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省5个主推油茶早中熟品种授粉配置技术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婷 李建安 +5 位作者 龚玉子 杨昕悦 刘彩霞 王浩宇 谭晓风 李泽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68,共16页
【目的】系统研究湖南省5个主推油茶早中熟品种的最佳授粉配置组合,为湖南省油茶良种的品种配置及优质丰产标准栽培提供实践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以‘德字1号’、‘华金’、‘华鑫’、‘湘林210’和‘湘林97号’油茶为试验材料,在... 【目的】系统研究湖南省5个主推油茶早中熟品种的最佳授粉配置组合,为湖南省油茶良种的品种配置及优质丰产标准栽培提供实践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以‘德字1号’、‘华金’、‘华鑫’、‘湘林210’和‘湘林97号’油茶为试验材料,在花期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人工授粉试验,测定座果率、果实发育情况、经济性状、种仁含油率和脂肪酸含量等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各油茶授粉组合效果。【结果】1)‘德字1号’的始花期在10月14日,较‘华金’、‘华鑫’、‘湘林210’和‘湘林97号’分别早3、9、12和25天,5个油茶品种盛花期主要集中在11月,‘华金’盛花期最长,从10月30日持续到11月26日,‘湘林97号’的初花期和盛花期相比‘德字1号’和‘华金’仅相遇9天和12天。2)5个油茶品种最终座果率最高的授粉组合(♀×♂)分别为‘德字1号’ב华金’、‘华金’ב德字1号’、‘华鑫’ב华金’、‘湘林210’ב德字1号’和‘湘林97号’ב华鑫’,比其自然授粉分别高44.66%、43.94%、31.08%、16.38%和10.05%,其中,‘华鑫’花粉给‘湘林97号’授粉的单果质量高于其他父本的授粉效果。3)‘华鑫’花粉给‘华金’授粉后的干仁含油率和干籽含油率最高,分别比‘华金’ב湘林97号’的果实显著高23.57%和36.89%(P<0.05)。‘湘林210’和‘华金’相互配置的果实含油率最高,均为7.60%。‘湘林97号’ב华鑫’的果实含油率比父本为‘德字1号’和‘华金’的组合果实含油率分别高15.65%和14.67%,差异显著(P<0.05)。4)(♀×♂)‘德字1号’ב华金’、‘华金’ב华鑫’、‘华鑫’ב湘林97号’和‘湘林210’ב华鑫’授粉组合油茶母本的果实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授粉(P<0.05)。【结论】综合比较花期、座果率、果实经济性状和茶油品质等指标,确定‘德字1号’的最佳授粉品种为‘华金’,其次为‘湘林210’;‘华金’的最佳授粉品种为‘华鑫’,其次为‘德字1号’和‘湘林210’;‘华鑫’的最佳授粉品种为‘华金’,其次为‘湘林97号’‘湘林210’和‘德字1号’;‘湘林210’的最佳授粉品种为‘湘林97号’,其次为‘华金’、‘华鑫’;‘湘林97号’的最佳授粉品种为‘华鑫’,其次为‘湘林210’。其中,‘华金’与‘华鑫’、‘华鑫’与‘湘林97号’、‘湘林210’与‘湘林97号’和‘德字1号’与‘湘林210’4组品种间适宜等比例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品种配置 授粉 座果率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液体系的影响
2
作者 刘汝宽 田莞尔 +3 位作者 刘思思 林百宁 易有金 肖志红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1,共4页
采用微乳液法萃取油茶榨饼中的多组分物质,明晰其过程因素的影响是构建高效分离工艺的基础。本研究重点探究pH值对“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液体系稳定性及导电性等多方面的作用效果,通过在该微乳液体系中添加磷酸氢二钠-柠檬酸钠缓... 采用微乳液法萃取油茶榨饼中的多组分物质,明晰其过程因素的影响是构建高效分离工艺的基础。本研究重点探究pH值对“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液体系稳定性及导电性等多方面的作用效果,通过在该微乳液体系中添加磷酸氢二钠-柠檬酸钠缓冲溶液,考察体系pH值对微乳区域相对面积、电导率与乳化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液体系中的茶皂素是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pH值的变化对其亲水性的影响较小,即H^(*)及OH^(-)浓度对该微乳体系的形成及稳定性无明显影响;此外,该微乳液体系的导电性与体系中自由离子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当pH变化时体系中H^(*)及OH^(-)浓度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导致微乳液体系的导电性和电导率发生显著变化,这为微乳液萃取新方法应用于油茶籽加工剩余物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拟三元相图 茶油 PH值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肥施用量对油茶容器苗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3
作者 张震 周磊 +6 位作者 陈永忠 张英 王瑞 缪子琪 李志钢 龙玲 许彦明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71,共9页
