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栗木锡多金属矿田锡石特征对岩浆-热液成矿过程的制约
1
作者 韩文博 冯梦 +6 位作者 方贵聪 秦亚 冯佐海 康志强 招传 高冰冰 陈英男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92,共16页
栗木锡多金属矿田是南岭W-Sn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主要由老虎头、水溪庙、金竹源等大-中型Sn多金属矿床组成,以花岗岩型Sn-Nb-Ta矿床和(长石)石英脉型W-Sn矿床为主。然而,区内岩浆-热液成矿过程中Sn元素的迁移、富集和沉淀规律尚不... 栗木锡多金属矿田是南岭W-Sn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主要由老虎头、水溪庙、金竹源等大-中型Sn多金属矿床组成,以花岗岩型Sn-Nb-Ta矿床和(长石)石英脉型W-Sn矿床为主。然而,区内岩浆-热液成矿过程中Sn元素的迁移、富集和沉淀规律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对栗木矿田内花岗岩和(长石)石英脉中的锡石开展了阴极发光(CL)显微结构和原位主量、微量元素分析,探讨不同成因类型锡石结晶过程的控制因素,以期精细刻画Sn矿化的成矿过程。根据锡石的产出位置、共生矿物和结构构造特征,可将发育在花岗岩和(长石)石英脉中的锡石分为岩浆型锡石和热液型锡石。CL图像显示岩浆型锡石亮度较暗,矿物无明显振荡环带构造,热液型锡石亮度较大且变化杂乱,普遍可见明显的韵律振荡构造。栗木矿区内不同成因类型锡石结构特征上的差异和CL图像颜色的变化主要与锡石的结晶环境以及Ti、Fe和Nb含量有关。LA-ICP-MS原位分析结果显示,从岩浆阶段到热液阶段,锡石中Nb、Ta、Zr、Hf元素的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不同成因的锡石相同微量元素间的含量变化与元素的分配系数、成矿温度的变化、成矿流体中的挥发分以及其他矿物的分离结晶密切相关。不同成因锡石的W-Fe和U-Hf的相关关系表明,在栗木矿区中,从岩浆型到热液型锡石,成矿环境逐渐从氧化向还原环境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锡铌钽矿床 锡石 LA-ICP-MS 原位分析 栗木矿田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东北鹰扬关地区丹洲期变质基底的构造属性:来自下龙组含磷岩系的年代学证据
2
作者 吴杰 冯佐海 +6 位作者 秦亚 苟小芳 黄南锐 黄永高 刘奕志 范天一 王葆华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76,I0001-I0006,共20页
为明确桂东北鹰扬关地区丹洲期变质基底的构造属性,本研究对鹰扬关地区下龙组连续可追溯的含磷岩系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件年代学样品(YY2301和YY2303)呈现出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U-Pb年龄集... 为明确桂东北鹰扬关地区丹洲期变质基底的构造属性,本研究对鹰扬关地区下龙组连续可追溯的含磷岩系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件年代学样品(YY2301和YY2303)呈现出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U-Pb年龄集中分布于0.72~0.90 Ga,表明鹰扬关地区下龙组的主体部分是新元古代扬子陆块东南缘构造-岩浆-热事件的产物。同时,两件样品的ε_(Hf)(t)值分别为-16.30~9.79和-16.29~13.65,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分别为1.11~3.27 Ga和0.82~3.38 Ga,表明鹰扬关地区下龙组的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中-古元古代和新太古代古老地壳物质的再循环,部分来自新生地壳物质。两件年代学样品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较为一致,共同限定了鹰扬关地区下龙组的沉积上限为~0.72 Ga。此外,下龙组含磷岩系连续且可追溯,指示鹰扬关地区丹洲期变质基底为整体有序沉积,其年代学特征与桂北地区丹洲群具有可比性。结合已有区域研究资料表明,桂东北鹰扬关地区的丹洲期变质基底并非混杂成因形成,而是形成于超大陆裂解背景下的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属性 含磷岩系 碎屑锆石 下龙组 鹰扬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鱼卡榴辉岩变质p-T轨迹与石榴石成分环带扩散动力学研究
3
作者 胡中天 胡荣国 +5 位作者 王葆华 杨云轩 白秀娟 吴杰 刘希军 邱华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1-883,I0014-I0017,共27页
