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西熊耳山蒿坪沟Ag-Au-Pb-Zn多金属矿床闪锌矿矿物学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成矿启示 被引量:4
1
作者 刘金波 张德贤 +2 位作者 胡子奇 陈绍炜 谢小雨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8-213,共16页
蒿坪沟银金铅锌多金属矿床是豫西熊耳山地区重要的铅锌多金属矿床之一,矿体主要赋存在蚀变破碎带和断裂带内,成矿与区内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目前该矿床的研究集中于同位素地球化学、成矿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但从矿物角度示踪成矿... 蒿坪沟银金铅锌多金属矿床是豫西熊耳山地区重要的铅锌多金属矿床之一,矿体主要赋存在蚀变破碎带和断裂带内,成矿与区内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目前该矿床的研究集中于同位素地球化学、成矿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但从矿物角度示踪成矿过程的报道较少。本文以矿石中不同世代闪锌矿为研究对象,开展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查明不同世代闪锌矿的矿物学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以反演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进而约束矿床成因类型。结果表明,该矿床中闪锌矿主要存在两个世代:第一世代闪锌矿(Sp1)呈黑褐色或浅褐色,常与黄铁矿和黄铜矿共生,相对富集Fe、Mn、Cd、Cu和In;第二世代闪锌矿(Sp2)呈黄褐色或暗褐色,与大量方铅矿共生,裂隙被它形黄铁矿和碳酸盐充填,相对富集Co、Ge、Sn和Pb。闪锌矿中主要富集的元素为Fe、Co和In,其中Fe、Mn、Cd、Co和In等元素基本是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在闪锌矿的矿物晶格中,而Ag、Sb、Cu和Pb可能是以子矿物或显微包裹体的形式赋存。此外,Zn/Cd、Zn/Fe和Ga/In比值以及Fe温度计指示闪锌矿形成于中低温(沉淀时流体温度为229~259℃)和低硫逸度(lgƒ(S_(2))=-12.0~-10.1)的环境下,由成矿阶段II(Sp1到成矿阶段Ⅲ(Sp2其成矿温度可能发生了显著变化,结合面扫描分析结果,指示闪锌矿从核部到边缘温度逐渐降低。通过与国内外典型铅锌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对比,结合本矿床闪锌矿中低的Ga/In和Ge/In比值及Ge含量的特征,指示蒿坪沟银金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过程有岩浆活动的参与。综合认为蒿坪沟银金铅锌多金属矿床可能属于岩浆期后热液蚀变岩型和脉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蒿坪沟银金铅锌多金属矿床 闪锌矿微量元素 LA-ICP-MS 面扫描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尼玛卿山冰川遥感监测及跃动机理分析
2
作者 吴俊辉 李佳 +5 位作者 郭磊 李龙 李志强 钟文杰 冯娟娟 孔令帅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5-1710,共16页
阿尼玛卿山发育有多条跃动冰川,但目前该地区冰川跃动触发机理尚不明朗.本文利用多源卫星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监测和分析阿尼玛卿山冰川2000—2023年间的边界变化、2000—2020年间的厚度变化以及2015—2023年间的表面流速变化,探讨该地... 阿尼玛卿山发育有多条跃动冰川,但目前该地区冰川跃动触发机理尚不明朗.本文利用多源卫星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监测和分析阿尼玛卿山冰川2000—2023年间的边界变化、2000—2020年间的厚度变化以及2015—2023年间的表面流速变化,探讨该地区冰川的跃动触发机理.结果表明阿尼玛卿山有四条冰川在2000年以后出现过跃动,分别是维格勒当雄冰川、耶合龙冰川、晓玛沟冰川和曲什安22号冰川.维格勒当雄冰川于2017—2021年间发生了一次典型的热转化控制型跃动.晓玛沟冰川上游冰体在2004—2019年间发生四次崩塌,大量冰岩碎屑物加载在冰舌上,增加冰舌的剪切应力,导致冰舌先跃动后滑塌.曲什安22号冰川在2018—2021年间发生两次崩塌,分离的冰岩碎屑物同样加载在冰舌上,导致冰舌发生跃动;截至2023年夏季,崩落的冰岩碎屑物以及移动时裹挟的冰面物质累积在距离末端约1000 m的冰舌段,冰舌段流速仍然保持在30 cm·d^(−1)左右.综合来看,曲什安22号冰川未来可能发生滑塌.耶合龙冰川在2000年4月至2002年8月间发生过一次跃动,末端前进了约10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尼玛卿 冰川跃动 滑塌 遥感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地质调查中智能直推随钻测量装置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孙平贺 周生伟 +3 位作者 曹函 高强 程功弼 张辉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6-163,共8页
