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发展动向及无损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1
作者 杨平华 高祥熙 +2 位作者 梁菁 史亦韦 徐娜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21,共9页
简要论述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动向、应用情况,以及金属增材制造制件的特点和检测难点等;重点报道金属增材制造制件无损检测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金属增材制造的主要工艺类型及缺陷特征、组织特征,缺陷对性能影响的分析,无损检测... 简要论述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动向、应用情况,以及金属增材制造制件的特点和检测难点等;重点报道金属增材制造制件无损检测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金属增材制造的主要工艺类型及缺陷特征、组织特征,缺陷对性能影响的分析,无损检测方法研究现状,以及无损检测标准方面的最新进展等。在此基础上,对金属增材制造制件无损检测未来应关注的研究方向给出建议,即无损检测新技术的应用、在线检测方法、数值模拟技术、应力测试与特征技术和无损检测方法标准的建立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无损检测 金属制件 航空航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透明性对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检测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刘颖韬 唐佳 +2 位作者 郭兴旺 杨党纲 岳翔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64-1270,共7页
为了揭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半透明性对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检测的影响机制,本文首先对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光学特性进行了定量测量和研究,发现该类材料具有明显的半透明性,依据反射比和透射比的测量结果,推算出吸收... 为了揭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半透明性对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检测的影响机制,本文首先对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光学特性进行了定量测量和研究,发现该类材料具有明显的半透明性,依据反射比和透射比的测量结果,推算出吸收比和全吸收厚度。然后,针对分层缺陷和脱粘缺陷进行半透明模型和常规模型的建模对比分析,依据仿真结果明确了半透明性有可能减弱可检缺陷信号的强度,改变其变化规律,导致漏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复合材料 红外热像无损检测 半透明材料 红外热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渗硅工艺制备的SiC_(f)/Si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虎 杨金华 +2 位作者 陈子木 郎旭东 焦健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54,共7页
SiC纤维增强SiC陶瓷基复合材料(SiCf/SiC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本文以第二代碳化硅纤维为增强材料,采用熔融渗硅工艺制备出SiCf/SiC复合材料,测试复合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能及常规力学性能,并利用Micro-CT、SEM... SiC纤维增强SiC陶瓷基复合材料(SiCf/SiC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本文以第二代碳化硅纤维为增强材料,采用熔融渗硅工艺制备出SiCf/SiC复合材料,测试复合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能及常规力学性能,并利用Micro-CT、SEM对试样的微观结构和断面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显示:SiCf/SiC复合材料的体积密度为2.78 g/cm^3,开气孔率小于2.0%,基体较为致密,1200℃时热导率(厚度方向)为14.30 W/(m∙K),室温~1200℃厚度方向和面内方向的线胀率分别为0.59%、0.56%,平均热胀系数分别为5.02×10^-6、4.73×10^-6/K;室温面内拉伸强度典型值为317 MPa,SEM显示试样断面具有明显的纤维拔出效应,弯曲强度和层间拉伸强度典型值分别达794和49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F /SiC复合材料 熔融渗硅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素对闪光灯激励红外热成像外场检测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刘颖韬 许路路 +2 位作者 何方成 李硕宁 杨党纲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70-377,共8页
