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区建设成效及其影响机制分析——基于两轮全国性调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蕾 王旭燕 +1 位作者 李瑞 宋柏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9-72,共14页
本研究依托两轮全国性调查数据,以200所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将2019年和2023年两轮调查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同时与2023年全国调查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全面分析我国200所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区建... 本研究依托两轮全国性调查数据,以200所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将2019年和2023年两轮调查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同时与2023年全国调查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全面分析我国200所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区建设成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影响我国200所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区建设成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十四五”期间,200所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创业教育绩效明显提升,创业课程、创业师资和创业实践虽有显著提高,但仍需持续关注和重点监控。学生创业认知水平较低,创业自我效能感较低,需重点关注。不同类型高校创业教育绩效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性。高校创业教育绩效影响因素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的变化,反映出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正在由“外部政策驱动型”向“内外均衡驱动型”转变,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是创业教育向好的动力机制,也是创业教育成效显著的深层原因。为进一步提升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区建设效能,本研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上提出建议,即持续发挥国家/社会宏观政策的牵引力度,分类管理,创造更加包容、友好的大学生创业分类支持制度环境;把握核心教学要素,明确高校“建设支点”,在创业课程、创业师资和创业实践方面实现实质性突破和创新;树立正确的竞赛观,深度挖掘创业竞赛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创业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区 建设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创新资源如何驱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基于学习方式的中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扬杰 徐颖 翁灵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3-58,共16页
批判性思维作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其发展深受高校创新资源的影响。然而,高校创新资源如何驱动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结合“投入-过程-产出”模型,构建了高校创新资源、学习方式与批... 批判性思维作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其发展深受高校创新资源的影响。然而,高校创新资源如何驱动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结合“投入-过程-产出”模型,构建了高校创新资源、学习方式与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机制框架,并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对51 063名中国高校学生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高校创新资源投入显著促进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挑战式学习与互动式学习在这一关系中发挥显著中介作用,且互动式学习的中介效应高于挑战式学习。据此,我们提出四点实践启示:全面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助力课程与设施协同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提升批判性思维教学能力;优化学习方式组合,发挥协同中介的促进作用;革新批判性思维评价,构建多维过程评估体系。本研究结果能为高校创新教育和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提供重要实证支撑和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资源 批判性思维 挑战式学习 互动式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层级化何以形塑自我位置感--基于某地方高校本科生的纵向民族志研究
3
作者 汪卫平 袁晶 王治森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1,共12页
相比于重点大学和高职专科,处于中间位置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似乎更是学术和舆论的双重透明体。借鉴教育自传和纵向民族志的研究范式,基于对某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的长期质性研究考察(2021—2024),整合了布迪厄及后继者关注的“位... 相比于重点大学和高职专科,处于中间位置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似乎更是学术和舆论的双重透明体。借鉴教育自传和纵向民族志的研究范式,基于对某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的长期质性研究考察(2021—2024),整合了布迪厄及后继者关注的“位置感”概念和批判教育学者主张的“符应原则”的核心框架,试图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本科生自我位置的认知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均明确或隐性建构出了“中等/普通学生”的自我叙事。对其解释性描述话语主要涉及权利等级化和社会比较两种机制。面对学校等级结构的影响,他们有敏感的心理和早期的负面经历,自我调适与内心和解并存。更重要的是,他们接受了院校分层的游戏规则,被院校等级制影响下努力的叙事所驯化。学校所处的高等教育结构位置及其文化体系与学生个体自身的位置感认知形成映射关系,虽有另类案例,但大学层级化基本上烙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并演变为被社会长期忽视的隐形机制和优绩主义秩序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学生 地方普通本科 精英大学 教育自传 纵向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摇篮到职场:美国教育纵向数据建设及其在院校研究中的应用
4
作者 赵蕾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5,共10页
