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内深层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才辉 周小松 +1 位作者 乔建伟 李鑫磊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9,共13页
为了给孔内深层强夯法(SDDC工法)处理Q_(2)湿陷性黄土地基设计方案提供优化参数,以西安灞桥某地基处理项目为背景,基于离散元数值方法和原位测试技术,研究不同黄土地层参数、不同SDDC工法设计参数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挤密效果的影响,并... 为了给孔内深层强夯法(SDDC工法)处理Q_(2)湿陷性黄土地基设计方案提供优化参数,以西安灞桥某地基处理项目为背景,基于离散元数值方法和原位测试技术,研究不同黄土地层参数、不同SDDC工法设计参数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挤密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最后基于试验段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表明,SDDC工法对细粒径、粒径比小和刚度低的地基挤密效果更显著,土体的初始孔隙率、剪切模量和泊松比变化对地基挤密效果的影响较小。适当增大夯击能和成孔直径,可有效提高地基挤密效果,橄榄型锤对地基的挤密宽度影响更显著,矩形锤对挤密影响深度更有优势。本场地建议SDDC工法的设计参数是:采取橄榄型锤施工,单次夯击能不宜低于800 kJ、成孔直径D=1.2~1.4 m;受施工扰动影响,地表以下及桩底以上2 m范围内挤密效果较差,建议采取其他辅助压实手段消除端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内深层强夯法(SDDC工法) 湿陷性黄土 加固效果 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均匀膨胀作用下黄土-泥岩复合地层隧道衬砌力学响应研究
2
作者 梁庆国 李景 +2 位作者 张崇辉 刘彤彤 孙志涛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11-1824,共14页
黄土地区的地层结构大多具有上部黄土、下部泥岩的二元结构特点。隧道穿越泥岩和黄土−泥岩复合地层时,地下水重分布并易于富集于仰拱底部,泥岩遇水膨胀则会产生仰拱底鼓,而不同的地层组合及其差异性对衬砌变形及受力特性影响显著。尝试... 黄土地区的地层结构大多具有上部黄土、下部泥岩的二元结构特点。隧道穿越泥岩和黄土−泥岩复合地层时,地下水重分布并易于富集于仰拱底部,泥岩遇水膨胀则会产生仰拱底鼓,而不同的地层组合及其差异性对衬砌变形及受力特性影响显著。尝试采用在仰拱底部施加位移的方式模拟泥岩膨胀作用,依托甘肃天水某隧道,开展了纯泥岩地层与交界面位于拱腰处的黄土−泥岩复合地层隧道基底均匀膨胀作用下的底鼓模型试验。分析了两种工况下衬砌内力、变形及破坏特征的差异性,并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模型底部加载强制位移引起的膨胀变形可分为基底土体压密阶段和基底位移等效传递阶段两个阶段。(2)由于泥岩与黄土弹性模量比值约为2:1,相较之下,交界地层中上覆黄土刚度较小,对衬砌变形约束效果弱,仰拱隆起位移更大;交界面处拱腰更易向外扩张,扩张变形达9.2 mm,约为纯泥岩地层的3倍;交界面附近衬砌截面处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3)在两种地层中,仰拱及拱脚位置均表现出易于产生裂缝和损坏的特性。此外,在交界地层中,衬砌拱肩部位同样显示出较高的开裂风险,并且拱脚处的裂缝有向拱腰部位扩展的趋势。(4)相较于纯泥岩地层,交界地层中交界面附近黄土对仰拱底鼓作用具有荷载释放效应,交界面处黄土压缩吸收部分底鼓作用力,因此,上覆黄土地层可延后填充层发生受拉临界破坏的时间。其研究结果可为类似交界地层隧道的理论分析、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拱底鼓 交界地层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Mw6.8地震Newmark位移方向性研究
3
作者 刘平 刘川 +5 位作者 陈兴周 王海 魏长刚 范依仁 陈凡 吴煜心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7-447,共11页
为研究2013年芦山Mw6.8地震Newmark位移的方向性特征,使用震源区近场22个台站的强震动记录,利用Boore的改进方法对地震动进行投影,分析Newmark位移随方向性变化、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Dn max/Dn min)和卓越方向(θmax)等特征。得出以下结... 为研究2013年芦山Mw6.8地震Newmark位移的方向性特征,使用震源区近场22个台站的强震动记录,利用Boore的改进方法对地震动进行投影,分析Newmark位移随方向性变化、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Dn max/Dn min)和卓越方向(θmax)等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Newmark位移随方向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波峰和波谷,其最大值方向与最小值方向夹角在多数情况下处于近似垂直的关系。