油加500mg·kg-1VE组,3%玉米油组,3%玉米油加500mg·... 研究日粮添加植物油和维生素E(vitamin E,VE)对湖羊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45日龄断奶湖羊公羔40头,平均初始体质量12.75kg,随机平均分成5组,即,对照组,3%豆油组,3%豆油加500mg·kg-1VE组,3%玉米油组,3%玉米油加500mg·kg-1VE组,日粮精粗比均为40:60(风干基础),且等能、等氮,为期10周的试验结束后取湖羊血清和肝脏分析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添加豆油或玉米油使血清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比对照组提高,其中CAT与GSH-Px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eicdialdehyde,MDA)含量比对照组显著下降;添加VE使各种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比单添加植物油组显著下降(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除肝脏SOD活性降低和血清GSH-Px活性升高外(P<0.05),没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日粮添加植物油和VE对湖羊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系统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VE 抗氧化 湖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色瓢虫多巴脱羧酶基因序列及低温诱导表达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汪慧娟 施佐堃 +4 位作者 徐风娇 沈祺达 徐燕霞 王世贵 唐斌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1-279,共9页
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是把多巴降解成多巴胺的重要酶类,在昆虫行为和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转录组获得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DDC基因序列的基础上,从ORF两端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并测序验证,获得了DDC基因... 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是把多巴降解成多巴胺的重要酶类,在昆虫行为和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转录组获得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DDC基因序列的基础上,从ORF两端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并测序验证,获得了DDC基因的c DNA的ORF全长序列,其包含1431 bp,编码476个氨基酸,软件分析预测显示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53.88 k Da,理论等电点为5.80。本实验分为升温、降温、低温储存以及不同发育阶段(包括预蛹,1-3 d蛹,1-3 d 4龄幼虫以及羽化1-3 d成虫)4个处理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异色瓢虫不同处理组DDC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DDC基因在蛹期第1天的表达量最高,在升温诱导条件下表达无差异,降温诱导下表达量上升;黄色雌成虫低温储存条件下基因表达量先显著上升后显著下降,黑色雌成虫表达量无差异,表明DDC基因可以在低温胁迫下高表达促使异色瓢虫适应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脱羧酶 异色瓢虫 实时荧光定量PCR 低温诱导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