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 被引量:36
1
作者 郑超 宋立彬 +2 位作者 王新洪 栾贻国 赵国群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1-265,共5页
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立了模具虚拟装配和模具虚拟制造两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学生能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完成实验预习、实验学习、实验练习、实验考核、实验报告等教... 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立了模具虚拟装配和模具虚拟制造两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学生能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完成实验预习、实验学习、实验练习、实验考核、实验报告等教学内容,教师能够进行实验教务管理。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室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学生有更多有效时间参与实验过程。实行"虚拟仿真实验+真实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克服真实实验教学中的诸多局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虚拟仿真 模具虚拟装配 模具虚拟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晶Ni_(53)Si_(47)合金的液-固态结构相关性
2
作者 孙建俊 田学雷 +1 位作者 郑洪亮 詹成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68-670,682,共4页
利用高温液态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共晶Ni53Si47合金的液态结构。在衍射强度曲线的小角部分发现"预峰",且"预峰"的强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强;研究表明,熔体中原子团簇结构稳定,有序度随温度降低而提高;通过"纳米晶... 利用高温液态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共晶Ni53Si47合金的液态结构。在衍射强度曲线的小角部分发现"预峰",且"预峰"的强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强;研究表明,熔体中原子团簇结构稳定,有序度随温度降低而提高;通过"纳米晶粒模型"进一步研究了该合金的液-固态结构相关性,指出熔体衍射强度曲线上的"预峰"是化合物NiSi液态结构的一种体现,该合金液态结构与固态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结构 高温液态X射线衍射 纳米晶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S法制备Al-7Si-0.5Mg半固态浆料及其组织与性能
3
作者 相立新 慕倩楠 +4 位作者 魏俊钊 张殿平 谷国超 郑洪亮 吕宇鹏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9-64,共6页
利用改进的气泡搅拌(gas induced semi-solid,GISS)法制备出了晶粒细小均匀、球形度较好的Al-7Si-0.5Mg铝合金半固态浆料,研究了GISS工艺参数中静置时间和中间合金(Al-5Ti-1B)添加量对半固态浆料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静置时间... 利用改进的气泡搅拌(gas induced semi-solid,GISS)法制备出了晶粒细小均匀、球形度较好的Al-7Si-0.5Mg铝合金半固态浆料,研究了GISS工艺参数中静置时间和中间合金(Al-5Ti-1B)添加量对半固态浆料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静置时间从85 s延长到271 s,半固态浆料的固相率在0.67~0.77,平均晶粒尺寸由95μm增加到226μm,平均形状因子由0.80降低到0.33。中间合金添加量在0.5wt%~2.0wt%内变化时,在1.5wt%得到的浆料组织最为优异。与传统液态压铸相比,半固态压铸提高了试棒的力学性能,并且经过热处理后,试棒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了307 MPa、240 MPa和8.8%。综上,GISS工艺可制备出组织均匀圆整的半固态浆料,并且半固态压铸可改善Al-7Si-0.5Mg铝合金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7Si-0.5Mg GISS 半固态压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溶时效对A356合金残余应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4
作者 殷培玲 孙瑜 武玉英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9,共8页
目的 探究固溶和时效处理对A356合金残余应力、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组织的影响,揭示A356合金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后微观组织与残余应力的关系。方法 以A356合金为研究对象,使用X射线衍射法检测残余应力,探究固溶、时效处理对合金残余应力的... 目的 探究固溶和时效处理对A356合金残余应力、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组织的影响,揭示A356合金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后微观组织与残余应力的关系。方法 以A356合金为研究对象,使用X射线衍射法检测残余应力,探究固溶、时效处理对合金残余应力的影响。通过布氏硬度测试探究固溶及时效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合金的微观组织进行表征。结果 固溶处理使A356合金产生了较大的残余应力,而时效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固溶处理产生的残余应力,与固溶态相比,时效处理4 h后,A356合金的残余应力降低了85.3 MPa。TEM分析表明,热时效使A356合金基体析出了大量的Mg2Si相,并且显著降低了位错密度,使晶格畸变降低。在此时效处理条件下,A356合金也能够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布氏硬度值约为95HBW。结论 固溶处理使A356合金产生了较大的残余应力,时效处理4 h后,Mg2Si相的产生以及位错密度的降低不仅使固溶处理后A356合金的残余应力明显降低,还能够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356合金 时效处理 残余应力 位错密度 β"(Mg2Si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模温与型腔气体反压辅助微孔发泡注塑技术及其产品内外泡孔结构演变 被引量:5