(2)Dn max/Dn min随着临界加速度(a c)的增大而增大;a c较大时,Dn max/Dn min随断层距的增大逐渐增大;此外,场地类型对Dn max/Dn min也有一定影响。(3)θmax在断层两侧和同震位移方向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断层两端与同震位移方向相关性较弱;θmax与断层走向垂直方向(FN)的相关性不强;此外,θmax不随a c发生显著变化。(4)基于Arias烈度和考虑地震震级的Newmark位移经验模型对考虑方向性的Newmark位移的预测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Newmark位移 方向性 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层楼阁式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龙 胡宸瑜 +2 位作者 谢启芳 郑建国 李俊连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51,共12页
为研究低层楼阁式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以西安钟楼为研究对象,制作了一个缩尺比例为1∶6的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试验选取Kobe波、兰州波和汶川波作为地震动输入,考虑了7度多遇至9度罕遇的烈度水平,最终分析得到了... 为研究低层楼阁式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以西安钟楼为研究对象,制作了一个缩尺比例为1∶6的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试验选取Kobe波、兰州波和汶川波作为地震动输入,考虑了7度多遇至9度罕遇的烈度水平,最终分析得到了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特性、动力响应及耗能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加速度峰值的增加,模型结构自振频率降幅较小,阻尼比增幅较大;结构的刚度沿高度分布不均匀,外金柱斗栱层的刚度最小,最大的层间位移角也发生在此处;加速度放大系数基本小于1,减震效果明显;与现代建筑结构相比,模型结构的塑性变形能占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性能 木结构古建筑 振动台试验 西安钟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地区森林火灾发生预测模型及火险区划研究
5
作者 唐映雪 黄远程 赵国梁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5-184,共10页
为研究秦岭地区2003—2018年林火发生与林火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林火发生概率进行预测,使用2003—2018年MODIS卫星火点数据,基于逻辑斯蒂回归、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建立秦岭地区林火发生预测模型,并进行精确度评价,选择拟合结果较好... 为研究秦岭地区2003—2018年林火发生与林火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林火发生概率进行预测,使用2003—2018年MODIS卫星火点数据,基于逻辑斯蒂回归、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建立秦岭地区林火发生预测模型,并进行精确度评价,选择拟合结果较好的随机森林林火发生预测模型绘制林火发生风险等级图。结果表明,1)随机森林对林火发生预测拟合结果较好,精确度为87.04%,AUC值为0.949。2)秦岭地区林火发生驱动因子重要性排序为NDVI、月平均风速、海拔、月平均气压、风速、气压、月平均降水、坡度、月平均空气比湿、空气比湿、连续无降水日和降水量。3)秦岭地区东部和南部为林火易发区域,建议在这些地区加大森林火灾防范宣传,增加瞭望台等基础设施,减少人为火灾的发生,做到林火早发现、早扑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地区 森林火灾 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火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区黄土湿陷特性研究
6
作者 康佐 亢佳伟 +3 位作者 邓国华 郑建国 王丽琴 高虎艳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4-925,共12页
