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杭州市区大气臭氧浓度变化及气象要素影响 被引量:92
1
作者 洪盛茂 焦荔 +1 位作者 何曦 周春雨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2-611,共10页
利用2005—2007年杭州市区大气O3连续监测资料,分析了O3浓度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大气O3与天气系统间的关系,建立了O3与气象要素间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2007年O3平均浓度和最大小时浓度分别为44μg.m-3和348... 利用2005—2007年杭州市区大气O3连续监测资料,分析了O3浓度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大气O3与天气系统间的关系,建立了O3与气象要素间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2007年O3平均浓度和最大小时浓度分别为44μg.m-3和348μg.m-3,比上一年增加20%左右,超标现象也越来越严重;O3浓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冬季低;大气O3浓度超标主要出现在高压后部和高压控制等天气类型。在紫外线强度较强时O3浓度也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对O3与各种气象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O3主要受到温度、相对湿度、日照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最大小时浓度 超标率 高压控制 紫外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区霾和非霾天气下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洪盛茂 郑仙珏 +3 位作者 沈建东 李佳 齐冰 杜荣光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7年第6期31-35,共5页
利用2006—2015年杭州环境空气质量及霾等观测数据,分析近几年杭州的霾日数变化,比较霾与非霾两种情况下污染物浓度和气溶胶消光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杭州霾出现频繁,近10年来年均霾日数在160 d左右,频率高达40%以上。每月PM2.5超标天... 利用2006—2015年杭州环境空气质量及霾等观测数据,分析近几年杭州的霾日数变化,比较霾与非霾两种情况下污染物浓度和气溶胶消光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杭州霾出现频繁,近10年来年均霾日数在160 d左右,频率高达40%以上。每月PM2.5超标天数与霾日数有较好吻合。随主要污染物浓度升高,能见度呈下降趋势。绝大多数月份均存在霾天气下污染物浓度高于非霾,霾天气下PM2.5的早晚高峰日变化特征更加明显。能见度的日变化呈现双谷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日 大气污染状况 消光特性 能见度 杭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中北部前汛期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薛根元 陈丽芳 诸晓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6-186,共11页
在对2004年5月底华南前汛期一次大暴雨过程中尺度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研究了形成大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演变的物理机制与环境场条件。结果表明:前汛期的锋面兼有温度和湿度梯度;东北至日本海有较深的冷槽,长江中游有低涡生成发展,并与暖切... 在对2004年5月底华南前汛期一次大暴雨过程中尺度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研究了形成大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演变的物理机制与环境场条件。结果表明:前汛期的锋面兼有温度和湿度梯度;东北至日本海有较深的冷槽,长江中游有低涡生成发展,并与暖切变相联,有利于中尺度系统不断生成;深厚的中低层辐合层和较高的无辐散层为飑线产生提供了有利的上升运动条件,与中空槽相伴的强风核处于槽底以西,槽前强辐合成为飑线产生的关键;除孟加拉湾主要提供暴雨产生的水汽外,西太平洋和南海也向华南至江南地区输送水汽;夏季风强盛和副高加强导致雨带位置偏北;暴雨前水汽场变化的信息要早于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暴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下垫面特征对气旋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4
4
作者 翟国庆 丁华君 高坤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2期185-191,共7页
为了研究中尺度城市对降水的影响,本文利用一个三维数值模式,对下垫面在气旋暴雨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较详细地研究了下垫面性质不均匀造成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和局地环流.模式结果揭示出中尺度城市可引起不稳定层结、风场和垂直环... 为了研究中尺度城市对降水的影响,本文利用一个三维数值模式,对下垫面在气旋暴雨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较详细地研究了下垫面性质不均匀造成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和局地环流.模式结果揭示出中尺度城市可引起不稳定层结、风场和垂直环流的变化,从而影响降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试验 下垫面 气旋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莎”台风环流北部中-β尺度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查贲 卢美 张炎 《海洋预报》 2009年第3期71-75,共5页
