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 被引量:8
1
作者 姜冬冬 罗应华 +3 位作者 林建勇 何巧萍 覃林 零雅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61,共11页
【目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是十万大山的主要植被类型,揭示其群落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特征,有利于探讨群落物种竞争关系与维持机制。【方法】以十万大山1 hm^(2)山地常绿阔叶林样地重要值排名前6位的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g(r)函数、方... 【目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是十万大山的主要植被类型,揭示其群落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特征,有利于探讨群落物种竞争关系与维持机制。【方法】以十万大山1 hm^(2)山地常绿阔叶林样地重要值排名前6位的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g(r)函数、方差比率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种内、种间相关性。【结果】以完全随机模型对样地群落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发现优势种在1~11 m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云南桤叶树Clethra delavayi、银木荷Schima argentea、柔毛紫茎Stewartia villosa在1~25 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以异质泊松模型分析时,发现优势种在10~25 m尺度上均呈随机分布,表明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受生境异质性影响,且不同种群受影响的程度不同;样地微地形因子中海拔和坡度对优势种的格局分布影响较大;不同种群的龄级空间分布格局受个体密度影响较大,增长型种群幼龄个体聚集分布,随着龄级的增加其空间分布趋于随机分布,衰退型种群成年个体小尺度上聚集分布,幼龄个体随机分布;样地群落优势种的幼树、小树、成年树之间无种内竞争排斥关系,种内关联性均为正相关或无关联,种内关联性与尺度相关;群落优势种种间关联性总体呈正关联,种间正相关和无关联种对多于负相关种对,表明群落中优势种的种间竞争关系较弱,优势种间相互独立,利于物种共存。【结论】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受生境异质性和密度制约的影响,且分布格局随尺度和发育阶段而变化。种内、种间关系多为正相关或无关联,群落优势种排斥竞争关系不显著,群落种群结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联性 种内关联性 山地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瑶山天然阔叶林植被碳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谭必增 柳雄辉 +7 位作者 蔡会德 卢峰 蒙检 唐秋月 覃琨 徐占勇 覃志伟 罗蔚生 《广西科学》 2025年第3期506-516,共11页
探究天然阔叶林植被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天然林保护及其碳汇监测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本研究以广西大瑶山天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3个年度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利用一元生... 探究天然阔叶林植被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天然林保护及其碳汇监测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本研究以广西大瑶山天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3个年度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利用一元生物量模型结合含碳率计算植被碳储量,探讨其在不同林分密度、立木类型和径级的分配特征,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探究林分因子与环境因子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西大瑶山天然阔叶林2005-2015年植被碳储量逐年增长,其中2010-2015年的增长量[(9.25±6.53)t/hm^(2)]显著高于2005-2010年[(1.30±11.30)t/hm^(2)]。(2)从林分结构分析,中密度和高密度林分、保留木(贡献95%以上碳储量)、中径级林分(碳储量占比近60%)是植被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3)相关性分析表明植被碳储量变化量与株数变化量、郁闭度变化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P<0.01),而与胸径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气候因子(温度、降水量)、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土壤物理与化学性质均对植被碳储量变化量有显著影响。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株数、郁闭度和胸径等林分因子是影响植被碳储量变化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揭示了广西大瑶山天然阔叶林碳储量的空间分配格局与动态变化规律,并解析了关键影响因子,可为广西天然林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大瑶山 天然阔叶林 植被碳储量 碳储量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径阶距对天然林空间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3
作者 韦丽婷 黎明慧 李远发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9,共13页