基于西安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开展的12组黄土大型试坑浸水试验和室内湿陷试验,系统研究了西安市区黄土的湿陷特征。研究表明:①西安市区范围内,各地貌单元的湿陷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渭北黄土塬>浐河三级阶地>塬前洪积台塬>... 基于西安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开展的12组黄土大型试坑浸水试验和室内湿陷试验,系统研究了西安市区黄土的湿陷特征。研究表明:①西安市区范围内,各地貌单元的湿陷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渭北黄土塬>浐河三级阶地>塬前洪积台塬>黄土梁洼﹥少陵塬(杜陵塬、神禾塬)、渭河三级阶地。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占试验场地总数的50%,自重湿陷最大下限深度20 m;市区南部黄土塬均为非自重场地,与以往室内试验认识不同;②自重湿陷变形主要发生在Q3黄土地层中,现场试验实测得到自重湿陷底界多位于Q3古土壤层,仅2组试验中的Q2黄土表现出弱湿陷性。现行规范中提供的关中地区统一的修正系数高估了Q2黄土的湿陷量。③区分地貌单元和地层沉积时代,给出了修正系数建议值;④浸水湿陷的平面影响范围与自重湿陷深度和湿陷量相关,一般不超过1倍的试坑半径和1倍的实测自重湿陷深度,可作为工程周边浸水设防边界;⑤黄土湿陷变形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快速下沉、缓慢下沉、下沉稳定、停水后快速下沉和停水后下沉稳定5个阶段。实测自重湿陷量越大,下沉阶段单日沉降速率越大。停水后固结沉降量最大可达95.1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自重湿陷变形特征 浸水试验 变形修正系数 地貌类型 沉积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浸水试验的黄土软化力学行为研究
7
作者 亢佳伟 邓国华 +1 位作者 李开超 王丽琴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51-1864,共14页
当浸水面积较小或饱和自重压力小于其湿陷起始压力时,黄土自重湿陷变形无法发生,其大孔隙结构得以保留,在长期的水力共同作用下,强度发生显著衰减,对地下工程的长期稳定性造成影响。为深入研究原位地层应力、实际水分渗流补给状态及不... 当浸水面积较小或饱和自重压力小于其湿陷起始压力时,黄土自重湿陷变形无法发生,其大孔隙结构得以保留,在长期的水力共同作用下,强度发生显著衰减,对地下工程的长期稳定性造成影响。为深入研究原位地层应力、实际水分渗流补给状态及不同浸水持续时间下原状饱和黄土试样的真实力学行为,开展了1组约415 d的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综合采用室内试验和原位旁压试验手段,讨论了长期浸水期间地层原位水平应力的改变,从剪切特性、压缩特征和原位强度和变形指标等角度研究了黄土的软化力学行为及其与浸水持续时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1)在长期浸水期间,黄土逐步由可塑状态向软塑甚至流塑状态演化,形成了具有大孔隙比、高含水率、中或高压缩性和低强度的欠压密饱和黄土。(2)在持续浸水期间,Q_(3)^(eol)黄土和Q_(3)^(el)古土壤的原位水平应力明显增加,深层Q_(2)^(eol)黄土的原位水平应力受到地层拱效应的影响,未发生明显改变。(3)黄土浸水软化存在时效特征,室内短期增湿试样无法反映土体结构强度缓慢弱化过程;当持续浸水约120 d后,各类强度和变形指标基本稳定。(4)随着浸水持续时间的延长,试样应力−应变曲线中弹性段逐步缩短,各类强度指标(无侧限抗压强度、三轴剪切峰值强度和原位旁压承载特征值)均发生明显降低;压缩系数随荷载增加呈现指数形态,即压缩系数峰值区间提前,数值大幅度增加;原位旁压模量和基床系数均发生大幅度降低。(5)在衰减稳定阶段,地层不均匀性始终存在,饱和Q_(3)^(eol)黄土和饱和Q_(2)^(eol)黄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Q_(3)^(el)古土壤的21%~32%,地基承载力约为Q_(3)^(el)古土壤的47%;饱和Q_(2)^(eol)黄土和饱和Q_(3)^(eol)黄土的水平基床系数Kx分别约为Q_(3)^(el)古土壤的67%和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黄土 试坑浸水试验 土体软化 浸水持续时间 力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层基坑工程近距上跨地铁隧道小变形控制方法研究
8
作者 时炜 郑建国 +4 位作者 曹静远 于永堂 梁保真 雷伟 张志毅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1-374,共14页
