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体弯曲驱动器设计与建模 被引量:50
1
作者 王华 康荣杰 +1 位作者 王兴坚 戴建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3-1060,共8页
与传统的"刚性"机器人相比,基于仿生学启发的软体机器人由于其与生俱来的柔顺性和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此类软体机器人驱动器的设计与控制目前仍缺少理论指导。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一种由气压驱动的可实现弯曲运动的新... 与传统的"刚性"机器人相比,基于仿生学启发的软体机器人由于其与生俱来的柔顺性和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此类软体机器人驱动器的设计与控制目前仍缺少理论指导。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一种由气压驱动的可实现弯曲运动的新型软体驱动器,在系统分析其结构和弯曲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几何方法和虚功原理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并且通过有限元模型和原理样机实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有效性,为软体机器人驱动器的优化设计和控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驱动器 气压驱动 弯曲变形 数学模型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变阻尼柔顺驱动关节设计 被引量:4
2
作者 冯志友 许文斌 +2 位作者 智德 康荣杰 陈丽莎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81,共6页
为解决传统机器人柔顺关节存在的振动及控制精度低的问题,利用流体节流原理设计了一个新型变阻尼柔顺驱动关节,以便调节运动过程中系统的动态性能,实现振动抑制。该驱动关节在传统柔顺驱动器的基础上,并联设置一个粘滞阻尼可调模块;通... 为解决传统机器人柔顺关节存在的振动及控制精度低的问题,利用流体节流原理设计了一个新型变阻尼柔顺驱动关节,以便调节运动过程中系统的动态性能,实现振动抑制。该驱动关节在传统柔顺驱动器的基础上,并联设置一个粘滞阻尼可调模块;通过曲柄滑块机构遮挡液压节流孔的通流面积,从而改变关节系统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阻尼系数;推导变阻尼模块和完整驱动关节的数学模型,给出变阻尼柔顺关节的控制器结构,并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机器人变阻尼柔顺驱动关节能够在不降低响应速度的情况下减少振动,当取合理阻尼值时关节可在0.5s内达到稳定值,且响应超调量减少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可变粘性阻尼 柔顺驱动关节 振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驾驶员情境意识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艳群 陈梅凤 +3 位作者 郑新夷 邵海鹏 黄艳群 樵婷 《交通工程》 2020年第2期12-18,共7页
驾驶员情境意识(SA)是影响道路安全的关键因素.目前缺乏对情境意识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梳理并分析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对现有研究中驾驶员情境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编码,得到12个范畴和4个主范畴,主范畴分别为人的因素... 驾驶员情境意识(SA)是影响道路安全的关键因素.目前缺乏对情境意识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梳理并分析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对现有研究中驾驶员情境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编码,得到12个范畴和4个主范畴,主范畴分别为人的因素、车的因素、道路交通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这些的影响机理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对改善驾驶环境和加强驾驶员的筛选管理提供依据和建议.目前关于SA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全面,今后可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对SA的影响程度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交通心理学 情境意识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消防可靠度评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4
作者 范俊伟 邵宏宇 李国生 《低温建筑技术》 2015年第6期147-149,共3页