为解决环境地质调查中钻进轨迹精度低导致的污染物调查结果不准确和可信度差的技术难题,在分析现有直推钻具结构和功能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单动组合的形式进行近钻头随钻测量的方法,研制智能随钻测量装置,建立室内平台监测模块,开... 为解决环境地质调查中钻进轨迹精度低导致的污染物调查结果不准确和可信度差的技术难题,在分析现有直推钻具结构和功能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单动组合的形式进行近钻头随钻测量的方法,研制智能随钻测量装置,建立室内平台监测模块,开发监测软件,分析智能随钻测量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室内平台和现场分别开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智能随钻测量装置兼具轻量化和模块化,总长度为300 mm;其随钻测量性能稳定,对钻进顶角、方位角和工具面角的监测精度可达0.01°,满足直推钻进导向要求,且内管单动的形式极大降低了对场地的扰动;随钻测量装置可实现不同顶角阈值下的钻进状态自动识别,且与常规钻杆具有良好的适配性,适用于多种直推钻进的场景。在现场试验3次直推钻进过程中,随钻测量装置稳定性较高,以1.5 m/min的速度进行连续直推钻进。智能随钻测量装置能够满足环境地质调查过程中直推钻进随钻测量的需求,为直推钻进轨迹调整提供设备基础和数据支撑,该研究成果对提高非均质条件下直推钻进轨迹精度、提升环境地质调查中污染物原位检测可信度及提升环境地质调查智能钻测一体化技术与装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地质调查 污染场地 轨迹控制 智能设备 随钻测量 直推钻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北地区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床的成因探讨:来自矿床地质、矿物学和硫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3
4
作者 郭飞 王智琳 +6 位作者 许德如 董国军 宁钧陶 王展 邓腾 于得水 崔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6-385,共20页
湘东北大型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幕阜山岩体边部,矿体赋存于岩体及其内外接触带中的硅化构造角砾岩带内.根据野外调查和显微岩(矿)相学观察,可将栗山矿床的主成矿期——热液成矿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粗粒石英+萤石+绿泥石(Chl_Ⅰ)+少... 湘东北大型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幕阜山岩体边部,矿体赋存于岩体及其内外接触带中的硅化构造角砾岩带内.根据野外调查和显微岩(矿)相学观察,可将栗山矿床的主成矿期——热液成矿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粗粒石英+萤石+绿泥石(Chl_Ⅰ)+少量黄铁矿+黄铜矿阶段(Ⅰ)、石英+萤石+绿泥石(Chl_Ⅱ)+黄铜矿+黄铁矿阶段(Ⅱ)、石英+萤石+绿泥石(Chl_Ⅲ)+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阶段(Ⅲ)、细粒石英+少量黄铜矿+黄铁矿细脉阶段(Ⅳ).EPMA分析结果表明Chl_Ⅰ为蠕绿泥石,Chl_Ⅱ和Chl_Ⅲ为鲕绿泥石-铁镁绿泥石.根据绿泥石温度计,估算出阶段Ⅰ,Ⅱ,Ⅲ的成矿温度分别为239℃~280℃,221℃~261℃和212℃~238℃.结合闪锌矿硫逸度计算,表明栗山矿床形成于中温、低氧逸度、低硫逸度的环境.硫化物的δ^(34)S(-4.7‰~1.5‰)变化较小且接近零值,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通过与钦杭成矿带上典型的铅锌矿床对比,提出栗山矿床为与岩浆热液有关的中温热液充填交代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床 幕阜山岩体 湘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井冲钴铜多金属矿床绿泥石、黄铁矿和黄铜矿的矿物学特征及其成矿指示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萌 王智琳 +5 位作者 许德如 伍杨 董国军 宁钧陶 邓腾 崔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2-879,共18页
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的湘东北地区是湖南省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区,近年来在该区长平(长沙–平江)断裂带中段东侧新发现了一些钴铜多金属矿床,这类矿床在成矿地质特征上明显有别于江南造山带中典型的铜多金属矿床。它们均赋存于燕山期连云... 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的湘东北地区是湖南省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区,近年来在该区长平(长沙–平江)断裂带中段东侧新发现了一些钴铜多金属矿床,这类矿床在成矿地质特征上明显有别于江南造山带中典型的铜多金属矿床。它们均赋存于燕山期连云山岩体外接触带的热液蚀变构造角砾岩带内,明显受构造和岩浆岩控制,围岩蚀变以硅化和绿泥石化为主。然而,目前薄弱的研究程度使得对该类型矿床的成因认识不清。本文以井冲钴铜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EPMA和LA-ICP-MS方法分别开展了绿泥石的化学组成分析和金属硫化物的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各世代硫化物微量元素组成具有一定差异,从早阶段到晚阶段,黄铁矿中的Co、Mo、Bi含量及Co/Ni值逐渐降低, Ni、As、Se含量升高;黄铜矿中的Co、Ni、Se含量降低, Zn、Ag、Sn、Pb、Bi含量升高。大部分黄铁矿中Co/Ni值大于1,具岩浆热液成因黄铁矿的特征。元素Co主要以晶格替代Fe的方式赋存于黄铁矿中,次以Co的独立矿物形式存在。黄铁矿与黄铜矿中Pb、Ag与Bi均表现出正相关性,暗示这些元素主要以Bi的硫化物或硫盐矿物包裹体形式存在。根据绿泥石经验温度计,估算出成矿温度从早阶段(253~300℃)到中阶段(223~266℃)逐渐降低。结合成矿地质特征,认为井冲钴铜多金属矿床为与岩浆热液有关的中温热液充填交代成因,但成矿元素可能主要来自于基底连云山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物 微量元素 绿泥石 湘东北井冲钴铜多金属矿床 江南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2