研究缓释肥施用量对油茶容器苗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培育油茶容器苗合理的缓释肥用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CK(0 g/株)、T1(1.0 g/株)、T2(1.2 g/株)、T3(1.4 g/株)、T4(1.6 g/株)5个缓释肥处理,测定油茶容器苗苗木生长和N... 研究缓释肥施用量对油茶容器苗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培育油茶容器苗合理的缓释肥用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CK(0 g/株)、T1(1.0 g/株)、T2(1.2 g/株)、T3(1.4 g/株)、T4(1.6 g/株)5个缓释肥处理,测定油茶容器苗苗木生长和N、P、K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油茶容器苗综合质量。结果表明,T3处理油茶容器苗苗高、地径、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整株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最高,分别为66.55 cm、7.11 mm、10.49 g/株、10.37 g/株、14.24 g/株、35.10 g/株、2492.78 cm、584.92 cm2、40.96 cm3,分别比CK处理增加23.24%、16.94%、83.71%、121.11%、85.90%、94.35%、23.21%、37.36%、129.47%。T3处理油茶容器苗根N、P、K含量,茎N、P、K含量,叶N、P、K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25.03、12.59、73.74、90.40、12.75、41.95、172.40、15.81、88.60 mg/株,分别比CK处理增加62.80%、71.29%、59.85%、115.49%、175.38%、170.65%、133.45%、85.56%、129.1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茶容器苗不同养分含量之间,养分含量和生长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苗木质量综合得分排序为T3>T4>T2>T1>CK。综上,适量的缓释肥施用量能够促进油茶容器苗生长和养分积累,缓释肥施用量以1.4 g/株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缓释肥 容器苗 苗木生长 根系发育 养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配比对^(60)Co-γ 辐射诱变 油茶光合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许彦明 张震 +5 位作者 缪子琪 张英 刘彩霞 王瑞 陈隆升 陈永忠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7,共9页
【目的】筛选适宜辐射后油茶种子生长发育的基质配比,为辐射诱变育种苗木高效繁育提供参考。【方法】以经50 Gy ^(60)Co-γ辐照处理的‘湘林XLC15’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泥炭土、珍珠岩和黄土配制4种基质,体积比分别为1∶1∶1(T1)、1∶1... 【目的】筛选适宜辐射后油茶种子生长发育的基质配比,为辐射诱变育种苗木高效繁育提供参考。【方法】以经50 Gy ^(60)Co-γ辐照处理的‘湘林XLC15’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泥炭土、珍珠岩和黄土配制4种基质,体积比分别为1∶1∶1(T1)、1∶1∶0(T2)、1∶0∶1(T3)、0∶1∶1(T4),分析不同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处理下油茶幼苗的叶片组织结构和光合特性指标,筛选出适合辐射诱变油茶幼苗生长发育的最优基质配比。【结果】不同基质的理化性质有显著差异(P<0.05),基质的干容重、湿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以T3处理为最高。不同基质对^(60)Co-γ辐射诱变油茶的叶片结构和光合特性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T3处理的油茶幼苗叶片在上表皮厚度(23.86μm)、海绵组织厚度(272.76μm)、下表皮厚度(23.93μm)、叶片总厚度(410.16μm)、SPAD(57.07)、净光合速率(2.92μmol·m^(-2)·s^(-1))和蒸腾速率(0.99 mmol·m^(-2)·s^(-1))等指标上均表现出最佳效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基质的干容重、湿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对叶片厚度、SPAD、蒸腾速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有显著影响(P<0.05),基质的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对胞间CO_(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T3处理下油茶叶片组织结构和光合特性的综合表现最佳,T2处理下综合表现较差,4种基质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T3、T1、T4、T2。【结论】泥炭土、珍珠岩和黄土体积比1∶0∶1是适宜^(60)Co-γ辐射处理后油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基质配比 ^(60)Co-γ辐射 叶片组织结构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油茶品种高接换冠砧穗愈合及结果比较
5
作者 龚玉子 南佳慧 +7 位作者 徐文彬 张婷 王浩宇 曹中宇 陈隆升 张震 谭晓风 李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28,共10页