为解决黄土地区紧邻地铁盾构隧道施工难度大、支护体系设计复杂、隧道变形控制难等问题,以西安市某与地铁隧道小净距上跨的地道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考虑土体小应变硬化特性的有限元方法,分析传统分区分块开挖法、“隔离桩+土体加固”法... 为解决黄土地区紧邻地铁盾构隧道施工难度大、支护体系设计复杂、隧道变形控制难等问题,以西安市某与地铁隧道小净距上跨的地道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考虑土体小应变硬化特性的有限元方法,分析传统分区分块开挖法、“隔离桩+土体加固”法和超前管幕法对地铁隧道变形的控制效果。基于排桩隔离、管幕压制的地铁隧道变形控制思路,提出“管幕+隔离桩”的地铁隧道变形控制新方法,并对新方法施工期和工后期的地铁隧道变形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新方法将管幕和隔离桩连接,使土体回弹荷载由管幕和桩体自重力、桩土摩擦力共同承担,能够有效限制管幕位移,极大程度地减小隧道上浮;2)相较于传统分区分块开挖法、“隔离桩+土体加固”法和超前管幕法,新方法将地铁隧道最大上浮量分别减少了68%、57%、72%,控制管幕整体上浮效果显著;3)由地铁隧道变形监测数据可知,新方法提出的管幕与隔离桩连接节点设计方法可行,能够约束管幕两端与跨中的位移;4)采用新方法后,隧道实测拱顶最大上浮量为0.8 mm,最大沉降量为1.4 mm,满足隧道的变形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隧道变形 变形控制 管幕 隔离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渣基地聚物固化黄土干湿耐久性机理研究
9
作者 刘敏辉 刘安龙 +4 位作者 张晓波 马晓武 张皓 贺文昊 李璐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10-2221,共12页
为解决黄土遇水湿陷性强及传统水泥固化剂存在的高碳排放问题,采用水玻璃激发粒化高炉矿渣粉固化黄土。通过无侧限抗压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和压汞试验,评估地聚物作为环保固化剂替代水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最优条件(碱掺量1.5%(... 为解决黄土遇水湿陷性强及传统水泥固化剂存在的高碳排放问题,采用水玻璃激发粒化高炉矿渣粉固化黄土。通过无侧限抗压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和压汞试验,评估地聚物作为环保固化剂替代水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最优条件(碱掺量1.5%(质量分数)、养护龄期28 d)下,地聚物固化黄土的抗压强度显著高于水泥固化黄土;地聚物固化黄土和水泥固化黄土的抗压强度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经干湿循环后,不同固化黄土试样的累积质量损失率均小于20%;不同固化黄土试样的表面裂隙率均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升高;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地聚物固化黄土内部因二次聚合反应生成了更多胶凝产物,抗压强度提高。本研究结果可为地聚物固化黄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粒化高炉矿渣粉 水玻璃 干湿循环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黄土工程降水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10
作者 邓国华 高虎艳 +2 位作者 郑建国 于文龙 亢佳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4-185,共12页
在周边环境复杂的地下工程建设中,合理地预测和评价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控制工程可行性的关键性问题。目前,基于分层总和法的工程降水沉降计算方法主要取决于经验系数的选择,取值过于笼统,不能完整反映层厚和土性变化的影响,预测结... 在周边环境复杂的地下工程建设中,合理地预测和评价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控制工程可行性的关键性问题。目前,基于分层总和法的工程降水沉降计算方法主要取决于经验系数的选择,取值过于笼统,不能完整反映层厚和土性变化的影响,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为相对合理、准确地预测黄土降水沉降,在分析饱和黄土物性沉积状态的基础上,提出用孔隙比(e)和液性指数(IL)反映降水过程中黄土失水的可变性和能变性的思路,同时提出失水敏感性指标,建立了饱和黄土地层降水沉降实用化计算方法e-IL法,并开展了多个场地的沉降验证。研究成果表明:(1)饱和黄土视其上覆压力和地下水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形成欠压密饱和黄土和压密饱和黄土,两类饱和黄土物性和工程降水沉降差异较大;(2)影响降水沉降变形的主要物性指标是孔隙比和液性指数,可分别反映饱和黄土的可变性和能变性,即失水敏感性;(3)6个场地的计算与实测结果对比表明,黄土地区工程降水沉降主要发生在大孔隙结构依然存在的欠压密饱和黄土层中。考虑失水敏感性的降水分层沉降计算e-IL法,能够全面反映饱和黄土降水沉降规律,可为黄土地区降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黄土 工程降水沉降 孔隙比 液性指数 能变性 可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反复拉压作用下钢板组合单边螺栓钢筋机械连接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段留省 张化兵 +5 位作者 丁涛涛 周友利 吴楠 潘宏 夏明干 李慧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118,共11页
