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管式加热炉内燃烧与炉管内流动的耦合传热及热偏差优化
1
作者 廖飞龙 严祯荣 +6 位作者 王莉 王化南 刘岑凡 李涛 钟布依 李爽爽 霍元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87-1398,共12页
为了解决管式加热炉内烟气温度与管侧工质温度偏差,提高设备的热效率和燃烧安全运行,优化加热炉内燃烧和管侧工质流动的耦合传热,建立了管式加热炉内燃烧与炉管侧工质流动的耦合传热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有利于恰当描述和预测炉内烟气热... 为了解决管式加热炉内烟气温度与管侧工质温度偏差,提高设备的热效率和燃烧安全运行,优化加热炉内燃烧和管侧工质流动的耦合传热,建立了管式加热炉内燃烧与炉管侧工质流动的耦合传热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有利于恰当描述和预测炉内烟气热偏差、炉管壁温热偏差和管侧工质热偏差。研究表明:管式加热炉底部燃烧器对称布置时,燃烧器布置半径较小,有利于炉内形成的集中火焰结构,减少烟气流动偏斜;在炉内辐射炉管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燃烧器布置半径增加,烟气热偏差和炉管壁热偏差增大;加氢进料管式加热炉燃烧器布置半径为450 mm,较原设计(布置半径为550 mm)更有利于减少炉内和管壁热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传热 管式加热炉 热偏差 燃烧器布置 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耦合生物质气协同降低NO_(x)和CO_(2)的排放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范宝田 严祯荣 +2 位作者 苏厚德 刘岑凡 宋玉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501-5508,共8页
针对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以某350MW煤粉/生物质气混烧锅炉为研究对象,数值模拟了生物质气的掺烧比和空气分级技术对炉内温度、NO_(x)和CO_(2)的生成量及煤粉的燃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生物质气的掺烧量和空气分级技术均会降... 针对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以某350MW煤粉/生物质气混烧锅炉为研究对象,数值模拟了生物质气的掺烧比和空气分级技术对炉内温度、NO_(x)和CO_(2)的生成量及煤粉的燃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生物质气的掺烧量和空气分级技术均会降低主燃烧器区的温度,温度由1539K降至1266K,炉内火焰中心上移。由于炉内还原气氛介质增加、主燃烧器区温度降低、生物质气中N_(2)的占比多及CO_(2)占比少的综合因素,煤粉/生物质气混烧联合空气分级技术能协同降低NO_(x)和CO_(2)的排放量,NO_(x)排放量由345μL/L降至88μL/L,CO_(2)排放量由22.90%降至10.67%。但煤粉混烧生物质气会减少煤粉颗粒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建议通过增大炉膛高度、减小煤粉颗粒的粒径、将生物质气预处理到较高温度等方法提高煤粉的燃尽率。该研究结果可为煤粉/生物质气混烧锅炉的低氮和低碳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生物质气 掺烧比 空气分级 碳排放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气耦合燃气加热炉的NO_(x)和CO_(2)生成协同规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钟布依 严祯荣 +3 位作者 朱水兴 杨银武 滕澜 廖飞龙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7-754,共8页
以某燃气加热炉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生物质气掺烧比下NO_(x)与CO_(2)生成协同规律。结果表明:与纯燃气燃烧相比,掺烧生物质气可降低炉膛火焰中心,炉膛烟温峰值和对流室出口烟温降低;当掺烧比为10%时,碳排放量减少25.3%,出口NO_(x)体... 以某燃气加热炉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生物质气掺烧比下NO_(x)与CO_(2)生成协同规律。结果表明:与纯燃气燃烧相比,掺烧生物质气可降低炉膛火焰中心,炉膛烟温峰值和对流室出口烟温降低;当掺烧比为10%时,碳排放量减少25.3%,出口NO_(x)体积分数降低67.1%;掺烧比超过10%后,出口NO_(x)生成量缓慢下降;掺烧比为5%~10%时,CO_(2)和NO_(x)生成量呈正向协同趋势;掺烧比为15%~30%时,CO_(2)和NO_(x)生成量呈负向协同趋势;为协同降低CO_(2)和NO_(x)的生成量,最佳掺烧比为10%,此时炉膛出口CO_(2)体积分数最低为2.30%,NO_(x)体积分数为49.8×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加热炉 NO_(x)与CO_(2)生成协同 耦合燃烧 生物质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超临界锅炉垂直管圈水冷壁焊缝交错区域温度场建模及热应力模拟 被引量:9
