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鲟“红嘴病”病原的分离及其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胡谋 黄雷 +5 位作者 姚嘉赟 徐洋 蔺凌云 沈锦玉 许式见 潘晓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72-1079,共8页
为研究杂交鲟“红嘴病”的病原,本研究对自然患“红嘴病”杂交鲟的肾脏、肝脏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对分离株经形态学观察、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并将分离菌以1.0×10^(7)cfu/mL~1.0×10^(3)cfu/mL的剂... 为研究杂交鲟“红嘴病”的病原,本研究对自然患“红嘴病”杂交鲟的肾脏、肝脏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对分离株经形态学观察、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并将分离菌以1.0×10^(7)cfu/mL~1.0×10^(3)cfu/mL的剂量感染健康杂交鲟,每日观察并记录鲟鱼的活力和死亡数,感染后10 d对各组发病鱼剖检并再次分离病原菌。采用SPSS 19.0的概率单位图解法计算该分离菌对杂交鲟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显示,从患病杂交鲟肾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革兰氏阳性菌株KS2,呈卵圆形或圆形,成双或成链状排列。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KS2与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的生化特征一致;PCR结果显示,从分离菌中扩增到约1 500 bp的16S r RNA基因片段,其与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达100%,二者在进化树中聚为一支。以上结果表明从杂交鲟中分离到一株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KS2株。感染试验结果显示,感染组发病鲟鱼均出现嘴部充血肿胀、肛门红肿等“红嘴病”典型症状,并从濒死鲟鱼肾脏中分离的细菌与原感染菌的形态、生化特征均一致;经计算分离菌株KS2对杂交鲟的LD50为3.83×10^(4)cfu/mL。结合上述结果判定菌株KS2为杂交鲟发病的病原菌。利用0.5%甲醛制备KS2菌株灭活疫苗,经安全性检验合格后将其以两种剂量(灭活前分别为1.0×10^(8)cfu/mL及1.0×10^(7)cfu/mL的菌液)免疫杂交鲟,分别于免疫后不同时间采血,采用试剂盒测定各组鲟鱼血清中C3补体和免疫球蛋白IgM的含量,免疫后90 d每组鱼分别经腹腔注射0.5 mL(1.0×10^(7)cfu/mL)停乳链球菌攻毒,通过观察记录10 d内鲟鱼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计算疫苗的相对保护率(RPS),评估该疫苗在实验室阶段对鲟鱼的免疫保护效果。在田间试验中利用该灭活疫苗(1.0×10^(8)cfu/mL)免疫58 637尾杂交鲟,另将66 544尾鲟鱼作为空白对照组,统计患“红嘴病”死亡鲟鱼的数量,评估该疫苗在田间试验阶段对鲟鱼的免疫保护效果。实验室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免疫后60 d和90 d,免疫组鲟鱼血清中C3补体和IgM的含量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5),且免疫后30 d~90 d,高剂量免疫组鲟鱼血清中上述两个指标的含量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攻毒结果显示:高、低剂量灭活疫苗免疫组和对照组杂交鲟的RPS分别为75%、50%。灭活疫苗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免疫组杂交鲟因“红嘴病”死亡鲟鱼1 295尾,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的3 799尾,死亡率降低了3.5%。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是杂交鲟“红嘴病”的病原,对杂交鲟的致病性较强。首次制备鲟鱼源停乳链球菌灭活疫苗,通过实验室免疫保护试验和田间免疫试验证明该疫苗的免疫原性较强,能够刺激鲟鱼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对鲟鱼的免疫保护效果较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鲟鱼“红嘴病”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对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停乳链球菌 细菌鉴定 灭活疫苗 免疫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种中草药对3种鲟源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移斌 曹海鹏 +4 位作者 夏永涛 杨婷 赵蕾 胡鲲 杨先乐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0-84,共5页
采用平板打孔法在观察了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等3种鲟源病原菌对41种中草药敏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中... 采用平板打孔法在观察了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等3种鲟源病原菌对41种中草药敏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中草药对3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实验结果表明,3种病原菌对乌梅、石榴皮、地榆、杞子等均高度敏感,对杜仲、柴胡、丹参、熟地黄等均中度敏感,对麦冬、当归、胖大海、玉竹均不敏感。此外,乌梅、石榴皮、地榆、杞子对3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7.81 mg/mL和15.625 mg/mL、15.625 mg/mL和31.25 mg/mL、15.625 mg/mL和31.25 mg/mL以及15.625 mg/mL和31.25 mg/mL,而杜仲、柴胡、丹参、熟地黄等中度敏感中草药对3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均分别高于31.25 mg/mL和62.5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Acipenser sp.) 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 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中草药 抑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源维氏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杨移斌 夏永涛 +4 位作者 邱军强 曹海鹏 肖艳翼 胡鲲 杨先乐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4-418,共5页
