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浅层地震反射勘探技术的栟茶河断裂近地表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顾勤平 康清清 +13 位作者 杨浩 胡利 许汉刚 孟科 于俊杰 蒋新 赵启光 朱升初 薛莹莹 王金艳 李金良 张浩 徐烨 陈昊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8-955,共18页
早期对栟茶河断裂的研究成果局限在深部发育特征,至今仍未对该断裂的空间展布、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与近地表地层的切割关系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过系统性的勘探和研究工作.鉴于此,本文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深到浅、分步探测、由点到线、... 早期对栟茶河断裂的研究成果局限在深部发育特征,至今仍未对该断裂的空间展布、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与近地表地层的切割关系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过系统性的勘探和研究工作.鉴于此,本文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深到浅、分步探测、由点到线、由疏到密”的工作思路,采用不同工作方法和技术参数的浅层地震勘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探测和研究,并结合小间距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及新年代学样品测试等,查明了目标断裂近地表的空间分布位置和最新活动习性.研究结果表明:(1)栟茶河断裂是海安凹陷和通扬隆起的分界断裂暨控制苏北盆地沉积的断裂之一.(2)并非前人认识的一条断层,而是由2条N倾正断层组成的断阶带.中间走向近东西向,西段北西向,东段北东东向;视倾角约为60°~75°,是上陡下缓的铲形生长断层.(3)平面上呈向东(隆起区)收敛、向西(凹陷区)撒开趋势;向东发育并未延伸至原来认定的南黄海,而是终止于Ⅱ测线以西;向西延伸可能穿越了海安市主城区,继续追踪其空间位置的科学探索和系统研究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且尤为必要.(4)小间距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成功定位了主断面在BCL1测线和BCL3测线分别位于7765和3660桩号处.难能可贵的是,在新庄村场地ZK2-5孔内中更新统启东组下段砂层中揭露了断层面,倾角约为70°.(5)确定了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6)在栟茶河断裂南侧新发现了丁家所南缘断裂,它与栟茶河断裂夹持构成了鼻状地垒式的丁家所古潜山.(7)查明了栟茶河断裂的空间展布,已探明的长度为26 km.本文研究成果不仅为江苏地区相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重大工程的建设选址及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填补了目标断裂所在测区近地表浅层地震探测研究和空间发育特征研究的空白,而且探测思路和研究方法对其他城市(尤其是厚覆盖区)活动断层探测和断裂活动性鉴定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栟茶河断裂 浅层地震勘探 多层次探测 钻孔联合地质剖面 活动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朱布镁铁-超镁铁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马言胜 陶琰 +1 位作者 朱丹 郝义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59-370,共12页
云南朱布镁铁-超镁铁岩体赋存中型铜镍铂族元素矿床,侵位于元谋群片岩和花岗片麻岩中,岩体垂直分异明显,自下而上为橄榄岩、橄辉岩、辉石岩、辉长岩等相带。矿体以底部"边缘矿"为主,上部有呈透镜状产出的少量"上悬矿&qu... 云南朱布镁铁-超镁铁岩体赋存中型铜镍铂族元素矿床,侵位于元谋群片岩和花岗片麻岩中,岩体垂直分异明显,自下而上为橄榄岩、橄辉岩、辉石岩、辉长岩等相带。矿体以底部"边缘矿"为主,上部有呈透镜状产出的少量"上悬矿"。本文报道了朱布岩体主元素、微量元素、铂族元素(PGE)和Sr-Nd同位素组成新的测试结果。分析表明朱布岩体具有拉斑玄武质岩浆分异演化趋势,富集LREE的分布模式,弱的Nb异常和较明显的Sr负异常,并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苦橄岩相类似,暗示两者可能存在成因上的联系。朱布岩体的铂族元素相对分布模式为"Pt-Pd"富集型,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向左陡倾。较高的(87Sr/86Sr)i(0.7096~0.7107)和较低的εNd(t)(-3.1^-2.3),表明朱布岩浆受到了地壳物质不同程度的混染。通过岩浆演化过程反演,得出其母岩浆性质为苦橄质,并估算地壳混染程度在3%~20%之间,发现在R(岩浆与熔离硫化物的比例)值为1000~5000时比较吻合朱布样品中硫化物的实际测定值,证实了朱布岩体可能为开放系统的岩浆房,经过多级富集过程,先熔出的硫化物从后续多期次岩浆中吸收了大量PGE,岩浆房中同时存在堆晶和岩浆演化,分别形成了底层橄榄岩和上部的辉长岩,中间过渡为橄辉岩和辉石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硫化物矿床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镁铁-超镁铁岩 朱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地质样品中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晨芳 刘献锋 +5 位作者 胡建 李墨 楼锦花 靳玲 王权功 杨天乐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74,共7页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地质样品中银时,锆、铌等元素干扰银的测定,造成准确度低、测定偏差大。