尽管径阶距不像生物或非生物因子参与林分生长过程,但它关乎径阶结构,并可能影响径阶上结构多样性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天然林中建立了3块固定样地,包括次生林[样地A(30 a)、样地B(57 a)]和原始林[样地C(300 a)],... 尽管径阶距不像生物或非生物因子参与林分生长过程,但它关乎径阶结构,并可能影响径阶上结构多样性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天然林中建立了3块固定样地,包括次生林[样地A(30 a)、样地B(57 a)]和原始林[样地C(300 a)],以2、3、4 cm和5 cm为径阶距划分树木直径,并分析径阶距与样方水平、径阶水平上树木的分布格局、大小分化和树种混交的关系。结果表明:1)角尺度很少受径阶距影响;2)在样方水平上,混交度的分布受径阶距的影响也很小,但当径阶距为2~4 cm时原始林的混交度与样地B的差异明显(P_(KW)<0.05)。在径阶水平上,原始林的混交度和2块次生林的差异明显;3)样方水平上各径阶距的树木大小分化曲线几乎重叠。当径阶距为2、3 cm时,原始林的大小比数与样地B的差异明显,而原始林和2块次生林的大小分化度则是在2~4 cm径阶距上差异显著。大小分化度在径阶水平上的结果与样方水平相反。研究结果表明,径阶距对林分内空间结构多样性几乎没有影响,但森林演替会加大其影响程度,同时小径阶距能更敏感地反映林分之间的结构差异,对指导异龄林的经营和评估其经营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径阶距 直径分布 大小分化度 角尺度 树种混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狭叶坡垒种群结构特征及动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巧萍 罗应华 +1 位作者 姜冬冬 零雅茗 《广西林业科学》 2023年第4期461-467,共7页
为了解狭叶坡垒(Hopea chinensis)种群生存现状及动态特征,基于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狭叶坡垒固定动态监测样地,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生存函数和存活曲线,分析2015年和2021年种群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通过Ripley’s L函数分析种... 为了解狭叶坡垒(Hopea chinensis)种群生存现状及动态特征,基于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狭叶坡垒固定动态监测样地,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生存函数和存活曲线,分析2015年和2021年种群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通过Ripley’s L函数分析种群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狭叶坡垒种群结构总体呈倒“J”型,个体数随龄级增大而减小。2015年,生命期望值在第Ⅴ龄级前随龄级增加而增加,在第Ⅵ龄级减小,第Ⅶ龄级增加,之后随龄级增加而减小;2021年,生命期望值在第Ⅴ龄级前随龄级增加呈先减后增的趋势,第Ⅴ龄级后随龄级增加而减小。存活曲线均趋近于Deevey-Ⅲ型。生存分析表明,2021年种群的生存率相较于2015年稍有提高。狭叶坡垒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综上所述,群落中的狭叶坡垒种群为增长型种群,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状态,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表 存活曲线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狭叶坡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姜冬冬 罗应华 +3 位作者 何巧萍 覃林 林建勇 零雅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9-839,共11页
十万大山是广西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其主要植被类型是山地常绿阔叶林。为了解区域内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现状及优势种群结构的发展现状,该文以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1 hm^(2)固定监测样地中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 十万大山是广西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其主要植被类型是山地常绿阔叶林。为了解区域内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现状及优势种群结构的发展现状,该文以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1 hm^(2)固定监测样地中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物种组成、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并用g(r)函数分析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群落中DBH≥1 cm的木本植物共计7517株,隶属52科108属153种;群落的优势种有云南桤叶树(Clethra delavayi)、银木荷(Schima argentea)、毛折柄茶(Hartia villos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鼠刺(Itea chinensis)、腺叶山矾(Symplocos adenophylla)、假杨桐(Eurya subintegra)、毛冬青(Ilex pubescens),但优势种的优势地位不明显。(2)群落整体平均DBH为5.51 cm,径级、树高分布呈近似倒“J”型;优势种的径级分布多呈倒“J”型或“L”型,群落有较强的更新能力。(3)群落优势种稳定共存;优势种在样地中呈聚集分布,但优势种间聚集分布的位置有差异。总体而言,群落目前更新状态良好,群落中已有顶极群落优势种的存在,但群落具有一定的次生性特征,还未到达稳定的顶极群落状态,优势种间能稳定共存,有向稳定顶极群落演替的潜力,应继续加强管护,促进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更新与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常绿阔叶林 物种组成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岑王老山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动态 被引量:5