为探讨柴北缘造山带鱼卡地体超高压变质岩的p-T轨迹及其早期折返阶段的变质速率,本文基于对该地体中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及Perple_X相平衡模拟研究,首次利用基于Matlab软件平台开发的矿物元素扩散计算软件(DIFFUSUP)对... 为探讨柴北缘造山带鱼卡地体超高压变质岩的p-T轨迹及其早期折返阶段的变质速率,本文基于对该地体中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及Perple_X相平衡模拟研究,首次利用基于Matlab软件平台开发的矿物元素扩散计算软件(DIFFUSUP)对石榴石进行了多组分扩散模拟研究。该榴辉岩的典型矿物组合包括石榴石、绿辉石、角闪石、多硅白云母、金红石-榍石和石英。岩相学观察与扫描电镜面扫描结果表明,石榴石和多硅白云母均表现出明显的成分环带特征。根据矿物成分环带及其产出特征,共识别出5期主要矿物组合:Grt_(C)+Omp_(1-1)+Amp_(1-1)+Rt/Ttn+Qz(M_(1))、GrtM+Omp_(1-2)+Amp_(1-2)+Ph_(1)+Rt/Ttn+Qz(M_(2))、Grt_(IR)+Omp2+Ph_(2-1)+Rt+Qz/Coe(M_(3))、Grt_(OR)+Omp_(3)+Ph_(2-2)+Rt+Qz(M_(4))、Cpx_(1/2)+Pl_(1/2)±Amp_(2/3)±Qz(M_(5))。相平衡模拟结果显示,鱼卡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经历一个多期俯冲-折返循环的p-T演化过程,其对应的变质条件分别为~575℃/2.46~2.54 GPa(M_(1))、~585℃/2.30~2.34 GPa(M_(2))、~600℃/~2.86 GPa(M_(3))、~615℃/2.51~2.55 GPa(M_(4))和~580℃/~1.20 GPa(M_(5))。石榴石多组分扩散模拟结果表明,从M_(3)(~92 km)至M_(4)(~81 km)阶段的折返持续时间为~3 Ma,对应的抬升速率为~4 km/Ma。笔者认为,第一期抬升是榴辉岩在“俯冲隧道”内由隧道环流携带向上运动的结果,而第二期抬升则是在板片后撤或拖拽陆壳俯冲的洋壳断离后,深俯冲物质在浮力和隧道环流共同作用下快速折返的结果。本研究证实,鱼卡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符合“俯冲隧道”折返模型的诸多特征,该模型是解释该地区高压-超高压岩石俯冲-折返的理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相平衡模拟 石榴石扩散模拟 俯冲隧道 鱼卡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西晚二叠世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4
作者 欧阳杰婷 周云 +3 位作者 刘希军 李政林 解宇航 蔡永丰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228,共17页
为了探讨海南岛西部晚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对琼西出露的花岗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来自琼西的两个代表性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55.4±1.7 Ma和255.4&#... 为了探讨海南岛西部晚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对琼西出露的花岗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来自琼西的两个代表性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55.4±1.7 Ma和255.4±1.2 Ma,为晚二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上述晚二叠世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及弱过铝质特征;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整体表现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的形成主要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同时也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并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综合分析认为海南岛西部晚二叠世花岗岩的形成与东古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Ⅰ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东古特提斯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东北越城岭大源-小源地区伟晶岩磷灰石矿物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潜力
5
作者 招传 付伟 +3 位作者 刘希军 寇东平 许成 冯梦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8-262,共15页