针对预制混凝土楼板钢筋直径较小,装配时无法直接使用灌浆套筒完成钢筋连接的问题,提出一种高强钢板组合单边螺栓钢筋机械连接件,仅从楼板表面即可实现钢筋等强连接。为研究钢板组合单边螺栓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在地震作用下的连接性能及... 针对预制混凝土楼板钢筋直径较小,装配时无法直接使用灌浆套筒完成钢筋连接的问题,提出一种高强钢板组合单边螺栓钢筋机械连接件,仅从楼板表面即可实现钢筋等强连接。为研究钢板组合单边螺栓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在地震作用下的连接性能及工作机理,对2组6个试件分别进行高应力反复拉压试验和单向拉伸试验,重点考察破坏形态、连接钢盖板沿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应变、高强螺栓轴向应变和开槽钢筋应变等。结果表明:相同锚固长度条件下,2组试件的最终破坏模式、极限承载能力无明显区别,但接头变形性能有一定差别,高应力反复拉压试验中极限荷载所对应位移增加约32%,钢筋拉断时位移增加约24%;锚固区钢筋和接头端部钢筋荷载-应变曲线变化趋势无明显区别,高应力反复拉压作用对钢盖板轴向应变和横向应变特征基本无影响;高应力循环作用结束时,高强螺栓压应变增加约30×10^(-6),循环作用对螺栓预紧力的影响较小;试件屈服比、强度比及延性比的均值分别为1.07、1.56和7.92,锚固长度为3 d(d为连接钢筋公称直径)的试件钢筋拔出,可以对连接齿钉的构造进行优化,减小齿钉间距和增加咬合面以提高锚固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固长度 钢筋机械连接 高强螺栓 高应力反复拉压 连接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秆纤维轻量土配合比设计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涛 张爱军 +5 位作者 米文静 任文渊 申若竹 郭敏霞 陈涛 刘宏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6-154,共9页
[目的]研制具有较强透水性、保水性和较高强度的棉秆纤维轻量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将棉秆纤维含量、EPS颗粒含量、水泥含量、砂含量4个因素作为棉秆纤维轻量土的影响因素,每个因素取5个水平,通过L25 (54)... [目的]研制具有较强透水性、保水性和较高强度的棉秆纤维轻量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将棉秆纤维含量、EPS颗粒含量、水泥含量、砂含量4个因素作为棉秆纤维轻量土的影响因素,每个因素取5个水平,通过L25 (54)正交试验,研究棉秆纤维轻量土在不同配合条件下的强度特性、渗透特性和密度特性,并分析棉秆纤维、EPS颗粒、水泥和砂含量对棉秆纤维轻量土性能的影响.[结果]当棉秆纤维含量、水泥含量、砂含量和EPS颗粒含量分别为4,25,120和12 g/kg时,所得棉秆纤维轻量土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且透水性能最好,其抗压强度为114.59 kPa,渗透系数为6.84×10-5 cm/s.棉秆纤维含量、EPS颗粒含量、水泥含量、砂含量4个因素对棉秆纤维轻量土抗压强度影响的权重依次为5.94%,16.91%,68.33%和8.82%,对渗透系数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水泥含量>EPS颗粒含量>砂含量>棉秆纤维含量,对密度影响的大小顺序为EPS颗粒含量>砂含量>水泥含量>棉秆纤维含量.棉秆纤维轻量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EPS颗粒含量呈负相关,与水泥含量呈正相关;棉秆纤维轻量土密度与EPS颗粒含量和砂含量呈幂函数相关.增加20~40 g/kg的水泥含量可使棉秆纤维轻量土渗透系数下降10~1 000倍,添加4 g/kg的棉秆纤维含量使轻量土的饱和含水率较原状黄土增大2%~4%,即可有效提高轻量土的持水性能.[结论]将4 g/kg棉秆纤维含量、25g/kg水泥含量、120 g/kg砂含量和12 g/kg EPS颗粒含量混合,可以配制出适合海绵城市建设的棉秆纤维轻量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轻量土 棉秆纤维 抗压强度 渗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友好导向的矿区地表致灾因素治理规划研究与探索:以硕嘉湾矿区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柯 RUHIZAL Bin Roosli +3 位作者 赵国梁 陈向阳 张丞韫 冯羽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9-107,共9页
