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安板闸遗址公园沉船考古木材保存状况评估研究
1
作者 张彤 郭宏 +2 位作者 李彤 赵庆尧 韩刘杨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1-506,共6页
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进步,沉船文物持续被发现、发掘,其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埋藏环境中的多种降解因素使考古木材的显微形态、化学组成、晶体结构以及物理力学性能均发生不可逆的转变,因此,在实施保护措施前对船木的保存状况进行... 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进步,沉船文物持续被发现、发掘,其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埋藏环境中的多种降解因素使考古木材的显微形态、化学组成、晶体结构以及物理力学性能均发生不可逆的转变,因此,在实施保护措施前对船木的保存状况进行准确评估至关重要。研究旨在确保江苏淮安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发掘的沉船文物得到有效的整体保存和保护,为此,选取了代表性的沉船考古木材样品,并对其降解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估。首先识别考古木材的用材树种,依据最大含水率(MWC)和基本密度(BD)初步划分降解等级;此外,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计算木材纤维素的相对结晶度,并通过热重分析(TGA)测定考古木材的热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使用红外光谱技术(FTIR)检测木材化学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所选考古木材为樟木(Cinnamomum sp.),可分为轻度降解、中度降解和重度降解三个等级;健康木材纤维素的相对结晶度为58.87%,考古木材纤维素的相对结晶度为17.16%~36.42%,反映了考古木材纤维素结晶区的降解;健康木材的最大热解温度为366.73℃,考古木材的最大热解温度为340.38~365.67℃,表明考古木材中的大分子逐渐分解为小分子。红外光谱表明,在降解过程中半纤维素降解最为严重,在中、重度降解样品中,归属于半纤维素侧链乙酰基的1735 cm^(-1)处特征峰完全消失;随着降解程度增加,897 cm^(-1)特征峰强度逐渐降低,1424 cm^(-1)特征峰向低波数移动,表明纤维素的部分氢键随着降解程度的增加逐渐被破坏;木质素结构较为稳定,其中与芳香族骨架相关的特征峰强度显著增加,采用木质素与纤维素的比值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该研究对考古木材的保存状况进行了较直观的评价,为沉船后续保护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木材 保存状况 红外光谱技术 热重分析 X射线衍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分析方法对古陶瓷修复胶结材料的分析鉴定
2
作者 张瑶瑶 付迎春 魏书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785-2794,共10页
文物中的天然有机胶结材料研究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文物修复用的现代胶结材料的分析鉴定在文物保护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古陶瓷修复所用粘结材料的成分对于古陶瓷的后续修复十分必要。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 文物中的天然有机胶结材料研究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文物修复用的现代胶结材料的分析鉴定在文物保护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古陶瓷修复所用粘结材料的成分对于古陶瓷的后续修复十分必要。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技术和热辅助水解甲基化裂解气相色谱质谱(THM-Py-GC/MS)技术对一批古陶瓷修复用的未知胶结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胶结材料的红外光谱在1252和829 cm^(-1)处的特征吸收峰符合环氧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峰范围,并且与红外谱库中环氧树脂标准谱图相匹配,表明该胶结材料为环氧树脂类的胶粘剂,且其中检测出吡啶类化合物、苯甲酸酯类化合物和伯醇类化合物等添加剂。之后,应用Py-GC/MS和THM-Py-GC/MS技术对该胶结材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出该胶结材料为双酚A型环氧树脂。为了改善环氧树脂胶粘剂的性能,还检测出该胶结材料中加入了胺类固化剂、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非活性稀释剂。THM-Py-GC/MS技术因为其中的甲基化试剂会影响该胶结材料中胺类固化剂的分析与鉴定,所以直接Py-GC/MS方法更适合环氧树脂类胶粘剂的分析与鉴定。该研究展示了利用多种科学技术手段确定了古陶瓷文物修复用的现代胶结材料种类,所建立的适用于分析鉴定古代天然胶结材料的Py-GC/MS实验方法同样也适用于环氧树脂类胶粘剂的快速识别,同时为文物未知修复材料的鉴定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热辅助水解甲基化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古陶瓷 胶结材料 环氧树脂胶粘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教寺觉皇殿明代彩画颜料成分分析
3
作者 章文杰 张宇 +2 位作者 曹振伟 韩向娜 郭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89-1394,共6页
