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椒江河口挟沙力经验关系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赵龙保 祝永康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69-75,共7页
本文根据大量实测资料,对影响椒江口潮流挟沙的一些主要因素的分析表明,目前常用的一些挟沙力结构式基本上不适用于椒江强潮河口.为此,引入前期含沙量(即前一个涨、落潮期的含沙量)的概念,并略去断面形态等影响因素,获得较为理想的潮流... 本文根据大量实测资料,对影响椒江口潮流挟沙的一些主要因素的分析表明,目前常用的一些挟沙力结构式基本上不适用于椒江强潮河口.为此,引入前期含沙量(即前一个涨、落潮期的含沙量)的概念,并略去断面形态等影响因素,获得较为理想的潮流挟沙力经验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挟沙力 经验关系 椒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细颗粒泥沙基本特性研究 被引量:79
2
作者 张志忠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7-73,共7页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的粒度、矿物、电荷与絮凝的基本特性,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以32微米作为粗颗粒泥沙与细颗粒泥沙划分的界限,以利推动我国细颗粒泥沙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 长江口 细颗粒泥沙 动水絮凝 粒度 矿物 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汐对河口沉积的影响
3
作者 赵龙保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2-56,共5页
分析了半月潮周期及潮波变形对河口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汐在维持河 口过程中,稳定和平衡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潮汐 潮波变形 沉积 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动水絮凝沉降与拦门沙淤积的关系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志忠 阮文杰 蒋国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32-638,共7页
根据1982年4月-1983年3月长江口南槽3个站位全年逐月大潮的水化学成分、悬沙粒度与粘土矿物资料,1984-1992年在环形水槽中获得的近百个组次的动水絮凝沉降试验研究资料,以及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浮泥与底质研究成果,对拦门沙形成过... 根据1982年4月-1983年3月长江口南槽3个站位全年逐月大潮的水化学成分、悬沙粒度与粘土矿物资料,1984-1992年在环形水槽中获得的近百个组次的动水絮凝沉降试验研究资料,以及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浮泥与底质研究成果,对拦门沙形成过程及其机理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拦门沙为最年轻的活动三角洲,汛期集中输水输沙与台湾暖流同期相遇,为动水絮凝沉降最强和浮泥最为发育时期;涨潮期当盐度为(9-13)x10-3时,伊利石、高岭石在盐水楔顶部发生动水絮凝沉降,而落潮期当盐度在(19—24)X10-3时,蒙脱石在盐水楔尾部发生动水絮凝沉降,揭示了拦门沙水平淤积的基本规律;半月周期的浮泥透镜体所残积的中、粗粉沙形成钻孔中常见的透镜体与薄层理,则揭示了拦门沙的垂直加积的基本规律,为拦门沙综合治理与深水航道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拦门沙 细颗粒泥沙 动水絮凝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阳离子浓度与细颗粒泥沙絮凝沉积 被引量:42
5
作者 蒋国俊 张志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6-82,共7页
本文根据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沉积试验和长江口一年的实测阳离子浓度资料,分析了阳离子浓度对细颗粒泥沙动水絮凝沉积的影响.文章指出,细颗粒泥沙动水絮凝存在絮凝最佳离子浓度,对长江口悬浮泥沙,该浓度约为170×10~(... 本文根据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沉积试验和长江口一年的实测阳离子浓度资料,分析了阳离子浓度对细颗粒泥沙动水絮凝沉积的影响.文章指出,细颗粒泥沙动水絮凝存在絮凝最佳离子浓度,对长江口悬浮泥沙,该浓度约为170×10~(-3)mo1/dm~3;在阳离子浓度相同的水体中,高价离子比低价离子更能促进细颗粒泥沙的动水絮凝沉积。文章分析了长江口阳离子浓度变化及其与细颗粒泥沙絮凝沉积的关系后指出,长江口南槽阳离子浓度受径流影响,洪季浓度低,枯季浓度高,但8~9月高温高盐的台湾暖流逼近长江口时,口门附近的阳离子浓度明显升高。文章指出,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最佳阳离子浓度恰好位于拦门沙滩顶,170×l0~(-3)mol/dm3阳离子浓度等值线通过最大浑浊带的核心。文章认为,长江口阳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影响细颗粒泥沙絮凝沉积强度和沉积部位,对拦门沙的发育及冲淤变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阳离子浓度 细颗粒泥沙 絮凝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滩悬沙粒度参数的动力沉积学意义 被引量:15
6
作者 蒋国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0-97,共8页
根据1983年10月和1984年5月两次大潮期悬沙粒度和流速的同步观测资料及细颗粒泥沙动水絮凝沉积试验成果,分析悬沙粒度参数的动力沉积学意义。结果表明,在以细颗粒泥沙絮凝临界流速(21cm/s)为界的两组悬沙样中,悬沙偏态系数和小于4... 根据1983年10月和1984年5月两次大潮期悬沙粒度和流速的同步观测资料及细颗粒泥沙动水絮凝沉积试验成果,分析悬沙粒度参数的动力沉积学意义。结果表明,在以细颗粒泥沙絮凝临界流速(21cm/s)为界的两组悬沙样中,悬沙偏态系数和小于4.0μm拉级悬沙的百分含量在散点图中有显著分离;中值粒径和峰态系数有一定的分离;分选系数和大于16μm粒级是沙的百分含量几乎无分离;但中值粒径、分选系数、偏态系数和大于16μm粒级悬沙的百分含量有良好对应关系。粒度参数的变化是悬沙动力沉积特性的反映,其中偏态系数、中值粒径和分选系数的变化可以作为判别单颗粒沉积与絮凝沉积的依据,峰态系数的变化则较复杂,应用时须十分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 悬沙 粒度参数 动力沉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系统在电敏感区法粒度分析曲线外推技术中的应用
7
作者 姚胜初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63-66,共4页
根据TAI型库尔特计数器单管粒度分析结果,利用灰色系统建立GM(1,1)预测模型,对样品频率曲线进行外推处理,可获得小于仪器基线通道阈值颗粒的体积百分比含量,并将结果与入重-出重法测定结果进行对比,精度较高。为电敏感区法粒度分析资料... 根据TAI型库尔特计数器单管粒度分析结果,利用灰色系统建立GM(1,1)预测模型,对样品频率曲线进行外推处理,可获得小于仪器基线通道阈值颗粒的体积百分比含量,并将结果与入重-出重法测定结果进行对比,精度较高。为电敏感区法粒度分析资料的外推处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系统 电敏感区 粒度 外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