4
作者 钱钧 严祯荣 +3 位作者 王化南 陈乐 何翔 马达夫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7-313,358,共8页
以某660 MW超超临界锅炉为对象,构建垂直管圈水冷壁焊缝交错区域温度场模型,研究热应力分布对裂纹的影响。结果表明:焊缝交错区域管环焊缝向火侧顶点的温度高于直管段管壁向火侧顶点温度,发生超温时比直管段管壁向火侧更容易开裂;水冷... 以某660 MW超超临界锅炉为对象,构建垂直管圈水冷壁焊缝交错区域温度场模型,研究热应力分布对裂纹的影响。结果表明:焊缝交错区域管环焊缝向火侧顶点的温度高于直管段管壁向火侧顶点温度,发生超温时比直管段管壁向火侧更容易开裂;水冷壁管最大轴向拉应力位于焊缝交错区域管环焊缝焊趾向火侧顶点附近,在变负荷运行工况下易导致交变热应力,产生沿管环焊缝焊趾延伸的横向裂纹;焊缝交错区域应力集中处的等效应力大于直管段对应处,背火侧管环焊缝焊趾与鳍片角焊缝交接处等效应力最大,超过对应的高温屈服强度,材料在交变热应力作用下会诱发裂纹,裂纹沿管环焊缝焊趾向背火侧管壁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管圈水冷壁 横向裂纹 管环焊缝 鳍片角焊缝 热应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锅炉热效率不确定度建模与测量方法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胡超 严祯荣 +4 位作者 王莉 胡玉龙 刘长福 钱钧 笪耀东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21,共6页
为实现燃气锅炉节能降耗精细化管理,基于不确定度评定理论开展了燃气锅炉热效率测量方法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燃气锅炉的正平衡测量法测试中,给水流量测量对热效率不确定度影响最大;反平衡法测量法测试中,排烟温度和排烟处O_(2)的测... 为实现燃气锅炉节能降耗精细化管理,基于不确定度评定理论开展了燃气锅炉热效率测量方法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燃气锅炉的正平衡测量法测试中,给水流量测量对热效率不确定度影响最大;反平衡法测量法测试中,排烟温度和排烟处O_(2)的测量对热效率不确定度影响最大。降低燃气锅炉热效率测量的不确定度主要是减少温度类与流量类测量的不确定度。燃气锅炉的反平衡测量法所测得的热效率扩展不确定度为0.193%,仅为正平衡测量法的热效率扩展不确定度的52.7%,因此,在进行燃气锅炉热效率测量时可仅选择反平衡测量法测试,这可以大大降低大量燃气锅炉热效率测试的劳动强度,为GB/T 10180—2017《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规程》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锅炉 正平衡测量法 反平衡测量法 热效率不确定度 方法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富氧燃烧CO_(2)富集特性与NO_(x)生成量模拟预测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严祯荣 钟布依 +5 位作者 胡超 张涛 何翔 夏杰 滕澜 笪耀东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2-640,共9页
分析了富氧下的煤粉燃烧特性、CO_(2)富集特性和NO_(x)生成特性,并模拟了CO_(2)富集和NO_(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趋势。结果表明:与空气燃烧相比,富氧燃烧条件下CO_(2)富集分布与NO_(x)体积分数分布是负协同效应;不同O_(2)/CO_(2)体积分数... 分析了富氧下的煤粉燃烧特性、CO_(2)富集特性和NO_(x)生成特性,并模拟了CO_(2)富集和NO_(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趋势。结果表明:与空气燃烧相比,富氧燃烧条件下CO_(2)富集分布与NO_(x)体积分数分布是负协同效应;不同O_(2)/CO_(2)体积分数比的富氧下,随着O_(2)体积分数的增加,炉膛出口的CO_(2)体积分数和NO_(x)体积分数都先上升到最大值后稍微下降,呈正协同效应,但出现拐点的O_(2)体积分数不同;CO_(2)富集到一定程度时,能有效抑制NO_(x)的生成量;在富氧条件下,可实现炉膛出口的高CO_(2)富集与低NO_(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燃烧 多相流动 CO_(2)富集特性 低NO_(x)排放 模型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