纵向数据是通过纵向研究探索研究对象发生纵向变化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美国联邦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开发了众多与教育有关的纵向数据收集项目,并从2006年起资助各州建设涵盖教育和就业的“从摇篮到职场”纵向数据系统。截至2021年,... 纵向数据是通过纵向研究探索研究对象发生纵向变化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美国联邦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开发了众多与教育有关的纵向数据收集项目,并从2006年起资助各州建设涵盖教育和就业的“从摇篮到职场”纵向数据系统。截至2021年,美国已有40个州建立了这样的纵向数据系统,其他州近年来也启动了类似的项目建设。州纵向数据系统涵盖了早期教育、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及职场数据,为提升教育透明度、加强质量问责和质量评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纵向数据在院校研究领域应用广泛,对院校研究有效完成其承担的政策分析、战略规划论证以及大学办学成效评估的“金三角”功能意义重大。有效建设纵向数据系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科学决策理念、教育质量观、法律要求、充足的经费投入、各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以及院校研究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纵向数据 纵向研究 院校研究 循证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评估到退出:欧美大学非终身教职教师的管理制度研究
5
作者 付淑琼 周文俊 《外国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9,共12页
20世纪中叶以来,为应对非终身教职教师数量日益增长的现实,很多欧美大学有针对性地建立了教师管理制度体系。其中“任期时长”“评估时间和内容”等规定构成多元的选拔性评估制度;教学支持、科研支持、职业规划支持等构成发展性支持制度... 20世纪中叶以来,为应对非终身教职教师数量日益增长的现实,很多欧美大学有针对性地建立了教师管理制度体系。其中“任期时长”“评估时间和内容”等规定构成多元的选拔性评估制度;教学支持、科研支持、职业规划支持等构成发展性支持制度;提供缓冲期和通知期,或提供、推荐校内外的其他就业岗位、过渡岗位等构成补救性退出制度。具体而言,包括编订非终身教职教师指南,设置灵活多元的评估制度和缓冲期制度,采用长时间轴线及过程性的弹性评价,提供包含职业规划与指导、导师指导、资金支持等在内的学术支持,都是大学非终身教职教师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大学 非终身教职教师 评估制度 支持制度 退出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高校创新之道——基于创新投入扩散与创新产出的面板模型
6
作者 黄兆信 龙泽海 韩冠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8,共16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创新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高校是其中实施的核心环节,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以高校创新生态系统、投入产出为理论基础,从创新投入扩散与创新产出探讨高校创新之道。本文通过3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指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创新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高校是其中实施的核心环节,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以高校创新生态系统、投入产出为理论基础,从创新投入扩散与创新产出探讨高校创新之道。本文通过3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指标的数据,构建面板模型,研究高校创新体系以及投入扩散与产出的关系。研究发现:构建高校创新生态系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创新人力投入是高校创新产出的根本源泉;创新经费投入构成高校创新产出的核心保障;技术转让对于高校创新产出具有重要激励作用;国际合作研究为高校创新产出提供重要推动力,但国际会议交流还未发挥其应有作用。基于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高校创新 创新投入 创新扩散 创新产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别少数”的处境:我国研究型大学外籍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7
作者 田芬 郑雅倩 《复旦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7,共9页
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外籍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易变性职业生涯理论和文化理论,对我国7所研究型大学的外籍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了调研。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研究型大学外籍教师在学术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主要表现... 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外籍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易变性职业生涯理论和文化理论,对我国7所研究型大学的外籍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了调研。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研究型大学外籍教师在学术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卷不动”与“躺不平”的制度压力、“向前看”与“向后看”的时间焦虑、“官本位”与“求生存”的思维差异、“经常用”与“很难学”的语言苦恼。导致这些困境生成的因素包括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缺失、绩效导向的管理制度价值预设、评价制度内隐的严格时间规划表和不断博弈的学术文化。因此,本文建议高校建设从“遇见”到“预见”的制度,构建清晰稳定的绩效评价体系,协助外籍教师寻找专业价值定位坐标系,并促进跨国学术文化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高等教育国际化 外籍教师 学术职业 发展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竞赛赋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三维建构
8
作者 朱华兵 黄扬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77,共4页
创新竞赛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时代重任。针对在开展创新竞赛活动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高校可从改善参与态度、优化参与策略、规范参与行为、合理安排参与时间等维度提升竞赛的组织能力,... 创新竞赛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时代重任。针对在开展创新竞赛活动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高校可从改善参与态度、优化参与策略、规范参与行为、合理安排参与时间等维度提升竞赛的组织能力,为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高质量的参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竞赛 创新能力 参与理论 创新创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笔谈)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洪捷 魏丽娜 +2 位作者 陈涛 罗英姿 王东芳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共11页
