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复病历的内容结构与数据标准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杨亚茹 邱卓英 +20 位作者 陈迪 王忠彦 张萌 吴士勇 张耀光 刘小燮 杨延砚 曾斌 周谋望 谢欲晓 许光旭 郑洁皎 张鸣生 叶祥明 杨剑 安娜 董原君 辛晓佳 任祥霞 刘叶 田益凡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共12页
目的阐明康复病历(包括电子病历)在康复医学临床实践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解析康复病历的结构、核心内容及数据标准,构建适用于康复医学的标准化病历数据架构和核心数据集,并探讨康复数据在绩效评估和支付结算中的应用。方法依据国家卫... 目的阐明康复病历(包括电子病历)在康复医学临床实践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解析康复病历的结构、核心内容及数据标准,构建适用于康复医学的标准化病历数据架构和核心数据集,并探讨康复数据在绩效评估和支付结算中的应用。方法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的核心分类《国际疾病分类》(ICD-10/ICD-11)、《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CHI Beta-3),构建了康复病历的数据架构、核心内容和数据标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康复病案首页数据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和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等康复医疗统计和支付方式中的应用。结果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康复病历标准框架,涵盖患者基本信息、康复诊断、功能评估、康复治疗处方、阶段性评估及出院总结等关键架构。分析ICD-10/ICD-11、ICF和ICHI Beta-3等工具在病案术语、编码和评估领域的系统应用方法和数据标准。构建规范化的康复病历数据结构和数据标准可以显著提升基于病案首页的康复医疗数据报送质量,从而提升康复服务质量控制水平,有效地支持优化康复医保支付机制,并有助于建立基于DRG和DIP等康复医疗绩效评估与康复支付方法体系。结论康复病历的结构化和数据标准化是康复质量控制的重要工具。系统地应用WHO-FICs分类标准,对标国家相关规范,构建标准化的康复病历架构与核心数据集,基于ICF方法标准化康复医疗流程,并开发基于ICD-11和ICF的康复评估工具、辅助诊断和治疗系统以及辅助术语、编码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康复病历质量,实现康复病历数据与其他医疗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共享,从而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病历 病历数据标准化 国际疾病分类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国际健康干预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住院病案首页结构、内容和数据标准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叶海燕 秦晴 +19 位作者 刘叶 田益凡 张赢心 杨亚茹 王忠彦 张萌 刘小燮 杨延砚 曾斌 周谋望 谢欲晓 许光旭 郑洁皎 张鸣生 叶祥明 黄富表 黄秋晨 王一吉 陈迪 邱卓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6,共12页
目的探索康复住院病案首页数据标准化,涉及康复住院病案首页的结构、内容和数据标准,旨在提高康复住院病案首页数据标准化水平,提升数据填报质量,为医保支付、医院绩效考核、康复学科评价等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方法基于国家卫生健... 目的探索康复住院病案首页数据标准化,涉及康复住院病案首页的结构、内容和数据标准,旨在提高康复住院病案首页数据标准化水平,提升数据填报质量,为医保支付、医院绩效考核、康复学科评价等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方法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6版)》相关规范,分析康复住院病案首页的结构和内容。系统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参考分类《国际疾病分类》(ICD-10/ICD-11,ICD-9-CM-3)、《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CHI Beta-3)进行疾病诊断、功能描述和评定以及康复干预,形成规范化的术语体系和编码方法。结果康复住院病案首页涵盖住院患者信息、住院信息、诊疗信息和费用信息四大板块。ICD-10/ICD-11是康复住院病案首页中的入院诊断和出院疾病诊断的标准和编码工具。ICD-11推荐的3大功能评定工具WHODAS 2.036项版本、简明示范残疾调查、通用功能领域以及ICF可用于康复功能评定和评定结果的编码。ICHI Beta-3和ICD-9-CM-3可用于病案首页中的手术和操作编码,也可用于康复干预项目的编码。结论康复住院病案首页是对康复病历相关内容的总结,也是康复住院数据上报的工具,需要根据康复医疗的特点进行细化和优化,并且补充必要的数据。应该全面推动ICD-11/ICD-10、ICF和ICHI Beta-3/ICD-9-CM-3分类标准的应用,从而提升住院患者疾病和功能诊断数据的准确性。基于ICD-11和ICF补充相关的功能评估结果数据,运用ICHI Beta-3/ICD-9-CM-3对康复干预进行编码。提升康复病历和康复住院病案首页质量,是康复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也为基于康复住院病案首页的数据分析与应用奠定了循证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病案首页 数据标准化 国际疾病分类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国际健康干预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电子病历数据标准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田益凡 荀芳 +19 位作者 叶海燕 刘叶 张赢心 杨亚茹 王忠彦 张萌 刘小燮 杨延砚 曾斌 周谋望 谢欲晓 许光旭 郑洁皎 张鸣生 叶祥明 黄富表 黄秋晨 王一吉 陈迪 邱卓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共12页
目的探讨康复领域电子病历的数据标准体系,聚焦康复电子病历的术语与编码标准、数据结构与重点内容。方法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健康信息互操作性标准(HL7)等相关组织发布的电子病... 目的探讨康复领域电子病历的数据标准体系,聚焦康复电子病历的术语与编码标准、数据结构与重点内容。方法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健康信息互操作性标准(HL7)等相关组织发布的电子病历标准架构,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框架,基于《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并依据《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和《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构建康复电子病历的数据结构和内容以及数据标准。结果康复电子病历的数据结构应严格遵守电子病历结构,分为临床文档、文档段、数据组和数据元四个层次,包含基本信息、诊断信息、干预信息和费用信息4大内容领域。康复电子病历在传统临床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与康复治疗相关的内容。WHO-FICs参考分类的应用为康复电子病历疾病和健康功能描述以及康复干预提供诊断标准、功能描述工具、编码工具和术语词表索引工具。研究详细说明了康复电子病历在4个主要类别的数据结构和内容范畴,细化了电子病历中康复内容的填报颗粒度,为康复电子病历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填报指导。结论康复电子病历的标准化对于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质量、促进患者康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康复电子病历的发展必须以国家和国际标准为基础,在通用的电子病历数据结构和标准下,构建纳入疾病诊断、功能描述和评定以及康复干预等核心数据的康复电子病历数据体系,提升康复电子病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电子病历 数据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门诊病历数据标准化研究
