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千岛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磷酸酯赋存特征、来源解析及生态风险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程新良 吴志旭 +7 位作者 陈杰 王雪瑶 徐峰 黄凯 朱国华 符杰 傅建捷 江桂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39-3949,共11页
本研究以16种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散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的方法,分析了千岛湖26个表层沉积物中OPEs的赋存特征、污染来源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2种OPEs在千岛湖表层沉积物... 本研究以16种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散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的方法,分析了千岛湖26个表层沉积物中OPEs的赋存特征、污染来源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2种OPEs在千岛湖表层沉积物中广泛存在,ΣOPEs平均浓度为8.8 ng·g^(−1)干重(dry weight,dw),范围为2.6—28.5 ng·g^(−1)dw.TEHP、TCEP、TEP和TCIPP是沉积物OPEs中的主要组分,平均浓度分别为4.2、1.7、1.1、0.9 ng·g^(−1)dw.千岛湖街口至小金山段沉积物中OPEs总浓度(11.2—28.5 ng·g^(−1)dw)和烷基型OPEs总浓度(8.5—24.8 ng·g^(−1)dw)显著高于其他区域表层沉积物(ΣOPEs:2.6—12.2 ng·g^(−1)dw;Σalkyl-OPEs:0.9—7.1 ng·g^(−1)dw),表明街口至小金山段沉积物中OPEs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街口至小金山段沉积物中OPEs主要受到新安江上游来水输入的影响.此外,在千岛湖镇附近识别到人类聚居地和船舶码头等潜在点源.千岛湖所有点位沉积物中OPEs的风险商(risk quotient,RQ<0.1)较低,表明对生态环境的风险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 千岛湖 沉积物 源解析 风险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源—汇”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以千岛湖上梧溪流域为例
2
作者 张西兑 王裕成 +3 位作者 刘明亮 蒋男凯 李恒鹏 张汪寿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60-1572,共13页
流域土地利用及“源—汇”景观格局通过影响污染物的产生、输移和消纳过程,从而对水质产生复杂影响。认识河流水质对流域土地利用及“源—汇”格局的响应关系是优化流域景观配置的前提和关键。本文以千岛湖上梧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 流域土地利用及“源—汇”景观格局通过影响污染物的产生、输移和消纳过程,从而对水质产生复杂影响。认识河流水质对流域土地利用及“源—汇”格局的响应关系是优化流域景观配置的前提和关键。本文以千岛湖上梧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总氮(TN)、总磷(TP)、硝酸盐氮(NO_(3)^(-)N)、磷酸盐(PO_(4)^(3-)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等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解析了子流域尺度土地利用和“源—汇”景观格局及其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梧溪流域主要河流水质指标浓度呈现出由上游到下游、由支流到主河道逐渐上升的空间特征。非汛期31个点位的月度水质监测数据中,有46%的数据TN浓度处于V~劣V类标准,且其平均浓度显著高于汛期,而TP和COD_(Mn)浓度多低于Ⅱ类标准,且总体略低于汛期。为进一步探究水质时空差异的原因,本研究引入景观格局指数和源汇景观空间负荷比指数(LWLI),发现LWLI与汛期和非汛期TN、NO_(3)^(-)-N和TP等水质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当子流域中“源”景观面积比例越高、距离流域集水口越近、所处坡度越陡时,LWLI值也越大,其造成的氮、磷流失也更严重。对于汛期,茶园、水田、旱地等土地利用面积占比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如散布与并列指数(IJI)以及LWLI)分别解释了河流TN、TP和COD_(Mn)浓度的空间变异的46%、27%和58%。而在非汛期,这些因素分别解释了25%、46%和62%的空间变异。从“源—汇”景观格局的角度来看,上梧溪流域存在“源—汇”景观空间失调现象,“源”景观集中于中下游的河道附近,“汇”景观则多分布于距离河道较远的坡地上,这导致“汇”景观难以发挥截流净化的作用,建议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优化景观配置,具体如改善“源”景观的管理方式(如精准施肥与污水处理)并在关键源区设置植被缓冲带或湿地等“汇”景观来促进污染物的拦截。本研究通过引入LWLI,深化了对“源—汇”景观格局与水质响应关系的理解,为千岛湖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土地利用 源汇景观空间负荷比指数 氮、磷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明 唐访良 +3 位作者 程新良 徐建芬 郑文婷 许燕冰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3,共6页