采用银的富集、王水提取和化学分离法等方法可对干扰元素预分离,从而准确测定样品中银;而应用干扰校正方程及碰撞/反应池(C...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地质样品中银时,锆、铌等元素干扰银的测定,造成准确度低、测定偏差大。采用银的富集、王水提取和化学分离法等方法可对干扰元素预分离,从而准确测定样品中银;而应用干扰校正方程及碰撞/反应池(CRC-ICP-MS)、膜去溶(DSN-ICP-MS)、激光剥蚀(LA-ICP-MS)和高分辨质谱(HR-ICP-MS)等新技术,能够更加方便、准确测定地质样品中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某市规模化养殖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顾佳 辛东帅 +2 位作者 姜辞冬 苏海涛 翟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8-408,共11页
为查明规模化养殖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生态健康风险,在江苏省某市69家规模化养殖场采集299个表层土壤(0~20cm)样品,分析测定了Cu、As、Cd、Cr、Hg、Ni、Pb、Zn共8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利用污染指数、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健康风... 为查明规模化养殖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生态健康风险,在江苏省某市69家规模化养殖场采集299个表层土壤(0~20cm)样品,分析测定了Cu、As、Cd、Cr、Hg、Ni、Pb、Zn共8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利用污染指数、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除Cr、Hg外,Ni、Cu、Cd、Pb、Zn、As的均值高于区域背景值,不同养殖类型和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生猪养殖场表层土壤Zn、Cu和Cd的均值最高,鸡养殖场表层土壤Cr、Pb和Ni的均值最高,粪污堆放区、畜禽活动区重金属含量高于饲料堆放区。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为0.21~1.08,轻度污染占比0.33%,Zn为主要贡献因子,污染点位于粪污堆放区。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部分养殖场内土壤已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累积现象,其中Zn、Cu、Cd、As达到轻度至中度污染的点位分别占比为23.41%、13.38%、10.03%、9.36%。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综合生态风险指数范围为55.14~277.71,生态风险处于低等至中等风险区间,其中26.42%的点位Cd存在中等风险,6.35%的点位Hg存在中等至高风险。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尚未对人体构成非致癌健康风险,致癌风险也在可接受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养殖场 土壤重金属 污染 生态健康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产碱杆菌矿化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程瑜 胡建 +4 位作者 刘强 杨晋炜 王钜 辛东帅 郝宁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54-261,共8页
以福建某铅锌矿区污染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微生物矿化技术将土壤中超标的重金属由离子形态转换成碳酸盐结合态,从而降低土壤污染风险。从矿区本土微生物中筛选矿化菌种进行培养,得到了BF1、BF2两种脲酶活性较高的粪产碱杆菌,经研究... 以福建某铅锌矿区污染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微生物矿化技术将土壤中超标的重金属由离子形态转换成碳酸盐结合态,从而降低土壤污染风险。从矿区本土微生物中筛选矿化菌种进行培养,得到了BF1、BF2两种脲酶活性较高的粪产碱杆菌,经研究表明在重金属离子浓度区间为Pb 0.01~1 g/L、Cd 0.001~0.01 g/L、Zn 0.01~1g/L、尿素浓度100 g/L、脲酶催化底物尿素时间2 h、矿化时间48 h、pH值为6~8条件下,细菌对重金属离子矿化效果较好。在混合离子体系中,BF1细菌对Pb^(2+)、Cd^(2+)、Zn^(2+)的矿化效果好于BF2菌。用BF1菌对两种实际土壤进行修复试验发现,Pb^(2+)、Zn^(2+)的矿化率均到达83%以上,Cd^(2+)在60%左右,修复后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均达到福建地方标准要求,可用于后期农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金属离子 微生物矿化 粪产碱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东段古伦沟铁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构造背景 被引量:2