4
作者 刘叶 秦晴 +19 位作者 叶海燕 田益凡 张赢心 杨亚茹 王忠彦 张萌 刘小燮 杨延砚 曾斌 周谋望 谢欲晓 许光旭 郑洁皎 张鸣生 叶祥明 黄富表 黄秋晨 王一吉 陈迪 邱卓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4,共10页
目的分析康复门诊病历的数据结构和标准,为提升康复门诊医疗质量、制定医保支付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依据《门(急)诊诊疗信息页质量管理规定... 目的分析康复门诊病历的数据结构和标准,为提升康复门诊医疗质量、制定医保支付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依据《门(急)诊诊疗信息页质量管理规定(试行)》,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框架,确定康复门诊病历的数据框架和数据内容,探讨康复门诊病历的数据标准。结果构建了康复门诊病历的数据框架,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就诊过程信息、诊疗信息以及费用信息4项内容。通过应用WHO-FICs的参考分类ICD-10/ICD-11、ICF和ICHI Beta-3可以标准化制定康复门诊病历的诊断标准和术语,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功能描述和评估以及康复干预的编码,以提升康复门诊病历数据的上报质量,进而提升康复质量控制水平。结论康复门诊病历结构化和数据标准化是实现康复数据共享的基础。WHO-FICs分类标准用于康复门诊病历的疾病诊断、功能描述和评定以及干预等领域的术语和编码以及评估,为实现康复门诊数据的共享与互联互通以及优化康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门诊病历 标准化 数据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卧位通气对体外膜氧合支持患者有效性的Meta分析
5
作者 李莉莉 吴静 +5 位作者 王俊辉 叶杭燕 沃超男 俞苗杰 李飞 姚惠萍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99-1005,共7页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对体外膜氧合(ECMO)支持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4年10月关于俯卧位通气治疗ECMO支持患...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对体外膜氧合(ECMO)支持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4年10月关于俯卧位通气治疗ECMO支持患者的所有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2项随机对照研究和8项队列研究;包含1513例患者,其中俯卧位通气组674例、仰卧位通气组839例。对6项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与仰卧位通气相比,俯卧位通气可提高ECMO成功撤机率(OR=1.47,95%CI:1.07~2.01,P=0.02)。对8项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与仰卧位通气相比,俯卧位通气可延长ECMO治疗时长[均数差(MD)=4.86 d,95%CI:0.95~8.77,P=0.01]。对6项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俯卧位通气组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长较仰卧位通气组显著延长(MD=5.16 d,95%CI:1.08~9.25,P=0.01)。对5项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俯卧位通气组的总住院时长明显长于仰卧位通气组(MD=7.72 d,95%CI:2.10~13.34,P<0.01)。对6项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与仰卧位通气相比,俯卧位通气可延长机械通气时长(MD=6.06 d,95%CI:0.63~11.49,P=0.03)。俯卧位通气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并无明显优势。结论: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提高ECMO成功撤机率,延长ECMO治疗时长及机械通气时长,但对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影响。由于本Meta分析纳入研究的样本量普遍较小,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确认俯卧位通气对ECMO支持患者的实际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氧合 俯卧位通气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理心教育在康复治疗专业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大威 骆燕群 +2 位作者 章晓峰 章闻捷 王昌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00,共4页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康复医学的疾病谱涵盖内、外、妇、儿多个临床学科,这些患者多为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等[1]。由于病种繁多,患者群体多...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康复医学的疾病谱涵盖内、外、妇、儿多个临床学科,这些患者多为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等[1]。由于病种繁多,患者群体多元化和康复服务需求多样化,康复治疗师不仅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从心理上给予患者最大支持,提升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患者 康复治疗专业 康复医学 康复治疗师 康复服务 治疗依从性 沟通能力 需求多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慢性意识障碍促醒的效果
7
作者 化龙昂 赖海芳 +2 位作者 杨威 刘勇 叶祥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9-347,共9页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慢性意识障碍(p Do C)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p Do C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慢性意识障碍(p Do C)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p Do C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a-VNS治疗,共4周。每组根据入组时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分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植物状态(UWS/VS)、微小意识状态(MCS)两种类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CRS-R、脑电图(EEG)分级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估。结果观察组3例,对照组5例因转院未能完成试验。治疗前,两组UWS/VS、MCS类型患者各项评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UWS/VS、MCS类型患者GCS评分(|t|>16.000,P<0.001)、CRSR评分(|t|>14.318,P<0.001)、SSEP的N20振幅(|t|>5.247,P<0.05)均提高,EEG分级降低(Z>2.264,P<0.05),SSEP的N20潜伏期缩短(|t|>2.884,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同类型患者(|t|>1.883,|Z|>2.244,P<0.05)。结论ta-VNS可促进p Do C患者从UWS/VS和MCS状态中觉醒,提升脑电活动和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意识障碍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3
8
作者 曾雅琴 程瑞动 +5 位作者 张利 房珊 戴允兰 吕倩 龚心怡 叶祥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27-1332,共6页
