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慕课理念下“互联网+”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晓菲 穆浩志 +1 位作者 薛立军 牛兴华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5-609,共5页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可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慕课(MOOC),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知识实时、多维展示。慕课理念是适应信息时代,契合当代学生思维、性格特征的。结合目前高等教育实际,融入慕课理念,改变传统的大学工程制图课程的...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可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慕课(MOOC),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知识实时、多维展示。慕课理念是适应信息时代,契合当代学生思维、性格特征的。结合目前高等教育实际,融入慕课理念,改变传统的大学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方式,论述了基于慕课理念的工程制图教学的改革思路。在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课堂教学与慕课理念下"互联网+"进行有机结合,不断改进教学。实践证明"互联网+"教学模式,有效拓展了教学时空,深受学生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制图 课堂教学 慕课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弹性蛋白对胶原蛋白体外自组装和降解的生物力学影响
2
作者 李军 张俊阳 +1 位作者 张春秋 王鑫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0-215,共6页
目的 研究原弹性蛋白对胶原蛋白体外自组装-降解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利用生物型原子力显微镜进行实时动态扫描,观察并分析胶原原纤维在自组装过程中的微观形貌、取向性、面积占比和平均直径变化;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胶原原纤维的D带... 目的 研究原弹性蛋白对胶原蛋白体外自组装-降解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利用生物型原子力显微镜进行实时动态扫描,观察并分析胶原原纤维在自组装过程中的微观形貌、取向性、面积占比和平均直径变化;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胶原原纤维的D带结构进行表征;最后,借助Gwyddion和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胶原原纤维的结构特性及其抗降解性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原弹性蛋白的加入不仅促进了胶原蛋白的自组装,显著提高了自组装体所占的面积,还导致自组装体的方向性由单一方向性变为多向性。加入胶原酶后,自组装体会发生降解,但降解半周期随着原弹性蛋白的加入而减少,即原弹性蛋白的存在加速了胶原蛋白自组装体的降解。结论 原弹性蛋白的加入促进了胶原蛋白的自组装,增加了自组装体所占的面积,但自组装体的取向一致性有所减弱,降低了胶原原纤维抗酶降解的能力。研究结果为胶原基仿生功能材料的制备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 原弹性蛋白 自组装 胶原酶降解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的几何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牛兴华 王学腾 +1 位作者 张大卫 于紫昭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29,共6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表面采用复杂曲面的机械零件越来越多。传统的基于发生线概念的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理论和方法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机床运动分析、运动控制以及加工质量控制等的需要,有必要结合几何学方法建立新的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表面采用复杂曲面的机械零件越来越多。传统的基于发生线概念的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理论和方法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机床运动分析、运动控制以及加工质量控制等的需要,有必要结合几何学方法建立新的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理论和方法体系。首先,分析了传统的基于发生线概念的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理论和方法体系,列举了传统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不足,论述了传统方法体系不能全面、严谨和精确的阐释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的本质。