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教融合 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之路——巢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1
作者 万新军 王小东 +1 位作者 秦国旭 李明玲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18年第2期30-33,共4页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顺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巢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依托产业行业,以应用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产教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专业转型、课程设置转型、师资转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实践,深化综合...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顺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巢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依托产业行业,以应用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产教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专业转型、课程设置转型、师资转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实践,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一条地方本科高校二级院系转型发展、创办应用技术型院系的办学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发展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地方应用型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勤工助学模式优化探索——以材料工程学院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华岚芳 《大众标准化》 2020年第22期105-106,共2页
作为"奖助贷、勤补免"资助体系中的一项,高校勤工助学具有特殊性,它不仅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缓解了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提供了平台。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院勤工助学的现状,努力从完善岗位设置、增加就业指... 作为"奖助贷、勤补免"资助体系中的一项,高校勤工助学具有特殊性,它不仅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缓解了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提供了平台。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院勤工助学的现状,努力从完善岗位设置、增加就业指导、制定制度规范、结合学科特色等方面着手,探索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的改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实现技能上和思想上的双重育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勤工助学 就业能力 资助 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全育人”视角下“54321”心理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以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为例
3
作者 刘杨青 《福建轻纺》 2023年第3期55-60,共6页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育人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文章针对“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育人观念有待更新、心理育人工作体系有待健全、心理育人工作针对性有待加强等工作现状,提出:立足实际,完善心理育人工作规划;以情动人,明确心理...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育人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文章针对“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育人观念有待更新、心理育人工作体系有待健全、心理育人工作针对性有待加强等工作现状,提出:立足实际,完善心理育人工作规划;以情动人,明确心理育人工作原则;加强引导,提升心理育人工作实效等三方面构建“54321”心理育人体系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54321 心理育人体系 实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掺杂LiNi_(0.5)Co_(0.2)Mn_(0.3)O_(2)材料结构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4
作者 邢建祥 杨延朴 +3 位作者 杨集舜 徐越 杨廷海 杨刚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6,共5页
三元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NCM523)由于其适中的价格和高能量密度而广受关注,但低循环稳定性使其商业化应用受限。本研究以Al为掺杂元素,采用共沉淀结合高温固相的方法制备不同数量的Al原子取代Mn位的三元NCM523微... 三元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NCM523)由于其适中的价格和高能量密度而广受关注,但低循环稳定性使其商业化应用受限。本研究以Al为掺杂元素,采用共沉淀结合高温固相的方法制备不同数量的Al原子取代Mn位的三元NCM523微米颗粒型正极材料。结果表明,适量的Al掺杂可以增强过渡金属层的稳定性,显著改善NCM523材料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Al掺杂量满足Al/Li物质的量比为7%时获得了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2.7~4.5 V、0.1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65.7 mAh·g^(-1),经50次循环后衰减为134.3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1.05%。高温(55℃)环境下,Al/Li物质的量比为7%的样品依然保持最佳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_(0.5)Co_(0.2)Mn_(0.3)O_(2) AL掺杂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可发性聚苯乙烯共混发泡材料缓冲性能研究
5
作者 石勇 刘奇龙 +2 位作者 金澳威 周懿欣 滑广军 《包装学报》 2025年第1期88-93,共6页
