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象山港水交换数值研究 Ⅱ.模型应用和水交换研究 被引量:53
1
作者 董礼先 苏纪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65-470,共6页
使用水平二维对流-扩散型水交换模式模拟研究了象山港的水交换,对不同区域的水交换控制机理作了初步探讨。象山港水交换状况与其控制机制的区域性变化很大。牛鼻水道至佛渡水道是一个潮流较强的潮通道,90%水交换周期为5天左右。象山... 使用水平二维对流-扩散型水交换模式模拟研究了象山港的水交换,对不同区域的水交换控制机理作了初步探讨。象山港水交换状况与其控制机制的区域性变化很大。牛鼻水道至佛渡水道是一个潮流较强的潮通道,90%水交换周期为5天左右。象山港狭湾内水交换周期较长,湾顶处90%水交换的周期约为80天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交换 数值模拟 象山港 潮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域微小型底栖藻类生态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朱根海 陈国通 +1 位作者 杨俊毅 王旭 《东海海洋》 1996年第2期26-34,共9页
本文首次报道南麂列岛海域沉积物中的微型(2~20μm)、小型(20~200μm)藻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经初步鉴定,沉积物中共有微小型藻类24属71种,其中小型的底栖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本文首次报道南麂列岛海域沉积物中的微型(2~20μm)、小型(20~200μm)藻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经初步鉴定,沉积物中共有微小型藻类24属71种,其中小型的底栖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spp.为21种,广布于整个海区,春季平均细胞密度为(10.4±3.6)×103个/cm2,占总密度的65.4%;微型藻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占优势,秋季平均细胞密度为(4262.8±11928.2)×103个/cm2,占总细胞密度的98.9%,主要分布在沿岸区。对0~12cm柱状样品中细胞密度分层分析结果表明,0~2cm层的细胞密度大于2~5cm层大于5~12cm层。沿岸区(1,2,5,6,7,8,9站)的种类和细胞密度高于岙口(3站)、远岸(10站)及水道区(4站)。根据微小型底栖藻类组成特点,可划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广布性类群、暖水性类群和温带性类群。微小型底栖藻类密度与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秋季高于春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海域 底栖藻类 生态 海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释放耗氧有机物(COD)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应时理 熊健 廖先贵 《东海海洋》 1996年第2期59-63,共5页
本文通过对城市污水纳污海区沉积物样品释放有机物的研究,初步揭示了沉积物释放耗氧有机物(COD)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宁波海域沉积物释放COD的范围在0.15×10-3~0.80×10-3之间,释放速率平均为10... 本文通过对城市污水纳污海区沉积物样品释放有机物的研究,初步揭示了沉积物释放耗氧有机物(COD)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宁波海域沉积物释放COD的范围在0.15×10-3~0.80×10-3之间,释放速率平均为103.9mg/(m2.d);舟山沈家门附近海域沉积物释放COD速率平均为253.1mg(m2·d)。沉积物释放COD的量与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成正比,而其释放速率与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 沉积物 释放速率 耗氧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颗粒滴流床反应器中液相轴向返混的研究
4
作者 张建飞 葛世英 李盘生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118-125,共8页
对三种形状六种尺寸的小颗粒填料,在滴流床中气液两相并流向下流动时液相的轴向返混程度作了研究。实验表明:随着液速的增加,填料颗粒的毕克力Pe_L值增大,返混程度降低;填料颗粒的球形度越小,Pe_L值就越小,返混程度就越大;填料颗粒的尺... 对三种形状六种尺寸的小颗粒填料,在滴流床中气液两相并流向下流动时液相的轴向返混程度作了研究。实验表明:随着液速的增加,填料颗粒的毕克力Pe_L值增大,返混程度降低;填料颗粒的球形度越小,Pe_L值就越小,返混程度就越大;填料颗粒的尺寸对返混也有影响,尤其是对非球形颗粒,尺寸越大,则Pe_L值越大。当气液两相流速不断增大时,床层中的流动状态从滴流区转变为脉动区,则液体性质对Pe_L值的影响也不同。给出了两个流区的Pe_L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床 滴流床 反应器 填料 返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环流的一个两层模式 被引量:9
5
作者 蔡树群 苏纪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20,共7页
本文用一个两层模式,对黑潮在南海海盆中诱导出现的环流现象进行机制性的模拟。文章表明南海环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在东沙群岛附近存在约280d的周期性的气旋涡系统的盛衰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南海北部陆坡外的西(西南)向海流实际上... 本文用一个两层模式,对黑潮在南海海盆中诱导出现的环流现象进行机制性的模拟。文章表明南海环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在东沙群岛附近存在约280d的周期性的气旋涡系统的盛衰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南海北部陆坡外的西(西南)向海流实际上是气旋涡南侧的循环海水再向北流动的再循环水,并指出该海流具有很强的斜压性;文章还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黑潮入流有可能向西侵入南海北部,从而形成反气旋式的套状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环流 数值试验 两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不同层次的红壤元素迁移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建芳 戎秋涛 +1 位作者 刘建明 方银霞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1996年第4期150-154,共5页