6
作者 郝义 王士路 +3 位作者 李三忠 马言胜 龚勇 李朝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0-95,共16页
西天山古伦沟小型铁矿位于阿吾拉勒成矿带东段。通过对地质、物探、钻探等资料的分析,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古伦沟铁矿的矿体主要呈透镜体状、似层状赋存于志留纪灰岩捕虏体与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中。花岗闪长岩... 西天山古伦沟小型铁矿位于阿吾拉勒成矿带东段。通过对地质、物探、钻探等资料的分析,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古伦沟铁矿的矿体主要呈透镜体状、似层状赋存于志留纪灰岩捕虏体与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中。花岗闪长岩里特曼指数δ介于1.00~1.87,ACNK=0.92~1.02,为准铝质钙碱性Ⅰ型花岗岩;∑LREE/∑HREE一般为8.99~14.71,相对富集LREE,亏损HREE,La_N/Yb_N=9.29~18.46,轻、重稀土分异较强;高场强元素(HISF)Nb、Ta、P、Ti等相对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K、Sr等相对富集,岩体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特征。在大地构造上,古伦沟铁矿主要位于伊犁-中天山微板块北缘的博罗科努早古生代陆缘弧内,其形成与早奥陶世-早石炭世北天山洋盆向伊犁-中天山微板块下的持续俯冲消减有关,俯冲碰撞过程可能为西部早东部晚的"剪刀式"碰撞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捕虏体 矽卡岩 伊犁-中天山微板块 俯冲消减 “剪刀式”闭合 古伦沟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中部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来源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项立辉 王艳芬 +2 位作者 姜辞冬 刘强 李伟欣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52,共11页
基于2015年江苏中部潮间带8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测试分析结果和以往资料,探讨了Cu、Pb、Zn、Cr、Cd、As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性,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系数对该区重金属状况进行了系统评... 基于2015年江苏中部潮间带8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测试分析结果和以往资料,探讨了Cu、Pb、Zn、Cr、Cd、As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性,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系数对该区重金属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相差较大,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Cr>Zn>Cu>Pb>As>Cd>Hg,空间分布不均匀,高值区呈点状或片状分布。沉积物质量符合中国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所有站位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可能效应水平(PEL),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低风险。元素相关性分析、地累积指数、富集系数和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Cu、Pb和Zn元素主要来自于地壳物质或自然风化作用,未污染、未富集;Cr元素含量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部分站位轻度污染和轻度富集;Cd、As和Hg元素含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较为富集,污染程度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评价 表层沉积物 潮间带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典型铜矿周边土壤重金属环境污染风险和来源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顾佳 苏海涛 +1 位作者 赵培松 翟宏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8-275,共8页