6
作者 成永生 孙午萌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2-89,共8页
云南都龙锡锌多金属超大型矿床是我国重要的锡矿资源基地,伴生铅、银、铜、铁、铟和镉等组分。针对该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成因机制问题,以矿床脉石矿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流体包裹体的离子色谱和气相色谱分析,查明了石英、方解石、萤石中流... 云南都龙锡锌多金属超大型矿床是我国重要的锡矿资源基地,伴生铅、银、铜、铁、铟和镉等组分。针对该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成因机制问题,以矿床脉石矿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流体包裹体的离子色谱和气相色谱分析,查明了石英、方解石、萤石中流体包裹体的气相和液相成分。结果表明,石英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以CO2和H2O为主,其次为N2,方解石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以CO2、H2O和N2为主,含有少量H2;流体包裹体液相成分相对富Na^+、Ca^2+、Cl^-,F^-含量相对较少。流体中的氮气可能来源于有机质和花岗岩中含钾硅酸盐矿物的分解,CO2等气相成分可能参与成矿作用;成矿流体为富Cl^-、贫F^-的弱酸性、还原性溶液,可与金属矿物阳离子结合形成络合物,有助于金属的迁移;矿床形成可能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早中期阶段的水—岩反应,中晚期阶段的天水混入和矿物沉淀,成矿晚期矿床受岩浆热液叠加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 流体包裹体 矿床成因 锡锌多金属矿床 都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石碌铁多金属矿床围岩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展 王智琳 +3 位作者 许德如 王力 彭尔柯 伍杨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1-11,共11页
海南石碌铁多金属矿床是以铁矿为主,共生或伴生有钴、铜等多金属和白云岩等非金属矿产的超大型矿床。碳酸盐岩作为新元古代石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的赋矿围岩之一。开展了石碌群第六层上、中、下段的碳酸盐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海南石碌铁多金属矿床是以铁矿为主,共生或伴生有钴、铜等多金属和白云岩等非金属矿产的超大型矿床。碳酸盐岩作为新元古代石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的赋矿围岩之一。开展了石碌群第六层上、中、下段的碳酸盐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主量元素以CaO、MgO为主,除SiO2含量变化较大外,其它成分基本小于1%。碳酸盐岩∑REE含量为1.34×10-6~29.06×10-6(平均为10.89×10-6),明显低于PAAS,稀土配分型式主要呈左倾或向上凸起,蛛网图中亏损高场强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根据地球化学性质可将样品分为两组:一组具正Eu异常、无Ce异常,Y/Ho值较低(平均为29.49);另一组Eu无异常,具Ce负异常,Y/Ho值较高,为38.28~63.88(平均为44.65)。该特征表明微量元素继承于海水和海底高温热液两个源区,暗示了海底高温热液可能是铁、钴铜多金属的重要来源。根据Ce异常变化规律所揭示的第六层从下段到中、上段氧化性逐渐增强的特征,认为石碌群第六层沉积环境为受限的弧后海盆,石碌群经历了从浅海相到海湾-泻湖相的沉积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主微量元素 沉积环境 石碌铁多金属矿床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力梯度张量等位面曲率的地质体定位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双贵 李广 +2 位作者 汤井田 侯振隆 张林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1-1655,共15页
