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独鹤与飞”到“译事之光”——鲁迅早期文学活动中的“呐喊”
1
作者 刘克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6,共11页
鲁迅早期文学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留学日本时期和回国后的“沉默十年”。一般认为鲁迅早期文学活动是在其加入五四文学革命的准备阶段,这一观点大致成立,但忽略了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重要性。其实,此时鲁迅已经开始其后一直延续的文... 鲁迅早期文学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留学日本时期和回国后的“沉默十年”。一般认为鲁迅早期文学活动是在其加入五四文学革命的准备阶段,这一观点大致成立,但忽略了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重要性。其实,此时鲁迅已经开始其后一直延续的文学道路,即一面介绍外国文学,一面从事新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他早期的一些重要文章和文学活动完全可以视为后来发出“呐喊”的前奏,或者说就是其最初的“呐喊”。对此,应结合鲁迅与绍兴地域文化关系及其在京环境影响等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早期文学活动 “呐喊” 《斯巴达之魂》 《摩罗诗力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杭州塘栖枇杷产业发展的概况
2
作者 庞超飞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8期1201-1204,共4页
民国时期塘栖枇杷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品种改良、市场推广、果品加工、产业拓展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但也存在栽培技术落后、运销结构不合理、果农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塘栖枇杷 水果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雍正朝西湖行宫改置圣因寺园林考论
3
作者 陈兆肆 黄思珩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35,共12页
雍正五年,清帝同意浙江总督李卫所请,将康熙帝的西湖行宫改造成圣因寺园林。自此,圣因寺园林开始呈现“景观化”和“宗教化”的双重特性。此举洵非“体圣心而惜物力”之类表面说辞所能解释,实则背后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具体表现在:以“俯... 雍正五年,清帝同意浙江总督李卫所请,将康熙帝的西湖行宫改造成圣因寺园林。自此,圣因寺园林开始呈现“景观化”和“宗教化”的双重特性。此举洵非“体圣心而惜物力”之类表面说辞所能解释,实则背后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具体表现在:以“俯顺浙民慕思无已之诚”为由,缓和雍正帝先前与浙江士民剑拔弩张的关系;通过士民御容瞻仰、御碑观摩等活动,完成天命、亲民、仁泽等诸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渗透,成为“恩威并施”统治策略的具体展示;利用改造后的圣因寺,对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佛教秩序重加整顿,并适时获取地方情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正朝 西湖行宫 圣因寺园林 政治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形态及新媒介文论话语形态建构
4
作者 单小曦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文论话语形态即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力量、权力关系规约的关于文艺基本问题讲述、传递、接受行为的整体样态,是一种特殊“场语”的不断生成和涌现。1978年以来的40多年间,当代中国文论界涌现出十多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展现了当... 文论话语形态即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力量、权力关系规约的关于文艺基本问题讲述、传递、接受行为的整体样态,是一种特殊“场语”的不断生成和涌现。1978年以来的40多年间,当代中国文论界涌现出十多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展现了当代中国文论发展的基本面貌、实绩和特点。但这些话语形态基本是以书写一印刷文艺现象为研究对象的。1990年代以来,中国新媒介文艺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新媒介前卫艺术、超文本文艺、网络文艺、自媒体文艺短视频、人工智能文艺等方面具体展现出了发展实绩。对这种新兴文艺现象,当代中国各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难以给出充分解释。面向现实和未来,当代中国文论需要发展建设以新媒介文艺现象为研究旨归的新媒介文论话语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论 话语形态 新媒介文论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合说:论人工智能文艺的非具身性生成
5
作者 欧阳灿灿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9,共10页
与艺术家依赖身体经验进行创作不同,人工智能文艺创作是一种非具身性的拟合式生成。本文将这种新型的文艺生成方式称为拟合说。具身性不仅是艺术的根本特性,也是艺术创造性意义的来源,而时间压力下的具身认知塑造了人类文艺创作和审美... 与艺术家依赖身体经验进行创作不同,人工智能文艺创作是一种非具身性的拟合式生成。本文将这种新型的文艺生成方式称为拟合说。具身性不仅是艺术的根本特性,也是艺术创造性意义的来源,而时间压力下的具身认知塑造了人类文艺创作和审美的基本特色。人工智能文艺虽然在技术上能够拟合再现具象化细节及抽象形式结构,但是缺乏时间压力下具身感知机制对信息的处理和整合,因此无法自然体现时间维度对艺术意义的深层建构和影响。然而,人工智能的拟合机制,使它在捕捉大数据潜在规律方面展现出超越人类创作的优势。人工智能文艺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文艺 拟合说 非具身性 时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挚友到对手——对胡适与梅光迪“文学革命”争论的再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克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27-33,1,共7页
胡适与梅光迪留美期间有关白话是否可以入诗的争论以及胡适的白话诗创作实践,如今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胡适与梅光迪的争论一直限于私人书信往来层次,属于文人正常的日常交往活动。利用他们的... 胡适与梅光迪留美期间有关白话是否可以入诗的争论以及胡适的白话诗创作实践,如今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胡适与梅光迪的争论一直限于私人书信往来层次,属于文人正常的日常交往活动。利用他们的日记和书信以及同时代人的回忆录等材料,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进行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有别于正统文学史书写的另一种解读历史的方式,有助于丰富对五四文学革命孕育和发生过程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胡适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革命 胡适 梅光迪 日常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的文学本质观与文艺领域的反本质主义思潮 被引量:2
