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法评估三种加固剂对“小白礁Ⅰ号”考古木材微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韩刘杨 韩向娜 +3 位作者 田兴玲 周海宾 殷亚方 郭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29-1534,共6页
随着社会对木质文物重视程度的提高和现代考古技术的进步,饱水木质文物得到不断发掘和保护。饱水木质文物木材的细胞形态和化学结构普遍发生非均匀降解或变化,成为了不同于健康木材的“新材料”。PEG法和糖法作为国际通用的脱水加固方... 随着社会对木质文物重视程度的提高和现代考古技术的进步,饱水木质文物得到不断发掘和保护。饱水木质文物木材的细胞形态和化学结构普遍发生非均匀降解或变化,成为了不同于健康木材的“新材料”。PEG法和糖法作为国际通用的脱水加固方法可避免饱水木质文物干燥过程中收缩变形。本研究选用“小白礁Ⅰ号”沉船主要用材树种柚木(Tectonasp.)为试验对象,分别使用PEG、三氯蔗糖和海藻糖加固,并在开发的适用于脆弱木质文物的非包埋式纳米压痕样品制备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纳米压痕力学技术(NI)评估了三种饱水木质文物常用加固处理方法对考古木材微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红外光谱法(FTIR)和热重分析(TGA)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加固剂种类影响考古木材微力学性能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非包埋法制备的纳米压痕样品,可准确获取加固处理后考古木材细胞壁的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PEG法、三氯蔗糖法和海藻糖法均可显著提高考古木材木纤维细胞壁的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三种方法加固处理后的木材的弹性模量比未处理样品分别增加了6.9%,25.4%和29.1%,硬度比未处理样品分别增加了9.3%,25.9%和13.6%。红外光谱试验结果表明PEG、三氯蔗糖和海藻糖均进入了考古木材细胞腔等内部组织结构,热重分析结果证实部分加固剂进入了木材细胞壁,是细胞壁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总之,三氯蔗糖和海藻糖较适用于饱水考古木材的脱水加固,加固效果优于PEG,其中三氯蔗糖的加固效果最佳。研究结果为饱水木质文物加固性能的准确评估提供了方法参考,为沉船等饱水木质文物的加固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考古木材 微力学 红外光谱 热重分析 “小白礁Ⅰ号”沉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民居抬梁式木构架抗侧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沈银澜 刘辉 +3 位作者 周敬轩 陈中伟 王利辉 周海宾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59-772,共14页
为了解北方地区传统民居抬梁式木构架的抗震性能,制作了三榀足尺木构架模型,开展了低周往复的拟静力抗侧试验,研究木构架的受力特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强度和刚度的退化、耗能规律等,揭示不同柱基础及荷载条件对木构架抗侧力性能的... 为了解北方地区传统民居抬梁式木构架的抗震性能,制作了三榀足尺木构架模型,开展了低周往复的拟静力抗侧试验,研究木构架的受力特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强度和刚度的退化、耗能规律等,揭示不同柱基础及荷载条件对木构架抗侧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馒头榫连接的木构架是一种变刚度的摇摆体系,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柱脚翘起,馒头榫节点的拔榫量;木构架竖向荷载下存在明显的P-Δ二阶效应,该影响不可忽略;在大变形下由于二阶效应不能自己复位,主要借助外部荷载进行复位;允许柱脚滑移使木构架在低周往复水平荷载下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摇摆特性,相比柱脚限制的情况耗能能力减弱,捏拢效应更为严重,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馒头榫节点;竖向荷载增大有助于提升木构架的抗侧性能;作为山墙位置的木构架竖向荷载偏小,容易导致木构架的抗侧承载力与耗能能力不足.研究成果将为北方传统村落"四梁八柱"木结构民居抗震性能的评估、修缮与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木构民居 四梁八柱 木构架 抗震性能 试验研究 P-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村落木结构民居榫卯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沈银澜 周敬轩 +4 位作者 王利辉 刘辉 周海宾 吴震东 宫逸飞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5-175,共11页
现存的传统村落木结构民居,由于受风雨侵蚀及战乱、地震、火灾的破坏,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破坏,榫卯节点残损情况直接影响整个民居房屋结构的安全。以北方地区传统村落“四梁八柱”木结构民居榫卯节点(馒头榫)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残损... 现存的传统村落木结构民居,由于受风雨侵蚀及战乱、地震、火灾的破坏,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破坏,榫卯节点残损情况直接影响整个民居房屋结构的安全。以北方地区传统村落“四梁八柱”木结构民居榫卯节点(馒头榫)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残损类型及程度,制作5个足尺梁柱节点模型,通过拟静力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其破坏模式、弯矩-转角滞回响应及骨架曲线、加载刚度、变形、强度及耗能能力等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馒头榫节点破坏模式表现为榫头拔出、榫与卯口挤压变形;相比于完好节点,残损馒头榫节点抗弯承载力、加载刚度和耗能能力明显降低,且“捏拢”效应加剧;榫头松动是导致节点力学性能降低的直接原因;垂直加载方向虫蛀节点力学性能劣化程度强于平行加载方向虫蛀节点,更易导致耗能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木结构民居 馒头榫卯节点 残损 拟静力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部隔墙对木楼盖竖向振动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张占宜 王双永 周海宾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7-173,共7页
楼盖是水平方向分隔上下楼层空间的承重构件,是木结构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大跨度楼板阻尼小、柔性大、自振频率低,容易在人类活动与其他外界动力载荷作用下产生竖向振动,引起人们的不适;所以研究木楼盖的振动行为,找出提高振动... 楼盖是水平方向分隔上下楼层空间的承重构件,是木结构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大跨度楼板阻尼小、柔性大、自振频率低,容易在人类活动与其他外界动力载荷作用下产生竖向振动,引起人们的不适;所以研究木楼盖的振动行为,找出提高振动舒适度的办法对大跨度木楼盖的推广和应用有重要作用。为了解大跨度木楼盖的振动性能,首先以12 m跨度齿板连接木桁架搁栅楼盖为研究对象,在其下部安置隔墙,比较不同支撑方式对楼盖振动模态、静载挠度、步行荷载响应与自由落体冲击响应的影响,并探讨隔墙位置和数量对木楼盖振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下部隔墙对木楼盖振动性能的影响取决于连跨后的最大跨度。安装隔墙后,楼盖的基本自振频率提高25%以上,1 kN集中静态挠度减小40%以上;隔墙能有效降低最大跨度中央楼盖的步行振动响应,安装隔墙后楼盖步行均方根加速度减小30%以上;楼盖的振动传递主要发生在纵向,相同传递距离下纵向峰值加速度是横向和斜向的1.5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楼盖 隔墙 振动模态 楼板振动 振动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