桂东北越城岭地区发育2000多条伟晶岩脉,是开展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找矿勘查的重要目标区,然而有关区内伟晶岩的成岩演化机制及成矿潜力仍不清楚。基于磷灰石矿物成分记录了岩浆源区性质、岩浆演化和热液流体活动等地质作用重要信息,本文... 桂东北越城岭地区发育2000多条伟晶岩脉,是开展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找矿勘查的重要目标区,然而有关区内伟晶岩的成岩演化机制及成矿潜力仍不清楚。基于磷灰石矿物成分记录了岩浆源区性质、岩浆演化和热液流体活动等地质作用重要信息,本文选取桂东北越城岭大源–小源地区伟晶岩中的磷灰石为研究对象,通过磷灰石微区原位分析探讨伟晶岩的岩浆演化过程及其稀有金属成矿潜力。EPMA分析显示,磷灰石F含量(3.22%~6.43%)高、Cl(低于检测线)、FeO(<0.34%)、MnO(<0.32%)、SiO_(2)含量(<0.97%)低,表明其为岩浆成因的氟磷灰石。LA-ICP-MS分析显示,随着Eu/Eu^(*)值增高,Ce/Ce^(*)值未有明显变化,表明磷灰石形成于还原环境。磷灰石的(La/Yb)N、(Sm/Yb)N值和Sr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具有较低的Sr含量和强烈的Eu负异常,说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长石→磷灰石→褐帘石和独居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磷灰石的Ce/Pb和Th/U值呈负相关关系,Nb/Ta(0~21.2)和Zr/Hf值(0~37.1)较低,且在磷灰石边缘发育次生的稀土矿物(如褐帘石和独居石等),表明岩浆演化后期遭受了热液流体交代作用,促使磷灰石溶解–再沉淀形成新的含稀土矿物。研究表明,在伟晶岩形成过程中经历了高度的结晶分异作用,后期又遭受了热液叠加活动,结合野外勘查,表明研究区伟晶岩具有一定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然而,磷灰石形成于还原环境,又呈现弱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判别伟晶岩成富矿的这两指标似乎不太乐观,其成矿潜力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晶岩 磷灰石 稀有金属 越城岭 成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MC-ICP-MS微区原位Pb同位素的分析精度研究:以两种类型检测器为例
6
作者 余红霞 张银慧 +2 位作者 刘希军 吴玲玲 洪路兵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5,共12页
根据样品的Pb含量,本研究建立了法拉第杯-离子计数器(FC-IC)和全法拉第杯(FC)两种杯结构模式微区原位分析Pb同位素比值的方法。因^(206)Pb、^(207)Pb和^(208)Pb在两种模式中均采用FC检测器分析,两种模式下^(20y)Pb/^(206)Pb(y=7、8)值... 根据样品的Pb含量,本研究建立了法拉第杯-离子计数器(FC-IC)和全法拉第杯(FC)两种杯结构模式微区原位分析Pb同位素比值的方法。因^(206)Pb、^(207)Pb和^(208)Pb在两种模式中均采用FC检测器分析,两种模式下^(20y)Pb/^(206)Pb(y=7、8)值的相对标准误差(2RSE)一致,仅与信号强度有关。同等信号强度下(IC线性范围内),^(20x)Pb/^(204)Pb(x=6、7、8)值的2RSE在FC-IC杯结构模式优于FC杯结构模式,且两种模式下^(20x)Pb/^(204)Pb值的2RSE差异随^(208)Pb信号强度的增加而减少,最终均趋于约0.06%。FC-IC杯结构模式分析在^(208)Pb信号强度为0.10~0.25 V时,或FC杯结构模式分析在^(208)Pb信号强度>0.50 V时,均可获得较好的Pb同位素比值的精度和准确度。对于Pb含量较高(>40μg/g)或者尺寸较大的样品,优先采用激光大束斑结合FC杯结构模式可获得高精度的Pb同位素比值;对于Pb含量较低(≈10μg/g)或者尺寸有限的样品,FC-IC杯结构模式获得的Pb同位素精度优于FC杯结构模式。利用建立的微区原位Pb同位素分析方法,本研究分析了不同Pb含量标样的Pb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在误差范围内均与参考值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MC-ICP-MS PB含量 原位Pb同位素分析 地质标准样品 法拉第型检测器-离子计数型检测器(FC-IC) 法拉第型检测器(F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南天山洋大陆弧岩浆作用:乌瓦门早泥盆世火山岩地球化学及Lu-Hf同位素特征
7
作者 田昊 刘希军 +4 位作者 刘潇 刘鹏德 宋宇嘉 肖尧 张治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7-453,I0024,I0025,共19页
中天山地块位于天山造山带中部,广泛发育泥盆纪火山岩,记录了南天山洋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次研究对新疆中天山乌瓦门泥盆纪火山岩中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安山岩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研究,以约束新疆天山造山带... 中天山地块位于天山造山带中部,广泛发育泥盆纪火山岩,记录了南天山洋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次研究对新疆中天山乌瓦门泥盆纪火山岩中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安山岩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研究,以约束新疆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玄武岩的^(206)Pb/^(238)U年龄为398±3 Ma,为早泥盆世。