7
作者 边平恕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94,共8页
文艺领域的反本质主义理论反对把文学的本质理解为僵化的东西,却又走上了否定文学有任何定性的迷思。针对反本质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曲解为"虚幻的实体",本文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提... 文艺领域的反本质主义理论反对把文学的本质理解为僵化的东西,却又走上了否定文学有任何定性的迷思。针对反本质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曲解为"虚幻的实体",本文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考察文学本质的科学方法论,即从文学活动的实践及其与经济基础、政治及其他文化的整体联系和对立统一中考察文学。正是在这一复杂的实践过程中,文学形成了既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其他文化因素相联系,又带有审美价值的独特本质。科学的本质观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历史地发展变化的。这种带历史性的文学本质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文学性,即真、善、美融会统一的一般本质。文学的一般本质具有规范性和开放性,它体现在意识形态文学、精英文学、商品文学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学本质观 反本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学与陈寅恪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以陈寅恪有关《敦煌零拾》读书札记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克敌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134,共9页
对于敦煌学学科的建立,陈寅恪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充分利用海外敦煌文献,对残留于国内的有关文献进行比对研究,由此生发出对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宗教和历史方面的深入研究,他对《敦煌零拾》所作札记以及由此所写数篇论文... 对于敦煌学学科的建立,陈寅恪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充分利用海外敦煌文献,对残留于国内的有关文献进行比对研究,由此生发出对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宗教和历史方面的深入研究,他对《敦煌零拾》所作札记以及由此所写数篇论文就是这方面的极好展示。由其所作札记及所撰写论文的比较中,还可以发现陈寅恪独特的治学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他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发展演变所具有的宽广视野和悲天悯人的胸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敦煌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魏晋文学研究及与刘师培、陈寅恪相关研究之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克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0-23,共14页
鲁迅的魏晋文学研究,尽管一些学术论断并非首创,由于抓住了这一时期文人的心态与其创作风格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富有创见的见解,因此对20世纪的相关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迅从文人日常生活角度出发来阐释这一时期文学演变的思路,别有洞... 鲁迅的魏晋文学研究,尽管一些学术论断并非首创,由于抓住了这一时期文人的心态与其创作风格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富有创见的见解,因此对20世纪的相关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迅从文人日常生活角度出发来阐释这一时期文学演变的思路,别有洞见。比较分析鲁迅与刘师培、陈寅恪、朱光潜、钱钟书等人的相关论断,可见他们各具特色的治学理念和内在的一致性,即对"士与中国文化"这一经典命题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界对鲁迅在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权威性的认定,并未导致在研究中对鲁迅模式的真正模仿和拓展提高,实际状况大多是把鲁迅论断简单地作为理论依据,其最终的理论框架往往沦于庸俗社会批评的套路,个中缘由值得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魏晋文学 刘师培 陈寅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后日本大学的改革和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美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1-145,共5页
战后以来,日本大学经历了三次改革和发展。第一次改革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主要是将战前多种类型、多种水平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改组为四年制本科大学和两年制短期大学,同时进行了大学课程改革,形成了所谓"二.二分段"模式。第... 战后以来,日本大学经历了三次改革和发展。第一次改革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主要是将战前多种类型、多种水平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改组为四年制本科大学和两年制短期大学,同时进行了大学课程改革,形成了所谓"二.二分段"模式。第二次改革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对大学入学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两次入学考试成了日本大学入学考试的基本制度。第三次改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当时日本大学出现的新问题,日本大学普遍实行了课程改革,将"二.二分段"模式改为一般教育与专门教育结合的"四年一贯"模式并建立了大学自我评价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大学改革 新制大学 短期大学 课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的祛魅:鲁迅的自然审美与反浪漫书写
11
作者 邵宁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165,共10页
