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波辅助山茶油适度精炼时间优化及其对效率与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袁穗康 何浙华 +3 位作者 王鹏 刘兴泉 闵伟红 吴峰华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3-150,共8页
为了提高精炼效率和油脂品质,本研究对山茶籽毛油进行超声波辅助适度精炼,探究超声波辅助脱胶、脱酸、脱色和冬化对精炼效率以及特征组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超声波辅助精炼时间为脱胶20 min、脱酸10 min、脱色40 min和冬化30 min... 为了提高精炼效率和油脂品质,本研究对山茶籽毛油进行超声波辅助适度精炼,探究超声波辅助脱胶、脱酸、脱色和冬化对精炼效率以及特征组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超声波辅助精炼时间为脱胶20 min、脱酸10 min、脱色40 min和冬化30 min,与CK组相比,脱胶率、脱酸率、脱色率和冬化率提高17.99%、3.97%、13.88%和56.69%。通过主成分分析,脱色和脱胶分别是超声波辅助适度精炼与适度精炼中对山茶油特征组分损失最大的工序。小试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能显著降低适度精炼山茶油中AV和POV,提高油脂的IV和SV,植物甾醇、角鲨烯和生育酚含量增加10.13%、7.82%和19.50%,且各项指标均达到特级山茶油标准。因此,超声波处理可以提高精炼效率并改善精炼山茶油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超声波 适度精炼 精炼效率 特征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萃取大豆毛油中游离脂肪酸的研究
2
作者 孟祥河 刘徐 +2 位作者 刘兴泉 杨胜利 何浙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1-36,共6页
本实验研究了离子液体(ILs)选择性萃取大豆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研究发现,相比于纯有机溶剂,四丁基溴化膦(P4,4,4,4Br)、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甲酯盐(EMIM(MeO)_2PO_2)、1-丁基-3-甲基咪唑二腈胺盐(BMIMN(CN)_2)3种ILs游离脂肪酸萃... 本实验研究了离子液体(ILs)选择性萃取大豆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研究发现,相比于纯有机溶剂,四丁基溴化膦(P4,4,4,4Br)、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甲酯盐(EMIM(MeO)_2PO_2)、1-丁基-3-甲基咪唑二腈胺盐(BMIMN(CN)_2)3种ILs游离脂肪酸萃取选择优势明显。实验优化了萃取温度、平衡时间、油/离子液体质量比等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以EMIM(MeO)_2PO_2为萃取剂,油与IL质量比1∶5,70℃萃取3 min,大豆毛油一次脱酸率即达到85.78%。二次组合萃取脱酸后,脱酸率在88%~97%之间。特别地,首先用BMIMN(CN)_2(油/IL 1∶2)70℃萃取3 min,然后用EMIM(MeO)_2PO_2(油/IL 1∶1)相同温度下萃取3 min,毛油酸价从2.39降至0.08 mg/g,达到了国家(一级)食用油标准(酸价≤0.2 mg/g)。使用过的离子液体经简单处理即可重复使用,因此是一种经济、高效、绿色的食用油脱酸萃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大豆油 脱酸 游离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核桃饼粕蛋白的酶辅助碱法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郭宜 汪卿卿 +3 位作者 吴峰华 何志平 何浙华 余琳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134,共6页
以冷榨山核桃饼粕为原料,采用酶辅助碱法提取山核桃蛋白。以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并分析其分子质量。结果表明:最优工艺为pH 10.0、碱性蛋白酶添加量1000 U/g、料液比1∶16(g/mL)、提取时间1.5 ... 以冷榨山核桃饼粕为原料,采用酶辅助碱法提取山核桃蛋白。以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并分析其分子质量。结果表明:最优工艺为pH 10.0、碱性蛋白酶添加量1000 U/g、料液比1∶16(g/mL)、提取时间1.5 h、提取温度60℃,在此条件下得蛋白质提取率为84.8%;采用连续控制提取液pH恒定法,提取率可提高至89.7%。山核桃饼粕蛋白亚基分子质量为10~70 k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蛋白质 酶辅助碱法 分子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榧林下套种3种黄精技术研究初报 被引量:8
4
作者 蒋淑君 钟晓涵 +7 位作者 姜创 徐红霞 刘彩娟 何浙华 夏国华 余琳 姜武 陶正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9期1978-1981,共4页