火山岩SiO_(2)平均含量为53.38%、Al_(2)O_(3)平均含量为16.80%,K_(2)O平均含量为1.19%,Na_(2)O平均含量为3.60%,为钙碱性岩,具有类似岛弧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如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重稀土元素(HREE)较富集,HREE分配模式平坦,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Th和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和Ti。乌瓦门玄武岩中锆石的ε_(Hf)(t)值为−13.0~−10.6,表明其源区相对富集,具有壳源特征,可能是由于俯冲流体交代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而产生。综合分析表明,乌瓦门火山岩可能形成于南天山洋俯冲至中天山地块之下的大陆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中天山 乌瓦门 地球化学 锆石Lu-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晚白垩世煌斑岩岩浆活动:深俯冲流体循环的产物
8
作者 杨娇 温淑女 +4 位作者 王选策 庞崇进 何平 齐重向 梁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4-738,I0027,共16页
煌斑岩对于理解地球系统深部流体循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在海南儋州大王岭地区发现的煌斑岩脉为重点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揭示煌斑岩脉的岩石成因,从而构建煌斑岩岩浆活动与深部流体循环的有机联系... 煌斑岩对于理解地球系统深部流体循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在海南儋州大王岭地区发现的煌斑岩脉为重点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揭示煌斑岩脉的岩石成因,从而构建煌斑岩岩浆活动与深部流体循环的有机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煌斑岩脉形成于92.2±2.1 Ma,为晚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样品具有低硅(SiO_(2)=45.79%~53.63%)、高镁(MgO=6.24%~19.79%)、高钾(K_(2)O/Na_(2)O=0.71~25.1)的特征,富集流体活动性元素(Rb、Ba、Th等)、亏损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_(N)=22.2~30.5),表明其来源于受流体交代富集的源区。样品具有高(^(87)Sr/^(86)Sr)_(i)(0.70947~0.71042)、低ε_(Nd)(t)(–5.43~–4.25)特征,指示其起源于EMⅡ型地幔源区,为富水含金云母‒角闪石石榴子石相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母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单斜辉石和金云母的分离结晶作用。煌斑岩与同期基性岩具有典型的板内基性岩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资料,推测海南岛晚白垩世煌斑岩形成于陆内伸展拉张构造背景,为遭受深俯冲板片析出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因此,海南岛晚白垩世煌斑岩能够有效示踪陆内伸展拉张背景下岩石圈地幔与深俯冲流体循环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晚白垩世 板内基性岩 交代地幔 深部流体循环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活化温度对拜耳法赤泥-水泥基复合砂浆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陈平 周丽波 +5 位作者 胡成 荣北国 张健 梁翔 夏海洋 梁志锋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0-154,共5页
为提高拜耳法赤泥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利用率,通过高温热活化改性了拜耳法赤泥的相组成和溶出碱能力,研究了不同温度热活化改性赤泥的掺入对赤泥-水泥复合砂浆力学强度、矿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经500~800℃热活化处... 为提高拜耳法赤泥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利用率,通过高温热活化改性了拜耳法赤泥的相组成和溶出碱能力,研究了不同温度热活化改性赤泥的掺入对赤泥-水泥复合砂浆力学强度、矿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经500~800℃热活化处理后拜耳法赤泥中的钙霞石、方解石等矿物相分解,有助于促进游离碱Na^(+)的溶出,提高了浸出液pH至11.13~11.59。