针对重力梯度张量曲率的研究,前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重力张量曲率的解释及边缘检测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地下密度异常体的定位.本文结合重力矢量和重力梯度张量提出了一套基于重力梯度张量等位面曲率的地下密度异常体位置估计策略.首先,从... 针对重力梯度张量曲率的研究,前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重力张量曲率的解释及边缘检测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地下密度异常体的定位.本文结合重力矢量和重力梯度张量提出了一套基于重力梯度张量等位面曲率的地下密度异常体位置估计策略.首先,从重力梯度张量等位面曲率的基本定义出发,计算重力梯度张量等位面曲率.然后,通过寻找球面或圆形等位面的重力梯度张量曲率,提出了利用最大主曲率定位地下密度异常体位置的源参数估计方法,并详细推导了估计3D球体(质点)和2D水平线源位置信息的解析表达式.再者,针对噪声和多源存在的情况,提出了一套利用重力梯度张量等位面曲率获得密度异常体位置信息的稳健估计流程,并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进一步确定地下密度异常体的中心位置.最后,通过理论模型测试和文顿盐丘实测航空重力梯度数据测试,验证了本文算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在满足曲率半径定义条件的情况下,本文所提出的源参数估计方法可以定位单个或多个地下3D和2D密度异常体的空间位置,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和抗噪能力.该方法拓展了重力梯度张量曲率的应用范围,可为重力梯度张量的三维反演工作提供先验的空间位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梯度张量 等位面曲率 源参数估计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率域电磁法电场梯度视电阻率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罗志亮 汤井田 +1 位作者 周聪 肖晓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52,共10页
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Electromagnetic Method,CSEM)相比大地电磁法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观测场值强度大等优势,在矿产资源、工程勘查等领域应用广泛。定义适当的视电阻率公式能更直观地反映地下介质的综合电性变化,视... 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Electromagnetic Method,CSEM)相比大地电磁法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观测场值强度大等优势,在矿产资源、工程勘查等领域应用广泛。定义适当的视电阻率公式能更直观地反映地下介质的综合电性变化,视电阻率定义的研究一直是电磁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文中基于水平电偶极子在均匀大地表面产生的电场的解析式,推导了水平电场分量Ex的频率梯度和空间梯度解析式,用其计算均匀大地地表场值梯度响应;同时,基于加权外推法计算一维电磁响应,并采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计算场值的差分。将电场梯度解析值与电场差分值进行对比,验证了频率梯度和空间梯度解析式的正确性。基于均匀半空间场值梯度等效层状介质场值梯度,采用数值迭代的二分法求解非线性方程得到电场梯度视电阻率。计算结果表明,文中所定义的视电阻率计算公式可以反映地电结构变化,用差分值代替场值梯度进行视电阻率计算能够达到精度要求;水平电场的空间梯度视电阻率可以像广域视电阻率一样在近区和远区分别收敛于一个接近模型底层和顶层电阻率的值,符合理论预期,但是频率梯度视电阻率测深曲线不收敛,无法正确反映地下介质的电性变化,不具备测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源电磁法 场值梯度 广域视电阻率 频率梯度视电阻率 空间梯度视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站间传递函数的人工源电磁法有效信号提取
10
作者 李帝铨 刘子杰 +2 位作者 胡艳芳 朱云起 佟铁钢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6-758,共13页
强干扰区多类噪声时空叠加,对电磁勘探的影响严重且复杂.以往的人工源电磁(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 Method,CSEM)信号处理方法大多针对单道数据进行处理,并未考虑各道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产生非必要的误差.为此,在同步观测的... 强干扰区多类噪声时空叠加,对电磁勘探的影响严重且复杂.以往的人工源电磁(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 Method,CSEM)信号处理方法大多针对单道数据进行处理,并未考虑各道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产生非必要的误差.为此,在同步观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站间传递函数的CSEM有效信号提取方法.首先,从多域对同步观测的CSEM数据进行质量评价,优选出高信噪比的参考站;其次,基于参考站与测站之间的时域信号方差比(Ratio of variance,ROV)实现测站强干扰噪声的快速识别与定位,采用密度聚类方法(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筛选出测站高信噪比数据段,并构建频率域站间传递函数;最后,考虑各道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参考站信号与站间传递函数对受强干扰时间段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了强干扰环境下CSEM有效信号的高精度提取.