鲁迅对风景描写和自然审美的态度,有一个历史的转变过程。从早期由偏重自然审美到关注科学认识的转变,到“五四”时期“月光”的发现及随后对自然美的有意冷淡、反讽,上海时期以“准风月谈”为名的都市风物描写,无不透映出他思想人格发... 鲁迅对风景描写和自然审美的态度,有一个历史的转变过程。从早期由偏重自然审美到关注科学认识的转变,到“五四”时期“月光”的发现及随后对自然美的有意冷淡、反讽,上海时期以“准风月谈”为名的都市风物描写,无不透映出他思想人格发展中某些相当深刻的东西。其中既有对传统文人趣味的叛离、扬弃,又有对现实生活严峻性的回应。而这一切又都和现当代文学中一度出现的以“抒情的放逐”为标志的整体性思潮联系在一起,以一种“反浪漫”的方式凸显出中国现代文学审美之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风景观 现代意识 抒情的放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棋经》原注、原序的流传与消亡——以敦煌本为中心的考察
12
作者 王晶波 范英杰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5,共10页
《灵棋经》是保留至今的早期拟易类卜书的代表性作品。敦煌本《灵棋经》的两个系统保存了《灵棋经》最早的原注与原序。这些内容在后世流传中经历了被整合、改造乃至最终消亡的演化过程。原注、原序的流传及消亡,在《灵棋经》文本的动... 《灵棋经》是保留至今的早期拟易类卜书的代表性作品。敦煌本《灵棋经》的两个系统保存了《灵棋经》最早的原注与原序。这些内容在后世流传中经历了被整合、改造乃至最终消亡的演化过程。原注、原序的流传及消亡,在《灵棋经》文本的动态生成与定型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拟易类占卜典籍的注文与序言的发展演变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棋经》 敦煌写本 原注 原序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文艺史视野下人工智能声音艺术的新变
13
作者 王樱子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5,共7页
长期以来,媒介文艺史对声音的关注几乎等同于对音乐的关注,语音、噪音等其他类型的声音元素则长期被忽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媒介文艺史中的声音元素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同类型的声音被重新纳入文艺史叙述之中。这一变化推动了听... 长期以来,媒介文艺史对声音的关注几乎等同于对音乐的关注,语音、噪音等其他类型的声音元素则长期被忽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媒介文艺史中的声音元素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同类型的声音被重新纳入文艺史叙述之中。这一变化推动了听觉主体性的建构,使声音不再只是视觉的附庸。从口传时代的具身唱奏,到书写印刷时代的谱写沉默,从机械复制时代的唱片留声,到数智时代的“造音”工程,声音艺术以迭代的方式不断演变。各类前沿的人工智能声音艺术实践,例如人工智能朗读带来听觉快感,人工智能ASMR艺术引发通感与联觉体验,均重塑了人们对声音艺术审美效应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声音艺术 听觉快感 声音联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验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林航 李震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49-1956,共8页
对浙江省唯一的全国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德清县进行分析,解析其在试点近两年来的经验与成效,特别是以落实"八项制度创新"为抓手,赋予农民"六项权能",逐步明确了产权关系,规范了运行机制,建立了交易平台,... 对浙江省唯一的全国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德清县进行分析,解析其在试点近两年来的经验与成效,特别是以落实"八项制度创新"为抓手,赋予农民"六项权能",逐步明确了产权关系,规范了运行机制,建立了交易平台,激活了抵押功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清模式"。通过剖析"德清模式"的措施和经验,总结经验和成效,为我国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提出对策。针对试点中发现的问题,建议合理设置并妥善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以"静态管理"模式完善股权固化改革;赋予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构建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村级经济组织经营机制;规范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分配,逐步缩小集体福利分配的范围;加快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拓展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试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资产 股份权能 股权固化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产权抵押担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域视野下的晚清“兵权下移”现象——以浙江为例的考察
15
作者 徐杨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7-149,共13页
晚清"督抚专权"的问题在学界素有争议,而"兵权下移"是其重要的论述内容。以浙江的个案来看,光绪朝中后期的巡抚们对军队的掌控虽有突破规制之处,但没有到达"专权"的地步。真正的"兵权下移"主... 晚清"督抚专权"的问题在学界素有争议,而"兵权下移"是其重要的论述内容。以浙江的个案来看,光绪朝中后期的巡抚们对军队的掌控虽有突破规制之处,但没有到达"专权"的地步。真正的"兵权下移"主要缘于清廷对新军的失控,缘于新军的地方化与革命化。与受人瞩目的北洋新军、湖北新军不同,浙江新军的"平庸"反而更能反映一般省份新军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兵权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内涵、必要性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新民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55,共5页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核心素养落实难、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碎片化、初高中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等问题,研究认为,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呈现出单元主题的统摄性、单元内容的系统性、教学过程的探究性等特点,采用单元主题教学的方式是解决...