改性可发性聚苯乙烯(GPO)共混发泡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缓冲包装材料。以GPO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静态压缩试验,利用MATLAB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了应力-应变曲线与缓冲系数-最大应力曲线,并基于最小缓冲系数和最大应力对某锂离子... 改性可发性聚苯乙烯(GPO)共混发泡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缓冲包装材料。以GPO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静态压缩试验,利用MATLAB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了应力-应变曲线与缓冲系数-最大应力曲线,并基于最小缓冲系数和最大应力对某锂离子蓄电池产品进行了缓冲衬垫设计,对比几种缓冲材料的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230~320 kPa应力区间,GPO泡沫材料具有最优的缓冲性能,最小缓冲系数为2.6左右,GPO材料适合作为重型产品的缓冲包装。本研究对储运空间的合理利用和物流包装方案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材料 静态压缩试验 缓冲系数 缓冲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eCu-ZIF衍生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6
作者 刘瑞林 刘容含 +7 位作者 肖立嵘 倪翠 杨凡 侯传信 杨晓阳 张玉平 杜伟 解秀波 《材料研究与应用》 2025年第1期82-90,共9页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引发了电磁干扰问题,从而影响了人类健康及精密仪器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对国防军工领域的对信息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金属有机框架(MOF)衍生碳基复合材料因制备简单、力学性能稳定、质量轻、金属配...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引发了电磁干扰问题,从而影响了人类健康及精密仪器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对国防军工领域的对信息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金属有机框架(MOF)衍生碳基复合材料因制备简单、力学性能稳定、质量轻、金属配位点丰富等特点,成为备受关注的多损耗机制吸波材料。然而,MOF衍生物的吸波性能目前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一问题,采用简单的沉淀析出法和煅烧工艺,制备了不同结构的CoFe-ZIF、CoCu-ZIF和CoFeCu-ZIF衍生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制备材料的物相、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OF衍生材料具有六面体或八面体结构,并且其内部存在大量不规则孔洞,这有利于电磁波的衰减。通过调控Fe及Cu金属离子的配位方式,可显著改善衍生材料的吸波性能。吸波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oCu-ZIF样品的最大吸收带宽(EAB)达到了6.3 GHz(厚度1.2 mm),最小反射损耗(RLmin值)达到了-20.98 dB(厚度1.5 mm),展现出优异的吸波性能;CoFeCu-ZIF样品的EABmax达到了3.36 GHz(厚度2.4 mm),RLmin值为-19.18 dB(厚度4.2 mm),并且在阻抗匹配性能方面表现最佳。通过探索Fe和Cu离子对材料物相及形貌的影响,揭示了MOF衍生材料的吸波性能的变化规律,为MOF体系的系统优化及吸波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MOF衍生碳 电磁波吸收 反射损耗 阻抗匹配 吸收带宽 复合材料 性能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应力奇异问题及抑制方法
7
作者 黄镇城 林益斌 +1 位作者 雷志勇 滑广军 《包装学报》 2025年第1期31-39,共9页
针对工程结构有限元分析产生的应力奇异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应力奇异抑制方法。将应力奇异分为结构几何突变应力奇异、约束刚度突变应力奇异、材料性能突变应力奇异问题。利用ANSYS Workbench仿真平台,分别建立了3种典型应力奇异模... 针对工程结构有限元分析产生的应力奇异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应力奇异抑制方法。将应力奇异分为结构几何突变应力奇异、约束刚度突变应力奇异、材料性能突变应力奇异问题。利用ANSYS Workbench仿真平台,分别建立了3种典型应力奇异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过程中存在应力奇异现象的本质是约束刚度突变问题所造成,通过修正模型及约束等效措施能够抑制应力奇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应力集中 应力奇异 约束刚度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聚苯胺/活性炭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8
作者 张哲睿 刘思敏 +1 位作者 陈一 刘嘉婷 《包装学报》 2025年第2期96-103,共8页
为了制备高性能的柔性混合超级电容器,通过化学蚀刻法合成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MXene)纳米片,并与聚苯胺(PANI)和活性炭(AC)结合,采用均匀混合后物理辊压的方法制备出柔性AC/Mxene/PANI(CMP)复合电极。AC作为高比表面积的框架材料... 为了制备高性能的柔性混合超级电容器,通过化学蚀刻法合成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MXene)纳米片,并与聚苯胺(PANI)和活性炭(AC)结合,采用均匀混合后物理辊压的方法制备出柔性AC/Mxene/PANI(CMP)复合电极。AC作为高比表面积的框架材料,有效提供负载和活性位点;MXene则构建离子传输通道;PANI作为导电物质,加速MXene层间电荷转移;同时,MXene与PANI的引入因其优异的赝电容行为和增大的活性表面积,显著提升了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厚度为75 μm的CMP-50%电极(AC、MXene、PANI质量比为2∶1∶1)在硫酸电解质中展现出313 F/g的高比电容(1 mV/s扫描速率下),且在5 A/g电流密度下电容保持率高达80.9%,库伦效率为98.4%。MXene与PANI的引入显著提升了复合电极的电容性能和导电性,为高性能柔性混合超级电容器的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 活性炭 聚苯胺 电化学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级配对55%SiC/Al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9
作者 崔岩 李硕 +2 位作者 曹雷刚 杨越 刘园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3-219,共7页
