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血管减压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昊 俞文华 +4 位作者 刘群杰 朱强 车志豪 杜权 董晓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388-3391,共4页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比研究,从而可能为临床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建立前瞻队...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比研究,从而可能为临床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建立前瞻队列研究患者数据库。分为MVD组和PBC组各30例。在术后第0~36个月,由独立观察者对临床疗效进行随访。分级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面部疼痛预后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终点为随访期结束或出现重度复发。结果:至研究终点,共计纳入60例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文献数据大致相仿,对比无痛生存、轻度复发和重度复发,MVD组要优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无痛生存期来说,MVD组1年为96.7%,3年为93.3%;PBC组1年为90.0%,3年为83.3%。就3年随访期而言,无论是MVD还是PBC复发多集中在1年左右。结论:由于有可治愈性以及非毁损性的特点,MVD术仍是体质健康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与PBC术相比有更高的疼痛缓解率和更长的无痛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17
2
作者 俞文华 朱强 +8 位作者 董晓巧 张祖勇 车志豪 刘群杰 王昊 杜权 杨定博 沈永锋 杜垣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395-3397,共3页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手术(PBC)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5月采用PBC方法治疗的452例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80岁以上高龄患者125例,疼痛累及...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手术(PBC)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5月采用PBC方法治疗的452例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80岁以上高龄患者125例,疼痛累及第Ⅰ支70例;PBC在X线监视下应用Hartel前入法、通过鞘管导入4号Fogarty球囊进入Meckel腔压迫半月节,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及疗效观察。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住院3~9 d,平均6.1 d,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432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总有效率为97.8%,术后患者感患侧面部麻木385例(85.2%),张口咀嚼略乏力248例(54.9%),口角疱疹139例(30.8%),复视2例(0.4%),症状多于1~6个月内好转或消失。平均随访23.5个月,本组疼痛复发率约为10.2%(46例)。结论:PBC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十分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尤其对于高危或疼痛累及第Ⅰ支、各种手段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球囊 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mics有限元分析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丁卫华 汪荣 +4 位作者 俞一歆 孙建良 邓芳 俞文华 王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392-3395,共4页
目的:探讨交互式Mimic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住院患者180例,VAS评分≥8分,随机分为2组(n=90):Mimics组(M组)和CT组(C组)。C组以患者术前颅底CT影像分析卵圆孔形... 目的:探讨交互式Mimic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住院患者180例,VAS评分≥8分,随机分为2组(n=90):Mimics组(M组)和CT组(C组)。C组以患者术前颅底CT影像分析卵圆孔形态;M组通过Mimic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患者头颅CT影像进行重建和分析,比较2组穿刺的成功率、并发症和治疗效果。结果:M组穿刺成功率为100%,C组为92%(P<0.05)。穿刺过程中C组6例发生血肿,1例误入口腔,M组无一例出现穿刺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VAS评分(1.6±0.3)分,M组术后VAS评分(1.3±0.4)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mics有限元分析软件能提高颅底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并有效减少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故能安全应用于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Mimics有限元 半月神经节 射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2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强 许培源 +5 位作者 付林 李云漳 陆庸民 张祖勇 陈锋 江林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388-389,共2页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12 6例 ,经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外科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发现 12 2例血管压迫神经 ,用涤纶棉垫隔分离减压。 结果 随访 113例 ,随访时间 (1- 9)年 ,...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12 6例 ,经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外科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发现 12 2例血管压迫神经 ,用涤纶棉垫隔分离减压。 结果 随访 113例 ,随访时间 (1- 9)年 ,术后疼痛消失、减轻 110例 ,总有效率达 97 3% (110 /113)。 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较为理想的方法 ,手术创伤小 ,并发症少 ,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血管减压 治疗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因素 被引量:24
5
作者 俞文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379-3380,共2页
三叉神经痛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应该权衡于安全、有效、并发症轻和复发率低之间。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由Mullan等人于1983年首先报道,此术式的机制主要为选择性损伤传导痛觉的有髓神经纤维,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 复发率 有髓神经纤维 角膜反射 压迫时间 balloon 射频热凝 微血管减压术 半月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80岁以上老年病人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0
6