目的探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两组均接受常... 目的探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HD-tDCS假刺激联合康复机器人治疗,试验组接受HD-tDCS联合康复机器人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动作研究测试量表(ARAT)、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AS)评定上肢和手功能。结果干预后,两组ARAT、FMA-UE和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Z∣>3.320,t>6.379,P<0.01);试验组FMA-UE、MAS评分优于对照组(Z=-2.379,t=3.181,P<0.05),试验组ARAT的抓和粗大运动评分优于对照组(∣Z∣>2.033,P<0.05)。结论HD-tDCS联合康复机器人能够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机器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上肢 康复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牡醒脑汤加减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组织损伤状态和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鑫 叶祥明 +3 位作者 洪乐凤 潘克勤 叶青 金冬云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2-255,共4页
目的分析柴牡醒脑汤加减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组织损伤状态和认知功能恢复影响。方法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0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早期康复锻炼)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牡醒脑汤加减治疗),... 目的分析柴牡醒脑汤加减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组织损伤状态和认知功能恢复影响。方法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0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早期康复锻炼)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牡醒脑汤加减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周、12周后VEGF、Ang-1、HSP70水平高于对照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周、12周后脑动脉血流平均流速(Vm)、最大峰值流速(Vs)水平高于对照组,血管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量表(NCSE)评分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周、12周后NCSE评分、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牡醒脑汤加减治疗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减轻脑组织损伤状态,促进脑血流量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牡醒脑汤加减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脑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摇车同步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大威 周敬杰 张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50-1054,共5页
目的:探讨手摇车训练同步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仅有主被动运动功能手摇车训练... 目的:探讨手摇车训练同步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仅有主被动运动功能手摇车训练,试验组患者在进行手摇车训练的同时辅以具有同步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接受4周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简易上肢功能评价(STEF)、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FMA-UE评分、STEF评分、MBI评分及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除了MAS评分外,试验组患者以上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手摇车训练同步功能性电刺激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摇车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偏瘫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双侧上肢训练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9
11
作者 章晓峰 刘勇 金振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0-285,共6页
目的探讨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10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aVNS组、BAT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3组均接受... 目的探讨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10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aVNS组、BAT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taVNS组增加taVNS,BAT组增加BAT,联合组同时增加taVNS和BAT,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三角肌、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的均方根(RMS),采用盒子积木试验(BBT)和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各肌肉RMS、BBT评分和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6.124,P<0.001),联合组最优(F>18.162,P<0.001)。结论taVNS和BAT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肌力,提高手的灵活度和上肢运动功能;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 双侧上肢训练 上肢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4
12
作者 金振华 陈玲 刘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4-509,共6页