【目的】旨在探讨油茶插皮接改良技术对低产林进行高接换冠后的砧穗愈合情况及嫁接后树体生长与结果的影响,以期为油茶低产林品种改造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华金’‘华鑫’‘华硕’‘湘林210’油茶良种为接穗,采用插皮接改良技术... 【目的】旨在探讨油茶插皮接改良技术对低产林进行高接换冠后的砧穗愈合情况及嫁接后树体生长与结果的影响,以期为油茶低产林品种改造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华金’‘华鑫’‘华硕’‘湘林210’油茶良种为接穗,采用插皮接改良技术对低产林油茶树体进行高接换冠,观察、比较嫁接芽萌发情况和伤口愈合情况,对嫁接后第1年、第2年和第3年的树体冠幅、新梢长度和基部粗度进行测量,并连续测定嫁接后第2年和第3年的单株产量。【结果】1)与5月中旬相比,在6月中旬对油茶低产林进行高接换冠能缩短嫁接芽的解袋时间,且去遮阳网时的嫁接芽生长高度更高,分枝数也更多。2)于6月中旬嫁接后第60天,以‘华金’和‘华硕’作为接穗的树体砧穗之间形成明显的愈伤组织,并在砧木顶部形成一圈密实的隆起结构。嫁接后第75天,以‘湘林210’‘华金’和‘华硕’作为接穗的树体砧穗之间均形成隔离层,嫁接伤口基本愈合。3)嫁接后第75天,以‘华金’作为接穗的树体大量分枝,叶片变大、变厚,其次为‘湘林210’和‘华鑫’,利用‘华金’油茶作为穗条进行高接换冠的当年嫁接芽生长情况最佳。4)嫁接2年后,4个油茶品种砧穗之间结合更为紧密,愈伤组织面积不断扩增,嫁接芽开始抽出新芽,基部直径明显增粗,‘华金’和‘华鑫’嫁接伤口愈合较好。5)不同油茶品种接穗嫁接后的油茶生长量有所差异,其中‘华金’的3年生新梢基部粗度和树高均最大。【结论】采用插皮接改良技术对油茶低产林进行高接换冠的最佳时间是6月中旬。以‘华金’和‘华鑫’作为接穗嫁接后在砧穗愈合方面效果好,‘华金’在新梢基部粗度和树高生长方面优势明显;以‘华鑫’和‘华硕’为接穗嫁接后在前3年提高油茶产果量数值上相对较高,整体增产效果明显;4个品种嫁接后3年平均单株产果量达8.2 kg,其中‘湘林210’‘华鑫’‘华硕’单株产果量均在7.5 kg以上,‘华金’接近7.5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高接换冠 砧穗 愈合 生长情况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抑制蓝靛果致腐真菌生长的乳酸菌筛选、鉴定及保鲜研究
6
作者 李德海 殷丽 +2 位作者 周才雪 王泽童 孙常雁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9-299,共11页
【目的】筛选并鉴定一株具有抑制蓝靛果采后致腐真菌功能的乳酸菌,并研究其对蓝靛果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为解决蓝靛果采后腐烂问题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从泡菜与发酵浆果中分离纯化乳酸菌后,筛选能抑制蓝靛果采后致腐真菌(链格孢... 【目的】筛选并鉴定一株具有抑制蓝靛果采后致腐真菌功能的乳酸菌,并研究其对蓝靛果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为解决蓝靛果采后腐烂问题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从泡菜与发酵浆果中分离纯化乳酸菌后,筛选能抑制蓝靛果采后致腐真菌(链格孢霉与小孢根霉)的乳酸菌P-2,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评估P-2的抗生素敏感性以及不同条件下无细胞上清液(cell-free supernatant,CFS)对致腐真菌抑制效果。最后以P-2的CFS作为保鲜剂对蓝靛果进行保鲜实验。【结果】在分离并纯化出的22株乳酸菌中,P-2菌株展现出最佳的抑菌效果,经鉴定为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乳酸片球菌P-2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与链霉素耐受,对其他抗生素敏感或中性敏感,其CFS在酸性条件下的抑菌活性较强,对蛋白酶敏感。P-2 CFS对链格孢霉和小孢根霉的MIC分别为12.8 mg/mL、25.6 mg/mL。与对照组相比,乳酸片球菌P-2的CFS可以降低蓝靛果的失重率和腐烂率,减缓蓝靛果在贮藏期间硬度、总酚、类黄酮以及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同时可以使蓝靛果的货架期至少延长7 d。【结论】乳酸片球菌P-2的CFS具有抑制蓝靛果致腐真菌的作用,可作为一种绿色保鲜剂应用于浆果的采后保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蓝靛果 致腐真菌 抗真菌活性 链格孢霉菌 小孢根霉菌 筛选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植密度对湖南主栽油茶品种幼林生长及油脂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兴慧 胡英杰 +3 位作者 吴俊涛 陆佳 袁德义 邹锋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1-281,共11页
【目的】为油茶轻简化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南主栽品种‘华金’‘华硕’‘华鑫’油茶的幼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栽植密度,分别为4.0 m×2.5 m、4.0 m×2.5 m×2.5 m(宽窄行)、3.0 m×3.0 m,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对... 【目的】为油茶轻简化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南主栽品种‘华金’‘华硕’‘华鑫’油茶的幼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栽植密度,分别为4.0 m×2.5 m、4.0 m×2.5 m×2.5 m(宽窄行)、3.0 m×3.0 m,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对这些品种的生长状况、光合相关指标以及果实经济性状进行调查测定,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3种栽植密度下油茶生长特性的差异不显著,相较于‘华金’和‘华鑫’,‘华硕’的长势更优。