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学和刀具分类的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理论和方法体系,包括:(1)使用非旋转刀具,由切削刃曲线的运动扫描形成工件表面;(2)使用旋转刀具,工件表面为刀具曲面运动所形成曲面族的包络。新理论和方法体系能全面、严谨和精确地解释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的几何学本质,满足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数控加工复杂曲面时刀具轨迹控制及工件表面求解的需要。最后,针对球头刀数控铣削曲面,应用共轭曲面原理给出了刀具轨迹和工件曲面的求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学 机械零件 切削成形 发生线 共轭曲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在不同理化微环境下的动态自组装的生物力学研究
4
作者 时霄鹏 张春秋 王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88-488,共1页
目的在生物体内胶纤维以不同的趋向特点自组装形成成了各组织特有的结构。研究牛Ⅰ型胶原蛋白在不同基底上的组装,以及不同浓度胶原在基地上的动态生长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加入透明质酸借此研究透明质酸对于胶原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牛Ⅰ... 目的在生物体内胶纤维以不同的趋向特点自组装形成成了各组织特有的结构。研究牛Ⅰ型胶原蛋白在不同基底上的组装,以及不同浓度胶原在基地上的动态生长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加入透明质酸借此研究透明质酸对于胶原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牛Ⅰ型胶原蛋白为研究对象,将不同浓度的胶原蛋白(3、10、31μg/mL)放入不同的理化和生化微环境下(基底材质或透明质酸)经在37°恒温箱中培养一定时间(2、4、8、36 h),然后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实时扫描胶原自组装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 Ⅰ型胶原蛋白 原子力显微镜 动态生长 生物力学研究 恒温箱 胶原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用于探究人眼近视与角膜基质生物力学属性的相关性
5
作者 李佩航 邓海琼 +4 位作者 杨舒 李军 赵槐苗 王鑫 王雁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41-241,共1页
目的角膜基质是由多层纤维平行排列构成的胶原纤维板层结构所组成。近视是视力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但近视病理发展与角膜基质中胶原纤维微观结构和角膜基质的生物力学属性之间的复杂层次关系尚未阐明。方法本研究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 目的角膜基质是由多层纤维平行排列构成的胶原纤维板层结构所组成。近视是视力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但近视病理发展与角膜基质中胶原纤维微观结构和角膜基质的生物力学属性之间的复杂层次关系尚未阐明。方法本研究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不同近视程度的角膜基质进行形貌表征和力学属性测量,观察角膜基质内部胶原纤维的微观结构,对实验所得力学属性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同时,采用传统工具Corvis ST在体评估角膜基质的变形响应和宏观尺度下的角膜基质生物力学属性。结果根据透射电子显微镜与原子力显微镜实验所得图像,对胶原纤维直径和纤维间距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胶原纤维密度减小,直径明显增加,纤维高度增加,纤维间距明显扩大;根据原子力显微镜纳米压痕实验测量得出角膜基质弹性数据,用Hertz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角膜基质的弹性模量随近视程度的加深而减小,角膜基质的可变形性增加。结论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角膜基质弹性模量降低,变形能力增加,角膜基质变得更加柔软,胶原纤维间隙变宽直径变大,角膜内部结构发生改变。角膜基质的内部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与近视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程度 病理发展 角膜基质 胶原纤维 原子力显微镜 生物力学特性 板层 平行排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蛋白对胶原蛋白生物力学属性的影响
6
作者 李军 张俊阳 王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11-611,共1页