从发病的鲟肝、胰、肾脏及血水分离到5株细菌,命名为4s-11,4s-12,4s-13,4s-14及4s-15。经人工感染,菌株4s-15具有致病性,鲟感染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并再次分离到此菌株,故菌株4s-15是鲟此病病原菌。菌株4s-15经生理生化细菌鉴定... 从发病的鲟肝、胰、肾脏及血水分离到5株细菌,命名为4s-11,4s-12,4s-13,4s-14及4s-15。经人工感染,菌株4s-15具有致病性,鲟感染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并再次分离到此菌株,故菌株4s-15是鲟此病病原菌。菌株4s-15经生理生化细菌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为维氏气单胞菌。菌株4s-15对左氧氟沙星等13种抗生素高度敏感,本研究为防治鲟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鉴定 药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鲟鱼鱼子酱营养品质分析及比较 被引量:17
4
作者 黄艳青 龚洋洋 +4 位作者 陆建学 夏永涛 高露姣 胡园 黄洪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46-350,371,共6页
对三种人工养殖鲟鱼鱼子酱营养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和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鱼鱼子酱水分含量最高,而杂交鲟鱼鱼子酱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要高于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鱼鱼子酱,但差异不显著(p>0.05)。西伯利亚鲟鱼鱼子酱... 对三种人工养殖鲟鱼鱼子酱营养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和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鱼鱼子酱水分含量最高,而杂交鲟鱼鱼子酱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要高于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鱼鱼子酱,但差异不显著(p>0.05)。西伯利亚鲟鱼鱼子酱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均要略高于史氏鲟和杂交鲟鱼鱼子酱,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西伯利亚鲟鱼鱼子酱的EPA、DHA、EPA和DHA的总和以及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占总脂肪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史氏鲟和杂交鲟鱼鱼子酱(p<0.05)。各项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鲟鱼鱼子酱都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且三者之间的营养成分差异不大。通过高效、生态、科学合理的人工养殖,除了保护野生鲟鱼资源外,也能够在不降低其营养品质的前提下满足人们对这种高档产品的强烈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鱼 鱼子酱 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鲟烟熏鱼片营养品质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龚洋洋 黄艳青 +4 位作者 陆建学 高露姣 夏永涛 郑汉丰 王鲁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5-271,共7页
以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为原料,制备并分析了烟熏鱼片(冷熏和热熏鱼片)的主要营养成分和物理特性,并对两者的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两种熏鱼片的一般营养成分含量为:水分含量59.73% ~69.44%,粗蛋白43.9... 以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为原料,制备并分析了烟熏鱼片(冷熏和热熏鱼片)的主要营养成分和物理特性,并对两者的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两种熏鱼片的一般营养成分含量为:水分含量59.73% ~69.44%,粗蛋白43.98% ~50.51%,脂肪含量33.50% ~36.54%,灰分含量1.68% ~2.14%,且两种熏鱼片一般营养成分含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2)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与含量上,两种熏鱼片均检测出19种氨基酸,其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3.75% ~ 24.25%和23.41% ~ 23.79%,总体上氨基酸营养价值两者间没有差别,仅EAAI冷熏鲟鱼片的略高于热熏鲟鱼片.在熏鱼片中检测到18种脂肪酸,热熏鲟鱼片的饱和脂肪酸要高于冷熏鲟鱼片,而不饱和脂肪酸则略低于冷熏鲟鱼片,其中DHA含量显著低于冷熏鲟鱼片(P<0.05),其它脂肪酸均无显著性差异.(3)在质构特性方面,热熏鲟鱼片的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都要高于冷熏鲟鱼片,表明热熏鱼片更有嚼劲.(4)在颜色上,热熏鱼片的亮度(L)和色度角(H*)值要显著低于冷熏鱼片,而饱和度(C*)显著高于冷熏鲟鱼片,即热熏鲟鱼片的颜色较暗,同时肉质偏红,冷熏鱼片的肉质偏黄,且比热熏鱼片颜色淡.质构特性和颜色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冷熏和热熏过程中不同的干燥和烟熏温度有关.综合分析表明,烟熏鲟鱼片营养价值较高,综合感官评价好,具有较高的市场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鲟 鱼片 熏制 营养成分 物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配比南极磷虾粉饲料对网箱养殖俄罗斯鲟生长及氟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龚洋洋 黄艳青 +5 位作者 陆建学 黄洪亮 高露姣 夏永涛 张涛 庄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4-170,共7页