3种栽植密度下油茶净光合速率的差异不显著,而蒸腾速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3.0 m×3.0 m密度处理下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华金’‘华硕’‘华鑫’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在4.0 m×2.5 m密度处理下最高,分别为2.35、2.39、2.05 mg/g。3种栽植密度下油茶种仁含油率的差异均不显著,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表型性状与含油率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植密度下油茶的综合排名由优至劣依次为‘华硕’(3.0 m×3.0 m)、‘华鑫’(3.0 m×3.0 m)、‘华硕’(4.0 m×2.5 m×2.5 m)、‘华硕’(4.0 m×2.5 m)、‘华鑫’(4.0 m×2.5 m)、‘华鑫’(4.0 m×2.5 m×2.5 m)、‘华金’(4.0 m×2.5 m)、‘华金’(4.0 m×2.5 m×2.5 m)、‘华金’(3.0 m×3.0 m)。【结论】‘华金’‘华硕’‘华鑫’幼林期的适宜栽培密度分别为4.0 m×2.5 m、3.0 m×3.0 m、3.0 m×3.0 m。在油茶的生产栽培中,应根据品种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以确保植株生长良好且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栽植密度 生长 光合作用 经济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碳二烯酸酯特异性脂肪酶菌株筛选鉴定及优化的研究
8
作者 刘田伟 吴伟 +8 位作者 李昌珠 刘汝宽 李培旺 陈景震 肖静晶 晁燕 谭华元 陈韵竹 易有金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118,共10页
为得到功能油脂的特异性产脂肪酶菌株,以油茶籽油为唯一碳源,应用罗丹明B培养基从发酵油茶饼粕中得到产脂肪酶菌株,采用p-NPP为底物测定酶活,筛选出1株高产酶菌株CoB10,经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确定该菌株为链霉菌(St... 为得到功能油脂的特异性产脂肪酶菌株,以油茶籽油为唯一碳源,应用罗丹明B培养基从发酵油茶饼粕中得到产脂肪酶菌株,采用p-NPP为底物测定酶活,筛选出1株高产酶菌株CoB10,经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确定该菌株为链霉菌(Streptomyces)。CoB10具备水解油茶籽油中甘油三酯的能力,经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CoB10组油茶籽油中甘油三酯含量明显下降,由439.16μg/mg降低到329.76μg/mg,CoB10可特异水解十八碳二烯酸酯。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法对菌株产脂肪酶活力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7.4℃、接种质量分数2.1%、油茶籽油质量分数1.5%、初始pH 6.9,此条件下菌株产脂肪酶活力为0.460 U/mL,是优化前(0.295 U/mL)的1.5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十八碳二烯酸 响应面优化 发酵条件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屑低碳储藏与成型行为的协同调控机制
9
作者 肖亚琴 谭梦娇 +3 位作者 李辉 杨海平 李昌珠 雷廷宙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6-644,共9页
探究通风状况和添加剂对木屑30 d储藏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成型行为和成型燃料品质的影响,以期揭示木屑储藏中温室气体减控与成型行为的协同调控机制。结果表明:通风状况(含氧量)和添加剂对木屑储藏中CO_(2)累积排放量影响显著,有氧组木... 探究通风状况和添加剂对木屑30 d储藏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成型行为和成型燃料品质的影响,以期揭示木屑储藏中温室气体减控与成型行为的协同调控机制。结果表明:通风状况(含氧量)和添加剂对木屑储藏中CO_(2)累积排放量影响显著,有氧组木屑CO_(2)排放高峰出现在储藏前7 d,而缺氧组在整个周期内数次出现排放高峰。缺氧组30 d的CO_(2)累积排放量为106060.80 mg/kg,是有氧组的3.30倍。使用Ca(OH)_(2)、MgCl_(2)和混合添加剂后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下降17.07%、38.32%、17.73%;同时,添加剂能影响木屑的成型行为,但添加MgCl_(2)不利于成型。因此,改善通风状况和使用Ca(OH)_(2)添加能协同实现储藏中温室气体减控和改善成型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储藏 添加剂 温室气体 成型燃料 燃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苍子全基因组SSR特征及其SSR-PCR反应体系优化
10
作者 王轶钥 蒋丽娟 +7 位作者 唐扬 李培旺 陈景震 陈韵竹 刘强 郁培义 周宵 杨艳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0-730,共11页