黄精属传统道地药食两用植物,适宜在林下、灌丛等荫蔽处生长。为探讨香榧林下套种黄精的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本文研究香榧林龄、坡位、密度对多花黄精、黄精和长梗黄精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榧林下套种3种黄精,多花黄精、黄精... 黄精属传统道地药食两用植物,适宜在林下、灌丛等荫蔽处生长。为探讨香榧林下套种黄精的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本文研究香榧林龄、坡位、密度对多花黄精、黄精和长梗黄精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榧林下套种3种黄精,多花黄精、黄精与长梗黄精间保存率、植株高度和地径差异极显著(P<0.01),多花黄精与黄精和长梗黄精间根茎大小、产量差异极显著。香榧未成造(1~5 a)、幼龄林(6~10 a)和投产林(≥11 a)林下套种,同种类黄精在不同香榧林龄间,保存率、地径、植株高度和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同种林龄类型比较,多花黄精与黄精间及黄精与长梗黄精间,保存率、植株高度、地径和产量差异极显著。香榧林下套种在下坡位,同一种类黄精各项生长指标均略高于上坡位、中坡位,但差异不显著,说明下坡位土质和水肥条件较中坡位和上坡位好;同一坡位比较,多花黄精、黄精和长梗黄精间差异极显著。香榧林下套种,3种黄精以香榧密度450株·hm的产量最高,分别为2 625.5、2 365.8和1 780.2 kg·hm,且相互间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香榧林下套种,黄精产量多花黄精>黄精>长梗黄精,套种多花黄精是践行“一亩山万元钱”的创新生态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经济 香榧 黄精 套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花黄精在4种林分类型林冠下的生长情况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雅娟 宋建喜 +5 位作者 何浙华 姜武 蒋淑君 刘彩娟 陶正明 余琳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10期1839-1841,共3页
为全面掌握多花黄精林下经济栽培技术,加快黄精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选用多花黄精块茎,在山核桃、杉木、毛竹和香樟等4种不同类型树种林分进行套种。结果表明:在立地因子、林分郁闭度、初植密度、经营措施等相同的情况下,4种林分类... 为全面掌握多花黄精林下经济栽培技术,加快黄精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选用多花黄精块茎,在山核桃、杉木、毛竹和香樟等4种不同类型树种林分进行套种。结果表明:在立地因子、林分郁闭度、初植密度、经营措施等相同的情况下,4种林分类型林冠下多花黄精生长和根茎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山核桃>毛竹>杉木>香樟。山核桃林冠下,多花黄精的保存率、地径、高度、根茎分别为92.1%、0.61 cm、65.8 cm、1356.8 kg·hm^-2;毛竹林冠下分别为90.2%、0.58 cm、60.2 cm、1286.2 kg·hm^-2;杉木林冠下分别为88.9%、0.49 cm、56.3 cm、1025.7 kg·hm^-2;香樟林冠下分别为85.4%、0.44 cm、53.2 cm、956.9 kg·hm^-2。研究表明,多花黄精在山核桃、毛竹、杉木和香樟等4种林分林冠下,均可以实现高产高效栽培,但以山核桃、毛竹等2种林冠下林分类型栽培模式平均地径、高度生长和块根质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林分类型 生长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核桃林下套种多花黄精试验初报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雅娟 高媚 +6 位作者 何浙华 姜武 刘彩娟 谢吉林 丁德根 陶正明 余琳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1195-1197,共3页
通过山核桃林下套种多花黄精研究,有效地缓解市场需求压力,提高山核桃林下套种黄精栽培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奠定重要理论基础和先进水平。从种苗类型、林分林龄、保留株数、种植坡位等4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山核桃... 通过山核桃林下套种多花黄精研究,有效地缓解市场需求压力,提高山核桃林下套种黄精栽培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奠定重要理论基础和先进水平。从种苗类型、林分林龄、保留株数、种植坡位等4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山核桃林冠下多花黄精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多花黄精块茎和实生苗除保存率差异显著,其他标指均存在极显著水平(P≤0.01);山核桃树龄25a以内林分,多花黄精生长指标无明显差异,树龄26a以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山核桃林冠下,不同坡位套种多花黄精其生长指标不同,下坡位生长指标均高于上坡位和中坡位,其块茎鲜重分别提高26.8%和29.5%,差异显著;山核桃保存密度≤375株·hm^-2、郁闭度≤0.6林冠下适宜套种,尤以保存密度300株·hm^-2,郁闭度0.5林冠下,套种多花黄精最佳。因此,建议实践中选择多花黄精块茎种苗,山核桃林分下坡位、保留株数≤375株·hm^-2、郁闭度≤0.6林冠下,套种多花黄精生长发育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经济 山核桃 多花黄精 技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间歇干燥对山核桃干燥特性及品质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徐一凡 汪卿卿 +5 位作者 吴绍珍 吴佳乐 何志平 吴峰华 何浙华 余琳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9期2107-2112,共6页