针对建筑消防系统可靠度评测手段落后、服务缺乏规范,评测过程效率低、主观影响性大、数据缺乏保护和利用的实际问题,本文研究消防设施可靠度评测平台的构建方法与技术,提出了建筑消防设施可靠度评测系统平台化设计架构,定义了系统平台... 针对建筑消防系统可靠度评测手段落后、服务缺乏规范,评测过程效率低、主观影响性大、数据缺乏保护和利用的实际问题,本文研究消防设施可靠度评测平台的构建方法与技术,提出了建筑消防设施可靠度评测系统平台化设计架构,定义了系统平台的四层标准化模型,利用Eclipse平台开发了相应功能模块,以某广播电视大楼2014年评测服务为例对系统平台进行了实例测试和验证,为建筑消防设施可靠度评测提供了工具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模式 建筑消防 可靠度评测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刚度连续型机械臂设计与控制 被引量:14
5
作者 耿仕能 王友渔 +2 位作者 陈丽莎 王聪 康荣杰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91-1400,共10页
针对空间机械臂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和破坏问题,提出一种能被动适应碰撞且能保证操作精度的可变刚度丝驱动连续型机械臂。在以超弹镍钛合金丝为支撑脊椎和驱动部件的基础结构上,设计了一种利用温控记忆合金改变关节内摩擦力的变刚度方... 针对空间机械臂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和破坏问题,提出一种能被动适应碰撞且能保证操作精度的可变刚度丝驱动连续型机械臂。在以超弹镍钛合金丝为支撑脊椎和驱动部件的基础结构上,设计了一种利用温控记忆合金改变关节内摩擦力的变刚度方法。通过运动学分析得到机械臂驱动空间、构型空间和工作空间之间的坐标映射及速度雅克比矩阵,并结合末端位置反馈设计了一个稳定的闭环运动控制器。在检测丝驱动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碰撞识别方法和相应的变刚度控制策略。运动控制和变刚度控制的实验结果表明该连续型机械臂具有良好的运动控制精度和刚度调节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型机械臂 变刚度 太空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M支撑-推进-换步机构的拓扑结构及运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凯 杨玉虎 +2 位作者 黄田 牛文文 贺飞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35-1142,共8页
简要介绍机构的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机构的拓扑结构在不同工况下对整机性能的影响,建立机构拓扑结构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准则.针对机构的结构特征,建立机构在线调向工况下的运动方程.以某开敞式硬岩掘进装备(TBM)(刀盘直径为8m)支撑-推... 简要介绍机构的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机构的拓扑结构在不同工况下对整机性能的影响,建立机构拓扑结构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准则.针对机构的结构特征,建立机构在线调向工况下的运动方程.以某开敞式硬岩掘进装备(TBM)(刀盘直径为8m)支撑-推进-换步机构样机为例,结合TBM在线调向作业的运动仿真,建立机构的推进油缸、调向油缸及作业参数间的运动方程,为深入开展支撑-推进-换步机构的创新设计以及精准在线调向提供有效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岩掘进装备(TBM) 支撑-推进-换步机构 拓扑结构 设计准则 运动方程 在线调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1200YJ码垛机器人腰部支架的多目标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10
7
作者 贺莹 梅江平 +1 位作者 孙玉德 臧家炜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9-95,共7页
建立了MD-1200YJ型码垛机器人腰部支架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与模态试验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并基于5次非均匀有理B样条运动规律进行考虑动力学因素的静力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零件具有轻量化设计的潜力;确定以质量最小、最大... 建立了MD-1200YJ型码垛机器人腰部支架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与模态试验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并基于5次非均匀有理B样条运动规律进行考虑动力学因素的静力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零件具有轻量化设计的潜力;确定以质量最小、最大位移最小、最大应力最小为优化目标,以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以第一、二阶固有频率不降低以及设计变量的边界条件为约束条件,利用Box-Behnken和RSM方法建立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的RSM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利用NSGA-Ⅱ算法求得最优解,进而得到腰部支架的优化模型;通过对优化模型进行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并与初始模型进行对比,在保证前两阶固有频率不降低以及最大应力和位移均在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质量减轻了8.2%,验证了该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码垛机器人 腰部支架 多目标优化 静力学分析 模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ID成形磨削实验研究与表面粗糙度预测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宇鑫 任成祖 +1 位作者 左明泽 王志强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8-33,共6页
