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d∶YAG激光照射辅助牙周再生术治疗牙周炎伴磨牙根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丁子清 刘秀艳 +1 位作者 王维倩 尹笑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51-1057,共7页
目的:分析Nd∶YAG激光照射辅助牙周再生术治疗牙周炎伴磨牙根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为Nd∶YAG激光照射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于本院牙周黏膜科门诊就诊的76例接受牙周再生术治疗的牙周炎伴磨牙根分叉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分析Nd∶YAG激光照射辅助牙周再生术治疗牙周炎伴磨牙根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为Nd∶YAG激光照射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于本院牙周黏膜科门诊就诊的76例接受牙周再生术治疗的牙周炎伴磨牙根分叉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单纯行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组(对照组)和Nd∶YAG激光照射辅助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组(实验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均接受牙周再生术,实验组患者术中采用Nd∶YAG激光处置根分叉区。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时牙周探诊深度(PPD)、垂直附着丧失(CAL-V)、水平附着丧失(CAL-H)、出血指数(BI)和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HPD),采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患者的垂直骨丧失(BL-V)和水平骨丧失(BL-H),计算咀嚼效率。结果:2组患者术前PPD、CAL-V、CAL-H、BI、BL-V和BL-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和12个月时2组患者PPD、CAL-V、CAL-H、BI、HPD、BL-V和BL-H均呈下降趋势,且术后实验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咀嚼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和12个月时2组患者咀嚼效率呈升高趋势,且术后实验组患者咀嚼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牙周炎伴磨牙根分叉病变患者的牙周再生术治疗中,采用Nd∶YAG激光照射辅助治疗,可有效增强牙周再生术治疗效果,减轻牙周炎症,促进牙周组织愈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YAG激光 牙周炎 根分叉病变 牙周再生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rida牙周探针在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探诊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丁子清 王维倩 +2 位作者 金冬梅 于光 轩东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2-596,697,共6页
目的:采用Florida牙周探针进行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探诊检查,为选择适当临床检查手段、探诊力度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维护期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62例完成种植上部修复6个月以上的患者,且对侧同名牙为天然牙,分别使用普通牙周探针与... 目的:采用Florida牙周探针进行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探诊检查,为选择适当临床检查手段、探诊力度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维护期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62例完成种植上部修复6个月以上的患者,且对侧同名牙为天然牙,分别使用普通牙周探针与Florida探针检查牙周袋探诊深度(PD)值2次,将天然牙和种植牙按探诊是否出血分为炎症组(n=32)和健康组(n=30),比较2种探针在天然牙和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检查位点测量PD值的变异系数(CV)值。结果:普通牙周探针测量健康组和炎症组患者天然牙和种植牙的PD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lorida牙周探针测量健康组和炎症组患者天然牙和种植牙的PD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健康组患者种植体周围软组织PD值时,Florida探针的CV值小于普通牙周探针(t=2.489,P=0.019);检测炎症组患者种植体周围软组织PD值时,Florida探针的CV值小于普通牙周探针(t=2.238,P=0.033)。炎症组患者种植牙PD值的CV值高于健康组(Z=3.804,P<0.01;Z=2.913,P=0.004);炎症组和健康组天然牙PD值的C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天然牙和种植牙的健康位点及炎症位点的探诊检查中2种探针均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在健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和炎症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探诊检查中,Florida牙周探针重复性好于普通牙周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牙周探针 Florida牙周探针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 牙周袋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机械清除舌苔对舌苔源性口臭患者口臭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晶 和璐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4-348,共5页
目的:初探自我机械清除舌苔对舌苔源性口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舌苔源性口臭患者10名,随机分2组,试验组从基线始给予机械清除舌苔的指导,对照组不处理舌苔。在基线、1周、2周、4周、8周时进行口气检测,记录临床数据,比较试验组与对照... 目的:初探自我机械清除舌苔对舌苔源性口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舌苔源性口臭患者10名,随机分2组,试验组从基线始给予机械清除舌苔的指导,对照组不处理舌苔。在基线、1周、2周、4周、8周时进行口气检测,记录临床数据,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临床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舌苔面积和舌苔厚度有降低的趋势,但此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感官法口臭值明显降低(P<0.001)。两组口腔内挥发性硫化物浓度均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对照组变化幅度较小,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个月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探诊深度及出血指数均显著低于基线时(P<0.05),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菌斑指数均无显著变化,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机械清除舌苔有降低舌苔面积和舌苔厚度的趋势,可以减轻口臭,但患者的自我清除有一定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臭 舌苔 口腔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