模拟酸雨作用下土壤酸化在垂直方向上具有阶段性,这决定着土壤元素迁移的阶段性。表现为在红壤酸化初期表层(A层)元素快速向底层(B或C层)迁移,随着酸化由表土向下的深入,淀积于B层的元素又可以发生再迁移。酸雨的输入总体上... 模拟酸雨作用下土壤酸化在垂直方向上具有阶段性,这决定着土壤元素迁移的阶段性。表现为在红壤酸化初期表层(A层)元素快速向底层(B或C层)迁移,随着酸化由表土向下的深入,淀积于B层的元素又可以发生再迁移。酸雨的输入总体上加速了元素迁移的速率,同时也促进了土壤矿物风化和元素形态从迟效状态向可供作物吸收的易迁移状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红壤 元素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立格法在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量计算和资源评价中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富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94-100,共7页
本文对太平洋CC区(Clarion-ClippertonZone)两种主要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应用二维克立格法作了多金属结核资源量计算和资源评价,并与传统的算术平均法相比较。计算结果表明两种矿区的结核资源量和结核丰度、品... 本文对太平洋CC区(Clarion-ClippertonZone)两种主要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应用二维克立格法作了多金属结核资源量计算和资源评价,并与传统的算术平均法相比较。计算结果表明两种矿区的结核资源量和结核丰度、品位的变差函数存在较大差异,其中S型矿区干结核量和镍等量金属量分别比R型矿区的高约60%和30%;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核资源量只相差±5%,但克立格法具有插值更合理、精度高并能提供变量空间分布结构方面信息的优点;文中建立镍等量-吨位曲线、镍等量-面积曲线,利用这些曲线可灵活确定矿区镍等量边界指标及相应的资源量和矿区面积;文中还提出应把镍等量作为矿区资源评价中丰度与品位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多金属结核 克立格法 资源评价 资源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量计算和资源评价方法探讨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富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86-93,共8页
本文对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量计算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参数,包括矿区面积、结核丰度、结核品位、结核含水率和海底障碍物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确定了多金属结核资源量计算方法及其选择依据,并对算术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 本文对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量计算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参数,包括矿区面积、结核丰度、结核品位、结核含水率和海底障碍物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确定了多金属结核资源量计算方法及其选择依据,并对算术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针对太平洋CC区(Clarion-ClippertonZone)两种不同成因的多金属结核矿区,着重对结核水平分布连续性、单位面积资源量、结核丰度和品位的稳定性作了定量分析,并利用标准差对结核丰度和品位的变化作了统计分析。最后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对多金属结核矿区进行了综合性资源评价。文中尚强调镍等量在多金属结核资源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多金属结核 镍等量 资源量计算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海岛沿岸水域微生物生态分布 被引量:6
9
作者 史君贤 陈忠元 胡锡钢 《东海海洋》 1996年第2期35-43,共9页
文章报道了浙江海岛沿岸水域中异养细菌、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分布及异养细菌的种群组成。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区异养细菌的数量较多,其数量分布范围在2.04×104~8.36×106个/dm3之间;氨化细菌数量... 文章报道了浙江海岛沿岸水域中异养细菌、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分布及异养细菌的种群组成。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区异养细菌的数量较多,其数量分布范围在2.04×104~8.36×106个/dm3之间;氨化细菌数量分布范围在3.0×103~1.1×106个/dm3之间;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分布范围在3.0×102~1.1-106个/dm3之间。细菌的数量与环境中营养盐的浓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海区异养细菌的种群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浙北海区,革兰氏阴性菌所占比例为41.6%,在浙中海区为46.9%,在浙南海区为6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海岛 沿岸水域 微生物 细菌 生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烯酮化合物与生物化石 被引量:6
10
作者 唐运千 郑士龙 史继扬 《东海海洋》 1995年第1期20-28,共9页
本文研究了南海北部31孔岩芯样的长链烯酮化合物的分布与微体古生物(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的关系。烯酮化合物主要来自定鞭金藻的赫胥黎艾氏石Emilianisahuxleyi,其中C37∶2Me含量在31%~70%。... 本文研究了南海北部31孔岩芯样的长链烯酮化合物的分布与微体古生物(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的关系。烯酮化合物主要来自定鞭金藻的赫胥黎艾氏石Emilianisahuxleyi,其中C37∶2Me含量在31%~70%。应用C37的不饱和比值(U37k)计算了南海31孔柱状样的海水古温度,波动幅度在23.2~28.3℃之间,平均为25.3℃,低于该海域海水实测年平均温度(28.1℃)。U37k值的变化与浮游有孔虫壳体的氧同位素值分期有着对应的关系,亦可相应分成5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长链烯酮 微体古生物 生物化石 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部柱状沉积样中的氨基酸 被引量:2
11