当掺入20%拜耳法赤泥的掺入量,随着拜耳法赤泥热活化温度的升高,复合砂浆的工作性能有所降低,28 d的抗压强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掺入700℃热活化赤泥的复合砂浆试件的28 d抗压强度最高,可达46.5 MPa,与掺入未经热活化赤泥的复合砂浆相比提高了15.38%。这主要是因为赤泥中硬水铝石经高温热活化分解成了活性更高的无定型氧化铝,而且赤泥中碱性离子含量增加可以更好地激发浆体中活性矿物的水化反应,反应生成更多的AFt和C-S-H凝胶,使试件的微结构更加致密,更有利于后期力学强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活化 拜耳法赤泥 复合砂浆 工作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拜耳法赤泥特性对水泥砂浆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丽波 陈平 +7 位作者 胡成 杨义 向玮衡 刘荣进 刘骥 明阳 梁志锋 夏海洋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134,共5页
为提高拜耳法赤泥的利用率和附加值,对比研究了不同物化特性的赤泥A和赤泥B对拜耳法赤泥-水泥复合砂浆流动度、力学强度及微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赤泥A的最佳掺量为10%,赤泥B的最佳掺量为20%,此时配制的拜耳法赤泥-水泥复合砂... 为提高拜耳法赤泥的利用率和附加值,对比研究了不同物化特性的赤泥A和赤泥B对拜耳法赤泥-水泥复合砂浆流动度、力学强度及微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赤泥A的最佳掺量为10%,赤泥B的最佳掺量为20%,此时配制的拜耳法赤泥-水泥复合砂浆的力学性能可到达P·O 42.5级水泥标准要求。另外,与赤泥A相比,赤泥B的掺入可赋予复合砂浆具有更高的力学性能,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赤泥B的颗粒尺寸较为细小,有助于填充砂浆微孔,提高水泥石密实性,另一方面赤泥B含有更多的Na_(2)O、K_(2)O等游离碱,碱激发作用更为明显,可加快浆体中活性矿物的水化所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耳法赤泥 复合砂浆 工作性能 力学性能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东南岑溪—陆川地区斜长角闪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1
作者 梁任鑫 时毓 +1 位作者 庞超伟 刘希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95,共18页
文章对桂东南岑溪—陆川地区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不早于早古生代(487~428 Ma)。中—新太古代的古老锆石揭示该地区深部可能存在未暴露的太古代结晶基底。全岩... 文章对桂东南岑溪—陆川地区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不早于早古生代(487~428 Ma)。中—新太古代的古老锆石揭示该地区深部可能存在未暴露的太古代结晶基底。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样品相对于原始地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K、Rb、Ba、Sr等和轻稀土元素,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Ti等,类似于岛弧玄武岩(IAB)的特征。研究区斜长角闪岩由古老俯冲交代的地幔楔熔融而成,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碰撞后的岩石圈伸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构造事件 斜长角闪岩 锆石年代学 地球化学 岩石学 桂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化改性蒙脱石纳米材料复配羧甲基纤维素钠对牙膏增稠保湿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许艳旗 邓洁 +4 位作者 王鑫 梁少彬 林英光 李存军 王林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562-566,共5页
牙膏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口腔清洁用品之一,其性能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是常用的牙膏粘合剂,具有良好的分散和溶胀特性,能够形成稳定的胶体,防止牙膏固液分离。然而,CMC成本较高且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环保性较... 牙膏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口腔清洁用品之一,其性能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是常用的牙膏粘合剂,具有良好的分散和溶胀特性,能够形成稳定的胶体,防止牙膏固液分离。然而,CMC成本较高且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环保性较差,因此研究开发安全、稳定、低成本的无机凝胶代替有机凝胶CMC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对膨润土原矿进行提纯和钠化改性,制备了蒙脱石(MMT)纳米材料,并将其与CMC复配用于牙膏增稠保湿。结果表明,MMT与CMC的最佳复配比例能够降低CMC用量40%,并在粘度、稳定性及酸碱度等方面保持良好性能。本研究为MMT纳米材料与CMC的复配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钠化改性 羧甲基纤维素钠 复配 牙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东鹰扬关群变质沉积岩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3
