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稻及其亲本稻米品质性状与遗传规律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黄志远 吕启明 +3 位作者 辛业芸 符习勤 彭玉林 袁隆平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14,共7页
以通过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和新配的18个杂交稻品种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以优质常规稻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星2号和Basmati 370作对照,进行稻米品质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的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平均中亲优势和平... 以通过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和新配的18个杂交稻品种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以优质常规稻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星2号和Basmati 370作对照,进行稻米品质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的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正;杂交稻的整精米率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杂交稻平均千粒重为26.48 g,介于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平均中亲优势表现为正,平均超亲优势表现为负;杂交稻的平均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分别为6.59 mm、2.24 mm和2.98 mm,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正;杂交稻平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7.5%和17.86%,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杂交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16.98%,介于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平均中亲优势表现为正,平均超亲优势表现为负;杂交稻的胶稠度平均为36.28mm,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因此,依据上述杂交稻亲本和杂种稻米品质遗传关联,可选择稻米品质适当的父母本来配置并选育具有理想米质的杂交稻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品质 中亲优势 超亲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茎秆特性与抗倒伏关系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燚 魏中伟 +3 位作者 邵平 田小海 王晓玲 马国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9期2054-2057,共4页
倒伏是水稻(Oryza sativa L.)生产上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近年来超级杂交稻的推广,水稻株高已由矮秆、半矮秆向半高秆发展,株高的增加加大了水稻植株倒伏的可能性。水稻倒伏与其茎秆的关系密切,主要与水稻节间性状、节间维管束及茎秆化... 倒伏是水稻(Oryza sativa L.)生产上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近年来超级杂交稻的推广,水稻株高已由矮秆、半矮秆向半高秆发展,株高的增加加大了水稻植株倒伏的可能性。水稻倒伏与其茎秆的关系密切,主要与水稻节间性状、节间维管束及茎秆化学成分有关。对水稻茎秆特性与其抗倒伏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茎秆特性 抗倒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核不育系柱头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江建华 张武汉 +6 位作者 党小景 荣慧 叶琴 胡长敏 张瑛 何强 王德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15-1227,共13页
柱头性状是影响水稻不育系异交繁殖和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重要性状。为创制长柱头、高外露率的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提供遗传信息,调查了短柱头、低外露率的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7001S和长柱头、高外露率的温敏核不育系紫泰S及其杂交、自交获得... 柱头性状是影响水稻不育系异交繁殖和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重要性状。为创制长柱头、高外露率的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提供遗传信息,调查了短柱头、低外露率的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7001S和长柱头、高外露率的温敏核不育系紫泰S及其杂交、自交获得的F_1、F_2群体(350个株系)和F_(2:3)群体(320个株系)的4个柱头性状,分析了4个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2个世代4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个柱头性状间均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262和0.895之间。柱头长度、花柱长度、柱头和花柱总长度(以下简称柱花总长度)均表现出受2对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除F_2群体中柱花总长度的2对主基因表现为等加性效应和等显性效应外,其余均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3个性状均表现出以主基因间的上位性效应为主;F_2群体柱头外露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而F_(2:3)群体则表现为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以主基因间的加性效应为主。2个世代中的4个柱头性状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核不育系 柱头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模型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均衡增产的育种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强 邢俊杰 +2 位作者 张武汉 舒服 邓华凤 《作物研究》 2013年第4期376-378,共3页