[目的]分析山苍子全基因组数据,开发SSR分子标记并优化SSR-PCR反应体系,为研究山苍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构建核心种质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山苍子全基因组序列,利用MISA(1.0)挖掘SSR位点,对其进行特征分析;对... [目的]分析山苍子全基因组数据,开发SSR分子标记并优化SSR-PCR反应体系,为研究山苍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构建核心种质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山苍子全基因组序列,利用MISA(1.0)挖掘SSR位点,对其进行特征分析;对山苍子全基因组不同重复类型的SSR数量进行相关分析;并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山苍子SSR-PCR反应体系。[结果]山苍子全基因组中共检测到303202个SSR,平均长度为25.95 bp。山苍子基因组全长1.3 Gb,1号染色体最长,12号染色体最短,分别为161.20、55.35 Mb。染色体上完全型核苷酸SSR共259695个,以单核苷酸丰富度最高,六核苷酸最低,其中SSR≤20 bp共202278个(77.89%),各染色体上SSR位点的频度密度为172~231个/Mb。山苍子12对染色体中2号染色体上分布的SSR数量最多,为36366个(14.00%),12号染色体SSR数量最少,共有9499个(3.66%)。完全型核苷酸不同重复类型和不同重复基序类型分别有4471和2091种,单核苷酸~六核苷酸分别有262、459、494、543、1011、1702种不同重复类型,分别有4、12、60、219、586、1210种不同重复基序类型,其优势重复单元依次为T、AT、AAT、AAAT、TTGGT、TGTATT,具明显的A/T碱基偏好性。不同SSR类型重复频次范围在4~240,分布在4~10的SSR位点数最多,共计134725个(51.88%),不同染色体中重复基序频次主要集中在4~20。对山苍子全基因组不同重复类型的SSR数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不同重复类型SSR位点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单核苷酸与二核苷酸的相关系数最大(0.997)。正交试验下5号条带清晰明亮,为最佳条带。[结论]山苍子基因组SSR数量及类型较为丰富,且具有明显的A/T碱基偏好性。山苍子SSR-PCR反应体系优化的最佳组合:DNA模板浓度50 ng/μL、引物量1.5μL、退火温度60℃、进行28次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苍子 柠檬醛 SSR分子标记 核心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化木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处理造纸废水的特性
11
作者 郭佳琪 刘雪 +4 位作者 王睿文 李伟 罗沙 李淑君 杨晨辉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12,共9页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一种利用电活性微生物将有机物转化为电能的绿色、可持续生物电化学系统。然而,传统MFC阳极材料造价较高,MFC输出功率低等问题限制了MFC的应用和发展。以椴木为原料,通过一步炭化法制备出高性能炭化木(CW)阳极材料...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一种利用电活性微生物将有机物转化为电能的绿色、可持续生物电化学系统。然而,传统MFC阳极材料造价较高,MFC输出功率低等问题限制了MFC的应用和发展。以椴木为原料,通过一步炭化法制备出高性能炭化木(CW)阳极材料,旨在降低MFC的内阻,提升输出功率来优化其整体电化学性能,并探究了MFC在造纸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此外,还分析了炭化木阳极的微观形貌和结构特征对MF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与传统商业碳布(CC)阳极相比,CW阳极继承了原木丰富的孔隙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在外接1000Ω负载条件下,CW阳极MFC的峰值输出电压为350 mV,是传统CC阳极MFC输出电压(70 mV)的5倍。此外,其输出功率最高可达169 mW/m^(2),约为CC最大输出功率(8.70 mW/m^(2))的19.43倍。在处理造纸废水时,CW阳极MFC的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达到了62%,而以CC为阳极时,其COD去除率仅为45%。CW阳极MFC的库伦效率为6.23%,是CC阳极MFC库伦效率(2.24%)的2.78倍,表明CW阳极MFC能够更有效地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绿色生物电能。采用椴木制备的炭化木阳极成本低,具备出色的电化学性能,并在处理造纸废水领域展现出优异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化木阳极 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产电 造纸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Fe系列催化剂用于硬脂酸制备脂肪醇的性能研究
12
作者 郭效博 张爱华 +3 位作者 刘朋 肖志红 徐俊明 蒋剑春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78,共7页
以Ni、Fe金属为活性组分,γ-Al_(2)O_(3)、SBA-15和HZSM-5作载体,制备了不同的Ni-Fe催化剂,探讨了其对催化硬脂酸转化为脂肪醇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了反应温度、初始H_(2)压力、反应时间等工艺条件,发现Ni-Fe/HZSM-5不是制备脂肪醇的理想... 以Ni、Fe金属为活性组分,γ-Al_(2)O_(3)、SBA-15和HZSM-5作载体,制备了不同的Ni-Fe催化剂,探讨了其对催化硬脂酸转化为脂肪醇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了反应温度、初始H_(2)压力、反应时间等工艺条件,发现Ni-Fe/HZSM-5不是制备脂肪醇的理想催化剂,而Ni-Fe/γ-Al_(2)O_(3)和Ni-Fe/SBA-15催化剂分别在200℃、4 MPa初始H_(2)压力、4 h和190℃、3 MPa初始H_(2)压力、3 h条件下表现出较佳的催化性能,此时硬脂酸转化率均为100%,其脂肪醇产物选择性分别为98.8%和99.4%。结合XRD、BET、H_(2)-TPR、NH3-TPD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Ni-Fe/HZSM-5、Ni-Fe/SBA-15催化剂生成了FeNi_(3)合金物种,而Ni-Fe/γ-Al_(2)O_(3)催化剂仅检测到了Fe_(3)O_(4)物种,Ni-Fe/HZSM-5催化剂因较强酸性不利于脂肪醇的生成,而Ni-Fe/γ-Al_(2)O_(3)和Ni-Fe/SBA-15催化剂因较低的酸性,用于硬脂酸加氢脱氧时的主要产物为脂肪醇。其中,Ni-Fe/SBA-15催化剂较高的比表面积(404.81 m^(2)/g)使其在脂肪醇制备的过程中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醇 催化剂载体 加氢脱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溶磷菌促进油茶养分吸收的机制
