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北盆地盐城组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泄漏风险的全局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菲 施小清 +2 位作者 吴吉春 赵良 汪传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2-238,共7页
基于对苏北盆地盐城组下段沉积旋回地层概化,建立了一个含有断层的二维剖面模型,采用TOUGH2/ECO2N程序对注入到深部咸水层中CO2的运移分布特征及沿断层的泄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尽管盐城组下段地层具有3层旋回结构且砂岩层... 基于对苏北盆地盐城组下段沉积旋回地层概化,建立了一个含有断层的二维剖面模型,采用TOUGH2/ECO2N程序对注入到深部咸水层中CO2的运移分布特征及沿断层的泄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尽管盐城组下段地层具有3层旋回结构且砂岩层属高孔高渗储层,但由于泥层厚度较小且渗透率相对较高,多层封盖效果不佳。在存在导通断层时,CO2泄露风险较大。应用Morris法以断层中气相CO2总量作为输出变量,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全局敏感性分析。研究显示,当仅改变断层参数时,与毛细压力相关的参数对气相CO2沿断层泄漏影响程度最高;当考虑系统参数整体变化时则以砂岩含水层和泥岩的渗透率敏感性最高,其次为与毛细压力相关的参数(进气压力、残余液体饱和度及孔隙分布指数)。两种情形下孔隙度与盐度的敏感性均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CO2地质封存 断层泄露 全局敏感性分析 Morr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介质中重非水相液体运移的数值模拟及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施小清 吴吉春 +3 位作者 刘德朋 江思泯 孙媛媛 徐红霞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9-307,共9页
采用T2VOC程序对重非水相液体(DNAPLs)在饱和介质中的迁移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以一个夹粘土透镜体的砂层介质为例,采用三相毛管压力函数Parker模型和二相毛管压力vanGenuchten函数,对比细透镜体对重非水相液体运移的影响.进而探... 采用T2VOC程序对重非水相液体(DNAPLs)在饱和介质中的迁移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以一个夹粘土透镜体的砂层介质为例,采用三相毛管压力函数Parker模型和二相毛管压力vanGenuchten函数,对比细透镜体对重非水相液体运移的影响.进而探讨分析了三相毛管压力函数模型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毛管压力函数的不同会影响DNAPLs的运移,Parker模型较van Genuchten模型所反映出介质对DNAPLs的阻滞和滞留作用更强.进气压力对非均质介质中DNAPLs入渗分布的饱和度将有显著的影响.对Parker模型中的nαw、n以及孔隙度和饱和渗透率的敏感性分析对比发现,敏感性程度的高低顺序依次是孔隙度>n>饱和渗透率>αn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非水相液体 T2VOC 敏感性 毛管压力 Parker模型 VAN Genuchten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a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及海底冲淤变化 被引量:13
3
作者 姚才华 吴自银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55,共12页
采用Kriging网格化等方法,构建了伶仃洋1990年和2008年2期海底地形四维时空模型,结合210Pb测年,分虎门区、淇澳岛区、伶仃洋浅滩区、伶仃航道区和铜鼓航道周边区等5个亚区定量分析了1975年以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和海底冲淤时空变化。30a... 采用Kriging网格化等方法,构建了伶仃洋1990年和2008年2期海底地形四维时空模型,结合210Pb测年,分虎门区、淇澳岛区、伶仃洋浅滩区、伶仃航道区和铜鼓航道周边区等5个亚区定量分析了1975年以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和海底冲淤时空变化。30a来,全区陆地面积增加216.0km2,水域面积减少84.6km2,滩涂面积减少131.4km2,水域容积减少19 783.7×104 m3,年均淤积量达到477.4×104 m3,河口整体处于不断淤浅萎缩中。5个亚区的年冲淤量分别为-236.6×104,135.3×104,663.7×104,-452.7×104和367.7×104 m3;平均冲淤速率分别为-4.46,0.93,1.27,-5.49和2.93cm/a。虎门区和伶仃航道区总体水深加深,其他区域水深变浅,铜鼓航道周边淤积最为严重。虎门区水深加深主因是自然冲刷和人工采砂,伶仃航道水深加深是人工清淤的结果,铜鼓航道为新开挖的人工航道。受人工疏浚抛泥影响,各航道两侧水深明显变浅,其他区域水深变化系三角洲自然演变结果。随着伶仃洋两岸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已成为该区海底地形地貌演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仃洋 海底地形 DTM 冲淤变化 海岸线变迁 人为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