通过对仿真信号与广域电磁法(Wide Field Electromagnetic Method,WFEM)实测数据的处理,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站间传递函数的CSEM信噪分离方法不仅考虑了多道同步观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还能在不增加野外工作量的基础上实现对有效信号的高精度提取,方法具有普适性,为CSEM同步阵列数据处理提供了一种快速、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源电磁法 同步观测 传递函数 方差比 密度聚类 有效信号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地区中奥陶统烟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地质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杰 郭建华 +2 位作者 王宗秀 王张虎 刘辰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776-2786,共11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对湘中地区中奥陶统富有机质页岩分布、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进行研究,总结湘中地区中奥陶统烟溪组黑色页岩的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奥陶统烟溪组黑色页岩分布广、厚度大(40~160 m),...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对湘中地区中奥陶统富有机质页岩分布、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进行研究,总结湘中地区中奥陶统烟溪组黑色页岩的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奥陶统烟溪组黑色页岩分布广、厚度大(40~160 m),有机碳质量分数较高(0.87%~6.20%),普遍大于2.00%;演化程度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干酪根类型属于Ⅰ型,页岩生气条件良好;页岩的矿物组成包括石英、长石、方解石、白云石、黏土矿物和少量黄铁矿等,其中脆性矿物质量分数为47%~87%,孔隙类型包括粒间孔、晶间孔、铸模孔、溶蚀孔、有机质孔等,属大孔至毛细孔,孔隙度为3.4%~10.8%,渗透率为(0.003~0.015)×10^(-3)μm^2,平均为0.005×10^(-3)μm^2,与四川盆地东南缘页岩气发现区的相当,具备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中奥陶统烟溪组是湖南省页岩气勘探研究的新层位,其中新宁—祁东—宁远地区是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地区 下古生界 中奥陶统 烟溪组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铟分布规律及富集机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建平 郑旭 +4 位作者 陈卫康 张洪培 丁涛 郑国龙 刀俊山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015-3033,共19页
为揭示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的铟分布规律及富集机制,在矿床勘探工程观测及样品采集基础上,采用光学显微镜、等离子体光谱仪、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开展矿体组合化学样、矿石捡块样的化学成分分析、矿物组成及组合显微鉴定、矿物化学电子... 为揭示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的铟分布规律及富集机制,在矿床勘探工程观测及样品采集基础上,采用光学显微镜、等离子体光谱仪、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开展矿体组合化学样、矿石捡块样的化学成分分析、矿物组成及组合显微鉴定、矿物化学电子探针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白牛厂矿床F3断层中的V1矿体中近岩体端和V27及V28矿体具有明显铟富集特征,组合样铟质量分数最高达152μg/g,捡块样最高含铟790μg/g,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闪锌矿、黝锡矿及黄铜矿是主要的富铟矿物,尤以闪锌矿最重要;闪锌矿Ⅰa和Ⅰb的铟质量分数分别为0.08%~0.44%和0.02%~0.14%,闪锌矿Ⅰc和闪锌矿Ⅱ中铟质量分数低于电子探针检测限,与闪锌矿Ⅰa共生的黄铜矿中铟质量分数较高,最高达0.11%;与闪锌矿Ⅰa共生的黝锡矿铟质量分数为0.03%~0.23%。综合矿体构造、矿石组构及矿物组成特征,认为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为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经历了2个成矿期包含6个成矿阶段的成矿过程,其中铟主要富集于热液成矿期的铜锡锌硫化物阶段。结合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作用过程,北西向平行的缓倾断层带是富铟矿体的容矿断裂,可能与该区挤压走滑活动有关,铟富集定位受控于此背景下的岩浆热液系统与断裂的耦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铟富集 矿物化学 成因 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 滇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场及其在隐伏矿体三维预测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宝一 陈伊如 +2 位作者 黄岸烁 陆浩 成秋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2-362,共11页