通过对"罗莎"台风对杭州造成特大暴雨期间的卫星、雷达、高低空常规观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罗莎"台风对杭州造成的特大暴雨是在多种尺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地形影响下形成的;并细致分析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的影... 通过对"罗莎"台风对杭州造成特大暴雨期间的卫星、雷达、高低空常规观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罗莎"台风对杭州造成的特大暴雨是在多种尺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地形影响下形成的;并细致分析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和可能影响机制,对今后在同类系统造成强降水的预报中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TBB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预报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强对流天气分类预报技术 被引量:44
6
作者 李文娟 赵放 +2 位作者 郦敏杰 陈列 彭霞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55-1564,共10页
随机森林算法是当前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的机器学习方法之一,有着很高的预测精度,训练结果稳定,泛化能力强,解决多分类问题有明显优势。本文将随机森林算法应用于强对流的潜势预测和分类,分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和无强对流四种类别,... 随机森林算法是当前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的机器学习方法之一,有着很高的预测精度,训练结果稳定,泛化能力强,解决多分类问题有明显优势。本文将随机森林算法应用于强对流的潜势预测和分类,分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和无强对流四种类别,基于2005—2016年NCEP 1°×1°再分析资料计算的对流指数和物理量,开展强对流天气的分类训练、0~12 h预报和检验,经2015—2016年独立测试样本检验表明,针对强对流发生站点的点对点检验,整体误判率为21. 9%,85次强对流过程基本无漏报,模型尤其适用于较大范围强对流天气。随机森林算法筛选的因子物理意义较为明确,和主观预报经验基本相符,模型准确率高,可用于日常业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分类 对流指数 物理量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春季至夏初飑线分型及对比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文娟 郦敏杰 +2 位作者 李嘉鹏 彭霞云 赵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0-490,共11页
根据大尺度背景场的差异,将影响浙江省的七次飑线过程分为两种类型:冷涡类西北气流型和槽前西南急流型。通过环境场和雷达结构特征提炼异同点,结果表明:飑线系统发生在高空槽配合地面低压发展的有利环境场,对流层中高层相对干冷的平流... 根据大尺度背景场的差异,将影响浙江省的七次飑线过程分为两种类型:冷涡类西北气流型和槽前西南急流型。通过环境场和雷达结构特征提炼异同点,结果表明:飑线系统发生在高空槽配合地面低压发展的有利环境场,对流层中高层相对干冷的平流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之上,在对流发展区建立显著的条件不稳定层结。西北气流型由东亚大槽后干冷平流的强迫作用及925hPa至地面辐合线触发产生,生命史长、强度强是主要特点;西南急流型飑线多发生在江淮低压冷锋南下型的地面形势场,西北东南移向的飑线主要由锋前低压系统内的冷暖交汇加上锋面抬升触发,而西南东北移向的飑线由西南急流强迫产生,低层西南急流脉动或风速辐合、地面辐合线等为触发抬升条件。T850-500大于27℃,可以较好表征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场,Bli、BCAPE等指示意义显著,而K指数和Si指数对西北气流型飑线无指示意义。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飑线回波的组织化及回波垂直结构的倾斜;径向速度场的大风速区和MARC特征是飑线的共同特征,大风速区能直观地判断大风的位置和强度;阵风锋易出现在自北向南的强对流系统中,和阵风锋相交的回波强度强,持续久,易产生冰雹;冰雹回波在径向速度图上通常存在强的切变辐合或中气旋等共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分型 触发机制 雷达特征 对流指数 风垂直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太平洋辐合带季节循环及与地形和非绝热加热变化的联系
8
作者 于亚鑫 管兆勇 +1 位作者 方陆俊 孙婧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6-577,共12页
利用1981—2015年NCEP/NCAR月平均资料、NOAA的逐月CMAP(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以及GODAS的月平均洋流资料和SODA的月平均风应力资料,定义了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的关键区域,对南太... 利用1981—2015年NCEP/NCAR月平均资料、NOAA的逐月CMAP(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以及GODAS的月平均洋流资料和SODA的月平均风应力资料,定义了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的关键区域,对南太平洋辐合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南太平洋辐合带的形成和维持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南太平洋辐合带,4月存在由东西风切变型辐合带向东风辐合型辐合带转变的现象,而12月则存在相反的转换。在对流层低层,南太平洋辐合带区域的向上伸展高度和辐合在北半球冬季较其他季节明显高和强。引起南太平洋辐合带形成与维持的原因有2个方面:一是地形作用。由于地形的阻挡,造成等位涡线发生沿澳大利亚地形的绕行,利于澳大利亚地区反气旋性环流和南太平洋辐合带区域气旋性环流的形成与维持;同时,在地形和科里奥利力共同作用下,还易使暖海水在南太平洋辐合带区域汇聚,形成高海表温度区,从而加热大气,利于南太平洋辐合带的形成与维持。二是非绝热加热作用。南太平洋辐合带区域范围内的热源作用可以使其上方的大气受到加热,并产生加热强迫纬向梯度,驱动低层大气产生辐合。这些结果对深刻认识全球环流特别是南半球热带环流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平洋辐合带 季节变化 地形作用 非绝热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