作者 蓝媛春 时毓 +2 位作者 唐源远 周予茜 翁伯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1-558,共18页
文章对桂东鹰扬关群的新元古代浅变质沉积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显示,鹰扬关群变质沉积岩具有中等的成分成熟度和风化淋滤程度,其稀土配分模式与后太古宙澳大利亚页岩(PAAS)变化一致,具中等的E... 文章对桂东鹰扬关群的新元古代浅变质沉积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显示,鹰扬关群变质沉积岩具有中等的成分成熟度和风化淋滤程度,其稀土配分模式与后太古宙澳大利亚页岩(PAAS)变化一致,具中等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部分样品存在U亏损现象且Co、Ni含量较南岭其他地区偏高,指示源区含有较多的中基性组分。变质沉积岩是鹰扬关群构造混杂岩基质的组成部分,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给出了构造混杂岩基质部分的最大沉积年龄(660 M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鹰扬关群构造混杂岩形成于新元古代中后期,此后又遭受了早中生代构造热事件的改造。物源分析结果显示,鹰扬关群新元古代变质沉积岩以长英质物源为主,结合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特征、锆石U-Pb年代学特征、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和相关区域地质资料,推测变质沉积岩中的中基性组分主要来源于区内以及邻近的地体,鹰扬关群与华夏板块具有亲缘性。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推断鹰扬关群新元古代变质沉积岩沉积于造山后伸展的裂谷盆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沉积岩 锆石U-PB年龄 LU-HF同位素 新元古代 桂东鹰扬关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东北晚震旦世‒寒武纪砂岩物源特征:对华南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奕志 庞崇进 +5 位作者 冯佐海 康志强 蓝健宁 朱家明 肖冰清 喻文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61-785,I0001-I0015,共40页
桂东北位于南岭西段,为江山‒绍兴断裂带的南部延伸地带,较好地保存了华南晚震旦世‒寒武纪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本文对桂东北晚震旦世‒寒武纪砂岩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工作,试图揭示其物质来源及地质意义。分析结... 桂东北位于南岭西段,为江山‒绍兴断裂带的南部延伸地带,较好地保存了华南晚震旦世‒寒武纪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本文对桂东北晚震旦世‒寒武纪砂岩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工作,试图揭示其物质来源及地质意义。分析结果表明,永福、贺州两地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和石英杂砂岩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弱Ce负异常,明显Eu负异常的特征,母岩以上地壳长英质岩石和再循环古老沉积物组分为主。地球化学构造判别图显示,研究区在晚震旦世‒寒武纪时可能处于类似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永福地区晚震旦世砂岩中900~780 Ma的碎屑锆石含量丰富并少量出现2.0 Ga的锆石,与扬子陆块具有明显的亲缘性;但贺州地区晚震旦世砂岩以含大量~1.0 Ga碎屑锆石,与华夏陆块具有明显的亲缘性。永福与贺州地区寒武纪砂岩中的碎屑锆石均以~1.0 Ga为主,暗示其物源区在早‒中寒武世前(>520 Ma)由扬子陆块转变为华夏陆块。结合古地理特征,这一物源变化暗示早寒武世开始南华裂谷盆地逐渐变浅和缩小。受加里东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扬子与华夏陆块于早‒中寒武世再次拼合,其西南分界线可能从永福与贺州之间通过。依据碎屑锆石物源分析,我们认为晚震旦世‒寒武纪时期华南位于东冈瓦纳大陆北缘,可能在印度北西缘的外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震旦世‒寒武纪 沉积地球化学 碎屑锆石U-Pb定年 扬子与华夏陆块界线 冈瓦纳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ES和DES的定日镜结构风致响应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卢春玲 陈建通 +1 位作者 陈锦焜 王强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98-306,共9页