作者 卢冰 郑士龙 +1 位作者 唐运千 陈建芳 《东海海洋》 1995年第1期44-52,共9页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部柱状沉积样中氨基酸的研究,阐述了各类氨基酸组分随岩芯深度而变化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其它一些参数诸如C、N、碳酸盐、蛋白石、有机碳等的相应关系。同时也讨论了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机制。由此提供了不同地...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部柱状沉积样中氨基酸的研究,阐述了各类氨基酸组分随岩芯深度而变化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其它一些参数诸如C、N、碳酸盐、蛋白石、有机碳等的相应关系。同时也讨论了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机制。由此提供了不同地质年代沉积环境的有关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柱状样 氨基酸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塘赤潮灾害的防治对策 被引量:3
12
作者 陆斗定 张志道 《东海海洋》 1995年第1期39-43,共5页
本文报道了一次虾塘赤潮的防治过程,结合国内外有关赤潮防治的动态和作者的经验,提出了一些为避免虾塘内发生赤潮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虾塘 赤潮 有害藻华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的酸解烃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冰 唐运千 眭良仁 《东海海洋》 1996年第3期51-59,共9页
本文研究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的酸解烃分布特征,并佐以热释汞和蚀变碳酸盐的分析。从酸解烃中甲烷含量的低值和C1/(C2+C3)比值,以及乙烯的存在等判断,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沉积物的烃类气体来自于生物成因。
关键词 沉积物 酸解烃 南极 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榭岛西北海域海底断陷构造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连清 《东海海洋》 1996年第2期10-18,共9页
本文依据大榭岛西北海域的测深、浅地层剖面和底质土工试验资料,详细分析了该海域海底地形形态、微地貌状况、浅部地层结构及底质工程性质,发现该海域海底地层断陷构造明显,并圈定了地层断陷的范围,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和发生的时间。
关键词 大榭岛 海域 海底 断陷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标准物质的研制
15
作者 田宝珍 杨展雄 汤高华 《东海海洋》 1996年第2期44-58,共15页
本文介绍了盐酸标准物质的研制程序,其中包括溶液的配制、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分析方法和数据统计处理方法等。并选择了具有高准确度的精密库仑法和自动电位滴定法分析定值,对制备浓度为0.006mol/dm3盐酸标准物质,其定... 本文介绍了盐酸标准物质的研制程序,其中包括溶液的配制、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分析方法和数据统计处理方法等。并选择了具有高准确度的精密库仑法和自动电位滴定法分析定值,对制备浓度为0.006mol/dm3盐酸标准物质,其定值的相对不确定度可达0.2%,稳定期在一年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 标准物质 定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海域大浪与大风的分布关系
16
作者 黄树生 《东海海洋》 1995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根据南麂海洋站1983~1989年实测风和浪的资料,分析了大风和大浪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浪日、大风日各月出现次数不匀。风浪大浪日及涌浪大浪日出现比率分别占56%和44%。各向大浪波高均值变化幅度不大。各向大浪波高... 本文根据南麂海洋站1983~1989年实测风和浪的资料,分析了大风和大浪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浪日、大风日各月出现次数不匀。风浪大浪日及涌浪大浪日出现比率分别占56%和44%。各向大浪波高均值变化幅度不大。各向大浪波高极值却有较大差异。风浪H1/10波高为1.5~2.0m、当风速为11~13m/s时,大浪出现频率最高。本文还给出了波龄较大的风浪大浪波高与大风风速的经验关系。基于不同类型的台风路径,得到了本区从H1/10波高为1.5m以上时台风中心的位置。利用此结果可以预报本区大浪出现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浪日 大风日 南麂海域 波浪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硅粉中微量杂质金属的ICP-AES测定 被引量:5
17
作者 陶连发 《分析测试通报》 CSCD 1990年第2期80-83,共4页
本文论述了应用ICP-AES法测定氮化硅中微量杂质元素的分析技术,考察了样品处理及元素间相互干扰。采用板波模式超声雾化进样、去溶剂技术,ICP-AES法同时测定Si_3N_4中Al、Ca、Cr、Cu、Fe、Mg、Mn、Mo、Sr、Ti、V和Zr十二种杂质元素。各... 本文论述了应用ICP-AES法测定氮化硅中微量杂质元素的分析技术,考察了样品处理及元素间相互干扰。采用板波模式超声雾化进样、去溶剂技术,ICP-AES法同时测定Si_3N_4中Al、Ca、Cr、Cu、Fe、Mg、Mn、Mo、Sr、Ti、V和Zr十二种杂质元素。各元素相对标准偏差为2.5~9.8%,回收率为84~1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硅 微量杂质元素 ICP-AE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里兹湾及其毗邻海域溶解氧最大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任典勇 《东海海洋》 1995年第1期53-60,共8页
作者在1990~1993年的夏季(1~2月)对南极普里兹湾海域4个航次的综合调查中发现,25~50m层中普遍存在着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其位置在温跃层的下界附近,而温跃层强度分布趋势与溶解氧最大值趋势相类似。作者认为... 作者在1990~1993年的夏季(1~2月)对南极普里兹湾海域4个航次的综合调查中发现,25~50m层中普遍存在着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其位置在温跃层的下界附近,而温跃层强度分布趋势与溶解氧最大值趋势相类似。作者认为温、密跃层的强弱是产生溶解氧最大值的先决条件。海冰冰况的时空变化是影响溶解氧表层量值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毗邻海域 溶解氧 最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