为了研究外场环境下实施红外热成像检测时,环境温度、日照、风速等外场环境因素对检测的影响机理及规律,文中以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法检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压板分层缺陷为例,通过轴对称分层缺陷的物理建模、有限元仿真计算和基于试块... 为了研究外场环境下实施红外热成像检测时,环境温度、日照、风速等外场环境因素对检测的影响机理及规律,文中以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法检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压板分层缺陷为例,通过轴对称分层缺陷的物理建模、有限元仿真计算和基于试块的实验研究,得到了温差、温差最大值、温度对比度和温度对比度最大值等可检信息参数随各个环境因素变化的规律。文中对比了25℃和30℃环境温度下的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了日照不均和均匀温度下的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了对流换热系数为10 W/(m^(2)·K)与100 W/(m^(2)·K)的仿真结果和正常散热与强制散热的实验结果。基于以上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得出了如下结论: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温度对比度最大值下降,缺陷清晰度下降,不利于缺陷的检出;日照不均使得温差最大值和温度对比度最大值或者增大或者减小,会造成误判或缺陷漏检;随着风速的增大,温差最大值和温度对比度最大值变小,缺陷的可检性变差,缺陷的清晰程度下降,不利于缺陷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像无损检测 外场检测 在役检测 红外热波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材料损伤分析中的物理冶金分析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祺 范映伟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30,共16页
综述了金属材料损伤分析中常用的五类物理冶金分析技术:组织结构分析技术;物理性能分析技术;化学成分分析技术;残余应力分析技术及原位分析技术。基于各类分析技术在金属材料损伤分析中的应用展开了详细讨论,并详细对比分析了各类分析... 综述了金属材料损伤分析中常用的五类物理冶金分析技术:组织结构分析技术;物理性能分析技术;化学成分分析技术;残余应力分析技术及原位分析技术。基于各类分析技术在金属材料损伤分析中的应用展开了详细讨论,并详细对比分析了各类分析技术在损伤分析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同时针对损伤分析过程中各类分析技术的选择和使用提出了基本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冶金 材料损伤 微观组织 原位分析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CFRP层合板高温压缩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洋 陈新文 +3 位作者 孙炜 马丽婷 王翔 郭广平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2-72,共11页
高温压缩性能是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关键的力学参数,但是传统技术手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测量。通过搭建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高温实验系统,开展了复合材料的高温压缩实验,获得了130℃环境下CCF300/5228A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0°和... 高温压缩性能是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关键的力学参数,但是传统技术手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测量。通过搭建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高温实验系统,开展了复合材料的高温压缩实验,获得了130℃环境下CCF300/5228A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0°和90°压缩性能、应力-应变曲线以及不同载荷情况下轴向应变分布及演化,并且与室温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进一步通过扫描电镜进行了压缩试样的断口分析,结合实验结果,探讨了高温和铺层形式对压缩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高温实验系统及相应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130℃环境下0°与90°压缩强度保持率分别为70.5%和62.6%,压缩模量保持率分别为88.0%和75.4%,说明由基体控制层合板的强度和模量对高温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相关 复合材料 高温测试 压缩性能 断口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D机织复合材料V形缺口试样剪切测试方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琴 王雅娜 +1 位作者 刘燕峰 陈新文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基于标准试验方法ASTM D7078/D7078M-12和ASTM D5379/D5379M-12对2.5D机织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V形缺口试样进行剪切试验,重点研究在两种V形缺口剪切试验方法和两种不同规格电阻应变计测试条件下的经、纬向剪切性能,对比试样不同面... 