5
作者 董桂伟 赵国群 +3 位作者 李帅 王桂龙 张磊 侯俊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9-98,共10页
建立了一种变模温和型腔气体反压协同控制的微孔发泡注塑技术,研制了相应的变模温控制系统与型腔气体反压控制系统,构建了变模温与型腔气体反压辅助微孔发泡注塑试验线,并对变模温与型腔气体反压作用下的产品内外泡孔结构演变进行了研... 建立了一种变模温和型腔气体反压协同控制的微孔发泡注塑技术,研制了相应的变模温控制系统与型腔气体反压控制系统,构建了变模温与型腔气体反压辅助微孔发泡注塑试验线,并对变模温与型腔气体反压作用下的产品内外泡孔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变模温与型腔气体反压辅助工艺单独施加于微孔发泡注塑技术时,对其产品内外泡孔结构均具有双重影响:变模温可以改善产品大部分的表面形貌,但其对填充过程中的熔体发泡影响不大;型腔气体反压可以基本抑制填充过程中的熔体发泡,但却对产品内部泡孔密度有比较明显的降低影响。通过变模温与型腔气体反压的协同控制,可以实现微孔发泡注塑产品表面气泡形貌和内部泡孔结构的良好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模温 型腔气体反压 微孔发泡注塑 内外泡孔结构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复合材料预制件渗透率及其结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董抒华 王成国 +1 位作者 贾玉玺 焦学健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4-100,共7页
纤维复合材料预制件的渗透率是影响液体模塑成型过程中树脂流动的一个重要参数,由于它与预制件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相关性而使得渗透率的预测一直面临着挑战。本文从预制件的微观、细观及宏观层次分别介绍了渗透率与其结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纤维复合材料预制件的渗透率是影响液体模塑成型过程中树脂流动的一个重要参数,由于它与预制件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相关性而使得渗透率的预测一直面临着挑战。本文从预制件的微观、细观及宏观层次分别介绍了渗透率与其结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了预制件渗透率的数学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展望了渗透率研究的发展趋势,这将有助于揭示复合材料结构件的缺陷形成机理,进而优化设计复合材料结构件及其成型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复合材料 液体模塑成型 渗透率 结构相关性 数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皮芯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被引量:10
7
作者 胡秀颖 王成国 +2 位作者 王启芬 卢文博 王延相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71-74,共4页
皮芯结构是一种缺陷结构,存在于从PAN初生纤维到碳纤维的各个阶段,严重影响了最终碳纤维的力学性能。综述了PAN基碳纤维皮芯结构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皮芯结构形成与演变的机理,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评述了工艺条件对皮芯结构形成与演变的影... 皮芯结构是一种缺陷结构,存在于从PAN初生纤维到碳纤维的各个阶段,严重影响了最终碳纤维的力学性能。综述了PAN基碳纤维皮芯结构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皮芯结构形成与演变的机理,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评述了工艺条件对皮芯结构形成与演变的影响,以期为减弱甚至消除皮芯结构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 碳纤维 皮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径向分布函数在材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林雪 于美杰 +4 位作者 王成国 林治涛 徐勇 吴益民 张春雷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6-119,143,共5页
介绍了原子径向分布函数的基本理论,综述了原子径向分布函数在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碳材料、金属材料等不同类型材料结构研究中的最新进展。阐明了原子径向分布函数相对于传统结构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并展望了该方法在碳纤维结构研究... 介绍了原子径向分布函数的基本理论,综述了原子径向分布函数在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碳材料、金属材料等不同类型材料结构研究中的最新进展。阐明了原子径向分布函数相对于传统结构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并展望了该方法在碳纤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该方法能够从原子级别揭示整个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结构的演变规律,这对制备高性能碳纤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径向分布函数 结构 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per-Ni叠层复合材料与钛合金过渡液相扩散焊界面组织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坤 李亚江 王娟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60,共4页
