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超声预判慢性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疗效及近期预后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妙林 章慧慧 +1 位作者 袁红 孙金栋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年第5期384-387,共4页
目的 本研究评判超声诊断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是否能够作为心衰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方法 入院心衰患者根据心脏超声测定肺动脉压力,分为两组:Ⅰ组(61例):肺动脉收缩压50-70 mm Hg;Ⅱ组(49例):肺动脉... 目的 本研究评判超声诊断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是否能够作为心衰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方法 入院心衰患者根据心脏超声测定肺动脉压力,分为两组:Ⅰ组(61例):肺动脉收缩压50-70 mm Hg;Ⅱ组(49例):肺动脉收缩压〉70 mm Hg。两组患者均进行优化抗心衰药物治疗,同时比较住院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包括6 min步行距离、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左室射血分数、瓣膜反流情况、平均住院天数,并通过门诊与电话随访,比较1年内再入院人数及病死人数。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2%±8%、4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Ⅰ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421±107)m比(379±118)m]、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5±10)mm Hg比(42±16)mm Hg],优于Ⅱ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住院平均天数Ⅱ组为(8.7±3.6)d,高于I组患者(10.3±3.9)d(P=0.04)。(2)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再入院人数、病死人数,Ⅰ组患者为21.3%、4.9%,Ⅱ组患者为42.9%、18.4%,Ⅰ组低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超声诊断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对慢性心衰患者预后有独立的评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高血压 肺性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造影患者中凝血因子ⅫC46T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康松 徐耕 +3 位作者 金国栋 黄成林 马骥 单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4-378,共5页
目的:观察凝血因子Ⅻ(FⅫ)C46T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突变分离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方法检测378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凝血因子ⅫC46T基因多态性。结果:FⅫC46T基因多态性的等位基... 目的:观察凝血因子Ⅻ(FⅫ)C46T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突变分离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方法检测378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凝血因子ⅫC46T基因多态性。结果:FⅫC46T基因多态性的等位基因C、T频率在冠心病组(168人)和对照组(210人)分别为29.8%、70.2%和31.4%、68.6%,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2=0.244,P>0.05)。CC基因型、CT基因型、TT基因型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9.5%、40.5%、50.0%和5.2%、52.6%、42.2%,其分布差异显著(2=6.393,P<0.05)。与CC基因型比较,CT基因型降低冠心病危险度57%(OR=0.43,95%CI0.19-0.97)。TT基因型在冠心病组ACS亚组和非ACS亚组的频率分别为46.3%和64.3%,其分布差异显著(2=4.200,P<0.05)。C46T基因型频率在冠脉狭窄支数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汉族人群中FⅫC46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存在相关性,其C→T突变可能有预防冠心病和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凝血因子Ⅻ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炜宗 马翔 +1 位作者 王宝珠 汪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3740-3744,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24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24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201例)和死亡组(2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基础体征、临床指标),并分析其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饮酒史、高血压史、发病时间、De Bakey分型、入院后手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舒张压、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嗜碱粒细胞百分比、嗜酸粒细胞计数、嗜碱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总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纤维蛋白原低于存活组,空腹血糖、载脂蛋白AI高于存活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存活组,国际标准化比率、主动脉窦部直径大于存活组(P<0.05)。以患者院内死亡情况为因变量,将上述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的P<0.01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0.555-8.124×嗜碱粒细胞计数-0.036×血红蛋白+0.104×主动脉窦部直径。结论嗜碱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是AD患者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主动脉窦部直径是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可加强对AD住院患者上述指标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死亡率 主动脉夹层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的疗效及对外周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郑霄 胡晓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9期1035-1039,共5页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外周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 q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外周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 q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服他汀10 mg qd晚餐顿服,疗程均为6个月。采用生化仪测定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放射免疫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 CRP);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流式细胞仪测定巨噬细胞极化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TC、TG、LDL-C、hs CRP、CIM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周巨噬细胞表面表达的M1型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2型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的患者的血脂紊乱、炎症反应及CIMT,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巨噬细胞的极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巨噬细胞 极化 左旋氨氯地平 瑞舒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Bayes判别分析研究
5
作者 张炜宗 马翔 +6 位作者 袁红 孙金栋 胡海强 史明娟 於华敏 何海英 叶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571-2576,共6页
背景 主动脉夹层(AD)是心血管系统的一种危急重症,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特点,既往缺少对AD患者院内结局预测的有效模型,随着近几年发病人数的不断增加,临床上迫切需要有效可靠的患者院内结局预测模型.目的 建立Bayes判别方程,预测AD... 背景 主动脉夹层(AD)是心血管系统的一种危急重症,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特点,既往缺少对AD患者院内结局预测的有效模型,随着近几年发病人数的不断增加,临床上迫切需要有效可靠的患者院内结局预测模型.目的 建立Bayes判别方程,预测AD患者院内死亡可能性,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统一标准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228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25例)就诊的553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基础体征、检查指标).根据患者院内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n=470)和死亡组(n=83),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差异变量.再由计算机软件随机挑选患者作为样本集,通过Bayes判别分析建立Bayes判别方程.最后,利用剩余患者作为检验集,将其资料代入已建立的Bayes判别方程验证其准确性.结果 AD患者平均年龄(51.5±12.3)岁;男女比例为3.89:1;院内病死率为15.0%(83/553).最终纳入Bayes判别方程的变量为:发病时间(a1)、DeBakey分型(a2)、尿素氮(a3)、随机血糖(a4)、糖化血清蛋白(a5)、间接胆红素(a6)、国际标准化比率(INR)(a7)、纤维蛋白原(a8),得到Bayes判别方程:Q1=1.174×a1+6.813×a2+0.323×a3+0.213×a4+10.522×a5+0.171×a6+25.656×a7+1.014×a8-39.843;Q2=-13.336×a1+27.131×a2-1.928×a3-5.030×a4+35.574×a5-0.658×a6+287.333×a7-3.509×a8-1707.601.即将患者上述参数(a1~a8)分别带入Bayes判别方程中,当Q1>Q2时,认为该患者应归为存活组;当Q1<Q2时,认为该患者应归为死亡组.经检验集数据检验,符合率为98.85%,误判率为1.15%(P=0.003);经全部患者数据检验,符合率为98.73%,误判率为1.27%(P<0.001).结论 Bayes判别方程可从统计学角度对AD患者的院内结局进行初步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动脉瘤 夹层 Bayes判别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