配制南极磷虾粉替代饲料中鱼粉比例分别为0%、10%、20%、30%的4组饲料饲喂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200 d后,分析南极磷虾粉替代部分鱼粉对网箱养殖俄罗斯鲟生长和鱼体组织氟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南极磷虾粉替代比... 配制南极磷虾粉替代饲料中鱼粉比例分别为0%、10%、20%、30%的4组饲料饲喂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200 d后,分析南极磷虾粉替代部分鱼粉对网箱养殖俄罗斯鲟生长和鱼体组织氟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南极磷虾粉替代比例的升高,俄罗斯鲟的末重、增重、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先上升后下降,饲料系数先降低后升高,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试验组(P<0.05);(2)实验结束时,俄罗斯鲟肌肉、肝脏和鱼鳔的氟浓度低于检测限,但鳃、皮、脊骨和背骨呈现剂量浓度效应,各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在俄罗斯鲟饲料中加入10%比例的南极磷虾粉时获得最佳生长效果和较低的组织氟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鲟 南极磷虾粉 生长 氟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产品对施氏鲟鱼子酱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龚洋洋 黄艳青 +5 位作者 陆建学 夏永涛 高露姣 张涛 黄洪亮 庄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9,共8页
本文通过营养成分分析、物理特性及感官评价等指标,综合分析不同形式的南极磷虾产品(磷虾粉、磷虾膏、磷虾肉糜)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鱼子酱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之间以及处理组与对照组(无南极磷虾组)之间,鱼子酱... 本文通过营养成分分析、物理特性及感官评价等指标,综合分析不同形式的南极磷虾产品(磷虾粉、磷虾膏、磷虾肉糜)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鱼子酱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之间以及处理组与对照组(无南极磷虾组)之间,鱼子酱主要营养成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磷虾粉组的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磷虾肉糜组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和及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其余两处理和对照组(P<0.05),而投喂磷虾产品显著降低了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P<0.05)。投喂南极磷虾粉,能显著提高鱼子酱的卵径大小、单颗卵重和硬度(P<0.05),对鱼卵的断裂性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色泽方面,磷虾粉组颜色显著低于磷虾肉糜组,磷虾肉糜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磷虾膏组(P<0.05)。各处理组的感官指标都高于对照组,其中南极磷虾粉组鱼子酱的整体风味最好。在本实验条件下,南极磷虾产品对鱼子酱主要营养成分影响较小,但南极磷虾粉对于鱼子酱的卵径、单颗卵重、硬度、色泽和感官评价值都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施氏鲟 鱼子酱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消毒剂对鲟4种病原菌体外抑菌效果 被引量:5
8
作者 杨移斌 夏永涛 +4 位作者 陈新 邱军强 曹海鹏 胡鲲 杨先乐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2-915,921,共5页
为了筛选高效的消毒剂用于防治鲟细菌性疾病,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7种消毒剂对鲟4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结果显示,高铁酸钾对鲟4种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MIC为8mg/L,MBC为8—16mg/L,戊二醛、... 为了筛选高效的消毒剂用于防治鲟细菌性疾病,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7种消毒剂对鲟4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结果显示,高铁酸钾对鲟4种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MIC为8mg/L,MBC为8—16mg/L,戊二醛、甲醛、苯扎溴铵、过氧化氢及季铵盐络合碘5种消毒剂抑菌效果中等,聚维酮碘对鲟4种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差,聚维酮碘对鲟4种病原菌的MBC最大值为2048mg/L。