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我国湘南地区新发现的新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又称新元古代铁建造,Neoproterozoic Iron Formations,NIFs)——庙冲铁矿为研究对象。该矿床属于“江口式”铁矿。矿区位于关帝庙岩体周缘,发育稳定的层状—似层状矿体,局部呈大...本研究以我国湘南地区新发现的新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又称新元古代铁建造,Neoproterozoic Iron Formations,NIFs)——庙冲铁矿为研究对象。该矿床属于“江口式”铁矿。矿区位于关帝庙岩体周缘,发育稳定的层状—似层状矿体,局部呈大透镜状产出,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假像赤铁矿。本文首次测定了庙冲NIFs全岩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揭示了其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沉积环境特征:1)庙冲NIFs的Al2O3(3.96%~9.55%)和Zr(54×10^(-6)~276×10^(-6))含量较高,具有强烈的陆源物质输入特征;2)较低且均一的Y/Ho(25.9~27.9)以及正Eu异常缺乏(0.99~1.10)的特征,与低温热液和上地壳物质高度相似,说明庙冲NIFs的初始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低温热液和上地壳物质的二元混合,高温热液和海水的参与程度较低;3)Ce负异常的缺失(Ce/Ce=0.92~0.98)和庙冲地区钻孔地层序列表明庙冲NIFs是在富禄间冰期的早期,相对独立的缺氧或亚氧还原封闭海相环境中形成的,与同期开放海相NIFs存在显著差异;且在后期经历了区域变质作用和后期岩浆岩侵入等地质作用叠加。这一发现不仅为华南新元古代NIFs的成矿机制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约束,也为全球NIFs分类框架中“冰川型NIFs”的成因模型补充了关键实例,对理解新元古代海洋铁循环与构造—气候耦合机制具有重要启示。展开更多
文摘本研究以我国湘南地区新发现的新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又称新元古代铁建造,Neoproterozoic Iron Formations,NIFs)——庙冲铁矿为研究对象。该矿床属于“江口式”铁矿。矿区位于关帝庙岩体周缘,发育稳定的层状—似层状矿体,局部呈大透镜状产出,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假像赤铁矿。本文首次测定了庙冲NIFs全岩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揭示了其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沉积环境特征:1)庙冲NIFs的Al2O3(3.96%~9.55%)和Zr(54×10^(-6)~276×10^(-6))含量较高,具有强烈的陆源物质输入特征;2)较低且均一的Y/Ho(25.9~27.9)以及正Eu异常缺乏(0.99~1.10)的特征,与低温热液和上地壳物质高度相似,说明庙冲NIFs的初始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低温热液和上地壳物质的二元混合,高温热液和海水的参与程度较低;3)Ce负异常的缺失(Ce/Ce=0.92~0.98)和庙冲地区钻孔地层序列表明庙冲NIFs是在富禄间冰期的早期,相对独立的缺氧或亚氧还原封闭海相环境中形成的,与同期开放海相NIFs存在显著差异;且在后期经历了区域变质作用和后期岩浆岩侵入等地质作用叠加。这一发现不仅为华南新元古代NIFs的成矿机制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约束,也为全球NIFs分类框架中“冰川型NIFs”的成因模型补充了关键实例,对理解新元古代海洋铁循环与构造—气候耦合机制具有重要启示。
文摘阿尼玛卿山发育有多条跃动冰川,但目前该地区冰川跃动触发机理尚不明朗.本文利用多源卫星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监测和分析阿尼玛卿山冰川2000—2023年间的边界变化、2000—2020年间的厚度变化以及2015—2023年间的表面流速变化,探讨该地区冰川的跃动触发机理.结果表明阿尼玛卿山有四条冰川在2000年以后出现过跃动,分别是维格勒当雄冰川、耶合龙冰川、晓玛沟冰川和曲什安22号冰川.维格勒当雄冰川于2017—2021年间发生了一次典型的热转化控制型跃动.晓玛沟冰川上游冰体在2004—2019年间发生四次崩塌,大量冰岩碎屑物加载在冰舌上,增加冰舌的剪切应力,导致冰舌先跃动后滑塌.曲什安22号冰川在2018—2021年间发生两次崩塌,分离的冰岩碎屑物同样加载在冰舌上,导致冰舌发生跃动;截至2023年夏季,崩落的冰岩碎屑物以及移动时裹挟的冰面物质累积在距离末端约1000 m的冰舌段,冰舌段流速仍然保持在30 cm·d^(−1)左右.综合来看,曲什安22号冰川未来可能发生滑塌.耶合龙冰川在2000年4月至2002年8月间发生过一次跃动,末端前进了约100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