目的观察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采用数... 目的观察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采用数字化跑台(Walker View)行步行功能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10米步行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患侧步长、步速、功能性步行分级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3例脱落。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t|>5.808,|Z|>2.961,P<0.01),试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t|>2.049,Z=-2.572,P<0.05)。结论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 运动功能 步行 自我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程瑞动 叶祥明 +3 位作者 杨婷 李琦 朱根应 李厥宝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953-2955,3098,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干预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大鼠痛阈变化及脊髓背角P2X4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P2X4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模组(Sham Group)、模型对照组(CCI Gr...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干预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大鼠痛阈变化及脊髓背角P2X4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P2X4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模组(Sham Group)、模型对照组(CCI Group)和电针干预组(EA Group),CCI组及EA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疼痛模型,各组于术前(0 d)及术后20 d分别测量患侧足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EA组于术后第5天电针"足三里"-"阳陵泉"连续14 d,1次/d。术后20 d取各组大鼠L4~6脊髓段用免疫荧光检测P2X4受体表达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CCI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P<0.01),而电针干预后EA组较CCI模型组痛阈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假模组。术后20 d EA组较CCI组脊髓背角中P2X4受体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脊髓背角P2X4受体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电针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脊髓中P2X4受体的表达而产生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神经病理性痛 P2X4受体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章晓峰 张大威 +2 位作者 郑雅思 俞李雯 杨凌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7-211,221,共6页
目的:探讨两种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上肢整体运动功能、抓握能力、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 目的:探讨两种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上肢整体运动功能、抓握能力、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伸腕肌群CCFES,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肱三头肌CCFES,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FMA-UE)和盒子积木测试(BBT)评定上肢的整体运动功能和抓握能力,并获取上肢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的RMS比值。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评定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BBT评分、肱三头肌RMS比值和伸腕肌群RMS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的FMA-UE评分、肱三头肌的RMS比值和伸腕肌群的RMS比值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间的BBT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伸腕肌群CCFES的基础上增加肱三头肌CCFES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粗大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上肢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训练改善额叶损伤大鼠认知灵活性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亮 叶祥明 +4 位作者 周亮 田智慧 程瑞动 李厥宝 孙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33,共7页
目的:探讨有氧训练改善额叶损伤大鼠认知灵活性的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有氧训练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使用e CCI-6.3装置制备大鼠额叶损伤模型,假模组大鼠不接受额叶撞击,仅行开颅去骨瓣手术。有氧... 目的:探讨有氧训练改善额叶损伤大鼠认知灵活性的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有氧训练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使用e CCI-6.3装置制备大鼠额叶损伤模型,假模组大鼠不接受额叶撞击,仅行开颅去骨瓣手术。有氧训练组给予每周6次,共持续9周的游泳训练;干预结束后三组大鼠均进行注意定势转移任务测试,额叶组织取材后应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多巴胺受体DR1的表达,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多巴胺含量。结果:有氧训练组的简单辨别(10.37±1.29)次、复杂辨别(15.11±3.55)次、逆反学习1(16.76±1.78)次、内维度转换(11.76±1.65)次、逆反学习2(12.02±0.91)次、外维度转换(10.19±2.01)次和逆反学习3(13.19±2.01)次成绩均显著优于模型组(分别为:14.20±0.98,19.01±2.89,21.30±1.56,14.36±2.01,16.58±1.12,15.45±1.11,18.78±3.01)次,且持续性错误数量(4.03±0.87)次显著低于模型组(10.02±1.04)(P<0.05);与模型组相比,有氧训练组额叶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率(32.12±2.57,11.57±2.89;P<0.001)明显减少,DRD1的表达(0.13±0.04,0.29±0.03;P<0.001)及多巴胺含量(136.88±5.82,213.77±8.27ng/ml;P<0.001)显著增加。结论:有氧训练对额叶损伤大鼠的认知灵活性障碍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与其可以减少额叶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增加多巴胺含量及DRD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训练 额叶损伤 认知灵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改善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7
16