大规模的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对矿区致灾因素及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本文以神木市硕嘉湾矿区为例,通过可见光+热红外无人机航测探明了该区域地表致灾因素主要... 大规模的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对矿区致灾因素及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本文以神木市硕嘉湾矿区为例,通过可见光+热红外无人机航测探明了该区域地表致灾因素主要为隐蔽高温异常、地表裂隙和塌陷、地表水体;在此基础上,以儿童友好作为治理目标导向,围绕治理规划的理论、原则、方针、实施、目标,系统提出“44441”(四理论指导、四原则推行、四方针落实、四步演进规划方案、一目标实现)儿童友好导向的治理规划策略,为矿区的治理规划提出了新兴概念设计,形成了致灾因素识别→前期生态修复→后期治理规划的全生命周期、全链条完整的矿区治理规划新路径,为提高矿区居民生活环境品质,以及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治理 无人机航测 致灾因素 儿童友好导向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建筑抗震与防振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龙 郑建国 +2 位作者 钱春宇 张凯 李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共17页
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为防止强地震和工业振源振动对古建筑结构造成危害,首先以木结构古建筑和砖石结构古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关键节点、构件和整体结构震害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目前不同古... 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为防止强地震和工业振源振动对古建筑结构造成危害,首先以木结构古建筑和砖石结构古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关键节点、构件和整体结构震害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目前不同古建筑常用的抗震性能提升技术;随后对国内外古建筑振动评价指标和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介绍了古建筑常用振动响应预测方法发展历程和精确预测技术,以多处工程实例为基础凝练了多道防线振动控制技术;最后在综合分析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在古建筑抗震与防振研究领域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相关建议,可以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古建筑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震害损伤 抗震加固 振动标准 振动预测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差分的银川地区大直径灌注桩承载性状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军 万再新 +2 位作者 沈大庆 赵威威 王晓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5-551,共7页
针对现场采用静载法测试桩身内力和变形,往往不能得到破坏时真实数据这一问题.本文以银川市某工程为背景,现场静载试验采用锚桩法提供反力,滑动测微计测试桩身内力和变形,并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极限荷载作用下桩体压... 针对现场采用静载法测试桩身内力和变形,往往不能得到破坏时真实数据这一问题.本文以银川市某工程为背景,现场静载试验采用锚桩法提供反力,滑动测微计测试桩身内力和变形,并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极限荷载作用下桩体压缩变形量接近桩顶沉降的一半;在承载力特征值作用下可以忽略端阻力的贡献;提出在极限荷载下桩身侧阻力和端阻力的建议值;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并一定程度上弥补现场静载试验数据不足的问题.研究结论对银川地区桩基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灌注桩 滑动测微计 桩承载性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尾矿掺量对混凝土单轴强度的影响规律研究
16
作者 刘宏泰 李薇 +2 位作者 李俊生 焦宇浩 任文渊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5-270,共6页