目的胶原蛋白是许多动物体内维持组织形态、力学性能、伤口愈合的重要基础,功能的多样性主要得益于它可以与不同的细胞外基质进行交联。弹性蛋白为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提供抵抗力和弹性。通过体外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理化微环境,调节溶液... 目的胶原蛋白是许多动物体内维持组织形态、力学性能、伤口愈合的重要基础,功能的多样性主要得益于它可以与不同的细胞外基质进行交联。弹性蛋白为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提供抵抗力和弹性。通过体外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理化微环境,调节溶液中两种蛋白的比重从而得出弹性蛋白对胶原纤维自组装的生物力学影响机制。方法本实验以原子力显微镜作为研究工具,以一定浓度的无端牛皮Ⅰ型胶原蛋白为研究对象,在白云母上动态表征纤维形貌,对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胶原纤维的宽度、高度、总面积占比等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同时通过全原子分子动力学实验模拟进行力学分析。结果随着弹性蛋白比重的增加,成核阶段的胶原纤维数量随之增加;纤维趋向性随比重的增加发生变化,在高比重情况下甚至会使胶原纤维表现出弹性蛋白的形貌特征;胶原纤维的平均宽度也会增加,但是过高浓度的弹性蛋白效果有所减弱;胶原纤维的平均高度受弹性蛋白影响较小。结论弹性蛋白使胶原纤维的趋向性发生变化;胶原纤维平均宽度、高度结果表明两者间相互交联从而使胶原纤维面积占比增加;全原子分子动力学实验模拟结果表明弹性蛋白对胶原纤维的力学属性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蛋白 胶原纤维 细胞外基质 平均宽度 Ⅰ型胶原蛋白 伤口愈合 生物力学 实验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子偏心效应下大范围转动弹性梁外激励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与振动机制
7
作者 赵磊 翟冉 +1 位作者 闫照方 矫立宽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4,共9页
为实现大范围转动弹性梁类柔性机械的高速、安全、平稳运行,综合应用Galerkin模态截断法和Hamilton原理建立弹性梁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建立转子偏心运动微分方程;基于行波叠加原理,应用高阶Runge-Kutta法完成非线性动力学解耦;应用... 为实现大范围转动弹性梁类柔性机械的高速、安全、平稳运行,综合应用Galerkin模态截断法和Hamilton原理建立弹性梁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建立转子偏心运动微分方程;基于行波叠加原理,应用高阶Runge-Kutta法完成非线性动力学解耦;应用时、频域分析法解析转子偏心效应下弹性梁的振动机制以及外激励下的频谱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外激励响应在转子偏心效应下会衍生新的低频谐波分量,转速和激励幅值的增加会导致频域内多个低频谐波分量高于主振,易引发不同程度的间歇性振动;外激励频率提高会引起频域谱峰后移,数值仿真5~35 Hz频段的外激励,当频率为25 Hz时其低频谐波分量是主振幅值的2倍,高达0.181 mm,进而呈现明显的外激励突发性激振。因此,借助时、频域分析可有效解析具有随机性的间歇性或突发性振动产生机制,可为大型旋转柔性机械的动力学优化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范围转动弹性梁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转子偏心效应 外激励 振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基合金车削刀具表/界面磨损研究
8
作者 胡亚辉 胡川川 +2 位作者 朱玉莹 刘天尧 刘婕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25,共5页
锆基合金属于高韧性、高强度且具有极高的温度敏感性的难加工材料,在车削时更易受车削温度的影响,使得刀具磨损加剧,降低刀具使用寿命。搭建车削实验平台,探究锆基合金刀具磨损机理,并对刀具表/界面元素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不同切削参数... 锆基合金属于高韧性、高强度且具有极高的温度敏感性的难加工材料,在车削时更易受车削温度的影响,使得刀具磨损加剧,降低刀具使用寿命。搭建车削实验平台,探究锆基合金刀具磨损机理,并对刀具表/界面元素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不同切削参数对刀具磨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大切削参数会使工件与刀具基体之间的摩擦加剧,刀具磨损更严重;前刀面磨损机理主要为黏结磨损和扩散磨损,其次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后刀面磨损机理主要为磨粒磨损,其次为黏结磨损、氧化磨损和扩散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基合金 切削参数 刀具磨损 合金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空间运动3-RRRU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与误差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赵磊 闫照方 +2 位作者 栾倩倩 赵新华 李彬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11-420,共10页