以铜箔为中间层,对Super-Ni叠层复合材料与Ti-6Al-4V钛合金进行过渡液相扩散焊.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显微硬度测试对接头的界面组织及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铜箔中间层阻止了钛与镍的扩散接触,防止了Ti-Ni脆性金属间化... 以铜箔为中间层,对Super-Ni叠层复合材料与Ti-6Al-4V钛合金进行过渡液相扩散焊.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显微硬度测试对接头的界面组织及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铜箔中间层阻止了钛与镍的扩散接触,防止了Ti-Ni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扩散焊接头由Super-Ni侧扩散层、中间反应层、钛侧扩散层三个特征界面层组成.界面处Ni,Al原子扩散缓慢,Cu,Ti原子充分扩散反应,在中间反应层与钛侧扩散层之间形成由TiCu相组成的锯齿状界面,在钛侧扩散层生成细小的Ti_2Cu相,接头过渡区显微硬度最高达600 HV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复合材料 过渡液相扩散焊 界面组织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RD的径向分布函数法研究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结构演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雪 王成国 +3 位作者 于美杰 徐勇 林治涛 张姗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2-77,共6页
采用X射线和径向分布函数研究分析了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结构演变。结果表明,PAN原丝中存在着与石墨类似的结构,该结构是石墨微晶结构形成的重要基础;PAN大分子链最近邻链间间距为0.688nm;碳化温度在500~1250℃范围内的... 采用X射线和径向分布函数研究分析了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结构演变。结果表明,PAN原丝中存在着与石墨类似的结构,该结构是石墨微晶结构形成的重要基础;PAN大分子链最近邻链间间距为0.688nm;碳化温度在500~1250℃范围内的碳化纤维中的第三近邻距离均大于石墨晶体的第三近邻距离,表明碳纤维中没有形成平面构型的六元环石墨烯层片;在整个碳纤维的制备过程中,纤维结构经历了长程有序-长程无序、短程有序-长程有序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聚丙烯腈 X射线衍射(XRD) 径向分布函数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结构受电弓滑板材料配方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卢文博 王成国 +2 位作者 袁华 胡秀颖 于美杰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75,共4页
为确定层状结构受电弓滑板基体的最佳物料配比,采用均匀设计法设计配方试验方案,并根据试验结果回归分析碳纤维、石墨、硅灰石纤维、铜粉和铜纤维的比例对受电弓滑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纤维、石墨、硅灰石、铜粉和铜纤维的质量... 为确定层状结构受电弓滑板基体的最佳物料配比,采用均匀设计法设计配方试验方案,并根据试验结果回归分析碳纤维、石墨、硅灰石纤维、铜粉和铜纤维的比例对受电弓滑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纤维、石墨、硅灰石、铜粉和铜纤维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16%,11.2%,11.2%,2.4%和8%时,受电弓滑板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且符合TB/T 1842.2—2002标准,其电阻率和冲击强度分别为6.28μΩ.m和16.04 kJ.m-2,比标准规定的限值分别降低了47%和提高了5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电弓滑板 层状结构 配方优化 均匀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种加工技术在某新型微叠层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亚江 魏守征 U.A.Puchkov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51-55,共5页
目前航空航天领域采用的微叠层复合材料主要集中在Fe、Ni、Ti和Al的合金或金属间化合物上。这类金属的金属间化合物具有熔点高、密度低、热导率好及抗高温性能好等优点,可被用作航空飞行器或航空发动机的高温结构材料。但是这类金属间... 目前航空航天领域采用的微叠层复合材料主要集中在Fe、Ni、Ti和Al的合金或金属间化合物上。这类金属的金属间化合物具有熔点高、密度低、热导率好及抗高温性能好等优点,可被用作航空飞行器或航空发动机的高温结构材料。但是这类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其本征脆性,导致其室温下的断裂韧性很差,因而应用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特种加工技术制备出具备微叠层结构的金属/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是理想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复合材料 AL TI 特种加工技术 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互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体液浸泡法评价生物材料的研究与问题 被引量:8
13
作者 孙圣淋 吕宇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96-99,共4页
介绍了生物材料领域中常用的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重点分析了SBF的代表组成和特性,并从生物活性、生物惰性以及支架、涂层等角度,总结现阶段国内外对于SBF的研究和应用。强调SBF浸泡法评价生物材料在静态角度上(如成分... 介绍了生物材料领域中常用的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重点分析了SBF的代表组成和特性,并从生物活性、生物惰性以及支架、涂层等角度,总结现阶段国内外对于SBF的研究和应用。强调SBF浸泡法评价生物材料在静态角度上(如成分、形核机理等)和动态角度上(如应力、温度及流动性等)存在的不足,以期对其改进起到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体液 生物材料 生物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Al_2O_3负载纳米Fe颗粒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磁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守宪 史志成 +1 位作者 张子栋 范润华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29-1432,1437,共5页