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选择抑菌效果好的消毒剂高铁酸钾进一步研究了鲟4种病原菌随时间和高铁酸钾浓度变化的生长趋势,显示消毒液浓度为5mg/L、9mg/L的消毒液在短时间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病原菌数量同样能在短时间内繁殖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浓度为13mg/L、17mg/L的高铁酸钾消毒液能快速杀灭病原菌,病原菌在较长时间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病原菌全部被杀死。研究对于使用高铁酸钾防治鲟养殖实践中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消毒剂 抑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糖对施氏鲟精子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及其冷冻损伤机理的初步探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张帆 程鹏 +5 位作者 胡谋 王洁 张婷婷 黄红涛 杜合军 陈松林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了解抗冻剂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精子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及其冷冻损伤机理,比较了添加不同浓度海藻糖和蔗糖作为冷冻保护剂的精子稀释液处理后施氏鲟精子冷冻复苏的活力、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结果表明,添加60 mmol·L^... 为了解抗冻剂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精子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及其冷冻损伤机理,比较了添加不同浓度海藻糖和蔗糖作为冷冻保护剂的精子稀释液处理后施氏鲟精子冷冻复苏的活力、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结果表明,添加60 mmol·L^(-1)海藻糖1.0 mmol·L^(-1)氯化钾的稀释液处理后,精子冻后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与鲜精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且活力较其他处理组有所提高,达到(26.67±3.32)%,但仍显著低于鲜精(P<0.05)。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施氏鲟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前后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对其能量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低温冻存造成施氏鲟精子的膜系统和细胞器(主要为线粒体和轴丝)损伤;能量代谢酶[总ATP酶、肌酸激酶(CK)、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和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而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显著上升(P<0.05),表明冷冻精子的生理功能损伤、内环境稳定性下降,能量供给系统被破坏。未添加抗冻剂组精子的总ATP酶、CK、CAT、SOD及GR酶活性相比添加抗冻剂组有显著差异,说明含有海藻糖的抗冻剂可对冷冻精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后期进一步优化施氏鲟抗冻剂的配方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精子 超低温冷冻 海藻糖 冷冻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养殖下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后代的繁殖特性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颖 曲秋芝 +3 位作者 王斌 夏永涛 许式见 孙大江 《水产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5-29,34,共6页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测量5批次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黑龙江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共644尾)的体长、体质量,观察其生长、个体繁殖力、卵巢发育、卵径、卵质量和卵色等。结...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测量5批次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黑龙江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共644尾)的体长、体质量,观察其生长、个体繁殖力、卵巢发育、卵径、卵质量和卵色等。结果表明:3种鲟雌亲鱼的体长与体质量差异显著,施氏鲟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小于杂交鲟与达氏鳇(P〈0.05),而杂交鲟的体长和体质量则显著小于达氏鳇(P〈0.05)。施氏鲟、杂交鲟和达氏鳇雌亲鱼的成熟系数(GSI)和繁殖力差异显著,杂交鲟的GSI和平均绝对繁殖力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达氏鳇(P〈0.05),而施氏鲟与达氏鳇的GSI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鲟的相对繁殖力(Fw)显著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3种鲟雌亲鱼产卵质量与体质量比值以10%~15%为主,该比值范围内雌性施氏鲟个体数约占同龄雌性个体的42.66%,杂交鲟为42.91%,达氏鳇为41.93%。施氏鲟和杂交鲟的卵多为棕色,而达氏鳇的卵为棕灰色。达氏鳇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与杂交鲟。杂交鲟的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及成熟系数均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达氏鳇 杂交种 繁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氏鳇、施氏鲟及其杂交子代胚胎发育期的抗氧化酶活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颖 徐伟 +4 位作者 孙大江 王斌 许式见 张镜群 胡朝 《水产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9-23,共5页