并联机器人具有高速、高刚度和大负载等明显优势,被广泛应用到农业和工业领域,但多关节导致该类机器人控制精度不高。针对大空间运动3-RRRU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和误差标定方法展开了系统、深入研究。综合应用DH法和空间矢量法建立了... 并联机器人具有高速、高刚度和大负载等明显优势,被广泛应用到农业和工业领域,但多关节导致该类机器人控制精度不高。针对大空间运动3-RRRU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和误差标定方法展开了系统、深入研究。综合应用DH法和空间矢量法建立了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借助偏微分理论推导并建立机器人的误差模型;应用激光跟踪仪进行不同轨迹下机器人的空间位置数据采集,对一般遗传算法进行改进,以等步距搜索策略实现主要遗传算子的优化,并通过全局数值寻优获取机器人的误差补偿数据,完成标定和补偿工作。实验表明:基于直线标定方式,补偿后直线轨迹跟踪误差控制在0.14~1.34 mm,但不适用于曲线轨迹补偿,其实测补偿后的最大误差高达5.08 mm。曲线轨迹标定精度高于直线轨迹标定,补偿后将直线和曲线两种路径下的最大误差分别降低至1.18 mm和1.56 mm。该标定方法自动化程度高,适用于含有大量关节并联机器人的误差标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范围运动 并联机器人 运动学解耦 误差标定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RRRU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与误差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新华 栾倩倩 +1 位作者 赵磊 刘凉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4-276,280,共4页
针对3-RRRU并联机器人控制精度问题,基于空间矢量法建立运动学正解模型以及误差模型,详细分析了机器人各结构误差源对控制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驱动角度误差分布在0.001°~0.01°时,第一支链的驱动角误差对被控终端的精度... 针对3-RRRU并联机器人控制精度问题,基于空间矢量法建立运动学正解模型以及误差模型,详细分析了机器人各结构误差源对控制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驱动角度误差分布在0.001°~0.01°时,第一支链的驱动角误差对被控终端的精度影响最大为84.2um;连杆加工误差在0.01mm^0.1mm变化时,靠近动平台的被动杆为0.1mm时对被控终端精度影响最大,其最大误差值为137.2um;静、动平台的外接圆半径加工误差为0.1mm时,机器人终端最大误差为568.4um。因此,对于线性连杆加工误差和角度误差源,连杆加工误差对多支链、多连杆机器人精度的影响高于角度误差,且静、动平台的加工误差对机器人的终端控制精度影响最大,为后续机器人结构的最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运动学模型 误差分析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范围转动弹性梁柔性动力学建模与摄动解耦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磊 赵新华 +3 位作者 李彬 周海波 杨玉维 刘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91-397,共7页
为实现大空间转动弹性梁的高速、高精度平稳控制,首先需解决弹性梁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问题,并完成动力学解耦。假设柔性连杆为欧拉-伯努利梁,应用假设模态法进行坐标离散,采用Galerkin法和Hamilton最小变微分原理建立弹性梁柔性动力学模... 为实现大空间转动弹性梁的高速、高精度平稳控制,首先需解决弹性梁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问题,并完成动力学解耦。假设柔性连杆为欧拉-伯努利梁,应用假设模态法进行坐标离散,采用Galerkin法和Hamilton最小变微分原理建立弹性梁柔性动力学模型;基于摄动理论构建正则摄动式,应用多尺度法对摄动式进行改进,对比分析了常规正则摄动法、改进后摄动法的解耦精度,应用四阶Runge-Kutta法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摄动法解耦精度高,解耦误差比常规正则摄动误差降低一个数量级,解决了低阶正则摄动法解耦精度低的问题,避免了采用高阶摄动来提高解耦精度而产生庞大计算量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梁 柔性动力学 摄动解耦 多尺度法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捡拾机器人机械手运动学分析与仿真 被引量:10
12
作者 周海波 张忠党 +2 位作者 刘振忠 陈睿 于恒彬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3-28,34,共7页
为解决训练场高尔夫球、网球、乒乓球等小球类物体捡拾问题,设计一种五自由度捡拾机器人机械手结构。采用D-H法建立机械手坐标系和参数表,推导出末端坐标系位姿模型,并求解出运动学逆解。运用正运动学分析求解机械手工作空间,证实其空... 为解决训练场高尔夫球、网球、乒乓球等小球类物体捡拾问题,设计一种五自由度捡拾机器人机械手结构。采用D-H法建立机械手坐标系和参数表,推导出末端坐标系位姿模型,并求解出运动学逆解。运用正运动学分析求解机械手工作空间,证实其空间满足小球类物体目标工作区域。在ADAMS环境中完成虚拟样机的建立,选定目标捡拾点和放置点,根据逆运动学求解结果,对各关节设置相应驱动函数,进行实例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机械手活动范围在工作空间内,运动规律合理,逆运动学求解正确,能够完成小球类物体捡拾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捡拾机器人 机械手 运动学分析 工作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范围转动弹性梁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与摄动解耦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新华 姬亮平 +2 位作者 赵磊 杨玉维 刘凉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5-60,共6页