定日镜作为典型的风敏感结构,设计中必须考虑其动力特性和风致响应。选用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和分离涡模拟(detached eddy simulation,DES),结合一种新的湍流脉动流场产生方法(discretizing and synthesizing random fl... 定日镜作为典型的风敏感结构,设计中必须考虑其动力特性和风致响应。选用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和分离涡模拟(detached eddy simulation,DES),结合一种新的湍流脉动流场产生方法(discretizing and synthesizing random flow generation,DSRFG)模拟风场的湍流边界条件,计算得到了0°风向角下0°、30°、60°镜面仰角下定日镜的流场分布和风荷载时程数据。建立了定日镜整体结构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定日镜整体结构在不同镜面仰角下的风致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与风洞试验结果对比,LES和DES能较好地预测出顺风向等效风荷载,但LES的结果更接近试验值;随着仰角增大,定日镜下部的共振峰值能量逐渐减小,上部的共振峰值能量逐渐增大;定日镜下部的最不利工况为仰角0°时,风振系数为3.1,中上部的最不利工况发生在仰角为60°时,风振系数分别为2.0、3.4;LES和DES能较好地模拟出流场中的紊流与涡旋,且随着仰角增大,尾流区变得狭长。结合风洞试验,为定日镜以及相似结构的数值模拟以及抗风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镜 大涡模拟(LES) 分离涡模拟(DES) 风荷载 风致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耗能型防落梁装置铝蜂窝缓冲器轴向吸能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邢心魁 林揽日 覃荷瑛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68,共12页
耗能型防落梁装置是由普通拉索式防落梁装置改进而来的,其主要吸能部件为吸能控制管,由扩径管和铝蜂窝缓冲器组成。为了给铝蜂窝缓冲器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建立了铝蜂窝轴向压缩简化模型,对其轴向压缩应力进行了分析、推导... 耗能型防落梁装置是由普通拉索式防落梁装置改进而来的,其主要吸能部件为吸能控制管,由扩径管和铝蜂窝缓冲器组成。为了给铝蜂窝缓冲器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建立了铝蜂窝轴向压缩简化模型,对其轴向压缩应力进行了分析、推导并采用有限元模拟和借鉴相关文献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同时分析了加载速率对铝蜂窝材料吸能特性的影响。此外分析了铝蜂窝芯铝箔厚度和蜂窝边长对其吸能特性的影响,并通过桥梁工程实例来分析和评价铝蜂窝缓冲器在吸能控制管中的吸能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铝蜂窝轴向压缩简化模型精度较高,理论计算值相对于有限元计算值的偏差平均值为4.53%,相对于文献试验值的偏差平均值为6.47%;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铝蜂窝材料的单位体积吸能值、初始峰值应力和屈服平均应力均有所提高;在铝蜂窝芯铝箔厚度或蜂窝边长一定的情况下,两者之比β值越大,铝蜂窝缓冲器吸能性能越好;配置了铝蜂窝缓冲器的吸能控制管,其总吸能值平均增大率为18.56%,最大增大率为29.51%,吸能性能提升最大可达近30%,在消耗地震能量方面将发挥显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落梁装置 铝蜂窝缓冲器 轴向压缩应力 有限元模拟 吸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拉型悬臂梁光纤布喇格光栅位移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邢心魁 刘凡凡 +1 位作者 林揽日 覃荷瑛 《光通信技术》 2021年第12期1-4,共4页