研究生分类培养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学术训练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受到很大的挑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如何适应不同行业和职业领域的要求、如何面对不同行业职业需求培养高... 研究生分类培养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学术训练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受到很大的挑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如何适应不同行业和职业领域的要求、如何面对不同行业职业需求培养高层次实践型人才、如何处理学术训练与实践能力训练的关系,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如何真正做到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如何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这些都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笔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陈洪捷分析了专业博士培养如何理解和实现实践能力培养问题。魏丽娜以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就如何真正落实校企合作这一培养方式进行了全面讨论。陈涛从供需适配角度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产品”思维。罗英姿对农业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的讨论。王东芳对专业博士的国际趋势和特征进行讨论,强调社会需求是专业博士发展的根本动因。各位作者虽然讨论的具体问题不同,但涵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诸多重要问题,从理念到实践、从模式到体制、从中国实践到国际经验,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学术训练 实践型人才 研究生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博士培养 专业博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师范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基于链式中介模型的深度分析
10
作者 陈凡 马姗姗 韩冠爽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3-41,共9页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师范生专业培养的核心目标和关键能力。基于全国266所高校7659名师范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链式中介模型对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数字能力、创新动力、创新...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师范生专业培养的核心目标和关键能力。基于全国266所高校7659名师范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链式中介模型对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数字能力、创新动力、创新文化等因素显著影响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当前创新资源支持和创新教育与师范生创新能力呈负相关;高校创新环境对师范生创新能力有间接影响,创新过程和创新人格在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应通过构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师范生培养体系、搭建以数字能力为突破口的师范教育课程框架、创建更加开放的师范生跨学科合作交流机制,切实有效开展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创新能力 影响因素 链式中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专业硕士的就业选择、区域流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22年全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的实证分析
11
作者 李敏 李仲浩 +1 位作者 魏丽娜 陈洪捷 《研究生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0,共10页
基于2022年“全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项目”数据,对我国西部地区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及区域流动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毕业生本区域就业比例为62.7%,西部户籍、教育学和医学类毕业生留在西部的比例最高;更偏好体制内... 基于2022年“全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项目”数据,对我国西部地区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及区域流动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毕业生本区域就业比例为62.7%,西部户籍、教育学和医学类毕业生留在西部的比例最高;更偏好体制内单位就业,在企业就业比例较低;工学类和经济学类毕业生流失到东部企业的比例较高,精英层次毕业生流失情况更为严重,西部地区专业硕士培养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有限。基于此,建议进一步优化西部高校专业学位布局,推进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领域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提升西部地区专业硕士培养成效。同时,加强对本区域生源的培养能力,通过提升城市吸引力、出台就业优惠政策等促进西部地区专业硕士人才的积累与长期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专业硕士 就业选择 区域流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兆信 王涵 黄扬杰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32,共9页
教师创新能力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研究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和协同进化理论,提出教师创新能力的整合性分析框架。调查了中国30个省18021名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现状,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和NCA的方法,探究个人、组织、文... 教师创新能力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研究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和协同进化理论,提出教师创新能力的整合性分析框架。调查了中国30个省18021名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现状,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和NCA的方法,探究个人、组织、文化、环境多重条件在提升教师创新能力方面的并发协同效应和联动匹配模式。研究发现:创新教学、数字学习能力和产教融合是构成教师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存在4条教师高创新能力的驱动路径,即组织与环境协同的产教融合型,个人与环境协同的创新文化型,个人与组织协同的数字能力型,组织与文化协同的创新教学型,在特定条件下,组织维度中的创新教学条件可以突破文化和环境的条件限制;产生两条教师低创新能力的驱动路径,这些路径与产生教师高创新能力路径之间存在非对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环境匹配 教师创新能力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必要条件分析(N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生科研诚信问题及治理:以学术介质为线索的考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晓彤 罗志敏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1,共9页