明教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觉皇殿是原明教寺建筑群仅存的建筑,主体部分始建于明洪武早期(1368年—1382年),不晚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成。觉皇殿殿内保留有大量明代彩画,具有显著的北方官式建筑风格特点,是难得的明代建筑彩画实物,具... 明教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觉皇殿是原明教寺建筑群仅存的建筑,主体部分始建于明洪武早期(1368年—1382年),不晚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成。觉皇殿殿内保留有大量明代彩画,具有显著的北方官式建筑风格特点,是难得的明代建筑彩画实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对于觉皇殿彩画的研究多在于其形制、美学风格等,尚未开展对其制作工艺及材料的科学分析。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对取自觉皇殿内檐西山面明间的彩画颜料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明教寺觉皇殿彩画绿色颜料为石绿和碱式氯化铜,红色颜料为铁红和铅丹,白色颜料为铅白,青色颜料为靛蓝,黑色颜料为碳黑。此外,觉皇殿内檐彩画中还存在重层彩画和颜料混用调色情况。觉皇殿内檐彩画中未发现清中期、晚期常用的合成群青、巴黎绿等进口颜料,其彩画做法也均为不做地仗层、于木构件上直接绘制颜料,说明其彩画很有可能为明代遗存,与档案记载的彩画绘制时期相符。该研究是首次对觉皇殿彩画制作工艺及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丰富了明代建筑彩画颜料的应用情况,将为后续彩画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教寺 觉皇殿 明代彩画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恭王府葆光室彩画颜料成分分析
4
作者 章文杰 高珊 +1 位作者 曹振伟 韩向娜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8-1035,共8页
恭王府是保存相对完整、开放面积最大的清代王府,其府邸区域曾先后作为固伦和孝公主府(和珅宅)、庆王府、恭王府使用。葆光室在恭王府时期是恭亲王的私人会客厅,档案记载其现存彩画多为清中期。目前对于恭王府彩画的研究多在于其形制、... 恭王府是保存相对完整、开放面积最大的清代王府,其府邸区域曾先后作为固伦和孝公主府(和珅宅)、庆王府、恭王府使用。葆光室在恭王府时期是恭亲王的私人会客厅,档案记载其现存彩画多为清中期。目前对于恭王府彩画的研究多在于其形制、美学风格等,尚未开展对其制作工艺及材料的科学分析。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对取自恭王府葆光室的彩画颜料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葆光室彩画青色颜料有石青、靛蓝、普鲁士蓝、青金石、人造群青和Smalt,绿色颜料为碱式氯化铜,红色系颜料有银朱、铅丹和铁红,黄色颜料为雌黄,白色颜料有白垩、铅白和高岭土,黑色颜料为碳黑。此外,葆光室彩画中还发现了较普遍的多层彩画和颜料混用情况。葆光室彩画颜料应用年代多集中于清中期,说明多数现存彩画较大可能为清中期遗存,与档案记载的彩画绘制时期相符。该研究系首次对恭王府彩画制作工艺及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丰富了清代官式建筑彩画颜料的应用情况,以期为后续彩画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恭王府 葆光室 彩画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出土玻璃席包边残留物分析
5
作者 揣嘉维 刘勇 +1 位作者 杨军 马颖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5年第4期41-49,共9页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近年来汉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其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西汉列侯葬制、复原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墓园M1和M5棺内各出土了玻璃席,作为玉敛葬中的一种葬具,是西汉手工业水平的重要见证,也是...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近年来汉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其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西汉列侯葬制、复原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墓园M1和M5棺内各出土了玻璃席,作为玉敛葬中的一种葬具,是西汉手工业水平的重要见证,也是列侯丧葬等级和汉代法赙制度的具体表征。本研究使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micro-FTIR)、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Py-GC/MS)以及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技术(zooarchaeology by mass spectrometry,ZooMS)等多种手段,对海昏侯墓出土玻璃席包边及疑似胶结材料进行了科学分析。首先利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确定样品中均含有蛋白质成分,再利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包边残留物和疑似胶结材料的主要成分,判断包边样品应为动物性来源,最后使用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技术,确定了M1刘贺墓玻璃席包边残留物的生物来源为普通牛,推测包边残留物材料为牛皮。包边样品中检测到的少量酚类物质,表明牛皮在鞣制过程中可能使用了植物鞣剂。样品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类物质可能来源于皮革鞣制中的加脂处理。此外,两件胶结材料样品中含有吲哚类、脯氨酸类化合物以及磷酸三甲脂,但未发现胆固醇类化合物,判断胶结材料应为蛋清。本研究明确了玻璃席包边制作材料,为了解古代制席工艺、制作技法提供了科学认知,两张玻璃席制作精美、工艺复杂,展现了西汉中期高超的制席工艺,为后续针对玻璃席开展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侯 玻璃席 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Zoo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