从中国耕地面积现状、水稻种植面积质量与变化状况、水稻生产的现状入手,分析中国水稻均衡增产的制约因子,提出了中国水稻均衡增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从水稻育种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大面积水稻均衡增产的策略:选育能适应较大范围生态区域... 从中国耕地面积现状、水稻种植面积质量与变化状况、水稻生产的现状入手,分析中国水稻均衡增产的制约因子,提出了中国水稻均衡增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从水稻育种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大面积水稻均衡增产的策略:选育能适应较大范围生态区域种植的广适型超级稻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均衡增产 育种 广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杂交中稻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建武 龙继锐 +2 位作者 郭夏宇 魏中伟 张玉烛 《耕作与栽培》 2020年第1期61-62,共2页
介绍了超级杂交中稻的水育秧和机插秧培育壮秧的育秧技术,这是夺取超级杂交稻高产的关键和基础,重点阐述了超级杂交中稻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合理施肥、科学管水、综合病虫害防治等,为超级杂交中稻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超级杂交中稻 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双季杂交早稻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建武 龙继锐 郭夏宇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0期14-15,共2页
本文阐述了杂交早稻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为当前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的杂交早稻生产做好技术指导。
关键词 杂交早稻 高产 栽培技术 新型冠状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稻在湖南种植的主要品质和农艺性状表现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志远 吕启明 +3 位作者 陈庆中 辛业芸 符习勤 袁隆平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8-113,共6页
对湖南审定和待审定的优质稻品种,和从广东以及印度引进的优质稻品种进行稻米品质和农艺性状表现比较。结果表明,黄华占、星2号、湘晚籼10号、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黄丝占、黄广占、象牙香占、农香26等品种种植表现好,品质优、产量... 对湖南审定和待审定的优质稻品种,和从广东以及印度引进的优质稻品种进行稻米品质和农艺性状表现比较。结果表明,黄华占、星2号、湘晚籼10号、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黄丝占、黄广占、象牙香占、农香26等品种种植表现好,品质优、产量高。提出了优质稻培育的主要目标性状:垩白粒率≤5%、垩白度≤1.0%、粒长≥6.5mm、长宽比≥3.0、直链淀粉含量为13.0%-18.0%、胶稠度≥50 mm、具有香味、株高110-120 cm、平均每株有效穗数≥10个、平均每穗粒数≥18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5 g左右,且抗稻瘟病,耐肥抗倒伏,有利于机械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稻 品质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光温敏核不育系提纯繁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何强 庞镇宇 +4 位作者 邢俊杰 舒服 张武汉 杨益善 邓华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4期13142-13144,共3页
[目的]研究一种光温敏核不育系提纯繁殖技术。[方法]利用生产用种安农810S、P88S和C815S 3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第1年通过分蔸建立2个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不育系大群体,实现核心单株筛选与繁殖同步进行。所得核心种子于当年在海南严格隔离... [目的]研究一种光温敏核不育系提纯繁殖技术。[方法]利用生产用种安农810S、P88S和C815S 3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第1年通过分蔸建立2个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不育系大群体,实现核心单株筛选与繁殖同步进行。所得核心种子于当年在海南严格隔离条件下冬繁获得原原种,并从中筛选优良单株,作为下一年2个遗传背景完全相同供试群体用种。第2年在长沙正季种植所得用种,继续核心单株筛选与繁殖同步进行。所得核心种子又在海南冬繁获得原原种,以后每年重复上述步骤。[结果]安农810S、P88S和C815S群体中核心单株的比例由第1年的40.3%、0.7%和0.3%分别提升到第2年的71.67%、66.00%和68.67%。[结论]该方法经过连续多年的不育系提纯繁殖,能有效控制不育系起点温度"遗传漂移",同时能持续得到高纯度,不育起点温度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核心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温敏核不育系 分蔸 提纯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生产日期的变化 被引量:27
9
作者 艾治勇 郭夏宇 +2 位作者 刘文祥 马国辉 青先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20-1329,共10页