科研诚信不仅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时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性规范。论文以学术介质为线索,对研究生科研诚信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发现,学术介质的持续演化在对科学研究赋权赋能的同时,也使研... 科研诚信不仅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时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性规范。论文以学术介质为线索,对研究生科研诚信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发现,学术介质的持续演化在对科学研究赋权赋能的同时,也使研究生科研诚信面临日益复杂的挑战:从纸媒时代科研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到互联网时代为规避查重机制而出现的大量低质量、无质量论文,再到智能时代因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而引发的主体性消解。学术介质的革新不仅推进了科学研究,也深刻影响了科研诚信的生态环境。研究生科研诚信规范的制定需要考虑不同学术介质带来的影响,学术诚信体系的构建也需要整合多种学术介质资源,同时其治理思维和方式也要随学术介质的演化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科研诚信 学术治理 学术介质 纸媒时代 互联网时代 人工智能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好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大学的新出场与新图景
14
作者 胡燕娜 罗志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2-154,160,共14页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目标和动力,锚定的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文提出的美好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大学发展样态和发展图景,是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承接的,是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时代感的、新的大学打开方式。美好大学内嵌着深厚...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目标和动力,锚定的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文提出的美好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大学发展样态和发展图景,是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承接的,是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时代感的、新的大学打开方式。美好大学内嵌着深厚的历史与现实逻辑,指向人民的美好生活,又以根植于生活现实这种方式推进,最终以可感的公共生活体验落地,是人民的生活事实与生活意义的统一。当前,我国大学变革和转型的核心要义,就在于能按照美好生活的指向来建设和发展自己,并在这一过程中创造生活之美,成就师生美的生活,以担负起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奠基的光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美好大学 美好生活 道路自信 民族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为何越发难以治理?——基于治理限度与行动逻辑的分析
15
作者 罗志敏 吴英琪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4,共10页
现代社会条件在为大学带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使期待得到治理优绩产出的大学,陷入一种“投入”与“成效”不相匹配的治理困境。大学为什么越来越难治理呢?大学治理存在着由自身行政限度、技术限度所形塑的诸多“不受掌控”之处。然而,... 现代社会条件在为大学带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使期待得到治理优绩产出的大学,陷入一种“投入”与“成效”不相匹配的治理困境。大学为什么越来越难治理呢?大学治理存在着由自身行政限度、技术限度所形塑的诸多“不受掌控”之处。然而,大学为适应不断加速、动态稳定的现代社会,往往依循的是效益思维和规制思维下一种倾向于不断扩大作用范围的“企图掌控”行动逻辑,以求自身不会出现“不受掌控”的情况,这不仅对旧矛盾的缓和作用有限,还造成了新的“不受掌控”,从而导致大学越发难以治理。大学要从治理困境中突围,应摒弃单一的效益与规制思维,转向适应型的治理策略,并采用整体性的内部机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治理 治理限度 行动逻辑 界面治理 不受掌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志趣何以致远——基于目标定向的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成长模型构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嫣 吴瑶瑶 +2 位作者 潘萌萌 吴宝 王淑涨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2-50,共9页
学术志趣是潜心学术、琢磨学问的动力之源。目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普遍面临学术志趣不高、学术目标定位不清、学术理想抱负不高等问题。文章基于成就目标定向理论,采取质性分析方法,对9所高校13名人文社科领域的优秀学者进行访谈,归纳总... 学术志趣是潜心学术、琢磨学问的动力之源。目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普遍面临学术志趣不高、学术目标定位不清、学术理想抱负不高等问题。文章基于成就目标定向理论,采取质性分析方法,对9所高校13名人文社科领域的优秀学者进行访谈,归纳总结出基于目标定向的研究生学术成长模型。模型显示,内部动机和外部驱动影响学术志趣的形成,通过学术训练和学术发展,学术志趣持续作用于目标定向,促进回避目标定向转化为趋近目标定向。恰当的目标定向又对个体的学术训练和学术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通过绩效反馈于学术志趣,由此不断循环往复,最终实现学术致远。总而言之,目标定向作为从志趣到致远的“桥梁”,有助于推动研究生在长期学术生涯中行稳致远,实现学术理想和自我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志趣 学术致远 人文社科类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脱嵌到再嵌:职业教育吸引力下降的制度根源及重塑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郝天聪 汪卫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57,共11页
