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叙述语言符号系统的丰富和更新——试论新时期的小说语言 |
肖荣
|
《浙江学刊》
|
1987 |
2
|
|
2
|
越过生活的“恩赐”——读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 |
许志强
|
《当代文坛》
|
1985 |
2
|
|
3
|
论徐渭——汤显祖同时代的作家论之一 |
徐朔方
|
《浙江学刊》
CSSCI
|
1989 |
6
|
|
4
|
相声“包袱”构拟与语用“合作原则”偏离 |
池昌海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18
|
|
5
|
心越东渡的杰出贡献及其故里家世考 |
吕洪年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
1993 |
4
|
|
6
|
论《故事新编》在历史文学类型学上的拓新意义 |
吴秀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4 |
8
|
|
7
|
修辞的文化浸染与修辞研究的文化视角 |
池昌海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5
|
|
8
|
论《金瓶梅》的性描写 |
徐朔方
|
《浙江学刊》
CSSCI
|
1994 |
4
|
|
9
|
红楼幻境与顾城的生死哲学 |
李咏吟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
1995 |
3
|
|
10
|
《平妖传》的版本以及《水浒传》原本七十回说辨正 |
徐朔方
|
《浙江学刊》
|
1986 |
4
|
|
11
|
再论《紫箫记》未成与政治纠纷无关——答邓长风同志的批评 |
徐朔方
|
《浙江学刊》
|
1986 |
4
|
|
12
|
孟姜女故事在江南落根的社会原因 |
吕洪年
|
《远程教育杂志》
|
1995 |
4
|
|
13
|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主旋律文学创作 |
吴秀明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
1997 |
4
|
|
14
|
试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
王元骧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3
|
|
15
|
论历史文学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
吴秀明
|
《学习与探索》
|
1988 |
3
|
|
16
|
实践:艺术活动的本体之维──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当代性 |
苏宏斌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
|
|
17
|
史前《弹歌》之我见 |
吕洪年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
1990 |
2
|
|
18
|
论历史文学创作中的“影射”问题 |
吴秀明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
|
|
19
|
略论刘禹锡对中日诗坛的影响 |
肖瑞峰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
1995 |
2
|
|
20
|
走向艺术实践论——兼谈文艺学方法论变革 |
苏宏斌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