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型臂导航下后路截骨与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王灿锋 章永权 +4 位作者 楼宇梁 李长明 洪锋 李伟 全仁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4-621,共8页
目的:探讨后路“O”型臂导航内固定+截骨矫形术和前路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后路“O”型臂导航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3年6月期间,本院... 目的:探讨后路“O”型臂导航内固定+截骨矫形术和前路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后路“O”型臂导航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3年6月期间,本院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55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后路“O”型臂导航内固定+截骨矫形组(A组,20例)和前路OLIF+后路“O”型臂导航内固定组(B组,25例)。A组男8例,女12例;年龄47~81岁(66.4±7.4岁);B组男8例,女17例;年龄52~81岁(67.4±8.2岁)。记录患者围术期数据,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填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评估临床疗效;同时拍摄脊柱全长站立位X线片,测量冠状位侧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隙高度、椎体融合率等数据,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A组18~38个月(26.5±5.3个月);B组20~36个月(24.3±4.2个月),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起床时间、输血人次分别为219.0±25.7min、1087.5±353.1mL、364.7±22.9mL、11.0±3.4d、18次;B组为169.4±25.6min、672.5±308.6mL、109.3±25.3mL、6.3±1.8d、8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A组为6.2±0.9分、1.8±0.8分;B组为4.4±0.9分、1.3±0.5分,B组均低于A组(P<0.05)。术后A组ODI为(22.8±4.8)%,B组为(19.9±2.9)%,B组低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末次随访时矢状面SVA为47.0±11.5mm、43.9±19.7mm;B组为35.2±19.9mm、30.9±19.9mm,A组矢状面矫正均优于B组(P<0.05)。术后、末次随访两组冠状面Cobb角、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为48.1±8.2mm、46.1±8.5mm;B组为57.4±5.4mm、56.3±5.6mm,B组优于A组(P<0.05)。A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2例,切口愈合延迟2例,钉棒断裂1例,螺钉松动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6/20);B组患者2例术后出现左大腿前内侧疼痛,2例患者出现短暂的左侧屈髋无力,均在随访时恢复,并发症发生率为16%(4/2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A组高于B组(P<0.05),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脊髓损伤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植骨及融合器均骨性融合。结论:后路“O”型臂导航内固定+截骨矫形术和前路OLIF+后路“O”型臂导航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均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前者矢状面矫形效果更好,但存在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术后卧床时间久、并发症多等问题,后者冠状面侧弯矫形效果不亚于前者,同时具有微创、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疾病 脊柱侧凸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