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保鲜方式下鲜食玉米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1
作者 赵琳 陈玉 +2 位作者 骆乐谈 石江 王道泽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22-32,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保鲜方式下鲜食玉米各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针对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选取常温(25℃)、保鲜温度(4℃)2种温度下真空包装(蒸煮、非蒸熟)、普通保鲜袋、特制袋子、仪器等不同处理,通过试剂盒测定... 目的探究不同保鲜方式下鲜食玉米各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针对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选取常温(25℃)、保鲜温度(4℃)2种温度下真空包装(蒸煮、非蒸熟)、普通保鲜袋、特制袋子、仪器等不同处理,通过试剂盒测定不同处理下氨基酸、淀粉、糖类的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0 d时,甜玉米(钱江甜1号)蒸煮后氨基酸含量升高,而糯玉米(晋糯20号)和甜糯玉米(钱江糯3号)蒸煮后氨基酸含量降低;甜玉米(钱江甜1号)蒸煮后可溶性糖和葡萄糖含量变高,糯玉米(晋糯20号)蒸煮后蔗糖含量变高,甜糯玉米(钱江糯3号)蒸煮后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变高;短期保鲜时,可以采用4℃真空和4℃特制袋子+保鲜剂+吸水纸两种处理。结论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在不同保鲜时间、不同处理间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不同,短期保鲜时,4℃真空不需额外添加保鲜剂,而4℃特制袋子+保鲜剂处理中一定要添加吸水纸,否则保鲜效果将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保鲜 贮藏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采后贮藏保鲜及抑芽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晓军 赵琳 +3 位作者 石江 骆乐谈 詹生华 马华升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1期133-138,共6页
甘薯具有鲜食、菜用、观赏等多种类型,其块根与茎叶味道鲜美、营养全面,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薯属于呼吸跃变型,甘薯块根呼吸旺盛、组织柔嫩含水量高,在采收和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机械损伤,增加病菌侵染的... 甘薯具有鲜食、菜用、观赏等多种类型,其块根与茎叶味道鲜美、营养全面,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薯属于呼吸跃变型,甘薯块根呼吸旺盛、组织柔嫩含水量高,在采收和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机械损伤,增加病菌侵染的机会。同时,甘薯在采后贮藏过程中极易腐烂、缩水、霉变和发芽,造成品质下降,严重影响甘薯经济价值。本文简述了甘薯采后生理病害、微生物病害以及块根萌芽等对甘薯块根耐贮性的影响,总结了甘薯块根贮藏保鲜、抑芽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贮藏与保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以期为甘薯贮藏保鲜及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抑芽 贮藏 保鲜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藏期不同类型甘薯块根营养品质与淀粉特性变化 被引量:13
3
作者 赵琳 叶夏芳 +3 位作者 董韦 石江 骆乐谈 陆国权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24-2233,共10页
贮藏过程中甘薯的品质会发生变化,为深入研究不同贮藏时期甘薯品质和淀粉特性的变化规律,分析淀粉型甘薯ZH1042、鲜食型甘薯ZZ1-358和对照品种心香在贮藏期间的营养品质与淀粉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类型甘薯的品... 贮藏过程中甘薯的品质会发生变化,为深入研究不同贮藏时期甘薯品质和淀粉特性的变化规律,分析淀粉型甘薯ZH1042、鲜食型甘薯ZZ1-358和对照品种心香在贮藏期间的营养品质与淀粉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类型甘薯的品质和淀粉特性变化规律不同。淀粉型甘薯在贮藏过程中失水率和腐烂率最高,心香在整个贮藏期的腐烂率最低。3个甘薯品种(系)的总淀粉酶活性和β-淀粉酶活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差异显著。ZH1042淀粉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整个贮藏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显著,而蛋白质含量在贮藏100 d后显著下降。ZZ1-358淀粉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却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心香的淀粉含量在贮藏100 d后显著上升,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蛋白质含量则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甘薯中淀粉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甘薯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贮藏70~100 d,不同类型甘薯材料提取的淀粉纯度最高,最高黏度、最终黏度、回复值和热浆黏度在甘薯贮藏100 d时显著下降,甘薯中淀粉含量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贮藏会改变甘薯淀粉X射线的衍射强度但不改变其晶体结构,贮藏时间不宜超过13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贮藏 失水率 蛋白质 淀粉 可溶性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叶青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戌清 严建立 阮松林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09-2019,共11页