13
作者 潘忠飞 尹倩 +3 位作者 马容 熊欢 董文统 邹锋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92-302,共11页
【目的】探究外源接种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与泛菌(Pantoea sp.)等溶磷菌株对田间油茶根际环境与养分吸收的影响,为红壤地区油茶菌肥的研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年生大田栽植的‘长林40号’油茶为试验材料,设单接伯... 【目的】探究外源接种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与泛菌(Pantoea sp.)等溶磷菌株对田间油茶根际环境与养分吸收的影响,为红壤地区油茶菌肥的研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年生大田栽植的‘长林40号’油茶为试验材料,设单接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 HS5、单接泛菌(Pantoea sp.) CL37、混接Burkholderia sp. HS5+Pantoea sp. CL37、添加等量无菌水对照(CK) 4个处理。通过测定油茶叶片养分、土壤理化性质、生物有效性磷组分、磷酸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等指标,并对测定指标进行冗余分析和Mantel分析。【结果】与CK处理相比,外源接种溶磷菌显著提高了油茶养分吸收。HS5+CL37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AP)、磷素活化系数(PAC)、N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LP),增幅分别为129.11%、227.30%、54.53%和8.82%。外源接种溶磷菌显著增加了氯化钙磷(CaCl2-P)、柠檬酸磷(Citrate-P)和酶磷(Enzyme-P),但降低了盐酸磷(HCl-P)的含量,且HS5+CL37处理对Citrate-P和Enzyme-P提升最显著。外源接种溶磷菌对油茶根际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部分优势门和属类的丰度。Mantel分析表明,Methylomirabilota与uncultured_Acidobacteria_bacterium显著正向影响油茶对氮磷的吸收。【结论】外源接种溶磷菌通过调节油茶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及增强土壤磷酸酶活性促进土壤磷素活化,从而提高磷素有效性,促进油茶养分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溶磷菌 生物有效性磷组分 土壤磷酸酶活性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诱变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14
作者 寻成峰 沈建才 +3 位作者 何之龙 张英 许彦明 王瑞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4-952,共9页
诱变育种是利用各种因素诱发植物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短时间产生更多的遗传多样性,再通过测定、筛选和评估获得理想突变体,从中选育新品种的方法。油茶(Oil-tea Camellia)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为了快速获得油茶优异种质材料,诱... 诱变育种是利用各种因素诱发植物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短时间产生更多的遗传多样性,再通过测定、筛选和评估获得理想突变体,从中选育新品种的方法。油茶(Oil-tea Camellia)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为了快速获得油茶优异种质材料,诱变育种技术已至少被应用于15个油茶品系的育种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综述了木本植物诱变育种技术概况和油茶诱变育种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诱变育种机理和诱变影响因素,并从诱变材料的高通量筛选技术、结合油茶树种特性的育种技术改进和诱变性状的机理探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展望,总结并说明了诱变育种是油茶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诱变育种 木本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油茶砧木根系形态结构特征研究
15
作者 陈柱波 许彦明 +4 位作者 陈永忠 王瑞 唐炜 王娜 张震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50-56,共7页