采用浸渍-还原法制备多孔Al2O3负载纳米Fe颗粒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穆斯堡尔谱仪(M ssbauer)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的微观结构及磁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铁元素以纳米级单质Fe颗粒和超顺磁态α-Fe2O3(<20 nm)的形... 采用浸渍-还原法制备多孔Al2O3负载纳米Fe颗粒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穆斯堡尔谱仪(M ssbauer)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的微观结构及磁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铁元素以纳米级单质Fe颗粒和超顺磁态α-Fe2O3(<20 nm)的形式存在。通过穆谱知,氢气气氛600℃还原3h,59.9%铁元素转变为单质铁。浸渍-还原方法能在较低温度下成功制备不同组成、微观结构及磁性能的多孔磁性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渍-还原法 多孔氧化铝 纳米复合材料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铝异种金属搅拌摩擦焊及其改型新工艺研究进展
15
作者 石磊 张贤昆 +2 位作者 李阳 武传松 刘小超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73,共12页
钛/铝异种焊接结构兼具钛合金的高强度、耐腐蚀性以及铝合金的轻质、易成型特性,为产品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该结构有助于降低构件质量和成本,实现轻量化与结构-功能一体化。搅拌摩擦焊作为一种固相焊接方法,是最适... 钛/铝异种焊接结构兼具钛合金的高强度、耐腐蚀性以及铝合金的轻质、易成型特性,为产品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该结构有助于降低构件质量和成本,实现轻量化与结构-功能一体化。搅拌摩擦焊作为一种固相焊接方法,是最适合于钛/铝异种连接的方法之一。然而,在钛/铝常规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仍存在搅拌针磨损严重、焊缝厚度方向性能不均匀、焊缝根部易出现未焊合缺陷、金属间化合物难以精准调控等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改进措施,探索了多种新型工艺,以期改善钛/铝常规搅拌摩擦焊的不足,实现高质量连接。分析对比了不同改型工艺的特点与适用性,主要包括界面添加中间层、施加辅助外场、改变接头形式以及采用静轴肩搅拌摩擦焊4种方法,探讨其在提升焊接质量和优化界面性能方面的作用与机制,并对钛/铝异种搅拌摩擦焊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总结。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优化焊接改型新工艺,同时提高工艺的稳定性和工业应用的可行性,以推动钛/铝异种焊接结构的工程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 钛/铝异种金属 改型搅拌摩擦焊 连接机制 金属间化合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搅拌摩擦的金属固相增材制造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6
作者 石磊 李阳 +2 位作者 肖亦辰 武传松 刘会杰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共14页
基于搅拌摩擦的固相增材制造是大型轻质合金构件成形制造的新技术,已成为国内外先进成形制造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基于搅拌摩擦的金属固相增材制造技术及其相关工艺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常见的基于搅拌摩... 基于搅拌摩擦的固相增材制造是大型轻质合金构件成形制造的新技术,已成为国内外先进成形制造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基于搅拌摩擦的金属固相增材制造技术及其相关工艺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常见的基于搅拌摩擦的固相增材制造技术可分为三类:基于搅拌摩擦搭接焊原理,使板材逐层堆积,从而获得增材构件的搅拌摩擦增材制造(friction stir additive manufacturing,FSAM)技术;采用中空搅拌头,通过添加剂(粉末或丝材)进行固相搅拌摩擦沉积的增材制造(additive friction stir deposition,AFSD)技术;采用消耗型棒材,通过棒材的摩擦表面处理,形成增材层的摩擦表面沉积增材制造(friction surfacing deposition additive manufacturing,FSD-AM)技术。重点分析了金属材料基于搅拌摩擦的固相增材制造技术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对比了三类基于搅拌摩擦的固相增材制造技术的特征及其工艺优缺点。最后指出增材工艺机理、形性协同控制、外场辅助工艺改型、新材料应用和人工智能优化是基于搅拌摩擦的固相增材制造技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固相增材制造 搅拌摩擦增材制造 搅拌摩擦沉积增材制造 摩擦表面沉积增材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N基碳纤维表面液相氧化改性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袁华 王成国 +3 位作者 卢文博 张珊 陈旸 于美杰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5-68,共4页