基于标准试验方法ASTM D7078/D7078M-12和ASTM D5379/D5379M-12对2.5D机织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V形缺口试样进行剪切试验,重点研究在两种V形缺口剪切试验方法和两种不同规格电阻应变计测试条件下的经、纬向剪切性能,对比试样不同面粘贴的应变计测量的剪切模量的差异,并对试样剪切后的表面损伤进行观察。结果表明:2.5D机织复合材料的V形缺口剪切应力-应变曲线总体呈现非线性特征,±45°方向的正应变曲线对称性良好;采用ASTM D7078/D7078M-12方法更适合2.5D机织复合材料剪切试验;大尺寸应变计测出的剪切模量高于小尺寸应变计;剪切破坏模式主要是表面树脂沿纬纱方向产生裂纹,随后出现纱线屈曲和界面脱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 应变计 复合材料 模量 A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系数校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硅
8
作者 颜京 王志远 +1 位作者 张佩佩 高晋峰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4年第7期96-100,共5页
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含钼、铼、镍基高温合金中的硅。采用盐酸、硝酸和氢氟酸将镍基高温合金试样溶解,以Si 251.611 nm作为分析线,分析功率为1.3 kW,辅助气流量为0.2 L/min,载气流量为0.65 L/min,冷却气流量为14 L... 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含钼、铼、镍基高温合金中的硅。采用盐酸、硝酸和氢氟酸将镍基高温合金试样溶解,以Si 251.611 nm作为分析线,分析功率为1.3 kW,辅助气流量为0.2 L/min,载气流量为0.65 L/min,冷却气流量为14 L/min,利用干扰系数校正谱线干扰。结果表明,镍基高温合金中的钼、铼共存元素会对硅元素的测定造成严重的谱线干扰,导致ICP-AES测定结果与实际值存在偏差,但采用干扰系数校正能有效消除钼、铼对硅的谱线干扰。硅的质量分数在0.005%~0.50%范围内与发射强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不小于0.9999。按照实验方法对含钼、铼镍基高温合金标准样品中的硅含量进行测定,检测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41%~1.58%(n=8),测定值在认定值的置信区间内,该方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均较高,能够实现镍基高温合金中硅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镍基高温合金 干扰系数校正 硅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直接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镉含量
9
作者 颜京 李贺福 +1 位作者 李燕昌 武玉杰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4年第6期88-93,共6页
采用硝酸、氢氟酸溶解镍基高温合金试样,建立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镉元素含量。采用灰化温度500℃,原子化温度1200℃,对镍基高温合金试样进行测定。镉元素质量分数在0.1~20.0μg/g范围内与其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 采用硝酸、氢氟酸溶解镍基高温合金试样,建立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镉元素含量。采用灰化温度500℃,原子化温度1200℃,对镍基高温合金试样进行测定。镉元素质量分数在0.1~20.0μg/g范围内与其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通过标准物质对照和加标回收试验验证方法准确度,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29、0.01μg/g,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1.8%~107.8%,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5%(n=11)。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镍基高温合金中镉元素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镍基高温合金 镉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纯铼中痕量的铝、镉、铜、镁、锰和钛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帆 丁妍 +1 位作者 杨春晟 叶晓英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23-1226,共4页