为了探究ELID成型磨削中磨削参数和电解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基于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考虑砂轮上磨粒出刃高度的随机性以及ELID磨削中氧化膜的影响,建立了针对ELID磨削的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单因素实验研究了ELID成形磨削电源... 为了探究ELID成型磨削中磨削参数和电解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基于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考虑砂轮上磨粒出刃高度的随机性以及ELID磨削中氧化膜的影响,建立了针对ELID磨削的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单因素实验研究了ELID成形磨削电源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电解电流与氧化膜厚度之间的关系。全因子实验以工件转速、砂轮转速和进给切深为影响因素,研究了磨削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并对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磨削参数中,其他条件一定时,表面粗糙度随砂轮转速的增大而减小,随工件转速和切深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对于粗糙度的预测误差达到了8.75%,预测模型有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ID磨削 切屑厚度 表面粗糙度模型 氧化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ID沟道成形磨削氧化膜特性及影响作用实验 被引量:4
9
作者 左明泽 任成祖 王志强 《宇航材料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47,共6页
针对ELID沟道成形磨削特点,研究了磨削过程中氧化膜的特性及其影响作用。探讨分析了氧化膜的电流表征、氧化膜在沟道成形磨削中的状态变化以及氧化膜状态对磨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实验过程中,电解电流从1 A增长到4 A,氧化膜厚度从35... 针对ELID沟道成形磨削特点,研究了磨削过程中氧化膜的特性及其影响作用。探讨分析了氧化膜的电流表征、氧化膜在沟道成形磨削中的状态变化以及氧化膜状态对磨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实验过程中,电解电流从1 A增长到4 A,氧化膜厚度从35.33!m减小到11.07!m,法向磨削力从7.06 N增长到36.12 N,切向磨削力从1.62 N增长到4.47 N;垂直于磨削方向的表面粗糙度由0.256!m增长到0.355!m,平行于磨削方向的表面粗糙度由8 nm增长到13 nm。结果表明,氧化膜越厚,磨削力和表面粗糙度越小;氧化膜越薄,磨削力和表面粗糙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ID沟道成形磨削 氧化膜 磨削力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机镜像搅拌摩擦焊顶锻力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倪雁冰 刘武 +5 位作者 高康歌 赵慧慧 董吉义 孟少飞 肖聚亮 刘海涛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33,共10页
随着搅拌摩擦焊板厚增大,设备承载能力无法满足单侧搅拌摩擦焊的高顶锻力要求,因而难以形成质量良好的焊缝。为了降低设备所受顶锻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双机镜像搅拌摩擦焊工艺方法,研究了工艺过程中顶锻力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并验证了... 随着搅拌摩擦焊板厚增大,设备承载能力无法满足单侧搅拌摩擦焊的高顶锻力要求,因而难以形成质量良好的焊缝。为了降低设备所受顶锻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双机镜像搅拌摩擦焊工艺方法,研究了工艺过程中顶锻力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并验证了该工艺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首先,建立热力耦合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得到顶锻力随板厚的变化规律,同时得到了双机镜像搅拌摩擦焊工艺能够减小顶锻力的结论;之后,建立顶锻力估计模型,并基于数据驱动对模型进行试验修正和验证,实现无传感器的顶锻力监测;最后,在搭建好的试验平台样机上开展了镜像焊接试验、3组工艺参数的多因素试验及单侧搅拌摩擦焊对比试验,得到顶锻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工艺参数的影响,验证了双机镜像搅拌摩擦焊工艺可以减小搅拌头所受顶锻力、降低设备承载能力需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接 顶锻力 双机器人 热力耦合仿真 力估计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混联机器人协同运动控制的薄壁件镜像铣削研究