本文从物理学"场论"的角度介绍了地球化学场的概念,并从场源、场作用及地球化学指标分布三个基本要素出发阐述了地球化学场的扩散、对流-扩散的动力学机制。首先,按照采样介质,将地球化学场分为原生的岩石地球化学场,以及次... 本文从物理学"场论"的角度介绍了地球化学场的概念,并从场源、场作用及地球化学指标分布三个基本要素出发阐述了地球化学场的扩散、对流-扩散的动力学机制。首先,按照采样介质,将地球化学场分为原生的岩石地球化学场,以及次生的土壤、水系沉积物、水文和气体地球化学场,描述了组成各类地球化学场的要素。其次,将地球化学场的分析方法概括为静态的空间结构分析和动态的时空结构分析两种,提出要以场的动力学机制为基础,利用地球物理学中的正、反演理论来研究四维时空中地球化学场的发展和演化。最后,探讨了地球化学场时空结构分析与三维地学模拟两者之间彼此补充和相互验证的关系,三维地学模拟构建的场源及空间介质模型,为地球化学场的正、反演提供了初始条件,地球化学场反演的结果又可用来修正三维地质模型;探讨了地球化学场与大数据分析技术间的关系,即采用大数据的"数据驱动"的思路来挖掘其与多元地学数据之间的隐性联系,探索其与成矿过程的关联性。地球化学场与三维地学模拟、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结合将为隐伏矿体三维预测中地下成矿物质的分布和演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场 正反演 时空结构 三维地学模拟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务正道地区沉积型铝土矿富集成矿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辰生 肖明国 +2 位作者 苏娟 金中国 郭建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2-309,共8页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是我国超大型铝土矿矿床,该矿床为沉积型铝土矿,其成矿过程主要受到沉积相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通过对研究区铝土矿含矿岩系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区铝土矿主要形成于湖泊相滨浅湖亚相,即铝土矿形成于淡水环境...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是我国超大型铝土矿矿床,该矿床为沉积型铝土矿,其成矿过程主要受到沉积相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通过对研究区铝土矿含矿岩系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区铝土矿主要形成于湖泊相滨浅湖亚相,即铝土矿形成于淡水环境,含矿岩系的绿泥石黏土岩和铝土岩形成于扇三角洲和潮坪相。水动力条件和沉积分异作用控制着铝土矿类型:颗粒状铝土矿形成于滨湖等水动力较强的区域,而土状铝土矿形成与水动力较弱的浅湖区。海平面上升旋回以绿泥石岩和铝土岩沉积为主,而海平面下降旋回以铝土矿沉积为主。海平面下降旋回的跨时远大于海平面上升旋回,这也说明铝土矿的形成是漫长的风化过程。研究区铝土矿含矿岩系最多可识别出3个海平面升降旋回,这3个旋回与研究区周缘同期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旋回具有一致性和可对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含矿岩系 湖泊相 海平面变化 沉积旋回 颗粒状铝土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硫共掺杂的碳负载的钴@碳化钴:一种高效的非贵金属氧还原电催化剂(英文) 被引量:1
15
作者 申海波 江浩 +3 位作者 刘易斯 郝佳瑜 李文章 李洁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11-1821,共11页
规模化生产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氧还原电催化剂在当今仍然是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三聚氰胺、三聚硫氰酸和硝酸钴作为原料,通过两步热解合成了一种新的氮、硫共掺杂的碳负载的钴@碳化钴(标记为MTC-0.1-900)氧还原催化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规模化生产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氧还原电催化剂在当今仍然是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三聚氰胺、三聚硫氰酸和硝酸钴作为原料,通过两步热解合成了一种新的氮、硫共掺杂的碳负载的钴@碳化钴(标记为MTC-0.1-900)氧还原催化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比表面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对该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循环伏安和线性扫描伏安曲线等方法测试其在0.1 mol?L^(-1) KOH中的氧还原性能。结果显示,与商业Pt/C催化剂相比,MTC-0.1-900的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高出了29和5 mV。在-0.3 V(vs Ag/AgCl)电位下工作12000 s后,MTC-0.1-900催化剂的电流可达到起始电流的97.1%,高于Pt/C催化剂的76.7%,显示出该催化剂具有更稳定的性能。抗甲醇实验表明,MTC-0.1-900的对氧还原的选择性也要优于Pt/C。该催化剂优良的性能为金属空气电池阴极材料提供了一种减少或者取代Pt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硫共掺杂 钴@碳化钴 石墨化碳 核壳结构 氧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九仗沟金矿床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16