纯铼样品5.000g用硝酸(1+1)溶液溶解,加水定容至50mL。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其中痕量的铝、镉、铜、镁、锰和钛,选择的分析谱线依次为394.401,326.105,327.396,280.270,279.827,337.280nm。上述元素的质量分数均在... 纯铼样品5.000g用硝酸(1+1)溶液溶解,加水定容至50mL。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其中痕量的铝、镉、铜、镁、锰和钛,选择的分析谱线依次为394.401,326.105,327.396,280.270,279.827,337.280nm。上述元素的质量分数均在0.000 05%~0.001%之间与其发射强度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在0.000 15~0.002 1mg·L^-1之间。以空白样品为基体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所得回收率在78.0%~122%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2.0%~3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纯铼 痕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11钛合金超高周疲劳行为 被引量:4
11
作者 焦泽辉 于慧臣 +2 位作者 钟斌 李旭东 周静怡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4-90,共7页
利用常规疲劳试验方法获得TA11合金在不同温度,不同应力比下的3×10~7及1×108超高周疲劳极限,并采用三参数幂函数法获得合金超高周疲劳中值S-N曲线及其描述方程。研究发现:与传统1×10~7疲劳极限相比,TA11合金的超高周(3&#... 利用常规疲劳试验方法获得TA11合金在不同温度,不同应力比下的3×10~7及1×108超高周疲劳极限,并采用三参数幂函数法获得合金超高周疲劳中值S-N曲线及其描述方程。研究发现:与传统1×10~7疲劳极限相比,TA11合金的超高周(3×10~7及1×108)疲劳强度表现出继续降低的趋势,这一趋势在负应力比(R=-1)下不太明显,在正应力比(R=0.1,0.5)下十分显著,并且室温下的降低幅度大于高温下的降低幅度;断口分析表明,室温下TA11合金试样的超高周疲劳裂纹均萌生于表面,高温下TA11合金试样的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方式与应力比有关,R=-1和0.1时疲劳裂纹萌生于表面,R=0.5时疲劳裂纹萌生于内部;TA11合金试样的表面状态是导致其疲劳寿命分散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11合金 应力比 S-N曲线 超高周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表面阳极化层环境损伤失效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春江 黄超 +2 位作者 姜涛 刘新灵 何玉怀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3期123-127,共5页
目的研究7B04铝合金硫酸阳极化层环境作用下的失效行为,分析单独盐雾试验和环境谱作用下阳极化层的损伤行为和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中性盐雾试验和环境谱周期性试验(盐雾试验+温度试验)研究了硫酸阳极化层在不同腐蚀时间或不同腐蚀周期下... 目的研究7B04铝合金硫酸阳极化层环境作用下的失效行为,分析单独盐雾试验和环境谱作用下阳极化层的损伤行为和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中性盐雾试验和环境谱周期性试验(盐雾试验+温度试验)研究了硫酸阳极化层在不同腐蚀时间或不同腐蚀周期下的腐蚀损伤变化过程,并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不同腐蚀时间下或不同腐蚀周期下的表面形貌,结合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阳极化层与铝合金基体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引起的热应力,定量分析了热应力对阳极化层失效行为的影响。结果经历中性盐雾试验和环境谱试验的硫酸阳极化层损伤失效现象是不一样的,中性盐雾试验中硫酸阳极化层主要呈鼓起开裂失效,而环境谱试验中硫酸阳极化层以开裂剥落失效为主。结论中性盐雾试验中硫酸阳极化层主要是腐蚀介质通过表面微孔进入基体,导致基体腐蚀阳极化层鼓起,而环境谱试验因温度作用产生的热应力引起了硫酸阳极化层的开裂,形成了腐蚀介质进入基体的通道,引起阳极化层的剥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阳极化层 腐蚀 热应力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基高温合金疲劳-蠕变寿命预测的临界面损伤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成利 于慧臣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76,共8页
采用临界面损伤方法并耦合疲劳-蠕变寿命模型,通过适当的技术改进,分别对某型航空发动机650℃条件下涡轮盘用材料ZSGH4169高温合金和980℃条件下涡轮转子叶片用材料DZ125定向凝固高温合金的疲劳-蠕变寿命进行预测,并分别比较以W_(alls),... 采用临界面损伤方法并耦合疲劳-蠕变寿命模型,通过适当的技术改进,分别对某型航空发动机650℃条件下涡轮盘用材料ZSGH4169高温合金和980℃条件下涡轮转子叶片用材料DZ125定向凝固高温合金的疲劳-蠕变寿命进行预测,并分别比较以W_(alls),C_(cb),S_(wt),G_(lk),和Fin为参数的五种寿命模型的预测精度。算例的计算结果表明:对于ZSGH4169高温合金,以Walls临界损伤平面为参数的寿命模型预测效果较好,预测的结果与实验值相比基本落在±3倍分散带以内;而对于DZ125高温合金而言,以G_(lk)临界损伤平面为参数的寿命模型预测效果较好,预测的结果与实验值相比基本落在±2.5倍分散带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面损伤 疲劳-蠕变 寿命预测 定向凝固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TiAl合金高温低循环疲劳性能及失效机理 被引量:6
14