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下降并非是一个旧问题,而是一个新问题。借助个体化理论视角,通过对老中专生回忆录文章的文本分析和新中专生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中专生社会形象的变迁伴... 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下降并非是一个旧问题,而是一个新问题。借助个体化理论视角,通过对老中专生回忆录文章的文本分析和新中专生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中专生社会形象的变迁伴随着其从“嵌入”到“脱嵌”的个体化进程,即从“精英教育体制下的学业佼佼者”转变为“精英教育体制瓦解下的学业失败者”,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下渴望‘跳出农门’的农家子弟”转变为“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瓦解下渴望融入城市的新市民子弟”,从“就业包分配体制下的‘铁饭碗’获得者”转变为“就业包分配体制瓦解下的‘打工一族’”。在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以中专生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学生个体化发展并未实现有效的制度“再嵌”,这是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下降的根本原因。为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要强化与职业教育学生个体化发展相匹配的制度建设。一是改革单一以分数为取向的普职分流制度,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类型;二是夯实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凸显职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技能优势;三是完善职业教育升学体系,健全技能型人才评价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吸引力 个体化 嵌入 脱嵌 再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愿服务参与能培育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吗——基于追踪调研和双重差分技术的因果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平平 牛新春 汪卫平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3,共10页
已有众多研究基于人格特质理论和经验学习理论,揭示了志愿服务参与和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本文基于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发展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志愿服务参与和非认知能力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志愿服务参与究竟是... 已有众多研究基于人格特质理论和经验学习理论,揭示了志愿服务参与和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本文基于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发展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志愿服务参与和非认知能力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志愿服务参与究竟是筛选还是培育了大学生的非认知能力。研究结果证实了志愿服务参与对外向性和尽责性有筛选作用,对宜人性有培育作用,对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既没有筛选作用,也没有培育作用。这些结果表明高校志愿服务主要通过人格特质机制筛选了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对非认知能力的培育作用有限,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高校志愿服务如何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服务参与 非认知能力 因果关系 双重差分法 追踪调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敏捷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慧芬 庞畅 +2 位作者 郑如歆 陆吉健 董伟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01,共7页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入,它在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基于敏捷课程开发理念,团队构建了一个包括调研分析、调试设计、迭代开发三个阶段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敏捷课程开发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智慧生活...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入,它在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基于敏捷课程开发理念,团队构建了一个包括调研分析、调试设计、迭代开发三个阶段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敏捷课程开发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智慧生活与STEM规划》课程开发中。文章详细介绍了该课程的开发过程、内容迭代以及实践检验,并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敏捷课程开发的未来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敏捷课程开发 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需要怎样的机构布局:一项质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志敏 杨崇 吴佳宁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1,共9页
机构是维系组织运转的基本功能构件,大学就是建立在一套独特且相互关联的机构之上的。在校内如何进行合理的机构布局,以适应治理能力提升的需要,就成了大学治理现代化新阶段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论文选取了21位受访人(专家)并对其进行... 机构是维系组织运转的基本功能构件,大学就是建立在一套独特且相互关联的机构之上的。在校内如何进行合理的机构布局,以适应治理能力提升的需要,就成了大学治理现代化新阶段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论文选取了21位受访人(专家)并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对获取的文本资料进行了三级编码,就此建构了大学机构布局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大学的机构布局状态受制于高层作用、部门工作、合作关系、人员管理以及资源汲取等五个维度,也影响乃至决定着大学治理能力的高低。进一步分析发现,设置在校内的各个机构,实质上就是场地、编制、职位、经费等要素在某个组织层面的组合及其体现,机构布局则可理解为要素在时间、空间、数量三个向度上不同配置后的呈现。要素的配置程度或效率,不仅直接反映大学的机构运行效能,也代表着大学治理能力的高低。这一研究发现可以为新阶段下的大学机构改革带来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治理能力 机构布局 要素 要素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