作者 司建涛 白德胜 +5 位作者 赵志强 梁贞 阳静楠 刘建平 丁涛 Osama Ahmad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9,共19页
黄铁矿是金矿床中重要的载金矿物,其地球化学特征不仅在矿床成因中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也是重要的找矿信息。豫西九仗沟金矿床作为熊耳山金矿集区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是探讨黄铁矿对金矿床成因指示及找矿标志的理想矿床。通过开... 黄铁矿是金矿床中重要的载金矿物,其地球化学特征不仅在矿床成因中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也是重要的找矿信息。豫西九仗沟金矿床作为熊耳山金矿集区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是探讨黄铁矿对金矿床成因指示及找矿标志的理想矿床。通过开展九仗沟金矿床构造蚀变带调查,采集+260 m至-20 m垂深280 m的构造蚀变岩样品8件,对蚀变岩中黄铁矿进行矿物电子探针及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探讨不同蚀变带黄铁矿的元素含量特征及变化规律,以期获得黄铁矿对矿床成因及深部找矿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九仗沟金矿床+260 m中段至-20 m中段区间可划分为4个蚀变带,蚀变岩中黄铁矿均为成矿期黄铁矿,黄铁矿Fe、S元素含量显示其主要为硫亏型;微量元素聚类分析显示;Au与Cu、As、Sb、Zn、Ag、Te、Se、Pb为一组,属于中—低温元素组合;Co/Ni比值为1~10,Co-Ni-As图解显示黄铁矿为岩浆热液成因;黄铁矿中Au与Cu、As、Sb、Zn、Ag、Te、Pb呈正相关性,在第1—3蚀变带其含量同步逐渐降低,而在第4蚀变带则出现跳跃上升,第4蚀变带与第1—3蚀变带为不同期次热液成矿活动的产物。根据第1—3蚀变带的垂向延伸情况,推测第4蚀变带延深可达-60 m标高,深部至少还可以勘探一个中段(40 m),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黄铁矿中Au、Cu、As、Sb、Zn、Ag、Te、Se和Pb等元素含量及Au/As、Au/Ag、Co/Ni比值对垂向蚀变分带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黄铁矿的微量元素标志是金矿床深部找矿靶区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微量元素 找矿预测 九仗沟金矿床 豫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南中奥陶统烟溪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理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诗情 郭原草 +5 位作者 郭建华 李智宇 李杰 刘辰生 王玺凯 郭祥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55-1267,共13页
为了解湘中南中奥陶统烟溪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规律及模式,选择湖南城步撑架坪(CJP)、宁远棉花坪(MHP)、祁东马杜桥(MDQ)这3个剖面的烟溪组页岩样品对有机质丰度、主微量元素质量分数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烟溪组有机质丰度较高,CJP... 为了解湘中南中奥陶统烟溪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规律及模式,选择湖南城步撑架坪(CJP)、宁远棉花坪(MHP)、祁东马杜桥(MDQ)这3个剖面的烟溪组页岩样品对有机质丰度、主微量元素质量分数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烟溪组有机质丰度较高,CJP黑色页岩TOC质量分数w(TOC)平均为2.52%,MHP黑色岩石w(TOC)平均为1.96%,MDQ黑色岩石w(TOC)平均为2.54%。化学蚀变指数ACI和w(Sr)/w(Cu)显示烟溪组时期为温暖潮湿的气候;生物成因钡w(Baxs)为141.6~738.0μg/g,表明烟溪组沉积环境具有中等生产力;古氧化还原参数w(V)/(w(V)+w(Ni))和w(Th)/w(U)指示水体环境为缺氧-贫氧环境;有机质的富集受古生产力、古地理、海平面变化、陆源碎屑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闭塞性沉积盆地引起的水体缺氧环境是有机质保存下来的决定因素;烟溪组页岩有机质富集模式是受浊流沉积物影响的"深水滞留盆地"模式,华夏地块浊流沉积物的输入使盆地中部祁东地区的有机质丰度比研究区东南侧的丰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溪组 页岩 富集机理 中奥陶统 湘中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分广域电磁法的三元复合驱监测方法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帝铨 何继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5-602,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三元复合驱驱油效率,优化驱油参数和跟踪调整技术,提出了基于差分广域电磁法的三元复合驱监测方法,并应用于大庆油田某区块的三元复合驱监测试验中。