作者 董成利 于慧臣 +2 位作者 焦泽辉 孔凡涛 陈玉勇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82,共6页
通过对TiAl合金进行总应变范围控制的高温(750℃)低循环疲劳实验,研究双态(Duplex,DP)和全片层(Fully Lamellar,FL)组织形态对TiAl合金低循环疲劳性能和寿命的影响,并采用总应变幅-寿命方程对两类组态TiAl合金低循环疲劳寿命进行预测。... 通过对TiAl合金进行总应变范围控制的高温(750℃)低循环疲劳实验,研究双态(Duplex,DP)和全片层(Fully Lamellar,FL)组织形态对TiAl合金低循环疲劳性能和寿命的影响,并采用总应变幅-寿命方程对两类组态TiAl合金低循环疲劳寿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和应变条件下,DP组态TiAl合金稳态迟滞回线对应的平均应力明显低于FL组态TiAl合金稳态迟滞回线对应的平均应力;采用总应变幅-疲劳寿命方程能够准确预测两种组态TiAl合金在750℃下的疲劳寿命,预测寿命基本位于试验寿命的±2倍分散带以内;另外,DP组态TiAl合金的疲劳源区位于试样的近心部,而FL组态TiAl合金的疲劳源区位于试样的次表面,两类组态TiAl合金的高温疲劳失效机理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合金 低循环疲劳 寿命预测 迟滞回线 失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Nb-TiAl合金高温力学行为本构建模仿真技术 被引量:2
15
作者 董成利 于慧臣 +2 位作者 焦泽辉 孔凡涛 陈玉勇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87,共8页
针对新研制的高Nb-TiAl合金(Ti-45Al-8Nb-0.2W-0.2B-0.02Y(原子分数/%)),开展了750℃条件下不同应变速率的单轴拉伸、低周疲劳、疲劳-蠕变交互和蠕变试验,获得了相应试验条件下的试验数据和曲线,基于宏观唯象Chaboche黏塑性统一本构模型... 针对新研制的高Nb-TiAl合金(Ti-45Al-8Nb-0.2W-0.2B-0.02Y(原子分数/%)),开展了750℃条件下不同应变速率的单轴拉伸、低周疲劳、疲劳-蠕变交互和蠕变试验,获得了相应试验条件下的试验数据和曲线,基于宏观唯象Chaboche黏塑性统一本构模型,采用Ohno-Wang修正项准确表征材料的循环硬化/软化行为。另外,为了准确模拟材料的加速蠕变阶段,在Chaboche黏塑性统一本构模型中耦合Kachanov损伤演化率,采用自适应的显式Euler法将微分形式的本构模型离散为差分方程组,并植入到有限元软件ABAQUS的用户材料子程序UMAT中,实现对高Nb-TiAl合金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力学行为的仿真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考虑Ohno-Wang修正并耦合Kachanov损伤的Chaboche黏塑性统一本构模型能够准确模拟高Nb-TiAl合金不同应变速率的单轴拉伸、低周疲劳、疲劳-蠕变交互和蠕变行为,且预测精度较高,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Nb-TiAl合金 低周疲劳 疲劳-蠕变交互 蠕变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高温合金FGH96原始颗粒边界及高温原位高周疲劳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周静怡 刘昌奎 +2 位作者 赵文侠 郑真 钟燕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89,共7页
利用扫描电镜原位观察的方法研究了粉末高温合金FGH96中不同级别的原始颗粒边界(PPB)在550℃下对合金高周疲劳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等离子旋转电极(PREP)制粉+热等静压(HIP)工艺制备的FGH96合金中PPB主要由大尺寸γ'相和... 利用扫描电镜原位观察的方法研究了粉末高温合金FGH96中不同级别的原始颗粒边界(PPB)在550℃下对合金高周疲劳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等离子旋转电极(PREP)制粉+热等静压(HIP)工艺制备的FGH96合金中PPB主要由大尺寸γ'相和碳化物组成;不同级别的PPB对高周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均无显著影响,裂纹萌生于晶粒内部,裂纹扩展受晶界与应力轴角度影响,穿晶或沿晶扩展;在裂纹快速扩展区和瞬断区,PPB级别严重的FGH96合金断口呈现穿晶和沿PPB断裂的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高温合金 FGH96 原始颗粒边界 原位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尺寸和氧含量对FGH96合金中PPB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昌奎 张佳庆 +2 位作者 陈贺贺 魏振伟 许文勇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38,共6页