浙江省淳安县三叶青叶部病害发生危害严重,对当地三叶青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明确其病原菌种类与生物学特性,可为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病原菌形态学、分子系统学(rDNA-ITS、β-tub... 浙江省淳安县三叶青叶部病害发生危害严重,对当地三叶青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明确其病原菌种类与生物学特性,可为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病原菌形态学、分子系统学(rDNA-ITS、β-tubulin、ACT、gpd、CaM基因的PCR扩增、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致病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将为害三叶青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A-2在20~35℃均能生长,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均为25℃;24 h暗培养最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培养基pH为5.0最利于菌丝生长,而pH为8.0最利于产孢。菌株CA-2能利用多种碳、氮源营养,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菌丝在以麦芽糖和山梨醇为碳源、牛肉浸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以乙醇为碳源、谷氨酰胺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慢;产孢量在以山梨醇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大,在以甘露醇为碳源、胰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青 炭疽病 胶孢炭疽菌 病原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新垦山地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陶晶 邬奇峰 +6 位作者 石江 李松昊 葛江飞 陈俊辉 徐秋芳 梁辰飞 秦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123,共9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和不同种植模式对新垦山地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以玉米(Zea mays L.)、番薯(Ipomoea batatas Lam.)、大豆(Glycine max Merr.)为供试植物,以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 90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和不同种植模式对新垦山地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以玉米(Zea mays L.)、番薯(Ipomoea batatas Lam.)、大豆(Glycine max Merr.)为供试植物,以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 90034)为供试AMF,设置接种AMF和不接种2类处理,在每类处理下设置玉米单作、玉米-番薯间作、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测定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间作可较玉米单作显著(P<0.05)提高玉米产量,但是否接种AMF对玉米产量没有明显影响。接种AMF后,玉米单作的土壤pH和碱解氮含量显著(P<0.05)高于间作。与不接种AMF相比,接种AMF显著(P<0.05)提高了玉米单作处理土壤>2 mm大团聚体比例,以及土壤蛋白酶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玉米-番薯间作接种AMF后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脲酶、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而玉米-大豆间作接种AMF后显著(P<0.05)降低了β-葡萄糖苷酶和磷酸酶活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和碱解氮对土壤酶活性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综合来看,接种AMF条件下玉米-番薯间作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酶活性,对于提升新垦山地地力条件具有较好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垦山地 丛枝菌根真菌 间作 玉米产量 土壤养分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炭对镉污染土壤中玉米生长和镉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查燕 赵博 +1 位作者 赵琳 陈淇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582-587,共6页
以美玉(加甜糯)7号为试验材料,设计4个处理(CK,不添加竹炭;T1,1%竹炭;T2,2%竹炭;T3,5%竹炭),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下玉米生长、品质、体内镉积累和土壤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添加竹炭显著提高了玉米生长(株高、穗... 以美玉(加甜糯)7号为试验材料,设计4个处理(CK,不添加竹炭;T1,1%竹炭;T2,2%竹炭;T3,5%竹炭),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下玉米生长、品质、体内镉积累和土壤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添加竹炭显著提高了玉米生长(株高、穗长、穗粗、穗位高、单穗质量)和品质(籽粒含水率、蔗糖、可溶性糖、维生素C),其中T2处理的最为显著,生长指标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14.31%、33.03%、54.07%、38.18%和43.81%,品质指标分别较CK提高了10.71%、45.16%、26.40%和57.74%。在整个生育期内,添加竹炭可以显著降低玉米体内镉含量及提高土壤酶活性,T3处理的成熟期籽粒镉含量显著降低了53.97%,以T2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提升效果最为明显。研究表明,添加竹炭在显著降低玉米籽粒中镉含量,提高品质及改良土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炭 玉米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