驱油过程中多次采集电磁场响应,将驱替前采集数据设为背景场,反演得到电... 为进一步提高三元复合驱驱油效率,优化驱油参数和跟踪调整技术,提出了基于差分广域电磁法的三元复合驱监测方法,并应用于大庆油田某区块的三元复合驱监测试验中。驱油过程中多次采集电磁场响应,将驱替前采集数据设为背景场,反演得到电阻率模型;然后利用测井电阻率数据进行标定,建立电阻率模型;最后基于电阻率模型的空间域一阶差分,采用残差梯度推断三元复合驱体系分布范围和前缘位置。井组生产数据验证了此方法可有效推断三元复合驱体系分布范围和前缘位置,为驱油注采参数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电磁法 广域电磁法 三元复合驱 油藏监测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北传梓源206号伟晶岩脉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19
作者 成永生 张泽文 +11 位作者 徐卓彬 毛春旺 黄建中 周芳春 张立平 黄志彪 苏俊男 陈虎 陈剑锋 文春华 周瑶 王丹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39-2757,共19页
位于湘东北幕阜山南缘的传梓源稀有金属矿床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大型伟晶岩型锂铌钽矿床。针对矿区内伟晶岩的形成年龄、物质来源和大地构造背景等问题,选择206号脉的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及白云母钠长石伟晶岩,开展全岩地球化学、锆石微... 位于湘东北幕阜山南缘的传梓源稀有金属矿床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大型伟晶岩型锂铌钽矿床。针对矿区内伟晶岩的形成年龄、物质来源和大地构造背景等问题,选择206号脉的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及白云母钠长石伟晶岩,开展全岩地球化学、锆石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分析以及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结果表明:花岗伟晶岩表现出高硅、富铝、富碱、贫钙、贫磷、贫镁、钙碱性及过铝质特征;微量元素含量很低,属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右倾型;微量元素富集Rb、Th、Nb、Zr、Hf,相对亏损Ba、Ti、Yb、Lu;锆石颗粒较小(粒径为50~150μm),阴极发光强度较弱,大部分锆石为弱振荡环带或无环带,少部分锆石发育韵律环带,前者锆石U质量分数相对较高(>4000×10^(-6)),后者锆石U质量分数相对较低(<4000×10^(-6));但这些锆石大部分w(Th)/w(U)较小(<0.1),具有热液锆石特征。两件锆石U-Pb协和年龄分别为(144.2±1.43)Ma和(145.1±1.79)Ma,可以代表花岗伟晶岩脉的形成时代,表明传梓源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花岗伟晶岩脉中锆石Hf同位素标准化值(εHf(t))为-6.3~-5.4,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592~1537 Ma,与幕阜山花岗岩Hf同位素组成相似。从大地构造环境来看,区内花岗伟晶岩的形成与燕山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紧密相关,主要受制于后造山的伸展构造背景,属冷家溪群减压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花岗伟晶岩 岩浆演化 湘东北传梓源稀有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聚类的人工源电磁法数据信噪分离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艳芳 刘子杰 +2 位作者 李帝铨 张贤 索光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408,共15页
为了降低强电磁干扰对人工源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Electromagnetic Method,CSEM)有效信号的影响,改善CSEM实测数据处理结果因人而异且效率低的不足,本文针对CSEM有效信号周期性特征提出了一种加权自适应带宽均值漂移聚类(Weighted ... 为了降低强电磁干扰对人工源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Electromagnetic Method,CSEM)有效信号的影响,改善CSEM实测数据处理结果因人而异且效率低的不足,本文针对CSEM有效信号周期性特征提出了一种加权自适应带宽均值漂移聚类(Weighted Adaptive Bandwidth Mean-Shift Clustering,WAB-MSC)信噪分离方法.首先在传统均值漂移聚类(Mean-Shift Clustering,MSC)算法的基础上增加核函数,降低处理结果对带宽选择的敏感度,提高算法的稳健性;其次结合实测CSEM数据的分布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密度梯度的带宽估计方法,实现了自适应带宽选择;最后通过仿真数据与实测数据对本文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有效消除强电磁干扰对CSEM数据的影响,最大程度保留受噪声影响较小或未受噪声影响的数据,提高数据信噪比,降低强干扰噪声对CSEM初始资料的影响程度,获得更为真实的地电响应模型,为后续数据处理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源电磁法 强电磁干扰 信噪分离 自适应 聚类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