通过分析不同油茶砧木品种根系形态结构特征,为油茶砧木筛选和优化嫁接组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选择了7个油茶砧木品种(‘XL82’‘GY12’‘GY13’‘GY14’‘EX4’‘8F-1’‘YX’),以油茶‘XL210’为接穗,测定不同砧穗组合油茶苗木的根总... 通过分析不同油茶砧木品种根系形态结构特征,为油茶砧木筛选和优化嫁接组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选择了7个油茶砧木品种(‘XL82’‘GY12’‘GY13’‘GY14’‘EX4’‘8F-1’‘YX’),以油茶‘XL210’为接穗,测定不同砧穗组合油茶苗木的根总长度、根表面积等9个根系性状指标,并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对砧木根系形态指标进行分析和综合评分。结果表明:不同砧穗组合油茶苗木的根系形态指标存在差异。‘EX4’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连接数、节点数、根尖数和分叉数最大,分别为492.97 cm、117.17 cm 2、7.11 cm 3、1589.30个、1716.30个、985.00个、730.33个;‘8F-1’的分形维数最大,为1.55;‘XL82’的平均直径最大,为0.84 cm。细根(d≤2.00 mm)在总根系长度和根表面积中占比较高,‘GY12’在d≤2.00 mm径级根系长度和表面积中占比最高,‘8F-1’在d>5.00 mm径级根系长度、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中占比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多个根系形态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主成分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5.619%,‘EX4’综合得分最高。聚类分析将7个油茶砧木品种分为3类,‘EX4’根系形态指标值最高,‘GY12’‘8F-1’‘GY14’和‘YX’根系形态指标值中等,‘XL82’和‘GY13’形态指标值最低。聚类分析分类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一致。‘EX4’砧木在根系形态结构特征方面表现优良,可作为油茶‘XL210’的优良砧木品种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砧木 根系形态结构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曲霉C112脂肪酶基因的克隆及异源表达优化
16
作者 徐鹏钧 曾柏全 +5 位作者 肖志红 李美群 张轩 李培旺 赵茜彤 颜丽安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81,共9页
旨在为脂肪酶的改性及其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基于黑曲霉C112菌株通过PCR扩增得到脂肪酶基因,对该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毕赤酵母GS115重组菌,对该重组菌诱导产生的脂肪酶进行了纯化,分析了该脂肪酶的酶学性... 旨在为脂肪酶的改性及其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基于黑曲霉C112菌株通过PCR扩增得到脂肪酶基因,对该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毕赤酵母GS115重组菌,对该重组菌诱导产生的脂肪酶进行了纯化,分析了该脂肪酶的酶学性质,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该重组菌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脂肪酶基因片段长度为894 bp,理论分子质量为31.79 kDa,其氨基酸序列中存在一个新的五肽基序RHSLG;该脂肪酶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40℃和4,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重组菌最佳产酶条件为YNB添加量10.50 mL(100 mL BMMY培养基中)、接种量4.3%、每隔24 h添加1%甲醇、培养时间2.8 d,优化条件下所得重组脂肪酶活性达到78.92 U/mL,是优化前的1.79倍。综上,经克隆、异源表达优化的重组脂肪酶稳定性强、酶活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C112 脂肪酶 毕赤酵母 生物信息学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仁蛋白-刺槐豆胶共价复合物结构表征及其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研究
17
作者 姜来 王佳蓉 +3 位作者 王雪梅 王文琪 杨裕华 赵玉红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104,共17页
为探究刺槐豆胶(locust bean gum,LBG)共价修饰对松仁蛋白(pine kernel protein,PKP)理化性质、结构特性和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共价复合物与物理混合物的结构差异,并通过测定粒径、Zeta-电位和表面疏... 为探究刺槐豆胶(locust bean gum,LBG)共价修饰对松仁蛋白(pine kernel protein,PKP)理化性质、结构特性和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共价复合物与物理混合物的结构差异,并通过测定粒径、Zeta-电位和表面疏水性等指标,揭示不同质量比的PKP与LBG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以PKP-LBG共价复合物为乳化剂制备Pickering乳液,探讨油相体积分数对乳液特性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PKP和LBG的物理混合物相比,共价复合物的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降低,最大荧光发射波长红移,表明共价结合使蛋白结构展开、空间构象松散。