计及弹性梁大范围转动与弹性小变形之间的耦合作用,应用假设模态法进行坐标离散,采用Galerkin法和Hamilton原理建立弹性梁刚柔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依据摄动理论构建正则摄动式,进而完成弹性梁非线性动力学的摄动解耦,在此基础上深入... 计及弹性梁大范围转动与弹性小变形之间的耦合作用,应用假设模态法进行坐标离散,采用Galerkin法和Hamilton原理建立弹性梁刚柔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依据摄动理论构建正则摄动式,进而完成弹性梁非线性动力学的摄动解耦,在此基础上深入解析了摄动解耦误差及有效时间序列与阻尼系数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效时间序列内摄动解耦精度较高,可通过简单增加摄动级数来进一步提高精度,避免了数值类方法存在的大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范围转动 弹性梁 非线性动力学 摄动解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四自由度并联机构运动学及传动性能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超 李彬 赵新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44-248,共5页
以2-RPU&2-SPS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首先借助螺旋理论对机构的自由度的数目和属性进行了分析,该机构可实现空间两转动和两平动运动(2R2T)。在此基础上对机构的位置正反解进行了研究,对于机构位置反解,给定机构独立运动参数可获得其... 以2-RPU&2-SPS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首先借助螺旋理论对机构的自由度的数目和属性进行了分析,该机构可实现空间两转动和两平动运动(2R2T)。在此基础上对机构的位置正反解进行了研究,对于机构位置反解,给定机构独立运动参数可获得其显式表达;对于机构正解,可通过求解非线性方程组获得其数值解。另外,通过建立机构的雅克比矩阵,并利用机构支链输出传动效率指标对机构的运动学传动性能进行研究,为后续机构样机开发与实际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RPU&2-SPS并联机器人 运动分析 雅克比矩阵 传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柔性动平台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凉 汪博深 +1 位作者 冯建峰 赵新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7-430,共14页
针对含柔性动平台的空间并联机器人刚柔耦合问题,基于Bézier三角形与绝对节点坐标法提出一种高阶柔性三角形厚板单元模型和连续性约束条件,基于该模型分析动平台变形状态及其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自然坐标法与绝对节点坐... 针对含柔性动平台的空间并联机器人刚柔耦合问题,基于Bézier三角形与绝对节点坐标法提出一种高阶柔性三角形厚板单元模型和连续性约束条件,基于该模型分析动平台变形状态及其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自然坐标法与绝对节点坐标法建立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引入板单元第4个面积坐标的二阶梯度来描述厚度方向上的变形并解决泊松闭锁问题,结合广义-α法与牛顿迭代法求解动力学方程,并对系统静力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动平台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周期性凹陷变形对机器人空间位姿的影响与机构布局方式、质量分布和负载作用方式完全一致,系统刚性构件与柔性动平台的运动耦合方式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的非线性规律;运动轨迹误差低于1.2×10^(-12)mm,动力学方程和约束方程迭代误差均小于设定阈值10^(-6)和10^(-14),求解精度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基于不同参数开展仿真对比分析,验证了所述方法的有效性和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三角形厚板单元 刚柔耦合 多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对高加速度力学微环境的生物力学响应
16
作者 王鑫 杨文凯 +1 位作者 冯才懿 张春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71-71,共1页
目的航天器的升空与返回、超高速战斗机的起降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科学探索,使人类处于高加速度(高G)的力学微环境下。因此,作为承载器官,骨细胞在高G力学微环境下的生物力学响应亟需研究。方法采用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 目的航天器的升空与返回、超高速战斗机的起降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科学探索,使人类处于高加速度(高G)的力学微环境下。因此,作为承载器官,骨细胞在高G力学微环境下的生物力学响应亟需研究。方法采用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为模型,对细胞施加连续3 d,每天30 min的高G力学微环境(对照组和1、5、10、20、40、100 G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高加速度 生物力学响应 前体细胞 小鼠胚胎 力学微环境 科学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RRU&RSR并联机构运动学传动性能分析
17