利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及其正反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出苗率与胚胎发育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分析胚胎发育与抗氧化酶含量的关系。... 利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及其正反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出苗率与胚胎发育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分析胚胎发育与抗氧化酶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达氏鳇与施氏鲟为杂交亲和,可获得正常发育的正反交后代,不影响受精率、孵化率及出苗率。不同胚胎发育期鲟的4种主导抗氧化酶类型及变化规律各不相同。在特定发育时期,达氏鳇(♀)与施氏鲟(♂)正交子代(大杂交鲟)的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接近或高于两亲本中较高的一方;而达氏鳇(♂)与施氏鲟(♀)反交子代(小杂交鲟)介于两亲本之间,特别是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和MDA含量显著低于其父母本。施氏鲟胚胎心脏搏动期SOD的活性最高,达氏鳇胚胎在卵黄栓期SOD的活性最高,而杂交子代的SOD活性均在囊胚期达最大值。综上所述,4种鲟胚胎发育时期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的表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物种间表型性状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达氏鳇 杂交子代 胚胎发育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鲟嗜酸性卵甲藻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移斌 夏永涛 +5 位作者 曹海鹏 肖国初 柯江波 叶鑫 胡鲲 杨先乐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57,93,共2页
1993年俄罗斯鲟引进中国大连,并养殖成功。俄罗斯鲟由于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并经人工驯化,成为工厂化、池塘、水库养殖优良品种,故逐渐成为中国近年来养殖发展较快的淡水养殖品种。
关键词 俄罗斯鲟 卵甲藻病 嗜酸性 防治 诊断 水库养殖 生长速度 人工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家系构建及不同家系间生长性能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罗坤 夏永涛 +4 位作者 王斌 孔杰 苏兴雪 许式见 张大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63-469,共7页
利用收集的两个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群体为材料,采用群体间杂交的交配策略,以人工授精技术和苗种标准化培育技术为方法建立了30个俄罗斯鲟全同胞家系。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对5月龄和14月龄所有家系进行了50尾个体体长、体... 利用收集的两个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群体为材料,采用群体间杂交的交配策略,以人工授精技术和苗种标准化培育技术为方法建立了30个俄罗斯鲟全同胞家系。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对5月龄和14月龄所有家系进行了50尾个体体长、体重和家系存活率的测定,对不同家系和不同时期的生长、存活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俄罗斯鲟个体体重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体长性状的变异系数,5月龄、14月龄体重、体长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0.02%、31.46%、9.59%、10.65%;不同俄罗斯鲟家系间生长速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在5月龄阶段,F1205家系增重最快,比所有家系均值高40.21%,比增重最慢的家系高120.83%,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14月龄阶段,F1213家系增重最快,比所有家系均值高17.69%,比增重最慢的家系高60.64%,但不同月龄阶段俄罗斯鲟家系的特定增重率、绝对增重率及体重值排序并不一致;两个标准化养殖阶段俄罗斯鲟家系的平均养殖存活率较高,但变异系数较低,分别为3.15%、5.28%。本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鲟生长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和选育潜力,并为下一步的遗传选育提供了选育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鲟 家系 群体间杂交 人工授精 生长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伯利亚鲟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养殖介绍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移斌 夏永涛 +2 位作者 曹海鹏 邱军强 杨先乐 《水产养殖》 CAS 2013年第11期17-20,共4页