11
作者 肖聚亮 赵雨昂 +2 位作者 刘思江 刘海涛 黄田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27,共14页
为提高薄壁件镜像铣削过程中的加工质量,本文提出一种针对双混联机器人镜像铣削的协同运动控制策略。首先,结合机器人运动控制特点,研发出一种双CPU主从控制架构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以实现人机交互和运动控制;然后,为实现双机协同运动并... 为提高薄壁件镜像铣削过程中的加工质量,本文提出一种针对双混联机器人镜像铣削的协同运动控制策略。首先,结合机器人运动控制特点,研发出一种双CPU主从控制架构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以实现人机交互和运动控制;然后,为实现双机协同运动并提高薄壁件加工质量,在数控系统中集成了4大关键技术,分别是双机器人的镜像路径生成、同步速度规划、协同运动学和运动误差实时补偿;最后,基于自主开发的集成式镜像铣削数控系统,开展了单点和多点支撑、双机协同与非协同加工的平面薄壁件槽铣削试验,多点支撑的平面铣削试验,大曲率路径高速协同运动试验与曲面薄壁件槽铣削加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协同运动控制策略能够保证双机器人具有较高的同步位置精度。此外,多点支撑方式在保证薄壁件铣削壁厚的同时,还可提高工件铣削的颤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混联机器人 协同运动控制 薄壁件镜像铣削 颤振抑制 协同误差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混联机器人的镜像铣削系统运动学分析与加工路径生成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祺 郭梦娜 +3 位作者 山显雷 田文杰 马跃 李彬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2,共7页
以一种由双混联机器人组成的镜像铣削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矢量法建立了镜像铣削系统规格化的运动学正逆解模型,其中正解方法较采用牛顿迭代法求解的方法具有计算效率与精度高的优点。提出了一种镜像加工路径生成方法,明确了双机参考坐... 以一种由双混联机器人组成的镜像铣削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矢量法建立了镜像铣削系统规格化的运动学正逆解模型,其中正解方法较采用牛顿迭代法求解的方法具有计算效率与精度高的优点。提出了一种镜像加工路径生成方法,明确了双机参考坐标系的位姿关系,通过设定薄壁结构件的期望加工壁厚计算位姿镜像对称的刀具与支撑头路径。提出了十轴联动与双五轴联动两种镜像加工路径执行方法,后者较前者具备可重构性与模块化的特点,支持铣削或支撑机器人单机作业,能够满足大工作空间内单机或多机快速现场布置与高效协同加工的需求。为验证所提出的运动学模型与加工路径生成、执行方法的正确有效性,开展了大型薄壁结构件镜像加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壁厚加工误差可保证在±0.18 m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铣削 混联机器人 运动学分析 镜像加工路径 双机器人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周期结构参激振动频率分裂研究
13
作者 高鹏 魏振航 王世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53-262,共10页
旋转周期结构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参激振动是其常见的振动形式。该文利用周期结构的时空对称特征提出了一种偏微分形式的时变弹性动力学模型,然后利用Galerkin方法及模态正交性得到了常微分形式的多自由度参激振动模型。研究了时变... 旋转周期结构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参激振动是其常见的振动形式。该文利用周期结构的时空对称特征提出了一种偏微分形式的时变弹性动力学模型,然后利用Galerkin方法及模态正交性得到了常微分形式的多自由度参激振动模型。研究了时变刚度激励作用下旋转周期结构的振动行为。为了研究参激振动的固频率分裂规律,采用调制反馈原理分析了不同反馈类型下的振动响应,揭示了时变刚度个数及振动波数等基本参数组合与频率分裂之间的映射关系,还预测了不同反馈类型下参激不稳定对应的激励频率,最后利用Floquét理论和Runge-Kutta方法分别验证了参数不稳定域及不同反馈类型下响应频率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周期结构 参激振动 时变刚度 调制反馈 频率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旋翼式平台近水底扰动定深控制方法研究
14
作者 宋智斌 黎时宇 戴建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30,共15页