为揭示微波间歇干燥方法对山核桃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山核桃微波间歇干燥动力学模型,对干燥后的山核桃进行加速贮藏实验,研究干燥后山核桃油在贮藏期间酸价、碘价、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变化,以明确微波间歇干燥对山核桃... 为揭示微波间歇干燥方法对山核桃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山核桃微波间歇干燥动力学模型,对干燥后的山核桃进行加速贮藏实验,研究干燥后山核桃油在贮藏期间酸价、碘价、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变化,以明确微波间歇干燥对山核桃原料贮藏特性的影响。微波间歇干燥实验表明,将山核桃含水量干燥至6%以下仅需200 min,有效水分扩散系数为2.38×10^(-9) m 2·s^(-1),Page模型最符合山核桃微波间歇干燥(R 2=0.984)。贮藏实验表明,加速贮藏4周后,山核桃酸价从0.07 mg·g^(-1)升至0.36 mg·g^(-1),每100 g过氧化值在117~130 mg·kg^(-1)波动,碘值从10.646 mg·kg^(-1)降至9.227 mg·kg^(-1),酸价和过氧化值均符合《GB/T 24307—2009山核桃产品质量等级》要求;山核桃总不饱和脂肪酸和总饱和脂肪酸分别下降了123.80和11.76 mg·g^(-1)。综上所述,微波间歇干燥能显著缩短山核桃干燥时间,提升原料贮藏特性,在山核桃干燥领域有较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微波间歇干燥 贮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栽培模式对香榧幼龄期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蒋淑君 姜创 +5 位作者 俞云林 何浙华 刘彩娟 余琳 徐翀翔 夏国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1507-1510,共4页
选择4种不同生态栽培模式,从保存率、梢生长、挂果量和造林成本等方面,对香榧幼龄期生长影响进行分析,筛选香榧生态栽培最佳模式。试验结果表明,4种栽培模式中保存率,3种乔木树种套种香榧均达到90%以上,山核桃与硬阔树之间显著性差异(P&... 选择4种不同生态栽培模式,从保存率、梢生长、挂果量和造林成本等方面,对香榧幼龄期生长影响进行分析,筛选香榧生态栽培最佳模式。试验结果表明,4种栽培模式中保存率,3种乔木树种套种香榧均达到90%以上,山核桃与硬阔树之间显著性差异(P<0.05),与杉木、茶叶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茶叶林下香榧保存率87.84%;梢生长量以山核桃林下套种香榧最优,5 a平均生长量为20.68 cm,其中山核桃>硬阔>杉木>茶叶>迹地(CK);各处理间结果量差异极显著,其中山核桃>硬阔>杉木>茶叶>迹地(CK),山核桃林下,香榧1 a青果量最多;从造林成本来看,山核桃在林地清理、夏季遮阴和苗木补植等费用远远低于其他模式,与对照相比费用减少32.75%,其中山核桃<硬阔<杉木<茶叶<迹地(CK)。4种不同生态栽培模式下,山核桃林下套种香榧,具有保存率高、生长快、挂果早、成本低等特点,是践行“一亩山万元钱”的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经济 香榧 山核桃 技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茶籽3种工艺制油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的比较 被引量:10
9
作者 何浙华 俞云林 +6 位作者 丁德根 詹仁春 蒋淑君 刘彩娟 谢吉林 余洪明 余琳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6期1001-1006,共6页
通过对浸出油、土榨油和冷榨油等3种不同工艺制取油,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等质量安全指标进行测试分析,以探明不同加工工艺对茶籽油品质与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工艺制取油,其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随贮藏时间延长,... 通过对浸出油、土榨油和冷榨油等3种不同工艺制取油,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等质量安全指标进行测试分析,以探明不同加工工艺对茶籽油品质与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工艺制取油,其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随贮藏时间延长,总体变化呈增长态势。但3种工艺制油,酸价指标增幅分别为325.0%、136.0%和120.9%,质量安全指标合格率分别为20%、0和100%;过氧化值增幅分别为89.7%、46.1%和85.7%,合格率分别为20%、80%和100%;苯并[a]芘增幅分别为202.5%、177.8%和65.7%,合格率分别60%、40%和100%。因此,低温冷榨工艺制油,常温下在3 a贮藏期内,通过检测其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增幅相对较少,分别是120.9%、85.7%和65.7%,且苯并[a]芘含量与贮藏时间的相关性不大,其质量合格率均为100%。其产品滋味柔和清香,色泽澄清透明,保持生理活性物质,质量风险可控,是一种高端木本油料植物食用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籽 制油工艺 质量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冷榨工艺预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浙华 詹仁春 +6 位作者 蒋淑君 俞云林 丁德根 刘彩娟 谢吉林 余洪明 余琳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5期728-730,共3页
针对高温压榨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和环境影响,研究低温冷榨工艺预处理关键因素并加以应用,重点分析油茶培管、采摘、加工等低温冷榨预处理关键技术对茶籽油出油率和品质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霜降后7 d采摘出油率高达29.4%,比提前... 针对高温压榨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和环境影响,研究低温冷榨工艺预处理关键因素并加以应用,重点分析油茶培管、采摘、加工等低温冷榨预处理关键技术对茶籽油出油率和品质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霜降后7 d采摘出油率高达29.4%,比提前采摘提高11.8百分点,且两者品质差别极大;油茶籽果实带壳压榨,壳仁分离,仁中含壳控制10%~15%左右,出油率高达26.8%;对低温冷榨与传统高温压榨产品风险性进行比较,冷榨油原汁原味,产品没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冷榨工艺 预处理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