为了探讨铁尾矿掺量对混凝土单轴强度的影响规律,测试了不同铁尾矿砂掺量下混凝土3、7、28 d龄期下的单轴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以及抗弯强度,并用强度变化率来评价铁尾矿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标准龄期时,抗压强度与抗... 为了探讨铁尾矿掺量对混凝土单轴强度的影响规律,测试了不同铁尾矿砂掺量下混凝土3、7、28 d龄期下的单轴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以及抗弯强度,并用强度变化率来评价铁尾矿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标准龄期时,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在铁尾矿掺量0~50%区间内小幅降低,而抗弯强度在此范围内略微增强。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强度与铁尾矿掺量、龄期的拟合预测公式,同时确立了抗压、抗弯以及抗拉强度的拟合关系,拟合关系式的相关性良好。由此可直观地展示铁尾矿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进而实现对铁尾矿砂混凝土强度的预测,为铁尾矿替代混凝土用砂的固废利用方式提供试验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铁尾矿 单轴强度 掺量 龄期 量化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中砂地层颗粒特性对其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研究
17
作者 李铸卿 温克斌 +2 位作者 房盛楠 张鑫 朱才辉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7,共11页
为了得到西安渭河中砂地层的抗剪强度、渗透系数等物理力学性质与其颗粒特征参数的关系。通过室内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开展了渭河中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颗粒特性研究。中砂的形貌参数与其物理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是:磨圆度、长... 为了得到西安渭河中砂地层的抗剪强度、渗透系数等物理力学性质与其颗粒特征参数的关系。通过室内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开展了渭河中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颗粒特性研究。中砂的形貌参数与其物理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是:磨圆度、长宽比、粗糙度;中砂的颗粒尺寸与深度呈线性减小趋势,形貌参数中的长宽比和粗糙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磨圆度逐渐减小;不同深度处中砂的物理力学参数(内摩擦角、渗透系数)与其颗粒特征参数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随着深度的增加,中砂的内摩擦角逐渐增大,而渗透系数则逐渐减小。渭河中砂的长宽比和粗糙度越大,颗粒之间的摩擦咬合效应越强,内摩擦角就越大,同时颗粒之间的孔隙变小导致渗透系数变小。磨圆度越大,颗粒之间的咬合效应越差,内摩擦角越小,颗粒之间的孔隙越大导致渗透系数越大。基于颗粒特征的形貌参数,建立了渭河中砂的内摩擦角和渗透系数的经验公式,来初步预估渭河中砂的内摩擦角及渗透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砂土 室内试验 颗粒形状 力学特性 内摩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哥拉红砂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研究
18
作者 乔建伟 刘争宏 +2 位作者 夏玉云 王冉 唐立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528,共8页
为准确评价安哥拉红砂场地的自重湿陷特征,开展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对地表及不同深度地层变形、水分入渗规律和浸水前后标贯击数进行监测与研究,并对现场试验与室内试验结果差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浸水后红砂地基表现为持续抬升,变形... 为准确评价安哥拉红砂场地的自重湿陷特征,开展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对地表及不同深度地层变形、水分入渗规律和浸水前后标贯击数进行监测与研究,并对现场试验与室内试验结果差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浸水后红砂地基表现为持续抬升,变形曲线可分为陡升、缓升、不稳定和趋于稳定4个阶段;深度8 m以上红砂地层为湿陷沉降变形,累计沉降量为5.6 mm,远小于室内试验计算的自重湿陷沉降量137 mm;红砂竖向渗透速率和水平渗透速率均较大,浸水和停水后红砂含水率变化较快,红砂持水性较差,浸水过程中红砂地层的饱和度小于80%,为非饱和渗透;浸水后红砂地层标贯击数显著降低,具有显著的软化特性。红砂较大的渗透系数和较差的持水性导致红砂很难达到饱和状态,是自重湿陷沉降量实测值远小于计算值的因素之一,一般工程建设中建议可不考虑红砂地基的湿陷特性,而将其按软化特性进行设计。研究结果不仅可指导红砂场地未来工程建设,还可为其他砂土湿陷性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 试坑浸水 渗透特性 湿陷性 软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中小震的中国西南地区Newmark位移经验模型