通过测定千岛湖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OM)、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分析其污染分布特征,并评价污染水平。结果表明,千岛湖沉积物中OM、TN、TP平均值分别为1.44%、1.86 mg/g、0.89 mg/g。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城区库湾、新安江干流沿线污染... 通过测定千岛湖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OM)、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分析其污染分布特征,并评价污染水平。结果表明,千岛湖沉积物中OM、TN、TP平均值分别为1.44%、1.86 mg/g、0.89 mg/g。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城区库湾、新安江干流沿线污染相对较重;垂直分布,OM、TN、TP整体上均从湖底由下而上呈逐步上升变化过程。相关性分析表明,该湖沉积物中OM、TN、TP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氮、磷多以有机形式存在。C/N值表明,该湖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自内源的水生生物分解。评价结果显示,综合污染指数范围为1.1~4.2,该湖整体上处于重度污染水平,TP污染重于TN;有机指数范围为0.04~0.52,整体上属于轻度污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总氮 总磷 沉积物 分布特征 污染评价 千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大气氮磷干湿沉降特征及周年入库负荷 被引量:14
4
作者 朱梦圆 程新良 +7 位作者 朱可嘉 赵星辰 王铁森 邹伟 许海 史鹏程 施坤 朱广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7-886,共10页
大气氮磷沉降是湖库营养盐输入的重要途径,深刻地影响着湖库水体营养盐平衡及生态系统演化进程.为了解山区大型水库大气氮磷沉降对水体的贡献,于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在千岛湖街口和淳安县城2个监测站点开展了大气氮磷干湿沉降周年观... 大气氮磷沉降是湖库营养盐输入的重要途径,深刻地影响着湖库水体营养盐平衡及生态系统演化进程.为了解山区大型水库大气氮磷沉降对水体的贡献,于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在千岛湖街口和淳安县城2个监测站点开展了大气氮磷干湿沉降周年观测,分析千岛湖大气氮磷沉降特征及入库负荷.结果表明:千岛湖街口监测点大气总氮(TN)、总磷(TP)沉降量分别为1774.83和34.11 kg/(km^(2)·a),淳安县城监测点大气TN、TP沉降量分别为1799.73和34.44 kg/(km^(2)·a).大气TN沉降以湿沉降为主,街口和淳安县城监测点TN湿沉降分别占总沉降的92%和88%;两个监测点大气TP沉降的组成差异较大,其中街口监测点湿沉降占53%,淳安县城监测点干沉降占60%.气象条件(降雨)叠加人类活动(施肥等农业活动和旅游等城市活动)能够显著增加大气营养盐沉降量,全年85%的TN沉降和71%的TP沉降集中在降雨期.观测期间,千岛湖大气TN、TP干湿沉降入湖负荷分别估算为1041.98和20.04 t/a,分别占千岛湖河道TN、TP输入的9.4%和8.3%.研究显示,千岛湖大气氮磷沉降量显著低于长三角地区其他水体,但农耕、旅游等人类活动仍造成千岛湖大气营养盐沉降量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沉降 湿沉降 营养盐 水库 富营养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强降雨期间千岛湖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5
作者 郑清 黎云祥 +5 位作者 朱广伟 俞洁 朱梦圆 许海 王裕成 刘明亮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96-907,共12页
近年来,极端降雨事件在全球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加,这可能对大型深水水库水体有机碳的时空分布产生深远影响.为探究强降雨事件对千岛湖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于2020年5—8月逐月采集了典型大型深水水库——千岛湖100个调... 近年来,极端降雨事件在全球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加,这可能对大型深水水库水体有机碳的时空分布产生深远影响.为探究强降雨事件对千岛湖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于2020年5—8月逐月采集了典型大型深水水库——千岛湖100个调查点位水样,分析了千岛湖夏季水体总有机碳(T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了强降水过程对有机碳浓度、通量和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0年5—8月千岛湖TOC、DOC和POC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06、1.73和0.33 mg/L,随着强降雨开始,5—7月TOC、DOC浓度呈逐渐上升趋势,而雨量急剧下降的8月(几乎无雨),浓度也随之显著下降;水平分布上,5—7月有机碳浓度高值在全库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整体具有河流区到湖泊区逐渐降低趋势.