利用拉曼光谱(Raman),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镜(SEM)对经过KClO3/H2SO4液相改性处理的碳纤维(CF)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初步讨论了微观结构对碳纤维单丝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表面的沟槽随改性处理时间增加逐渐加深;表面处理的... 利用拉曼光谱(Raman),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镜(SEM)对经过KClO3/H2SO4液相改性处理的碳纤维(CF)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初步讨论了微观结构对碳纤维单丝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表面的沟槽随改性处理时间增加逐渐加深;表面处理的刻蚀作用会使晶粒边界活性增大,石墨微晶变小;改性处理能够增加CF表面活性官能团(羧酸(—C=O)和酚羟基(—OH)),降低碳纤维表面惰性;表面处理后纤维的力学性能均有所下降,液相氧化处理60min和120min后,拉伸强度分别降低约15%和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拉曼光谱 微观结构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老化对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乔琨 朱波 +4 位作者 高学平 谢奔 袁华 吴益民 张春雷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989-2992,共4页
采用拉挤成型工艺制备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实验,对不同老化时间的试样进行弯曲强度测试、冲击强度测试、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结果表明,紫外老化仅影响到受紫外辐射的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最外层,... 采用拉挤成型工艺制备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实验,对不同老化时间的试样进行弯曲强度测试、冲击强度测试、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结果表明,紫外老化仅影响到受紫外辐射的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最外层,使对外层性能敏感的力学性能下降;紫外老化使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Tg)提高,老化前期提高幅度相对较大,后期变化不明显;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受到紫外辐射的最外层碳纤维/环氧树脂界面受到一定程度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紫外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9
作者 李斌鹏 王成国 王雯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14,共6页
传统吸波材料由于密度大、吸收频带窄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新型吸波材料的探索和研究将会成为吸波材料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碳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一直备受关注。先进碳材料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发展重点。碳材料是最早用来吸收电磁... 传统吸波材料由于密度大、吸收频带窄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新型吸波材料的探索和研究将会成为吸波材料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碳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一直备受关注。先进碳材料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发展重点。碳材料是最早用来吸收电磁波的材料之一,近年来碳基吸波材料的性能不断提高并应用于更多领域。介绍了碳基(石墨、炭黑、碳纤维、碳纳米管)吸波材料的性能,分析了各种吸波材料的主要特点,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碳基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展望了碳基吸波材料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波材料 石墨 炭黑 碳纤维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轧制+电脉冲耦合处理协同提升Ni_(50.3)Ti_(29.7)Hf_(20)高温形状记忆合金塑性与超弹性机制研究
20
作者 殷海琛 黄金城 +3 位作者 张欣 王广春 刘闪 李建辉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101,共9页
为提高高温形状记忆合金的力学性能和功能稳定性,以Ni_(50.3)Ti_(29.7)Hf_(20)合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轧制+电脉冲耦合处理技术。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和超弹性测试,探究了孪晶马氏体与位错增殖机制下脉冲... 为提高高温形状记忆合金的力学性能和功能稳定性,以Ni_(50.3)Ti_(29.7)Hf_(20)合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轧制+电脉冲耦合处理技术。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和超弹性测试,探究了孪晶马氏体与位错增殖机制下脉冲电流热效应和非热效应诱发的Ni_(50.3)Ti_(29.7)Hf_(20)合金塑性和超弹性协同提升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轧制+电脉冲耦合处理是一种协同提升Ni_(50.3)Ti_(29.7)Hf_(20)合金塑性和超弹性的有效技术手段,最优工艺参数为:50%轧制变形配合50μs/250 Hz电脉冲处理,最优脉冲电流的作用温度为550℃。与铸态Ni_(50.3)Ti_(29.7)Hf_(20)合金相比,经过轧制+电脉冲耦合处理的合金塑性提高50%,超弹性及其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塑性和超弹性的协同提升主要归因于脉冲电流对轧制态Ni_(50.3)Ti_(29.7)Hf_(20)合金缺陷的靶向作用和对微观组织的均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形状记忆合金 电脉冲处理 微观组织 塑性 超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