鲟隶属于硬骨鱼纲,辅鳍亚纲,硬鳞总目,鲟形目,是大型的、珍贵的淡水经济鱼类。现存鲟形目鱼类共计2科6属25种,我国的鲟类有2科3属8种,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生物学特性 淡水经济鱼类 养殖 硬骨鱼纲 鲟形目 鲟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鲟鱼产业发展路径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明军 夏永涛 +1 位作者 刘龙腾 朱雪梅 《农业展望》 2018年第12期78-83,共6页
中国鲟鱼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业技术和生产体系已逐渐成熟。从养殖产量、鲟鱼加工与贸易等角度系统分析了中国鲟鱼产业发展现状,并探讨了中国鲟鱼产业在世界鲟鱼产业发展中的地位。进而梳理了中国鲟鱼产业发... 中国鲟鱼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业技术和生产体系已逐渐成熟。从养殖产量、鲟鱼加工与贸易等角度系统分析了中国鲟鱼产业发展现状,并探讨了中国鲟鱼产业在世界鲟鱼产业发展中的地位。进而梳理了中国鲟鱼产业发展在消费文化、市场意识、品牌培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要加强规划引领与战略设计、完善行业管理法律法规、加强资金投入与品牌建设、加强鲟鱼产业技术创新等促进中国鲟鱼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鱼产业 品种 产量 分布 加工品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路径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氏鲟胚胎发育期中几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16
作者 张颖 徐式见 +6 位作者 徐伟 宋聃 刘晓勇 孙大江 曲秋芝 王斌 夏泳涛 《水产学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37-40,共4页
在水温(18±0.5)℃下,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施氏鲟Acipenserinae schrenkii胚胎发育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胚胎发育进程与微量元素含量的关系,为稚、幼鱼及亲鱼培育的营养需求量和饲料配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胚胎发育过程中,Fe... 在水温(18±0.5)℃下,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施氏鲟Acipenserinae schrenkii胚胎发育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胚胎发育进程与微量元素含量的关系,为稚、幼鱼及亲鱼培育的营养需求量和饲料配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胚胎发育过程中,Fe、Mn、Cu、Zn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代谢高峰期各不同。Fe含量呈先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孵出期最高(18.12mg/kg);Mn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受精卵期含量最高(1.04mg/kg);Cu含量的高峰期分别为卵黄栓期、心搏期、孵化早期和孵出期,含量分别为1.66mg/kg、1.95mg/kg、1.83mg/kg和1.93mg/kg;卵裂期Zn含量最高(10.86mg/kg);视泡期微量元素的含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微量元素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肖艳翼 夏永涛 +4 位作者 刘腾飞 胡利静 杨移斌 胡鲲 杨先乐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120,共7页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对照组)、1.25、2.5、5、7.5和10 g/kg的壳聚糖,投喂12 g左右的俄罗斯鲟50d,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研究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幼鱼的生长性能及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对照组)、1.25、2.5、5、7.5和10 g/kg的壳聚糖,投喂12 g左右的俄罗斯鲟50d,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研究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幼鱼的生长性能及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5和5 g/kg的壳聚糖可显著提高俄罗斯鲟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P<0.05),而当添加量超过10 g/kg时会抑制其生长(P<0.05);1.25和2.5 g/kg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试验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5和5 g/kg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当壳聚糖添加量超过7.5 g/kg时则会抑制血清溶菌酶活性(P<0.05);1.25和5 g/kg组酸性磷酸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补体C3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Ig M含量不受壳聚糖的影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试验条件下,添加适量的壳聚糖能提高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性能,增强其免疫能力,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非特异性免疫为综合评价指标,壳聚糖添加量以2.5 g/kg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鲟 壳聚糖 生长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病原性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14