为查明铜矿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在长江中下游某典型铜矿周边采集表层土壤(0~20 cm)样品87个,分析测定了9种重金属Cu、As、Cd、Cr、Hg、Ni、Pb、Zn、Mo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Cu、Cd、Pb、Zn、As、Mo含量均值高于南京地区背景值。... 为查明铜矿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在长江中下游某典型铜矿周边采集表层土壤(0~20 cm)样品87个,分析测定了9种重金属Cu、As、Cd、Cr、Hg、Ni、Pb、Zn、Mo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Cu、Cd、Pb、Zn、As、Mo含量均值高于南京地区背景值。9种重金属含量呈现岛状或条带状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北侧紧邻矿区区域或中部沟谷区域。根据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计算,研究区表层土壤达到清洁、尚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比例分别为42.53%、26.44%、18.39%、4.60%和8.04%;结合单因子指数评价,Cu、Cd为主要污染贡献因子,Pb、As、Zn为次要贡献因子;根据综合生态风险指数计算,研究区表层土壤达到中等生态风险及以上的点位占67.82%,主要是As、Hg、Cu、Cd、Mo存在潜在生态风险。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解析出研究区重金属有3种来源,其中Cu、Zn、As、Hg和Mo主要受工矿活动影响;Cu、Ni、Cr主要受自然母质影响;Cd、Zn、As、Pb主要受农业活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 土壤重金属 污染 生态风险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南京沿江地区土壤-底泥重金属Cd富集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强 胡建 +2 位作者 宫少军 罗锋 杨贵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6-765,共10页
镉(Cd)等重金属元素污染是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探究南京沿江地区不同生态系统中重金属Cd富集特征及污染情况,为该区土壤安全利用提供依据,对该区农用地、建设用地、栖霞山矿区、长江底泥、滨江湿地等不同地类共采集了3552个土壤/... 镉(Cd)等重金属元素污染是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探究南京沿江地区不同生态系统中重金属Cd富集特征及污染情况,为该区土壤安全利用提供依据,对该区农用地、建设用地、栖霞山矿区、长江底泥、滨江湿地等不同地类共采集了3552个土壤/底泥样品,并测定其pH值和重金属Cd含量,采用累积指数法(ACd)、超标指数法(PCd)、地累积指法(Igeo)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Er)对各地类重金属Cd污染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栖霞山矿区、长江底泥和滨江湿地表层土壤/底泥中Cd含量出现高度异常,平均含量分别为1.25 mg/kg、0.82 mg/kg、0.72 mg/kg;与丘陵岗地区相比,长江冲积平原也出现Cd的富集,平均含量为0.35 mg/kg;Cd平均含量依次为栖霞山>长江底泥>滨江湿地>长江冲积平原区>丘陵岗地区>滁河底泥≈南京市背景值;重金属Cd累积指数(ACd)依次为长江底泥>滨江湿地>长江冲积平原>滁河底泥>丘陵岗地区;Cd单项超标指数(PCd)揭示全区95%的区域处于安全状态,约5%的区域出现Cd超标,超标级别为轻微—轻度级,超标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八卦洲中南部;地累积指法(Igeo)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Er)均揭示,全区约有50%的区域存在生态危害风险,主要分布于长江冲积平原和长江底泥。对于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区建议采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pH值、轮作种植、深耕或添加重金属钝化剂等安全利用措施,同时加强土壤-作物环境监测工作,以防土壤环境进一步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底泥 重金属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污染稻田土壤调理剂效果研究
10
作者 顾佳 赵培松 +1 位作者 姜辞冬 高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7期51-54,共4页
通过选用市面上常见的品牌商品化土壤调理剂产品和高校、科研院所复配土壤调理剂产品共10种,在南京江宁区汞污染稻田开展田间试验,探讨这10种土壤调理剂对土壤pH、土壤汞、土壤养分和水稻籽粒中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使用... 通过选用市面上常见的品牌商品化土壤调理剂产品和高校、科研院所复配土壤调理剂产品共10种,在南京江宁区汞污染稻田开展田间试验,探讨这10种土壤调理剂对土壤pH、土壤汞、土壤养分和水稻籽粒中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使用土壤调理剂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汞含量和水稻籽粒汞含量。同时,施用土壤调理剂还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降低碱解氮含量。不同土壤调理剂处理均可降低水稻汞富集系数,降幅为19.0%~62.6%。其中,对水稻籽粒汞富集系数的降幅较高的为有机硫改良剂,其次为黏土矿物基土壤调理剂和硅钙镁土壤调理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污染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滨海港区防波堤建设对水下地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强 闫玉茹 +2 位作者 项立辉 张晓飞 彭修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0-88,共9页