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核心素养落实难、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碎片化、初高中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等问题,研究认为,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呈现出单元主题的统摄性、单元内容的系统性、教学过程的探究性等特点,采用单元主题教学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单元主题教学的策略包括:基于课标要求,确定单元主题;聚焦核心素养,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提炼单元大概念,构建单元内容体系;设计单元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编制评价量表,关注素养目标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单元主题教学 核心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两次海防大讨论的幕后解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先松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1,共9页
同光之交海防大讨论和光绪十一年海防大讨论,关系到晚清海防建设的重大布局和发展走向。与正式上交的海防奏议不同,李鸿章等参议官员留下的信函、日记等,记载了两次海防大讨论更多的政治内幕。从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参议官员对近代海防的... 同光之交海防大讨论和光绪十一年海防大讨论,关系到晚清海防建设的重大布局和发展走向。与正式上交的海防奏议不同,李鸿章等参议官员留下的信函、日记等,记载了两次海防大讨论更多的政治内幕。从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参议官员对近代海防的认知较为隔膜,尤以同光之交海防大讨论为著,由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议官员的筹款决心。相对于李鸿章、翁同龢、阎敬铭等参议官员,文祥、奕譞是两次海防大讨论的发起者和主持者,但前者因病不可为,将海防筹议的主导权推诸地方督抚、京官群体;后者借海防善后为京旗“市德”谋取裁勇节饷款。清廷中枢对海防大讨论进程的指导不力和海防态度的反转,应为两次海防大讨论因循粉饰的结局承担更多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防大讨论 文祥 周家楣 李鸿章 奕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媒介文艺外部研究——基于平台的方法
18
作者 别君华 单小曦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128,共12页
平台研究是探索和回应近20年来中国新媒介文艺平台化进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制度模式和实践经验的必然选择。将平台确立为继语言、媒介之后的外部研究和方法,可以发现作为新媒介文艺的基础设施,平台在多力合成框架下塑造了“不确定性平... 平台研究是探索和回应近20年来中国新媒介文艺平台化进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制度模式和实践经验的必然选择。将平台确立为继语言、媒介之后的外部研究和方法,可以发现作为新媒介文艺的基础设施,平台在多力合成框架下塑造了“不确定性平台文艺”。虽然可编程技术架构充分激活了文艺生产力,促使“不可能的创意阶层”兴起,但平台在多边市场的绝对主导权将生产力转化为平台资本主义掠夺剩余价值的增长点。更进一步,平台资本逻辑下的算法利维坦推动文艺生产从类型化、模板化到套路化层层异化,导致平台文艺作品以“算法化美学价值”为先。由此,激活与禁锢构成平台生产效能的辩证法,这提醒我们在反思新媒介文艺平台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具有“中国精神”的平台文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文艺 平台 文艺生产力 中国精神 外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茶文化传播的“他者”视角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戴娇杨 曹沸 《福建茶叶》 2024年第3期136-138,共3页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之瑰宝,加强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在新媒体时代,一群“洋网红”活跃在各大国内外自媒体平台,他们用独特的“他者”视角传播中国文化,逐渐成为“他塑”中国形象的重要...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之瑰宝,加强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在新媒体时代,一群“洋网红”活跃在各大国内外自媒体平台,他们用独特的“他者”视角传播中国文化,逐渐成为“他塑”中国形象的重要力量。本文以B站的“洋网红”代表“我是郭杰瑞”的云南咖啡创业系列视频为例,探究在新媒体时代“洋网红”短视频对于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洋网红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预测甘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被引量:13
20
作者 高俊峰 张初 +3 位作者 谢传奇 朱逢乐 郭振豪 何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154-2158,共5页
为了探究应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对甘蔗内部可溶性固形物(SSC)预测的可行性,试验样本选择三种不同品种中的240个甘蔗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光谱成像系统获取甘蔗节的近红外光谱信息和图像信息,并分别探讨了光谱信息和图像纹理信息对... 为了探究应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对甘蔗内部可溶性固形物(SSC)预测的可行性,试验样本选择三种不同品种中的240个甘蔗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光谱成像系统获取甘蔗节的近红外光谱信息和图像信息,并分别探讨了光谱信息和图像纹理信息对甘蔗可溶性固形物预测的可行性。采用最小二乘回归(PLSR),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及主成分回归(PCR)建模方法构建甘蔗可溶性固形物的预测模型。比较了连续投影算法(SPA)、无信息变量消除算法(UVE)及区间偏最小二乘(iPLS)特征提取方法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甘蔗的光谱信息能实现可溶性固形物的预测,其中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建模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9和0.843,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44和0.742。通过UVE算法提取105个有效波长所建立的PLSR模型的建模集及预测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和0.813,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93和0.8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图像 甘蔗 可溶性固形物 模型 纹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