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结果显示,共价复合物(特别是PKP和LBG质量比为1.0∶0.5的共价复合物M-P-L-0.5)平均粒径减小,表面电荷较高,可抵抗蛋白聚集。共价复合物的表面疏水性和游离巯基含量显著高于物理混合物(P<0.05),证明加热改变了蛋白三级结构,使疏水基团暴露,这与其溶解度和乳化性提升(M-P-L-0.5分别较PKP提高0.41倍和2.47倍)显著相关(P<0.05)。以共价复合物为乳化剂制备Pickering乳液,乳液平均粒径与油相体积分数呈正相关。微观结构观察结果表明,M-P-L-0.5能吸附在油滴表面而形成界面层稳定乳液。油相体积分数为60%的M-P-L-0.5稳定乳液的液滴大、间隙小,乳液稳定性显著高于其他乳液(P<0.05),且该乳液具备良好的储存、酸碱、离心、盐离子和温度稳定性。研究旨在阐明LBG共价修饰改善PKP功能特性的机理,为制备高稳定性Pickering乳液,提升松仁粕附加值及拓展PKP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仁蛋白 刺槐豆胶 共价复合物 Pickering乳液 乳液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年限油茶转录组测序和抗衰老基因分析
18
作者 彭映赫 许彦明 +6 位作者 游志培 张誉宝 何之龙 王瑞 张英 陈永忠 张震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为了挖掘油茶抗衰老相关基因,本研究对T1(高龄组,树龄超过100 a)、T2(中龄组,树龄约30 a)、T3(幼龄组,树龄6 a)等3种不同生长年限油茶的叶片开展了转录组测序和差异基因分析。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70436条Unigenes,长度主要集中在... 为了挖掘油茶抗衰老相关基因,本研究对T1(高龄组,树龄超过100 a)、T2(中龄组,树龄约30 a)、T3(幼龄组,树龄6 a)等3种不同生长年限油茶的叶片开展了转录组测序和差异基因分析。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70436条Unigenes,长度主要集中在200~500 bp,平均长度575 bp,N50长度811 bp,N90长度249 bp,GC含量45.62%。T1与T2之间有517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2646个基因表达上调,2526个基因表达下调。T1与T3之间有4933个DEGs,其中,2583个基因表达上调,2350个基因表达下调。T2与T3之间有2079个DEGs,其中,916个基因表达上调,1163个基因表达下调。GO富集显示DEGs主要集中在催化活性、酶活性和代谢过程,KEGG富集显示DEGs主要集中在苯丙烷生物合成、光合作用、类黄酮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天然色素蛋白等代谢通路。挖掘到CESA、POD、PAL、PetF、PsbW、PetH、LHCA、LHCB、FLS、ANR、CHS、LAR、DFR等多个可能涉及油茶抗衰老的功能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生长年限 转录组测序 抗衰老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栎壳提取物保鲜剂制备及其在鲜猪肉保鲜中的应用
19
作者 王泽童 周才雪 +2 位作者 殷丽 李德海 孙常雁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379-390,共12页
为了探究蒙古栎壳提取物(Quercus mongolica shell extract,QMSE)的抑菌能力和在鲜猪肉保鲜中的应用效果,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乙醇(20%、40%、60%)溶液制备的QMSE抑菌能力与活性成分的相关性,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保鲜剂中各成分添加量,并分... 为了探究蒙古栎壳提取物(Quercus mongolica shell extract,QMSE)的抑菌能力和在鲜猪肉保鲜中的应用效果,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乙醇(20%、40%、60%)溶液制备的QMSE抑菌能力与活性成分的相关性,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保鲜剂中各成分添加量,并分析保鲜剂对4℃条件下贮藏8 d的鲜猪肉保鲜效果。结果表明,40%乙醇制备的QMSE抑菌效果最好,对大肠杆菌抑菌能力最强,其抑菌直径为(11.58±0.75)mm;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为(10.53±0.71)mm和(8.75±0.07)mm。相关性分析表明多酚类物质起主要抑菌作用。QMSE保鲜剂最佳配方为:QMSE 6.0%、海藻酸钠3.0%、辛烯基琥珀酸酐改性大米淀粉酯(Octenyl succinic anhydride modified rice starch ester,OSA-RSE)2.0%、甘油4.0%、聚乙二醇0.3%、蒸馏水84.7%。在此条件下制备的QMSE保鲜剂对3种指示菌抑菌圈直径分别为大肠杆菌(11.99±0.03)mm,沙门氏菌(7.99±0.05)mm,金黄色葡萄球菌(10.70±0.05)mm,成膜后拉伸强度为(3.61±0.05)MPa,断裂伸长率为(34.87±0.30)%,水蒸气透过量为(99.14±0.20)g/(m2·24 h)。贮藏实验结果表明,QMSE保鲜剂显著抑制了贮藏期间鲜猪肉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值、菌落总数、pH的上升和感官评分的下降(P<0.05)。研究结果为QMSE作为天然抑菌剂在食品原料及制品保藏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壳提取物 抑菌 多酚 涂膜保鲜剂 鲜猪肉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