利用双频测深仪和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对滨海港区附近海域进行了区域测深和定点全潮水文观测,通过与以往调查研究资料的对比,分析了防波堤建成前后海底冲淤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以来水下岸坡为侵蚀最剧烈的区域,海底平原则处于相... 利用双频测深仪和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对滨海港区附近海域进行了区域测深和定点全潮水文观测,通过与以往调查研究资料的对比,分析了防波堤建成前后海底冲淤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以来水下岸坡为侵蚀最剧烈的区域,海底平原则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受自然侵蚀的影响,水下岸坡继续向岸内移,目前最强侵蚀区已内移至–8~–12 m水深的水下岸坡;近年来自然侵蚀明显减弱,年均侵蚀速率约为前10年的1/4;受防波堤挡流效应的影响,口门南侧已由往复流转变为旋转流;目前已出现三大淤积区域,其中以口门处淤积最严重,最大淤积厚达3.5 m,已造成口门处水深不足–10 m;防波堤对周边海域直接影响范围约13.4 km^2,最远可达废黄河口。分析认为,防波堤建设是引起港区海底冲淤格局发生变化的主因。该研究为防波堤的后续维护及滨海港区30万t级航道工程论证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港区 防波堤 冲淤变化 废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除治成本与除治策略的权衡
12
作者 常虎 杨晋炜 +4 位作者 左平 倪青林 孙祝友 石富军 董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1-851,共11页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被引入我国后,经历了人工引种、自然扩散、入侵物种的变化历程。作为入侵物种,2022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互...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被引入我国后,经历了人工引种、自然扩散、入侵物种的变化历程。作为入侵物种,2022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为应对减少入侵物种的危害性这一挑战,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自2003年以来已开展了多项除治和利用等技术方法的研究。然而,除治成本和策略选择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缺乏系统的成本效益评估。笔者基于2013年1月—2024年6月全国范围内的互花米草除治项目的数据,系统分析了不同地区的投资情况、除治成本、方法经济性及工程造价核算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的除治投资存在显著时空差异,大规模集中除治可有效降低单位面积成本。在除治方法方面,物理方法成本适中,生态安全性较高,适合长期管理;化学方法成本最低,短期见效快,但存在潜在环境污染风险;生物替代法成本最高,但对生态系统干扰最小,并可能促进湿地恢复。综合治理策略能提高治理效果,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此外,该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互花米草除治项目的工程造价核算方法,并提出优化治理策略的建议,以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我国滨海湿地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除治成本 除治策略 滨海湿地 外来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黄河口海域的悬沙输运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瑾 邢飞 +3 位作者 闫玉茹 李占海 朱庆光 汪亚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91-905,共15页
废黄河三角洲是南黄海内陆架的重要物源。为深入探索废黄河口海域沉积物输运机制,利用2015~2016年夏季与冬季在废黄河口外海域10个站位获取的现场沉积动力数据,计算潮不对称参数、余流、悬沙输运量等。分析结果表明,废黄河口海域沉积物... 废黄河三角洲是南黄海内陆架的重要物源。为深入探索废黄河口海域沉积物输运机制,利用2015~2016年夏季与冬季在废黄河口外海域10个站位获取的现场沉积动力数据,计算潮不对称参数、余流、悬沙输运量等。分析结果表明,废黄河口海域沉积物输运模式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大部分海域悬沙沿等深线向南输运,仅在近岸侧局部悬沙向岸或向北输运、离岸最远处站位向北输运但输运率较小;近岸浅水海域以平流输沙为主,其他离岸区域以再悬浮作用为主。由于流速和悬沙浓度之间的相位差,导致余流(净水输运)方向与净悬沙输运方向存在差异。研究沉降速度与悬沙输运涨落潮不对称的关系,发现沉降速度越大,悬沙输运的不对称性就越显著;沉降速度是造成近底部流速与悬沙浓度相位差的主要原因,导致废黄河口外净悬沙输运存在显著的垂向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黄河口 水下三角洲 沉积物输运 平流输运 再悬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阳港区双导堤建设前后冲淤变化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强 张刚 +1 位作者 项立辉 张晓飞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1-567,共7页