6
作者 陈韬 梁火连 +1 位作者 霍春霖 罗应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17-1930,共14页
了解南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变化,可以为森林的合理管理与经营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利用2015和2022年两轮调查的数据,运用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主坐标分析和空间点格局分析等方法,对岑王老山南亚热... 了解南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变化,可以为森林的合理管理与经营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利用2015和2022年两轮调查的数据,运用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主坐标分析和空间点格局分析等方法,对岑王老山南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海拔上3个1 hm^(2)群落的木本植物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胸径结构特征的变化以及树木死亡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升高,树木死亡率降低,树木死亡主要发生在小径级中,呈现非随机死亡模式且与活树密度无关。(2)7年间不同海拔群落的α多样性普遍减少,但不显著,α多样性指数变化率在不同海拔群落间相对一致。各群落物种组成出现变化,但差异极小(P>0.99),不同海拔群落间的物种组成有趋同趋势。(3)不同海拔群落树木的平均胸径与总胸高断面积增加,径级结构呈现倒“J”型,群落有着良好的自我更新和维持群落稳定的能力。综上认为,岑王老山南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结构变化在不同海拔上总体一致,这说明群落结构稳定,未发生明显变化,各群落物种组成有趋同趋势,优势种的优势地位变化较小,稀有种消亡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动态 物种多样性 物种组成 树木死亡 径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基激光雷达估测桉树单木地上生物量和碳储量 被引量:2
7
作者 徐占勇 周佳灵 +6 位作者 易静 卢峰 孟想 罗蔚生 蔡会德 李成杰 范光鹏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131,共9页
针对传统立木生物量调查存在的破坏性大、效率低等问题,开展基于地基激光雷达(TLS)桉树单木地上生物量和碳储量无损估测研究。以广西境内38株桉树样木为研究对象,利用树木定量结构模型(AdQSM)算法对桉树样木进行三维结构模型重构,从中... 针对传统立木生物量调查存在的破坏性大、效率低等问题,开展基于地基激光雷达(TLS)桉树单木地上生物量和碳储量无损估测研究。以广西境内38株桉树样木为研究对象,利用树木定量结构模型(AdQSM)算法对桉树样木进行三维结构模型重构,从中提取胸径、树高、树干和树枝体积等单木因子,再分别采用转换因子法和生物量模型法估测样木的地上生物量和碳储量,并结合立木伐倒全收获法得到的单木因子、地上生物量和碳储量对其进行精度评价。结果显示:基于TLS点云的提取结果和实测值高度一致,胸径、树高和树干材积的决定系数(R^(2))都达到0.95以上,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0.78 cm、0.87 m和0.04 m^(3);转换因子法和生物量模型法均能较准确估测地上生物量和碳储量,R^(2)均高于0.94,生物量MAE分别为24.35 kg和18.75 kg;大径木采用两种方法都能获取准确的生物量估测结果,小径木使用生物量模型法的结果更优。基于样木TLS数据可在无需伐倒的情况下精确提取树干材积,实现样木地上生物量和碳储量准确估测,为单木地上生物量无损、高效、准确估测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激光雷达 桉树 生物量 碳储量 AdQSM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栎类老龄林的空间结构分析
8
作者 骆秀琼 何吉安 李远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目的]研究喀斯特栎类老龄林的分布格局、空间关联和标记特征,探明垂直分层在喀斯特森林生物多样性维系中的作用。[方法]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的喀斯特老龄林(>300 a)中建立1块面积为200 m×110 m的固定样地,依据树高和物种... [目的]研究喀斯特栎类老龄林的分布格局、空间关联和标记特征,探明垂直分层在喀斯特森林生物多样性维系中的作用。[方法]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的喀斯特老龄林(>300 a)中建立1块面积为200 m×110 m的固定样地,依据树高和物种组分将树木划分为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用负指数函数分析了径阶与物种多度和丰富度的数量关系,用双相关函数g(r)分析林分上层、林分下层以及它们各自主要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用标记相关函数kmm(r)分析树种和树木大小的空间分布。[结果](1)林分、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的径阶分布均呈倒J型,林分和林分下层的物种丰富度随径阶的增大而减小,而林分上层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林分上层在多数尺度上呈规则或随机分布,仅在小尺度(r=0~1 m、4~6 m)上表现为聚集分布,林分下层的聚集强度和尺度皆大于林分上层;(3)林分上层和林分下层之间,以及它们各自的主要种群之间均以随机关联为主,只有个别种间对在小尺度(r=0~2 m)上呈正关联或负关联;(4)林分和林分下层在所有观测尺度上表现为同种聚集,强度明显大于林分上层;林分和林分上层的个体大小分化明显,小径木聚集。林分下层的个体大小相近,在多数尺度上混生。[结论]垂直分层决定了林分上层、林分下层的物种组分、多度、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在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老龄林 垂直分层 大小分化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