作者 张超 李彬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65-69,共5页
以2-RRU&RSR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矢量方程法对机构进行位置逆解研究,得到相应的运动学方程。利用螺旋理论建立机构的雅可比矩阵,并通过对机构支链输出传动效率指数的定义对机构的运动学传动性能进行研究。
关键词 2-RRU&RSR并联机器人 运动分析 雅可比矩阵 传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总装装配质量控制与工艺管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薛盛智 袁军民 +1 位作者 石一光 刘宇 《南方农机》 2020年第6期6-6,共1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应用日益普及,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不断变大。此种背景下,现代社会汽车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汽车专业化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特别是现代社会生产中生产协调性更加突出,流水化生产水平不断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应用日益普及,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不断变大。此种背景下,现代社会汽车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汽车专业化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特别是现代社会生产中生产协调性更加突出,流水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装配过程中,汽车装配量对汽车使用期限与安全性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的社会生产中,需要结合汽车总装配工艺与质量控制构建质量关系体系,基于汽车制造工艺保障汽车生产质量,加强工艺控制,全面提高汽车质量与工艺管理水平。文章就汽车总装装配质量控制与工艺管理展开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总装 装配质量 控制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球形凹坑微织构表面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小洋 胡亚辉 +2 位作者 毛璐璐 张春秋 郑清春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4-69,共6页
为改善人工髋关节表面的摩擦学性能,在人工髋关节表面设计球形凹坑微织构;建立人工髋关节微织构表面的流体动压润滑模型,利用CFD软件ANSYS Fluent对微织构表面流体动压进行数值分析,得到摩擦副表面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油膜平均承载力以及... 为改善人工髋关节表面的摩擦学性能,在人工髋关节表面设计球形凹坑微织构;建立人工髋关节微织构表面的流体动压润滑模型,利用CFD软件ANSYS Fluent对微织构表面流体动压进行数值分析,得到摩擦副表面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油膜平均承载力以及摩擦因数,并分析表面微织构参数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的织构参数范围内,平均承载力随深径比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随面积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摩擦因数随深径比和面积密度增加的变化趋势与平均承载力相反;织构的最优参数分别为深径比0.06,面积密度25%。因此,在人工髋关节表面设置合适参数的球形凹坑微织构可以提高油膜平均承载力和降低摩擦因数,从而起到减小关节的摩擦磨损提高人工关节使用寿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 微织构 油膜承载力 摩擦因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节支反力的移动并联机械手动力学性能验证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玉维 周海波 +3 位作者 李彬 赵新华 刘凉 赵磊 《高技术通讯》 EI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2-57,共6页
提出一种用于验证移动并联机械手动力学建模及数值仿真正确性与有效性的方法。该方法先将移动并联系统某处运动副打开,用关节支反力替代运动副约束,从而形成移动双串联机械手,并以多体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笛卡尔坐标系下分别进行移动并... 提出一种用于验证移动并联机械手动力学建模及数值仿真正确性与有效性的方法。该方法先将移动并联系统某处运动副打开,用关节支反力替代运动副约束,从而形成移动双串联机械手,并以多体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笛卡尔坐标系下分别进行移动并联、双串联机械手动力学建模,采用加权初值法对移动双串联机械手系统进行数值仿真。最后通过对移动并联、双串联机械手动力学数值仿真比较,验证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和数值仿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并联机械手 移动双串联机械手 多体动力学建模 加权初值法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