采用热等静压法制备不同颗粒粒度的55%SiC/Al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粒度方案及冷热循环处理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单一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颗粒级配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更优异的尺寸稳定性。针对T6... 采用热等静压法制备不同颗粒粒度的55%SiC/Al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粒度方案及冷热循环处理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单一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颗粒级配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更优异的尺寸稳定性。针对T6态颗粒级配复合材料进行冷热循环处理,可进一步实现其尺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协同优化,其弯曲强度达到633.55 MPa,提升7.0%,微屈服强度达到491.94 MPa,提升10.6%,累计体积变化率下降30.7%。颗粒级配是可同时获得SiC/Al复合材料优异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最佳粒度方案,冷热循环处理在保证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升其在力、热双重载荷作用下的尺寸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AL复合材料 颗粒级配 尺寸稳定性 冷热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纺织复合材料整体穿刺织造成型技术研究现状
10
作者 冯温柔 齐利明 +1 位作者 贺辛亥 王博 《纺织器材》 2025年第2期63-68,共6页
为了促进纺织复合材料整体穿刺织造成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介绍整体穿刺织造成型工艺及特点,立足国内外整体穿刺织造成型设备的研究进展,总结分析设备优缺点、整体穿刺织造成型预制体性能及应用,针对设备存在的局限性展望技术发展方向。... 为了促进纺织复合材料整体穿刺织造成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介绍整体穿刺织造成型工艺及特点,立足国内外整体穿刺织造成型设备的研究进展,总结分析设备优缺点、整体穿刺织造成型预制体性能及应用,针对设备存在的局限性展望技术发展方向。指出:纺织复合材料整体穿刺织造成型预制体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摩擦性能、抗冲击性能、热力学性能及轻量化优势,应用潜力巨大;未来,应通过设备工艺优化、设备结构改进、零部件耐用性提升、智能检测与诊断技术应用、控制系统优化以及畅通行业技术交流等措施,提高穿刺成型设备的生产效率、设备稳定性、自动化程度,进而提升穿刺织造成型预制体的精度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编织 穿刺 织造 预制体 成型 轻量化 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纶纤维毡增强二氧化硅气凝胶 隔热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11
作者 王亮 辛怡 +3 位作者 曹永平 卞涛 陶艺 李钰雪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90-96,共7页
为了提高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力学性能,以芳纶纤维毡为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基体,通过溶胶-凝胶常压干燥技术制备了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材料。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并测试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及阻燃性。结果表明,制备... 为了提高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力学性能,以芳纶纤维毡为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基体,通过溶胶-凝胶常压干燥技术制备了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材料。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并测试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及阻燃性。结果表明,制备的芳纶纤维毡增强二氧化硅气凝胶综合性能优越,粒径为147.9μm,质量损失率为49.81%,抗压强度为2.03 MPa,有效提高了气凝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阻燃性能测试过程中未出现续燃、熔融、滴落等现象。芳纶纤维毡增强的二氧化硅气凝胶轻质以及较好的热学和力学性能使其在隔热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气凝胶 芳纶纤维毡 隔热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用Ti_(3)SiC_(2)/SUS430复合双极板材料直接扩散焊接连接性能
12
作者 韦守李 徐斌 +7 位作者 时婧 孙明月 程强 赵经香 常修亮 戴作强 李希超 郑莉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7,共6页
本研究提出将一种Ti_(3)SiC_(2)/SUS430复合双极板材料的金属放置于阳极一侧,陶瓷放置于阴极一侧,从而避免“阴极毒化”现象。研究利用Gleeble 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850~1150℃下对SUS430和Ti_(3)SiC_(2)进行直接扩散焊接,通过观察接头界... 本研究提出将一种Ti_(3)SiC_(2)/SUS430复合双极板材料的金属放置于阳极一侧,陶瓷放置于阴极一侧,从而避免“阴极毒化”现象。研究利用Gleeble 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850~1150℃下对SUS430和Ti_(3)SiC_(2)进行直接扩散焊接,通过观察接头界面的微观形貌,研究了焊接温度对接头结构和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焊接温度低于950℃时,基体元素并未发现明显的互扩散,难以获得可靠接头;当焊接温度为1050℃时,SUS430与Ti_(3)SiC_(2)陶瓷界面之间已经实现了紧密贴合,呈现出不连续的锯齿状;当焊接温度高于1150℃时,Si挥发向SUS430基体扩散,使得Ti_(3)SiC_(2)产生拓扑分解,同时Fe、Cr向Ti_(3)SiC_(2)基体扩散,界面处产生了反应层,两种材料基本实现了有效连接。由于两种材料的热膨胀性能不匹配,会出现焊接裂缝,可考虑添加中间层进行扩散焊接,以获得结合更紧密的复合双极板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Ti_(3)SiC_(2) SUS430 扩散焊接 界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为军 白书欣 +1 位作者 吴文健 江大志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1年第3期18-20,共3页
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特点,探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综合素质好... 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特点,探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 材料科学与工程 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建筑材料为源泉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之初步 被引量:7
14
作者 荀勇 袁洪志 《高等建筑教育》 2004年第2期1-6,共6页
文章探讨了 2 1世纪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体系的构成 ,论述了材料科学和土木工程领域几个主要应用学科的关系 ,对比国外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以材料为源泉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设想 ,... 文章探讨了 2 1世纪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体系的构成 ,论述了材料科学和土木工程领域几个主要应用学科的关系 ,对比国外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以材料为源泉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设想 ,并简介近年来初步实施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工程 应用型人才 教育 能力 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史晓帆 吴梦陵 +1 位作者 王鑫 谈淑咏 《中国冶金教育》 2014年第5期44-46,共3页