基于近年来射阳港区水下地形数据和定点全潮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双导堤建设前后冲淤变化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近6年来总体上以淤积为主,净淤积量约为65.23×106m3,年均净淤积速率约为7.9 cm/a;淤积... 基于近年来射阳港区水下地形数据和定点全潮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双导堤建设前后冲淤变化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近6年来总体上以淤积为主,净淤积量约为65.23×106m3,年均净淤积速率约为7.9 cm/a;淤积区域主要分布于导堤两侧浅水区,侵蚀区域主要分布于导堤口附近。2008-2013年间研究区冲刷、淤积和相对稳定区域面积分别占15%、55%和30%。堤口东侧的SSW02站实测最大流速为1.54 m/s,北堤北部的SSW01站为1.4 m/s,无论是涨潮还是落潮,堤口均大于导堤北侧;导堤产生了沿堤水流和口门回流,改变了导堤两侧附近海域潮流方向并增大了口门处的沉积动力。研究区泥沙运动方式主要表现为波浪掀沙、潮流输沙;区域海流泥沙的沿程落淤和导堤挡流效应导致导堤两侧出现淤积,导堤产生的回流促使堤口冲刷和堤内泥沙回淤。导堤引起的局部流场变化是海底冲淤格局重新分布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阳港区 双导堤 冲淤变化 水文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马头斑岩型钼铜矿床蚀变带常量元素迁移规律及其定量计算 被引量:17
15
作者 艾金彪 马生明 +4 位作者 朱立新 席明杰 樊连杰 胡兆鑫 张燕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62-1274,共13页
文章对安徽马头斑岩型钼铜矿床花岗闪长斑岩体和粉砂岩在矿化蚀变过程中常量元素的迁移规律进行了探讨。马头矿床元素质量迁移计算结果表明,在钼铜矿化蚀变过程中常量元素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带入带出,迁移规律明显。在花岗闪长斑岩中,从... 文章对安徽马头斑岩型钼铜矿床花岗闪长斑岩体和粉砂岩在矿化蚀变过程中常量元素的迁移规律进行了探讨。马头矿床元素质量迁移计算结果表明,在钼铜矿化蚀变过程中常量元素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带入带出,迁移规律明显。在花岗闪长斑岩中,从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到青磐岩化带,均为带入的常量元素有K2O、CaO、SiO2、H2O+,而Na2O明显带出,说明矿化与去钠化、钾长石化等蚀变密切相关。在粉砂岩中,蚀变岩明显带出的有Na2O、CaO、MgO、Fe2O3、H2O+等,而且黄铁辉钼矿化粉砂岩在常量元素的迁移程度远比青磐岩化粉砂岩大。马头矿床成矿系统质量变化定量计算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和粉砂岩系统的质量变化整体上表现为净带入与净带出,且净带出量大于净带入量,因此马头矿床成矿系统总体上是净带出的,即马头矿床钼铜矿化产出在元素总体负异常体系中。该项研究成果为揭示矿化蚀变过程中元素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线索,并且可能成为深部成矿潜力定量评价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斑岩型钼铜矿床 常量元素 定量计算 迁移规律 矿化蚀变 带入带出 马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西部全新世中期以来泥质沉积厚度与成因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飞飞 刘健 +2 位作者 仇建东 刘宪光 梅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共11页
通过对研究区35个站位全新世中期以来泥质体沉积厚度和形成年代的统计分析,认为泥质体主体主要形成于7.0cal.kaBP前后,伴随着黄海最高海平面出现,此后海平面波动幅度极小,沉积环境比较稳定,黄海暖流开始入侵并形成了黄海现今的环流格局... 通过对研究区35个站位全新世中期以来泥质体沉积厚度和形成年代的统计分析,认为泥质体主体主要形成于7.0cal.kaBP前后,伴随着黄海最高海平面出现,此后海平面波动幅度极小,沉积环境比较稳定,黄海暖流开始入侵并形成了黄海现今的环流格局,细粒物质被近岸海流所携带向岸向海双向传输,发育了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沉积厚度7.7m)和南黄海中部(最大沉积厚度9.0m)两个沉积中心。物源上以现代黄河和老黄河物质为主,同时,长江物质、朝鲜半岛物质、山东半岛沿岸短源河流物质,甚至外海的再悬浮物质对泥质沉积也有一定的贡献。两个沉积中心的最大沉积速率分别为1.283和1.286mm/a,之所以与以往研究区百年尺度的沉积速率有显著差别,可能与地史时期泥质体的沉积压实作用及黄河数次改道造成的物源供应不稳定等因素有关,但最大沉积中心位置在百年和千年尺度上的表现是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体 沉积厚度 沉积速率 全新世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动态演变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彭修强 夏非 张永战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30-636,共7页