②新安江入库碳通量(F_(TOC)、F_(DOC)、F_(POC))约占全库25条主要河流总入库碳通量的69%,降雨期间5—7月总入库F_(TOC)分别是8月的11、36和41倍;5—8月有机碳储量(R_(TOC)、R_(DOC)、R_(POC))平均值分别为44611、38452和6159 t,6月、7月的总入库碳通量均占当月全库水体碳储量的1/5,所占比例分别8月的35和28倍.③DOC和POC浓度与叶绿素a(Chla)、悬浮颗粒物(SS)、有机悬浮颗粒物(OSS)、无机悬浮颗粒物(ISS)、COD_(Mn)和TP浓度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透明度(SD)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研究显示:千岛湖有机碳主要受浮游植物内源生产过程以及外源输入过程共同决定,而这两个过程受水文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强降雨过程是千岛湖有机碳时空变化的关键驱动力;强降雨也是有机碳通量升高的关键控制因子,并且高入库碳通量会对全库水体碳储量产生强烈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 大型水库 有机碳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碳通量 碳储量 千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藻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和尖头藻(Raphidiopsis)的分与合 被引量:8
6
作者 李仁辉 程耀 +5 位作者 耿若真 程新良 肖鹏 张和 刘洋 马增岭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46,F0002,共9页
蓝藻的物种多样性以及进化是早期地球生命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蓝藻分类系统为多样性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为蓝藻分类系统的修订和变化提供方法上的借鉴.KOMAREK等2014年建立了以蓝藻属水平的分类为重心的... 蓝藻的物种多样性以及进化是早期地球生命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蓝藻分类系统为多样性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为蓝藻分类系统的修订和变化提供方法上的借鉴.KOMAREK等2014年建立了以蓝藻属水平的分类为重心的8目最新蓝藻分类系统,蓝藻属的概念和标准在新的分类系统中被明确地提出.这个蓝藻属概念的提出使得蓝藻新属创建的数量和速度迅速增加.拟柱孢藻属和尖头藻属分布广泛、适应性强,是常见的水华蓝藻,通过对拟柱孢藻属和尖头藻属合并的分类学讨论,探讨了这2个属的特点、分类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2个属的合并原因和合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柱孢藻 尖头藻 蓝藻 水华 分类合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水库人工介质强化脱氮作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程新良 唐伟 +4 位作者 许海 倪子怡 朱广伟 余贵英 王裕成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27-1936,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参数条件下人工介质对清洁型水体氮素的去除效果以及微生物反硝化脱氮潜力,以大型深水水库千岛湖为例,选取2种填料考察挂膜深度(0.5、5和15 m)、挂膜时间(15和30 d)、填料类型(组合填料、弹性填料)对其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 为探究不同参数条件下人工介质对清洁型水体氮素的去除效果以及微生物反硝化脱氮潜力,以大型深水水库千岛湖为例,选取2种填料考察挂膜深度(0.5、5和15 m)、挂膜时间(15和30 d)、填料类型(组合填料、弹性填料)对其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置于水深0.5 m处挂膜15 d和30 d的组合填料培养8 h后水体硝态氮(NO_(3)^(−)-N)浓度下降最多,分别降低35.5%和37.3%,其次为5 m深度;NO_(3)^(−)-N浓度与水体溶解性氮气净增量(ΔN2)呈显著负相关(r=−0.43,p<0.01),反映了反硝化过程对水体氮素的脱除效果.挂膜30 d的组合填料在培养前8 h内反硝化潜力最高,在0.5 m、5 m深度组合填料的反硝化潜力分别达1.52和1.71μmol/(L·h).研究显示,在千岛湖实施人工介质脱氮工程,挂膜最佳参数条件为采用组合填料,挂膜水深小于5 m,挂膜时间在30 d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深水水库深度强化反硝化脱氮作用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介质 反硝化 千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