为了实时监测工程结构,根据位移传感原理,设计了一种受拉型悬臂梁光纤布喇格光栅(FBG)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时,传感器两端支点产生相对位移,经弹簧将位移传递至悬臂梁,通过测试悬臂梁应变,实现对位移的测量;通过改变悬臂梁长度和截面尺... 为了实时监测工程结构,根据位移传感原理,设计了一种受拉型悬臂梁光纤布喇格光栅(FBG)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时,传感器两端支点产生相对位移,经弹簧将位移传递至悬臂梁,通过测试悬臂梁应变,实现对位移的测量;通过改变悬臂梁长度和截面尺寸可以实现灵敏度调节;根据工艺限制和理论计算确定悬臂梁尺寸,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悬臂梁端部孔径大小对其应变影响确定孔径值。最后,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受拉型悬臂梁FBG位移传感器灵敏度为101.3 pm/mm,量程可达30 mm,与一般商用FBG位移传感器相比,其灵敏度大大提高,线性拟合度达到了0.9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布喇格光栅 位移传感器 有限元 悬臂梁 受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P在加固系统中预应力损失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8
作者 卢春玲 张哲铭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3-761,共9页
预应力FRP能够主动产生约束应力,增加结构的受力与抗疲劳性能,其中预应力损失是影响预应力FRP加固系统效率的关键因素。对预应力锚具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回顾了FRP在结构加固与试验测试过程中预应力损失的研究现状,发现锚具的变... 预应力FRP能够主动产生约束应力,增加结构的受力与抗疲劳性能,其中预应力损失是影响预应力FRP加固系统效率的关键因素。对预应力锚具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回顾了FRP在结构加固与试验测试过程中预应力损失的研究现状,发现锚具的变形滑移、FRP与加固构件摩擦产生的预应力损失占FRP总损失比例较大,FRP材料自身松弛、外界环境变化、加固构件的变形等产生的预应力损失占FRP总损失比例较小。提出了对FRP加固中预应力损失研究方法和意见,并对今后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工程加固 预应力损失 变形滑移 松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上二叠统合山组富锂黏土岩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1
19
作者 姚双秋 庞崇进 +5 位作者 温淑女 梁航 卢光辉 尹本纯 覃丰 罗桥花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1-962,共12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桂西平果地区上二叠统合山组含铝土矿层上部黏土岩呈现锂矿化现象。Li2O品位可达0.20%~0.53%,局部达到碳酸盐黏土型锂矿矿床工业指标,具有良好的勘查开发潜力。XRD分析结果表明锂绿泥石和蒙脱石是合山组Li超富集黏土岩中... 本文首次报道了桂西平果地区上二叠统合山组含铝土矿层上部黏土岩呈现锂矿化现象。Li2O品位可达0.20%~0.53%,局部达到碳酸盐黏土型锂矿矿床工业指标,具有良好的勘查开发潜力。XRD分析结果表明锂绿泥石和蒙脱石是合山组Li超富集黏土岩中最重要的锂赋存矿物。本文推测Li主要以锂的独立矿物——锂绿泥石形式存在,部分Li可能以离子吸附形式赋存于蒙脱石中。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合山组黏土岩主要来源于下伏基底碳酸盐岩以及晚二叠世中酸性火山岩。本次工作为探讨桂西平果地区上二叠统合山组黏土岩Li赋存状态和物质来源提供了初步约束,对下一步查明富锂黏土岩的时空分布和明确锂矿找矿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二叠统 富锂黏土岩 锂绿泥石 碳酸盐岩和中酸性火山岩 桂西平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渣-赤泥-水泥基复合砂浆的水化硬化特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丽波 陈平 +5 位作者 胡成 荣北国 张健 梁翔 夏海洋 梁志锋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837-2845,共9页
为探明二元固废间的协同胶凝作用,本文研究了不同配合比条件下钢渣-赤泥-水泥基复合砂浆的力学性能,并采用水化热、XRD、TG-DTG、SEM等手段来表征复合砂浆的水化特征及微观形貌。研究结果表明:与纯水泥组相比,单掺30%(以下均为质量分数... 为探明二元固废间的协同胶凝作用,本文研究了不同配合比条件下钢渣-赤泥-水泥基复合砂浆的力学性能,并采用水化热、XRD、TG-DTG、SEM等手段来表征复合砂浆的水化特征及微观形貌。研究结果表明:与纯水泥组相比,单掺30%(以下均为质量分数)钢渣会抑制浆体的水化反应,从而降低砂浆的力学性能,而在单掺30%钢渣的基础上复掺适量的赤泥可以有效降低钢渣对砂浆力学性能的负面影响。其中,当钢渣掺量为15%、赤泥掺量为15%时,复合砂浆的28 d抗折强度和28 d抗压强度均最高,分别为6.8和39.8 MPa,与单掺30%钢渣组相比,复合砂浆的28 d抗折强度和28 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11.5%和20.6%,这主要是因为掺入的赤泥不仅起到物理填充作用,而且为钢渣的水化反应提供了良好的碱性环境,促进钢渣参与水化反应,生成更多的钙矾石和水化硅酸钙凝胶,改善砂浆的微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赤泥 力学性能 水化特征 水化产物 微观形貌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