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1989、1995、2006和2010年4期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运用一般高潮线法,对各期影像分类处理后提取海岸线,分析了研究区海岸线21年间动态演变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北翼灌河口... 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1989、1995、2006和2010年4期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运用一般高潮线法,对各期影像分类处理后提取海岸线,分析了研究区海岸线21年间动态演变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北翼灌河口—中山河口岸段在1989-2010年21年间整体表现为蚀淤交替,淤积岸段逐渐向南迁移,主要集中分布于普港和新滩港岸段,平均淤积速率最大达39.82 m/a(2006-2010);中部岬角中山河口—扁担河口岸段在研究期间平均蚀退速率为13.79 m/a,其中南段侵蚀强度最高,可达23.23 m/a,为整个研究区海岸侵蚀最快的岸段,北段次之,中段最低,随时间推进,总体侵蚀渐缓;南翼扁担河口—夸套河口岸段21年间平均蚀退速率达17.30 m/a,夸套河口以南则呈现快速淤积-缓慢淤积-蚀淤基本平衡的过渡态势。(2)近20多年来,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由于受到海岸轮廓形态、动力作用(波浪、潮流、沿岸流与重力等)及人类活动(保滩护岸工程、盐田与围垦工程及港口工程等)的影响,各岸段呈现出不同的侵蚀-淤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 遥感解译 一般高潮线法 动态演变 废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夏季叶绿素a分布特征与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释放率估算 被引量:3
18
作者 裴绍峰 祝雅轩 +4 位作者 张海波 叶思源 袁红明 丁喜桂 刘海月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9期64-72,共9页
基于2013年夏季现场调查和14 C同位素示踪培养实验结果,对辽东湾水文环境参数、叶绿素a浓度与分布、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溶解有机碳释放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夏季叶绿素a表层平均值约为(6.10±0.41)mg/m3,且... 基于2013年夏季现场调查和14 C同位素示踪培养实验结果,对辽东湾水文环境参数、叶绿素a浓度与分布、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溶解有机碳释放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夏季叶绿素a表层平均值约为(6.10±0.41)mg/m3,且在局部出现显著的高值区和低值区,其中高值区可能存在藻华现象。叶绿素a低值区出现在双台子河的河口,主要原因是河水中过量泥沙悬浮物降低该区水体透明度,从而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到光限制。6个典型站点的溶解有机碳释放率范围为(1.69±0.06)^(7.59±0.94)mg/(m3·h),平均值为(3.42±0.94)mg/(m3·h),占总有机碳生产率的3.57%~7.30%,平均为4.94%±0.59%。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含量对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具有直接影响,而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的释放率也与叶绿素a和光合作用率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表明在辽东湾水域富营养化所导致的局部高生物量促进了水体藻类光合固碳效率,溶解有机碳的生产率也同步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溶解有机碳 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 营养盐 辽东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滩涂水稻种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蛟 崔士友 +1 位作者 陈澎军 韩继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22-228,共7页