阐述了工程应用型大学通过坚持"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大胆实践与创新,在兼顾内涵建设和办学效益的基础上,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模具数字化设计应用能力培养,深化校企合... 阐述了工程应用型大学通过坚持"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大胆实践与创新,在兼顾内涵建设和办学效益的基础上,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模具数字化设计应用能力培养,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模具工程技术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 区域经济 高级模具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被引量:10
16
作者 顾建平 徐振钦 +1 位作者 夏细明 方建士 《中国冶金教育》 2015年第1期20-22,共3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背景下的材料力学课程应结合其旨在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开展教学。考虑到材料力学是一门在工程中应用广泛的专业基础课,可以从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方式3个方面对其进行改革,使该课程对人才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背景下的材料力学课程应结合其旨在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开展教学。考虑到材料力学是一门在工程中应用广泛的专业基础课,可以从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方式3个方面对其进行改革,使该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产生最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材料力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职业标准的材料加工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被引量:10
17
作者 柯旭贵 吴梦陵 《中国冶金教育》 2017年第6期81-85,共5页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职业标准提出采用新产品的研发思路设计课程体系。通过分析与材料加工类专业对应行业岗位设置及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明确了课程体系的功能定位,构建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职业标准的材料加工类课程体系框架。...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职业标准提出采用新产品的研发思路设计课程体系。通过分析与材料加工类专业对应行业岗位设置及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明确了课程体系的功能定位,构建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职业标准的材料加工类课程体系框架。以N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阐述了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职业标准 课程体系 材料加工类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工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被引量:3
18
作者 靖金球 范方禄 潘艳纯 《继续教育研究》 2008年第11期108-109,共2页
创新人才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和使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黄石理工学院材料工程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材料工程 创新人才 培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材料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工程伦理教育——以“材料与环境”课程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巨佳 巴志新 +2 位作者 李旋 王珏 强新发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1年第4期183-184,共2页
工程伦理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有“大工程观”一流工程科技人才的必要条件,是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材料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各类材料的制备、加工过程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材料的不当使用或损耗过大会带来... 工程伦理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有“大工程观”一流工程科技人才的必要条件,是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材料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各类材料的制备、加工过程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材料的不当使用或损耗过大会带来工程灾难和社会及经济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材料与环境”课程中推行工程伦理教育,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使学生了解材料工程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工程伦理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与环境 新工科材料 专业应用型人才 工程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习及就业基地建设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刚 曹鹏军 +3 位作者 范培耕 周安若 兰伟 曹献龙 《中国冶金教育》 2017年第2期77-78,81,共3页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在综合分析了本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意义、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方法,可为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实习基地 就业基地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