作者 应翔 沈煜豪 +2 位作者 王昊 孙承龙 俞文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的8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138例,对病人手术即刻疗效、术后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进...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的8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138例,对病人手术即刻疗效、术后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总体评价。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即刻疼痛治愈率为98.6%(BNIⅠ级、Ⅱ级),在随访过程中第1、2、3、4、5年末的疼痛治愈率分别为93.5%,90.4%,84.7%,80.4%,72.9%。本组病人术后出现复视1例,咀嚼肌无力3例,口唇疱疹19例,下颌骨向健侧移位1例,在疼痛治愈的病人中100%出现面部麻木及面膜不感觉减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式,可作为身体条件较差的80岁以上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首选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老年病人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7
7
作者 杨定博 杜权 +1 位作者 董晓巧 俞文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398-3399,共2页
目的:进一步提高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22例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切除后,继续探查三叉神经... 目的:进一步提高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22例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切除后,继续探查三叉神经根与血管的关系,解除责任血管压迫,再行感觉根的定位毁损。对15例(68.2%)患者完成了肿瘤全切,7例次全切,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无复发。结论:三叉神经根减压微电凝定位毁损术适用于继发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满意,应用前景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表皮样囊肿 微血管减压术 电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8
8
作者 陈美蓉 马亚红 +1 位作者 庾莉萍 俞文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21期46-47,63,共3页
目的总结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对125例行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术后加强对病情观察及护理,做好出院宣教。结果本组125例面肌痉挛患者中,112例术后即刻治愈、6例迟发缓解、4例术后症状缓解,3例无效,... 目的总结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对125例行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术后加强对病情观察及护理,做好出院宣教。结果本组125例面肌痉挛患者中,112例术后即刻治愈、6例迟发缓解、4例术后症状缓解,3例无效,无一例死亡。结论通过加强术后病情观察,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干预,可减少面肌痉挛行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术后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桥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于烽 苏国军 俞文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59-1562,共4页
目的:检测骨桥蛋白(OP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垂体腺瘤组织中OPN和MMP-2的表达,并对二者表达与垂体腺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目的:检测骨桥蛋白(OP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垂体腺瘤组织中OPN和MMP-2的表达,并对二者表达与垂体腺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OPN、MMP-2在垂体腺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3%(53/80)和55.0%(44/80),OPN、MMP-2的表达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但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与非侵袭腺瘤组、复发组及非复发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二者在垂体腺瘤中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26,P<0.01)。结论:OPN与MMP-2在垂体腺瘤中高表达与肿瘤侵性生长及复发相关,且两者在肿瘤侵袭性改变中可能起协同作用,二者联合检测有望更客观评价垂体腺瘤的侵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骨桥蛋白 MMP-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手术治疗侧脑室脑膜瘤13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俞文华 车志豪 +5 位作者 许培源 朱强 张祖勇 陈锋 杜权 江林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522-523,共2页
目的:分析总结侧脑室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10年手术治疗的13例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位于三角区、体部9例,枕角2例,颞角2例,肿瘤最大径4.1~8.0cm。结果:本组10例经顶枕入路,2例经颞中回入路,... 目的:分析总结侧脑室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10年手术治疗的13例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位于三角区、体部9例,枕角2例,颞角2例,肿瘤最大径4.1~8.0cm。结果:本组10例经顶枕入路,2例经颞中回入路,1例经胼胝体后部入路,均获肿瘤全切,无死亡及其他主要并发症。结论:侧脑室脑膜瘤早期临床无特异症状,肿瘤大小、位置、供血影响手术入路的选择。选择合适入路、应用显微技术、保护瘤周重要结构是全切肿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侧脑室 外科手术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原因探讨及处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华群 俞文华 +3 位作者 朱卫国 王宏盛 桂群峰 王中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15-1116,共2页
目的:分析和总结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近10年手术的326例脑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的31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发生率为9.5%,其原因主要有:①剪开硬脑膜(6.5%);②脑组织过度牵拉(16.1%);③血肿清除(16.1... 目的:分析和总结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近10年手术的326例脑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的31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发生率为9.5%,其原因主要有:①剪开硬脑膜(6.5%);②脑组织过度牵拉(16.1%);③血肿清除(16.1%):④解剖分离载瘤动脉和动脉瘤颈(38.7%);⑤放置和调整动脉瘤夹(22.6%)。且早期破裂较晚期预后差(P<0.05),破裂持续时间与预后密切相关(P<0.01)。双吸引器吸引,临时阻断以及小止血纱布压迫出血部位是控制出血的有效方法,超早期破裂往往需迅速切除部分脑叶以尽快达到出血部位。结论:对动脉瘤术中破裂随时要有充分思想准备,并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采用显微手术、临时阻断载瘤动脉、避免过度钝性牵拉瘤体可减少术中破裂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手术 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