针对水下旋翼式平台在近水底工作时的时变非线性干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动态面控制器以实现水下旋翼式平台的近水底定深控制。首先,采用水下航行器建模理论并结合牛顿欧拉方法建立水下旋翼式平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然后,... 针对水下旋翼式平台在近水底工作时的时变非线性干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动态面控制器以实现水下旋翼式平台的近水底定深控制。首先,采用水下航行器建模理论并结合牛顿欧拉方法建立水下旋翼式平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然后,采用动态面控制方法处理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引入一阶滤波器对虚拟控制律进行滤波,以此来代替复杂的微分运算,同时,通过非线性干扰观测器对系统内外部总扰动进行观测估计,并通过李雅普诺夫理论证明系统的稳定性;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所设计控制策略在白噪声模拟的随机干扰和参数不确定条件下的有效性;最后,设计开发实验样机,并在不同期望深度的近水底开展定深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底反冲击力的作用下,相比动态面控制和串级PID控制,采用所设计的控制策略,平台姿态通道和深度通道的控制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可有效解决近水底扰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旋翼式平台 近水底扰动 定深控制 动态面控制 干扰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自制同心圆阵标定板的大视场相机标定方法
15
作者 付津昇 李祺 +3 位作者 王妍 张苑 许波 宋轶民 《红外与激光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8-175,共8页
相机标定是实现视觉高精度三维测量的关键环节。然而,对于大视场相机标定不仅存在相机镜头畸变效应严重、标定过程操作繁琐等问题,还需要配备大尺寸高精度的标定物,导致标定成本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制同心圆阵标定板的大视... 相机标定是实现视觉高精度三维测量的关键环节。然而,对于大视场相机标定不仅存在相机镜头畸变效应严重、标定过程操作繁琐等问题,还需要配备大尺寸高精度的标定物,导致标定成本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制同心圆阵标定板的大视场相机标定方法。首先,利用激光打印的同心圆阵图案制作一块与测量视场相匹配的标定板,用于精确提取同心圆圆心的图像坐标;然后,利用镜头畸变在成像平面上的分布特性,采用分区域采集标定图像的策略以减小大畸变成像区域对相机内部参数估计精度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标定板上同心圆之间的尺寸误差以及平面度误差,提出一种估计相机内部参数、外部参数以及标定板三维坐标的初值算法;最后,以最小化圆心图像坐标的反投影误差为目标函数整体优化系统参数,以提升相机的标定精度。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标定方法,采用提出的方法得到的均方根误差在X、Y两个方向上分别降低了76.8%和75.1%;在2.2 m×2 m的测量视场内,相机测量基准尺的均值相对误差达到0.052%,从而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测量 机器视觉 相机标定 大视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粒子群算法的自适应变步长随机共振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仲海 王多 +2 位作者 王太勇 林锦州 蒋永翔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125-130,152,共7页
针对传统的自适应随机共振只能实现单参数优化和变步长随机共振计算步长选取困难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的自适应变步长随机共振方法,实现了变步长随机共振最优输出的自适应求解。该方法... 针对传统的自适应随机共振只能实现单参数优化和变步长随机共振计算步长选取困难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的自适应变步长随机共振方法,实现了变步长随机共振最优输出的自适应求解。该方法以双稳系统的输出信噪比作为粒子群算法的适应度函数,通过变步长随机共振系统的结构参数和计算步长的自适应同步选取,能够最优地检测出大参数条件下的微弱信号。仿真数据和工程实际数据的分析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收敛速度快,能有效的检测出强噪声背景下的高频微弱信号,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步长随机共振 粒子群算法 自适应 多参数同步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激光制备钛表面纹理结构及其润湿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成娟 李媛 +2 位作者 梅雪松 田延岭 张大卫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315-321,共7页