为探明沿海滩涂种植水稻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的影响,并探讨滩涂稻田土壤MBC、WSOC含量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变化关系,在江苏沿海如东县方凌垦区,设置种稻0年(CK)、种稻2年(2Y)和种稻5年(5Y)田块处理,2017年... 为探明沿海滩涂种植水稻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的影响,并探讨滩涂稻田土壤MBC、WSOC含量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变化关系,在江苏沿海如东县方凌垦区,设置种稻0年(CK)、种稻2年(2Y)和种稻5年(5Y)田块处理,2017年水稻收获后进行土壤采样,测定土壤MBC含量、WSOC含量及土壤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1)CK田块0~10、10~20、20~30 cm土层中MBC含量分别为126.60、113.05、98.03 mg/kg,WSOC含量分别为71.46、48.19、53.98 mg/kg;与CK田块相比,2Y和5Y田块各土层MB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5.61%和42.59%、34.23%和43.68%、31.72%和44.64%(P<0.05),2Y和5Y各土层WSO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0.75%和46.81%、69.14%和73.02%、30.34%和35.31%(P<0.05)。(2)2Y田块0~10 cm土层有机碳(SOC)含量显著提高(P<0.05),且各土层SOC分别提高了28.16%、2.97%、8.95%;5Y田块0~30 cm土层SOC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且各土层分别提高了82.44%、46.81%、40.71%;且MBC/SOC在滩涂土壤中均在2.05%~3.18%之间变化,WSOC/SOC均在1.04%~1.73%之间变化。(3)土壤MBC、WSOC、MBC+WSOC及SOC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且WSOC、MBC、WSOC+MBC含量与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钾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MBC、WSOC+MBC含量与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可见,滩涂土壤MBC、WSOC含量与土壤肥力变化密切相关,且滩涂种植水稻有利于提高土壤MBC和WSOC含量,这将为沿海滩涂发展水稻种植改善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稻田 活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可溶性有机碳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缓释肥和氮减量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蛟 崔士友 +2 位作者 翟彩娇 陈澎军 韩继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100,共7页
为探明盐胁迫下缓释肥和氮肥减量对水稻生长、产量以及土壤特性的影响,以南粳5055为试材进行盆栽模拟试验,设置2个盐分水平S0(0 g/kg)和S1(1.5 g/kg)和5个氮肥处理:不施氮肥处理(CK)、常规尿素(CF)、缓释水稻专用肥(FS)、缓释水稻专用... 为探明盐胁迫下缓释肥和氮肥减量对水稻生长、产量以及土壤特性的影响,以南粳5055为试材进行盆栽模拟试验,设置2个盐分水平S0(0 g/kg)和S1(1.5 g/kg)和5个氮肥处理:不施氮肥处理(CK)、常规尿素(CF)、缓释水稻专用肥(FS)、缓释水稻专用肥处理减氮10%和20%(FSA和FSB),调查分析水稻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并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与S0条件相比,在S1条件下CF、FS、FSA和FSB处理的最大茎蘖数分别减少了11.86%、17.39%、14.14%和8.43%,且在S1条件下各氮肥处理的水稻达到分蘖盛期的时间相比S0条件下晚10~14 d;(2)与S0条件相比,S1条件下CF、FS、FSA和FSB处理的水稻株高、生物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质量及产量均显著降低(P<0.05);在等氮施肥条件下,每穗粒数和产量在CF处理和FS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化肥氮减量条件下,每穗粒数和产量FSB处理较FS、CF处理均显著降低,而FSA处理与FS、CF处理没有显著差异;(3)与S0条件相比,S1条件下CF、FS、FSA和FSB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降低了32.08%、30.70%、30.85%和38.71%,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降低了18.98%、18.22%、18.20%和22.87%;无论S0还是S1条件下,FSA和FSB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CF和FS处理;(4)与CK相比,S1条件下CF、FS、FSA和FSB处理的电导率显著增加了54.35%、65.22%、43.48%和45.65%,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2.60%、39.57%、26.05%和31.53%。可见,盐胁迫下施用缓释肥减氮10%处理的水稻穗粒数和产量没有明显下降,且化肥氮减量10%有助于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今后在滩涂盐碱地合理施用缓释肥并增加有机肥或通过绿肥轮作等方式可能是缓解水稻生长不利影响及土壤盐分积累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滩涂水稻 盐逆境 缓释肥 肥料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