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溶解性有机物组分与来源 被引量:16
1
作者 林子深 黄廷林 +4 位作者 李凯 温成成 杨尚业 李衍庆 王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75-1283,共9页
以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荧光光谱法解析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OM)的来源和特性,并探讨了DOM组分干湿季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DOM由3个荧光组分组成,分别为类络氨酸(220nm,270nm/300nm)、UVA类... 以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荧光光谱法解析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OM)的来源和特性,并探讨了DOM组分干湿季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DOM由3个荧光组分组成,分别为类络氨酸(220nm,270nm/300nm)、UVA类腐殖质(250nm/430nm)和类色氨酸(225nm,280nm/335nm),其中类络氨酸为主要组分,但其含量干湿季变化不大,而UVA类腐殖质和类色氨酸含量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荧光特征指数表明,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DOM的来源具有显著的陆源特征,其特征在湿季更加显著.水体DOM各荧光组分在干湿季均与TP呈正相关;在湿季,类络氨酸组分与Chl-a、浊度和CODMn呈正相关,而在干季无相关性.UVA类腐殖质与DOC在干湿季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在湿季相关性(P<0.01)大于干季(P<0.05).类色氨酸与CODMn相关性也表现出湿季(P<0.01)大于干季(P<0.05)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水库 水质 溶解性有机物 干湿季 荧光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水曝气对峡谷分层型水库藻类控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孔昌昊 黄廷林 +4 位作者 温成成 张春晓 刘宇轩 程亚 赵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255-4266,共12页
为探明扬水曝气对峡谷分层型水库中不同径向藻类生物量和结构的影响,以李家河水库为对象,对扬水曝气系统(WLAs)运行期间水体理化性质参数和藻类数量及物种进行了高频监测,采用藻类传统和功能分类法,建立了控制条件下藻类的演替规律和控... 为探明扬水曝气对峡谷分层型水库中不同径向藻类生物量和结构的影响,以李家河水库为对象,对扬水曝气系统(WLAs)运行期间水体理化性质参数和藻类数量及物种进行了高频监测,采用藻类传统和功能分类法,建立了控制条件下藻类的演替规律和控制机制.结果表明,WLAs运行12d后,径向S1~S4点藻密度削减率分别为92.7%、92.9%、92.1%和89.2%;径向S1~S4点藻属结构发生演替,绿藻(珊藻)和硅藻(短缝藻和羽纹藻)转向硅藻(针杆藻,小环藻),即“高温、大型且低比表面积(S/V)藻”转向“低温、小型且高S/V藻”;水温、光可利用率(Zeu/Zmix)、营养盐的降低和混合层深度(Zmix)的增加是扬水曝气系统控藻的主要原因;径向S1~S4点Q指数升高且TLI指数降低,表明富营养化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谷分层型水库 硅藻水华 功能藻分类 扬水曝气 径向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强制混合藻华控制研究进展:理论、技术与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温成成 董志龙 +5 位作者 李凯 李楠 王宝山 文刚 黄廷林 肖彩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01-5817,共17页
人工强制混合技术通过调控水动力条件对藻类生长和结构产生影响,已在全球湖库应用多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然而,缺少综述性整理,尤其是对不同技术应用前提、适用条件及优缺点等认识不够,导致技术错用而没有发挥其优势,出现了控藻效果差... 人工强制混合技术通过调控水动力条件对藻类生长和结构产生影响,已在全球湖库应用多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然而,缺少综述性整理,尤其是对不同技术应用前提、适用条件及优缺点等认识不够,导致技术错用而没有发挥其优势,出现了控藻效果差,甚至无效等现象.本文主要结论如下:①该类技术通过调控混合层深度(Z_(mix))控制藻类生物量与结构变化,其应用效果主要与湖库水深、混合器平面布设、系统运行方式和混合效率有关;②该类技术控藻周期(藻密度削减95%以上)约为2周,控藻推荐的Z_(mix)阈值>15m;③该类技术主要适用于深水型水体,遴选控藻技术时应考虑适用条件、成本效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和水库 季节性藻华 人工强制混合 藻类控制 适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水灌溉项目后评价——以山西省汾阳市节灌工程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何靖 陈田庆 +1 位作者 孟行 刘哲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1-44,49,共5页
节水灌溉是我国解决"地水"矛盾的有效途径。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但水资源极度匮乏,为了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建设了大量的节水灌溉工程,但后评价工作未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并找出节灌工程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以山西省汾阳市... 节水灌溉是我国解决"地水"矛盾的有效途径。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但水资源极度匮乏,为了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建设了大量的节水灌溉工程,但后评价工作未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并找出节灌工程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以山西省汾阳市2005-2013年节灌工程为例,依据国家标准规范进行后评价工作,在完善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内容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后评价工作。结果表明:在指标层中,可以通过关联系数确定该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改进,并对在建、拟建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在系统层中,建设实施评价关联度最大,其次为效果评价,目标评价和社会影响评价关联度偏小,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目标层中,过程评价关联度最大,表明工程的过程评价结果较好,实际与预期目标最为接近;综合评价关联度最小,表明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针对该项目整体关联度为0.724 0,评价结果良好,但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工程运行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后评价 指标体系 灰色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