激光加工技术可在材料表面形成多种纹理结构,为了研究激光加工所得不同纹理结构对材料润湿性的影响,通过纳秒激光加工技术在金属钛表面分别加工直线、网格和点阵的表面纹理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粗糙度分析仪和X射... 激光加工技术可在材料表面形成多种纹理结构,为了研究激光加工所得不同纹理结构对材料润湿性的影响,通过纳秒激光加工技术在金属钛表面分别加工直线、网格和点阵的表面纹理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粗糙度分析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别对激光加工后的钛表面进行表面形貌、接触角、粗糙度与化学成分的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初经激光纹理加工后试样表面的粗糙度较激光加工前均显著提高,但此时3种纹理结构试样表面接触角均小于90°;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加工材料表面化学成分的改变带来了材料表面自由能的变化,进而使被加工表面接触角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待试样表面化学成分稳定后接触角也基本保持不变,并且对于每种纹理结构而言,其接触角随粗糙度的增加而升高。直线、网格和点阵纹理结构试样表面接触角最终可达157.2°,153.1°和134.6°,从而实现了钛表面润湿性由亲水性向疏水性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纳秒激光 表面纹理结构 亲水性 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稳系统处理微弱冲击信号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石鹏 冷永刚 +3 位作者 范胜波 李晓龙 赖志慧 高毓玑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0-154,共5页
双稳系统是研究随机共振的基础。在机械故障诊断中,应用双稳系统的随机共振可以提取湮没在强噪声中的故障信号。首先研究了脉冲信号通过双稳系统的响应,提出了设定迭代初值的脉冲信号检测方法。然后通过分析滚动轴承故障,验证了用双稳... 双稳系统是研究随机共振的基础。在机械故障诊断中,应用双稳系统的随机共振可以提取湮没在强噪声中的故障信号。首先研究了脉冲信号通过双稳系统的响应,提出了设定迭代初值的脉冲信号检测方法。然后通过分析滚动轴承故障,验证了用双稳系统的随机共振处理含冲击故障信号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稳系统 冲击信号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轴加工中心的在机检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改云 俞冠珉 +1 位作者 马文魁 朱丽敏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8-122,共5页
为了避免加工与检测过程中出现重复定位误差,研究了用于复杂空间型面的在机检测方法。通过将测头系统应用于五轴加工中心,分析对应机床在机检测的运动学模型并开发了后置处理程序。将传统的旅行商问题转化为最优匹配问题进行局部快速... 为了避免加工与检测过程中出现重复定位误差,研究了用于复杂空间型面的在机检测方法。通过将测头系统应用于五轴加工中心,分析对应机床在机检测的运动学模型并开发了后置处理程序。将传统的旅行商问题转化为最优匹配问题进行局部快速求解,获取行程段路径规划轨迹。同时提出一种干涉检验方法,利用图形求交判断的方式对检测干涉进行预处理。实现了“S”试件曲面的在机检测,并将获取偏差数据与三坐标测量机的采样数据进行对比,在数据整体一致的条件下,前者的变异系数相对后者降低了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在机检测 五轴加工中心 复杂空间型面 后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岩层下岩石掘进机刀盘载荷特性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建琴 宾怀成 郭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5-583,共9页
针对岩石掘进机在复合岩层掘进时地质条件多变、刀盘受力复杂的问题,建立了岩石截面圆分层模型,基于滚刀受力模型,构建了刀盘载荷描述方程。分析了刀盘受力分布特征,着重研究了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分层比对刀盘动态掘进载荷的影响以及推... 针对岩石掘进机在复合岩层掘进时地质条件多变、刀盘受力复杂的问题,建立了岩石截面圆分层模型,基于滚刀受力模型,构建了刀盘载荷描述方程。分析了刀盘受力分布特征,着重研究了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分层比对刀盘动态掘进载荷的影响以及推力-扭矩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刀盘上滚刀受力随着安装半径增大而减小;随着岩石强度的增加,刀盘的推力、扭矩增大;随着分层比的增大,刀盘的推力、扭矩减小;当分层比为0.5时,刀盘的径向力和倾覆力矩最大;分层比一定时,两种岩石单轴抗拉强度相差越大,径向力和倾覆力矩越大;对于给定的岩石成分,刀盘推力和扭矩近似呈幂函数关系。通过对比秦岭隧道TB880E施工数据,对提出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掘进机 复合岩层 分层模型 刀盘载荷描述方程 耦合关系 单轴抗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