19
作者 刘平 毕壮 +5 位作者 陈兴周 李春峰 范依仁 陈凡 吴煜心 魏长刚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9-487,共9页
为解决既有经验模型对中国西南地区中小震数据Newmark位移预测不足的问题,利用Arias烈度(I_(A))、临界加速度(A_(c))以及震级(M_(W)),建立预测Newmark位移的经验模型。首先随机选取CSMNC数据库中四川和云南地区M_(W)<6.0且PGA>0.2... 为解决既有经验模型对中国西南地区中小震数据Newmark位移预测不足的问题,利用Arias烈度(I_(A))、临界加速度(A_(c))以及震级(M_(W)),建立预测Newmark位移的经验模型。首先随机选取CSMNC数据库中四川和云南地区M_(W)<6.0且PGA>0.20 g的28条地震记录,对既有Newmark位移模型进行验证,随后选取2008—2019年中国西南地区4.3≤M_(W)≤7.9且PGA>0.10 g的水平向强震动记录数据,分析不同震级区间lgD_(n)和lgI_(A)的线性关系,并在现有的线性关系模型中加入了震级项。模型的拟合回归显示出了较好的拟合优度,回归结果表明断层到场地的距离、场地条件、断层类型以及上下盘差异对Newmark位移具有潜在影响。最后,利用2020—2022年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小震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新建模型相比其他模型有更好的预测性能,能够适用的震级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地区 Newmark位移 经验模型 Arias烈度 中小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建筑木结构直榫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20
作者 谢启芳 郑培君 +2 位作者 崔雅珍 钱春宇 张风亮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2-241,共10页
为了研究不同形式直榫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参照《营造法式》及相关文献的构造要求,考虑不同榫头形式、不同模型比例、不同榫头伸出长度及不同材料对直榫榫卯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制作了14个T型直榫榫卯节点。通过直榫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 为了研究不同形式直榫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参照《营造法式》及相关文献的构造要求,考虑不同榫头形式、不同模型比例、不同榫头伸出长度及不同材料对直榫榫卯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制作了14个T型直榫榫卯节点。通过直榫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得到了不同形式直榫节点的破坏特征、弯矩-转角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转动刚度及其退化规律和耗能等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直榫节点的破坏形态主要是卯口、榫头的挤压变形和榫头部分拔出,梁、柱无明显破坏;直榫节点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形状呈反‘S’型,单向直榫节点的滞回环对称且饱满度较好,透榫节点、半榫节点的正向和反向滞回曲线呈现不对称性且饱满度较差,半榫节点尤为明显;单向直榫节点、透榫节点的承载力和转动刚度较大且相差不多,半榫节点较小;单向直榫节点的承载力大致与模型比例的平方成正比,但不符合模型相似关系;单向直榫节点增加榫头长度有助于提高其转动刚度,但当榫头长度大于柱径时,其提高幅度减小;透榫节点的耗能能力好于单向直榫节点和半榫节点;不同木材种类对直榫节点的承载力、转动刚度等性能有明显影响;直榫节点的转角可以达到1/8rad,表现出良好的变形能力。研究成果可为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分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木结构 不同形式 直榫节点 抗震性能 低周反复加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