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7
1
作者 曲丕盛 万海方 +2 位作者 王振 余建明 陶凡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444-2446,共3页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2年8月我院疼痛门诊收治的经微创及外科手术治疗后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卡马西平组和加巴喷丁组,各25例。两组患者分别服...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2年8月我院疼痛门诊收治的经微创及外科手术治疗后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卡马西平组和加巴喷丁组,各25例。两组患者分别服用卡马西平片和加巴喷丁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4周后的疼痛缓解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表示〕;药物用量;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满意度〔采用生活满意度指数B(LSI-B)表示〕;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8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卡马西平组23例,加巴喷丁组25例。经过4周药物治疗后,加巴喷丁组患者药物用量平均为(1 884±546)mg/d,卡马西平组药物用量平均为(652±121)mg/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4周后VAS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LSI-B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加巴喷丁组治疗后LSI-B高于卡马西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1、2、4周后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加巴喷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7/25),低于卡马西平组的56.5%(13/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用于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均有效、安全,但加巴喷丁在用药安全性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优于卡马西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巴喷丁 卡马西平 三叉神经痛 疼痛测定 生活满意度指数B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经皮穿刺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胃癌晚期疼痛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付霜 黄丽霞 +2 位作者 曲丕盛 方军 连燕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2928-2930,共3页
目的观察CT引导经皮穿刺腹腔神经丛阻滞对胃癌晚期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3例晚期胃癌伴有上腹部或腰背部疼痛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行腹腔神经丛无水乙醇毁损性阻滞。观察并随访术前,术后第2周,术后第1、2、4、6个月患者的疼痛视... 目的观察CT引导经皮穿刺腹腔神经丛阻滞对胃癌晚期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3例晚期胃癌伴有上腹部或腰背部疼痛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行腹腔神经丛无水乙醇毁损性阻滞。观察并随访术前,术后第2周,术后第1、2、4、6个月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评估疗效,记录随访期间吗啡摄入量。结果 23例患者术后第2周临床治愈16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1例,且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的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周~第6个月患者的疼痛VAS及吗啡摄入量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术后第2周~第6个月患者的疼痛VAS及吗啡摄入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 CT引导经皮穿刺腹腔神经丛阻滞可用于治疗胃癌晚期癌痛;但随着疼痛的复发,患者需要增加镇痛药物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疼痛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腹腔丛 神经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脊柱结核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万海方 陶凡 +3 位作者 赵杰 陈远辉 黄焱明 傅云斌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41-445,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脊柱结核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PN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接受脊柱... 目的分析老年脊柱结核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PN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接受脊柱手术治疗的102例老年脊柱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术中连续测量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_(2)),手术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分析影响老年脊柱结核患者术后发生PND的因素。结果102例研究对象中,10例退出,92例完成研究。完成研究者中,74例(80.43%)未发生PND,18例(19.57%)于术后7d发生PND,其中10例于术后30d恢复。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PND者rSO_(2)低于60%持续时间[41.5(33.5,64.7)min]明显长于未发生者[0.0(0.0,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45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SO_(2)低于60%持续时间处于31~59min者发生PND的风险是持续时间低于30min者的5.903(95%CI:1.228~28.385)倍;rSO_(2)低于持续时间≥60min者发生PND的风险是持续时间低于30min者的10.168(95%CI:1.177~87.857)倍。结论rSO_(2)低于60%持续时间长是影响老年脊柱结核手术患者发生PND的危险因素,术中应关注患者脑氧饱和度变化,及时干预,避免患者脑氧饱和度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老年人 手术后并发症 认知障碍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对胰腺癌患者吗啡药物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曲丕盛 付霜 +3 位作者 黄丽霞 王振 陶凡 郑汉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5期557-560,共4页
目的:评价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后对胰腺癌患者吗啡用药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本院2007年6月至2013年5月期间98例晚期胰腺癌伴有上腹部疼痛的癌痛患者(吗啡日服用量≥90mg,VAS评分≥5),其中46例患者口服吗啡滴定,调整增加最终吗啡用量(... 目的:评价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后对胰腺癌患者吗啡用药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本院2007年6月至2013年5月期间98例晚期胰腺癌伴有上腹部疼痛的癌痛患者(吗啡日服用量≥90mg,VAS评分≥5),其中46例患者口服吗啡滴定,调整增加最终吗啡用量(对照组),52例接受CT引导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干预(观察组),观察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2、4、6个月两组患者服用吗啡药物的日用量、疼痛评分(VAS)及副反应、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1、2、4、6个月后,服用吗啡药物的日用量与疼痛评分(VAS)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且均有逐渐递增趋势,但术后各个时间段均低于对照组吗啡用量(P<0.01)。所有98例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严重相关并发症,有1例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患者治疗后吗啡撤药期间出现戒断反应。结论: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可明显减轻晚期胰腺癌的癌性疼痛并降低患者的吗啡用量;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后需按照个体化用药原则来调整患者的吗啡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神经丛阻滞 吗啡 胰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