18
作者 肖艳翼 王斌 +3 位作者 夏永涛 胡利静 胡鲲 杨先乐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09-1914,共6页
【目的】明确鲟鱼脓包病症的病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常规方法从濒死鲟鱼病料中分离病原菌,纯化后进行回归感染试验,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进行病原菌鉴定,并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目的】明确鲟鱼脓包病症的病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常规方法从濒死鲟鱼病料中分离病原菌,纯化后进行回归感染试验,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进行病原菌鉴定,并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鲟鱼的肌肉病灶组织、肠组织和腹水分离获得3株优势菌株(BX0814、BX0815和BX0816),经回归感染试验证实,BX0815菌株为致病菌;结合BX0815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可确定BX0815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BX0815菌株对痢特灵、磺胺异噁唑、氯霉素、多黏霉素、环丙氟哌酸、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头孢噻肟、新霉素、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链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15种药物高度敏感,而对万古霉素、阿莫西林、麦迪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氨芐西林、青霉素等7种药物已产生了耐药性。【结论】引起鲟鱼患脓包病症的病原是温和气单胞菌,实际生产中可选用磺胺异噁唑、多黏霉素、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头孢噻肟、新霉素、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链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气单胞菌 分离 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箱和流水池塘养殖俄罗斯鲟的生长特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许式见 邵辉 +4 位作者 胡谋 石灏 夏永涛 张颖 孙大江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24,共5页
2017年随机从网箱(6m×6m×7.5m)采集1~7龄、流水池塘采8~10龄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样本500尾,测量体长和体质量,研究人工养殖俄罗斯鲟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养殖俄罗斯鲟的体长(L)与体质量(W)呈幂函数增长相关,... 2017年随机从网箱(6m×6m×7.5m)采集1~7龄、流水池塘采8~10龄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样本500尾,测量体长和体质量,研究人工养殖俄罗斯鲟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养殖俄罗斯鲟的体长(L)与体质量(W)呈幂函数增长相关,其方程为:W=6×10^(-6)L^(3.1292)(R^2=0.9846,n=500),b>3,呈异速生长;1~10龄期间,俄罗斯鲟生长分为快速生长期(1~4龄)、稳定生长期(5~8龄)和生长衰老期(9~10龄);拟合出Von Bertallanff的生长方程为:L_t=130.776(1-e^(-0.269(t-0.122)))(R^2=0.948,n=500),W_t=35.709(1-e^(-0.112(t-1.905)))(R^2=0.878,n=500)。生长拐点年龄为4.36龄,拐点处W=8.59kg,L=90.52cm,拐点前生长较快;拐点后,体长生长减慢,体质量生长减慢滞后,10龄后出现负生长。建议人工养殖俄罗斯鲟商品鱼以5龄前上市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鲟 人工养殖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龙1号”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高雪 张颖 +2 位作者 纪锋 许式见 张永旺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37,共7页
用常规测定和评价方法测定鲟新品种'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鲟龙1号'含肉率达63.25%;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无氮浸出... 用常规测定和评价方法测定鲟新品种'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鲟龙1号'含肉率达63.25%;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分别为(72.10±1.13)%、(19.90±0.95)%、(6.47±0.50)%、(0.98±0.02)%和(0.5±0.44)%。其肌肉中富含钙、镁、磷等多种人体所需矿物元素。检测出18种常见氨基酸,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8.88%,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6.53%,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2.51,必需氨基酸总量及其占总氨基酸含量的百分比均高于FAO/WHO制定的标准。'鲟龙1号'肌肉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为(3.06±0.43)g/100g,二十碳五稀酸EPA+二十二碳六稀酸DHA含量为0.49g/100g。测定结果表明:'鲟龙1号'营养价值高,是理想的蛋白质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鲟龙1号” 肌肉 含肉率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