作者 曾雅琴 张利 +4 位作者 梁丰 程瑞动 田亮 朱根应 叶祥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7-421,共5页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左侧背外侧前额叶改善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tDCS改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例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5),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左侧背外侧前额叶改善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tDCS改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例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5),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同步行tDCS真刺激,对照组行tDCS假刺激,治疗时间为4周。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统一进行认知神经量表评估(包括MoCA、MMSE及LOTCA量表),比较两组之间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的MoCA、MMSE、LOTCA认知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对照组患者的MMSE、LOTCA认知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相比,MoCA、MMSE、LOTCA认知评定量表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DCS阳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背外侧前额叶 脑卒中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肌肉刺激对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吕倩 曾雅琴 +2 位作者 章玮 张利 章闻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47-1250,共4页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常见关节变性形式,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增高。现代医学治疗以暂时缓解症状为主,尚无有效终止病情进展的方法。根据体液中代表分子时间变化,将KOA分为5个阶段。其中早期KO...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常见关节变性形式,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增高。现代医学治疗以暂时缓解症状为主,尚无有效终止病情进展的方法。根据体液中代表分子时间变化,将KOA分为5个阶段。其中早期KOA阶段伴有零星体征或症状,不具有结构损伤或其他并发症,为非侵入性治疗最佳时机。平衡功能下降是早期KOA主要症状,也是疾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肌肉 本体感觉 膝骨关节炎 病情进展 平衡功能 最佳时机 缓解症状 KO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认知干预对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记忆和执行功能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过秀秀 夏思颖 +2 位作者 崔璨 欧阳瑶 章丽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57-1062,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联合认知干预对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记忆和执行功能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脑梗死伴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联合认知干预对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记忆和执行功能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脑梗死伴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sham-tDCS联合认知干预治疗,观察组给予tDCS联合认知干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二版(RBMT-Ⅱ)、威斯康星卡片测验系统(WCST)、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进行比较,并采用RBMT-Ⅱ评分、WCST测验来评估观察组左、右病灶侧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评定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组RBMT-Ⅱ评分、WCST测验、LOTCA评分和SS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观察组各评定结果改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DCS阳极刺激右病灶侧仅完成分类数(Cc)改善优于左病灶侧,其他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DCS刺激病灶侧背外侧前额叶联合认知干预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具有协同改善记忆和执行功能的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记忆功能 执行功能 经颅直流电刺激 认知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振动联合多重运动策略训练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曾杜纯 田亮 +4 位作者 谭同才 张大威 王岩 马凤豪 叶祥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86-1488,共3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多系统受累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PD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异常姿势和步态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多系统受累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PD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异常姿势和步态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能力[1]。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症状,PD患者的跌倒率、意外事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同龄人[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能力 运动症状 运动迟缓 静止性震颤 多巴胺能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帕金森患者 全身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前皮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凤宝 章晓峰 +1 位作者 金振华 陈甜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33-1338,共6页
目的 探讨运动前皮质(PMC)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对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初级运动皮质(M1)组(n=20)和PMC组(n=20)。各组均给予... 目的 探讨运动前皮质(PMC)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对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初级运动皮质(M1)组(n=20)和PMC组(n=20)。各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对病灶侧PMC给予atDCS伪刺激,M1组对病灶侧M1给予atDCS治疗,PMC组对病灶侧PMC给予atDCS治疗,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以及肱三头肌和腕伸肌患/健侧表面肌电均方根(RMS)比值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各组FMA-UE评分、WMFT评分以及肱三头肌和腕伸肌患/健侧RMS比值均提高(|t|> 2.458,P <0.05),且PMC组的各指标改善更佳(F> 4.084,P <0.05)。结论 atDCS作用于病灶侧PMC,可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整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运动功能 经颅直流电刺激 运动前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