安全生产日期是品种和种植方式选择、温光资源高效利用和生产季节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以长江中游地区47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日平均温度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近50年(1960—2009)该地区50%和80%保证率的双季稻各安全生产期。发现生产中常用的80... 安全生产日期是品种和种植方式选择、温光资源高效利用和生产季节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以长江中游地区47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日平均温度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近50年(1960—2009)该地区50%和80%保证率的双季稻各安全生产期。发现生产中常用的80%保证率安全生产日期,后25年(1985—2009)较前25年(1960—1984)早稻覆膜旱育秧安全播种期推迟了3 d,早稻露地水育秧安全播种期提前了3 d,早稻安全移栽期提前了4 d,杂交晚籼稻安全齐穗期提前了3 d,常规晚籼稻安全齐穗期推迟了1 d,晚籼稻安全成熟期基本没有变化,早稻覆膜旱育秧条件下的双季稻安全生产季节天数缩短了4 d,早稻露地水育秧条件下的双季稻安全生产季节天数延长了1 d。本文列出了后25年各气象台站80%保证率的安全生产日期,按就近指导原则可以作为各地双季稻生产季节安排、品种和种植方式选择的依据。对比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的气候及安全生产日期变化并不显著。除早稻露地水育秧安全播种期、早稻安全移栽期明显提前,有利于早稻提早播种、增加产量潜力外,其他安全生产日期的变化并不利于延长生长季节和增加产量潜力,其中晚稻安全齐穗期还略有提前。因此,从生产安全性的角度,该地区不能盲目地推广直播稻,机插稻也应重视安全生产日期的问题,搞好品种选择和播期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双季稻 安全生产日期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米重金属污染风险及控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伟平 黎妮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12-20,共9页
稻米是我国的主粮,随着工农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稻米重金属污染胁迫问题日益突出。针对我国稻米重金属污染的种类、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稻米重金属的控制技术及对策提出了建议,以期待为稻米重金属污染的解决、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指导。
关键词 稻米 重金属污染 食品安全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弃耕降低红壤稻田土壤磷库 被引量:2
11
作者 龚梦瑶 李巧云 +4 位作者 陈安磊 葛体达 李宇虹 秦红灵 马国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98-1408,共11页
【目的】施用磷肥会显著提升土壤磷的活性,弃耕不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还会带来环境风险。探讨弃耕后稻田土壤全磷、各磷素组分的变化规律及趋势,为弃耕土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红壤稻田弃耕长期定位试验于2007—2014年在湖南桃源... 【目的】施用磷肥会显著提升土壤磷的活性,弃耕不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还会带来环境风险。探讨弃耕后稻田土壤全磷、各磷素组分的变化规律及趋势,为弃耕土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红壤稻田弃耕长期定位试验于2007—2014年在湖南桃源进行,弃耕前(1991—2006年)为双季稻定位试验,包括不施肥对照(CK)、施氮钾(NK)和氮磷钾(NPK)化肥3个处理。分析了弃耕前后(2006和2014年)土壤全磷、速效磷(Olsen-P)、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及各个磷组分(Hedley法)含量。【结果】弃耕8年后,土壤全磷较弃耕初期下降了19.3~160.8 mg/kg,Olsen-P下降了0.7~14.1 mg/kg,下降幅度分别为5.4%~23.4%和11.0%~45.4%,其中NPK处理的全磷和Olsen-P分别显著下降了23.4%和45.4%(P<0.05)。Hedley-P分级结果表明,弃耕前、后稻田土壤各磷组分的含量高低均为Residual-P>NaOH-P_(o)>NaOH-P_(i)>Sonic-P_(i)>NaHCO_(3)-P_(o)>HCl-P>Sonic-P_(o)>NaHCO_(3)-P_(i)>Resin-P。除Resin-P和Sonic-P_(o)外,NPK处理土壤的其它磷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CK和NK处理(P<0.05),而NK和CK处理间多数磷组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从磷组分的活性来看,稳定态磷含量(Residual-P)弃耕后基本不变;活性磷(Resin-P、NaHCO_(3)-P_(i)和NaHCO_(3)-P_(o))、中活性磷(NaOH-P_(i)、NaOH-P_(o)、Sonic-P_(i)、Sonic-P_(o))和低活性磷(HCl-P)含量在弃耕后都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中活性磷,含量下降了10.0~100.8 mg/kg,贡献了磷下降总量的51.7%~78.6%;其次为活性磷,下降了2.8~29.1 mg/kg,贡献了磷下降总量的14.5%~18.1%。中活性磷含量的下降主要源于无机态磷(NaOH-P_(i)和Sonic-P_(i))的显著降低,而只有NPK处理的有机态磷(NaOH-P_(o)和Sonic-P_(o))下降达到显著水平(P<0.05)。MBP含量较为稳定,维持在15.1~16.7 mg/kg,CK和NK处理的土壤MBP是Olsen-P的3倍左右。弃耕后杂草固持磷量为21.3~48.3 kg/hm^(2),分别能解释CK、NK处理土壤磷库损失的40.6%和54.9%,但仅能解释NPK处理土壤磷库损失的14.9%。【结论】弃耕降低稻田土壤磷库,与低磷背景土壤相比,高磷背景土壤(NPK处理)对弃耕更为敏感,弃耕后土壤全磷、Olsen-P和各活性组分都有显著降低(P<0.05);中活性磷含量的降低对磷库损失的贡献率最高,达64.3%,而中活性磷的下降主要源于其无机态磷组分的降低。弃耕后杂草带走的磷素对磷库损失的解释度较低,微生物固定磷却不受弃耕的影响。因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维持弃耕土壤磷库稳定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弃耕 土壤全磷 磷素组分 损失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