采用氩气雾化制粉和热等静压成形工艺制备FGH96粉末高温合金,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设备研究FGH96合金中原始颗粒边界(PPB)的组成和元素分布以及不同的氧含量和粉末尺寸对PPB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等静压制度为1 150℃、4 h、150... 采用氩气雾化制粉和热等静压成形工艺制备FGH96粉末高温合金,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设备研究FGH96合金中原始颗粒边界(PPB)的组成和元素分布以及不同的氧含量和粉末尺寸对PPB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等静压制度为1 150℃、4 h、150 MPa条件下制得的FGH96合金中,PPB主要由大尺寸γ′相、少量碳化物、氧化物或碳氧化物组成;在粉末尺寸相同的情况下,氧含量对PPB形成的影响较大,氧含量越大,PPB形成的严重程度越大;在控制坯锭氧含量相近的情况下,粉末尺寸对PPB形成的严重程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尺寸 氧含量 粉末高温合金 FGH96 P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切片技术在三维重构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瑶 魏振伟 +2 位作者 刘昌奎 原梅妮 王剑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7-132,共6页
三维显微组织形态的观测和定量表征是材料学科的核心问题,近年来以连续切片技术为基础的三维重构技术已经成为研究材料三维结构的热点。连续切片技术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势在材料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总结连续切片技术常用的方法... 三维显微组织形态的观测和定量表征是材料学科的核心问题,近年来以连续切片技术为基础的三维重构技术已经成为研究材料三维结构的热点。连续切片技术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势在材料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总结连续切片技术常用的方法,并阐述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试验步骤,分析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简要介绍基于连续切片技术的三维重构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提出通过制定流程规范、完善金相图谱、多学科协同等方法解决目前重构组织差异明显、后期图像处理困难以及工作量大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切片技术 三维重构 微观结构 定量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D6单晶高温合金振动疲劳性能及断裂机理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丽玉 高翔宇 +1 位作者 杨宪锋 何玉怀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8-133,共6页
研究[001]取向的DD6单晶高温合金的室温振动疲劳S-N曲线,并获得了其室温振动疲劳极限。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背散射衍射等手段对DD6单晶高温合金振动疲劳断裂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S-N法估算得到的[001]取向的DD6单... 研究[001]取向的DD6单晶高温合金的室温振动疲劳S-N曲线,并获得了其室温振动疲劳极限。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背散射衍射等手段对DD6单晶高温合金振动疲劳断裂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S-N法估算得到的[001]取向的DD6单晶高温合金室温振动疲劳极限约为337.5MPa。振动疲劳裂纹断口呈现单个或多个沿{111}晶体学扩展平面组成的形貌特征,断口上分为疲劳源区和疲劳扩展区两个阶段,裂纹在应力最大截面处的表面或内部缺陷处萌生,呈单源特征,疲劳扩展区呈现类解理断裂特征,未出现典型的疲劳条带特征。说明沿{111}晶面滑移是DD6单晶高温合金室温振动疲劳断裂的主要变形机制,断口上的类解理扩展平面以及微观上类解理花样是DD6单晶高温合金室温振动疲劳断裂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6单晶高温合金 振动疲劳 断裂机理 类解理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轴复杂应力形式下TB6高强钛合金耳片的微动疲劳断裂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孔焕平 姜涛 +2 位作者 刘昌奎 应少军 赵凯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4134-14139,共6页
本实验研究了TB6高强钛合金在拉-扭多轴应力条件下的微动疲劳断裂机理,并结合宏微观观察、残余应力测试、计算机模拟分析了不同工艺条件的耳片在拉-扭疲劳试验应力下的微动疲劳寿命差异,研究了微动疲劳裂纹的萌生及扩展特性,揭示了耳片... 本实验研究了TB6高强钛合金在拉-扭多轴应力条件下的微动疲劳断裂机理,并结合宏微观观察、残余应力测试、计算机模拟分析了不同工艺条件的耳片在拉-扭疲劳试验应力下的微动疲劳寿命差异,研究了微动疲劳裂纹的萌生及扩展特性,揭示了耳片裂纹萌生机制。结果表明:二次挤压耳片的断口扩展区面积比例较大,说明其拉-扭疲劳扩展更为充分。经二次挤压后,耳片的拉-扭微动疲劳总寿命得到延长,且裂纹萌生寿命均占总寿命的95%以上;二次挤压后耳片的裂纹萌生驱动力较低,呈现较高的裂纹萌生抗力。各断口均起源于耳片内孔微动磨损印迹较重处,大面积连续片状的微动磨损印迹表明二次挤压后的钛合金微动疲劳敏感性大大降低。经挤压强化后,孔壁形成了较高幅值的残余压应力层和组织强化层,可以有效地抑制裂纹的萌生和扩展。耳片内孔微动磨损层的形成是机械诱导机制和热诱导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最终磨损形式为疲劳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轴复杂应力 微动疲劳 裂纹萌生抗力 微动磨损 疲劳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