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潮河口船闸口门区建挡潮闸水流条件及回淤分析
1
作者 王丰来 孔增增 +1 位作者 杨元平 郑国诞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3-86,共4页
联通河口与内河的河口区船闸,由于闸下引航道与主流夹角较大,出口区横向流速大,口门区淤积严重。对此,采用数学模型对八堡船闸出口建设方案典型大潮条件下口门区的流场进行计算,各方案可通航时间主要受纵向流速控制,不建闸可通航时间最... 联通河口与内河的河口区船闸,由于闸下引航道与主流夹角较大,出口区横向流速大,口门区淤积严重。对此,采用数学模型对八堡船闸出口建设方案典型大潮条件下口门区的流场进行计算,各方案可通航时间主要受纵向流速控制,不建闸可通航时间最长,其次为双闸方案,单闸较双闸略差。采用回流淤积公式对引航道区的淤积进行计算,由于建挡潮闸后其回流尺度、回流流速也有所降低,有利于船舶安全通行,与不建闸相比,建单闸回流淤积减少最大,建双闸减少略小。研究成果可作为工程设计及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塘江河口 船闸 通航水流条件 口门区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封闭地下空间中盾构掘进对土体的扰动分析
2
作者 孙阳 刘蒙蒙 +2 位作者 宋德威 徐振扬 余杰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3期55-61,共7页
为分析半封闭地下空间中盾构掘进对周围土体及结构的影响,以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某盾构区间侧穿地下连续墙为背景,进行了现场数据监测及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在束缚了土体侧向位移的同时,盾构掘进使软土向隧道侧... 为分析半封闭地下空间中盾构掘进对周围土体及结构的影响,以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某盾构区间侧穿地下连续墙为背景,进行了现场数据监测及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在束缚了土体侧向位移的同时,盾构掘进使软土向隧道侧产生位移,并增大了土体的竖向位移;在盾构掘进过程中,地下连续墙所围半封闭空间体内土体中土压力近似正态分布,超孔隙水压力先增后减,且由于地下连续墙的挡土效应,它们的积聚过程加剧、消散过程减缓;超孔隙水压力的升降会显著影响到邻近地下结构的安全,通过调控注浆压力、盾构掘进速度和布设砂桩等措施,可有效减缓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和“削峰”,降低对周围土体的影响,维护邻近结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盾构施工 超孔隙水压力 土体位移 地下连续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航道开挖过程中邻近桥墩变形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汪彦 张薇 +3 位作者 余杰 顾祯雪 宋德威 孙阳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71-76,共6页
地下工程由于其隐蔽性,结构变形不易被察觉,存在一定工程风险.若能够根据前期的结构变形量,结合数据挖掘的方法,预测未来较长时间内结构的变形,并采取保障措施予以控制,将大大降低地下工程的风险.以京杭运河二通道(杭州段)新开挖航段为... 地下工程由于其隐蔽性,结构变形不易被察觉,存在一定工程风险.若能够根据前期的结构变形量,结合数据挖掘的方法,预测未来较长时间内结构的变形,并采取保障措施予以控制,将大大降低地下工程的风险.以京杭运河二通道(杭州段)新开挖航段为工程背景,建立基于GM(1,1)模型的一维响应预测模型和基于关联法则联合GM(1,n)模型的多维响应模型,对航道开挖过程中桥墩的变形量进行预测.研究显示:GM(1,1)模型能更好地通过已有数据进行土体和结构的变形预测,且预测精度满足基本要求,相比之下,GM(1,n)模型在变形预测的前期精确度不如GM(1,1)模型,但后期比GM(1,1)模型更加精确.针对施工过程初期数据较少的情况,可以使用优化的等维灰数递补模型对施工期的结构变形进行预测,提高模型预测精度,降低工程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开挖 桩土变形 数据挖掘 灰色模型 关联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