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土发光材料亟需技术和应用双驱协同创新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荣辉 刘元红 陈观通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2-506,共5页
稀土发光材料是照明、显示和信息探测器件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稀土发光材料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本文重点介绍了稀土发光材料发展现状,指出了其在超高色域显示、全光谱健康照明和荧光转换型近红外光源等领域的发展趋势... 稀土发光材料是照明、显示和信息探测器件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稀土发光材料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本文重点介绍了稀土发光材料发展现状,指出了其在超高色域显示、全光谱健康照明和荧光转换型近红外光源等领域的发展趋势,并针对目前我国稀土发光材料领域存在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目标导向性差、产学研协同创新乏力等核心问题,提出通过集聚优势力量搭建协同创新技术平台,以技术创新和终端应用需求为双驱动力,实现从“跟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发光材料 核心专利 应用 协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填充量调控泡沫铁酸铋/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微波多频段吸收性能研究
2
作者 谢雨洁 陈俊宇 +6 位作者 潘骏宇 崔奎斌 何成龙 李雍 冯晟熙 韩沛 訚哲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30-6038,共9页
随着电子通信设备的快速发展,电磁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微波吸收材料在减轻电磁污染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三维大孔泡沫结构的吸波材料由于其结构效应在高效吸波领域备受关注,尤其是航空航天等极端领域。采用固相法制备泡沫状的前驱体BiFeO... 随着电子通信设备的快速发展,电磁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微波吸收材料在减轻电磁污染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三维大孔泡沫结构的吸波材料由于其结构效应在高效吸波领域备受关注,尤其是航空航天等极端领域。采用固相法制备泡沫状的前驱体BiFeO_(3)(BFO),随后利用涂覆技术制备了BFO/C复合材料,并系统探讨了不同碳填量对复合材料的形貌、介电损耗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BFO/C复合材料呈现规则的球型泡沫状,且随着碳填量的增加,球型孔洞被逐渐填充满。泡沫BFO/C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随着C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BFO/C6表现出最佳的微波吸收性能,在1.90 mm的匹配厚度下,其最小反射损耗可达-54.73 dB,有效吸收带宽为3.08 GHz,并具有多频带吸收特性。研究揭示了泡沫BFO/C复合材料在微波吸收方面的卓越性能,表明其在电磁污染防护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铁酸铋 微波吸收 多带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功能材料2035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48
3
作者 朱明刚 孙旭 +1 位作者 刘荣辉 徐会兵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43,共7页
稀土功能材料作为我国最具有资源特色的关键战略材料之一,是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与现代武器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高技术领域的核心材料。本文介绍了稀土功能材料产业的背景和发展现状,分析... 稀土功能材料作为我国最具有资源特色的关键战略材料之一,是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与现代武器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高技术领域的核心材料。本文介绍了稀土功能材料产业的背景和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新材料强国2035发展战略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发展方向,从强化稀土领域的战略预判和政策扶植、加强稀土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加强稀土优势团队和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促进稀土功能材料的领域发展,实现我国从稀土大国向稀土强国的战略性转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功能材料 关键战略材料 新材料强国20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_2Fe_(17)N_x型稀土永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盛强 李红卫 +2 位作者 于敦波 杨红川 罗阳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15,共4页
研究SmFeN稀土永磁材料球磨法制备过程和材料性能。Sm-Fe母合金合适的Sm补偿量为20%,氮化前最佳的球磨时间为为1.5h,合金氮化后为各向同性的粗磁粉,经过进一步球磨细化后,可以得到各向异性的性能高的磁粉。
关键词 金属材料 Sm2Fe17 球磨 氮化 各向异性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稀土材料与绿色制备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4
5
作者 王春梅 刘玉柱 +3 位作者 赵龙胜 赵娜 冯宗玉 黄小卫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41-847,879,共8页
稀土是制备高新材料的关键基础材料,被誉为"21世纪的战略元素"。稀土材料往往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征,因而用途广泛,以稀土磁性、储氢、发光、催化等为代表的稀土功能材料被列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9种关键材料之一,战略地位... 稀土是制备高新材料的关键基础材料,被誉为"21世纪的战略元素"。稀土材料往往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征,因而用途广泛,以稀土磁性、储氢、发光、催化等为代表的稀土功能材料被列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9种关键材料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国稀土基础原材料产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5%以上,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等功能材料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稀土第一生产大国和应用大国,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主要介绍了我国稀土材料制备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包括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储氢材料及高纯稀土材料。同时,针对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简要介绍了我国稀土绿色制备与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并针对我国稀土领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提出了有利于我国稀土工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材料 绿色制备 现状与发展趋势 问题与挑战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光LED荧光粉研究及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25
6
作者 刘荣辉 何华强 +3 位作者 黄小卫 胡运生 刘元红 庄卫东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1-227,共7页
基于白光发光二极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荧光粉对白光LED器件的发光效率、显色性和使用寿命等性能的决定性影响,系统阐述了蓝光LED芯片激发用铝酸盐、硅酸盐、氮化物和氮氧化物系列黄色、红色和绿色荧光粉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探讨了... 基于白光发光二极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荧光粉对白光LED器件的发光效率、显色性和使用寿命等性能的决定性影响,系统阐述了蓝光LED芯片激发用铝酸盐、硅酸盐、氮化物和氮氧化物系列黄色、红色和绿色荧光粉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探讨了上述荧光粉的研究重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指出需要进一步提高铝酸盐黄粉的发光效率,开发新型高光效氮化物和氮氧化物红粉和绿粉及其低成本制备技术,以满足高光效、高显色、低光衰型白光LED器件制作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LED 荧光粉 铝酸盐 硅酸盐 氮化物和氮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催化材料La_(1-x)Ce_xCoO_(3+δ)的制备、表征及甲烷燃烧催化性质 被引量:15
7
作者 崔梅生 李明来 +3 位作者 张顺利 龙志奇 崔大立 黄小卫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580-1584,共5页
采用柠檬酸发泡法制备了钙钛矿LaCoO3催化材料;研究了Ce对La进行掺杂替代对催化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BET、XRD、SEM等手段对催化材料进行了物性表征;以甲烷完全燃烧为目标反应,研究了钙钛矿La1-xCexCoO3+δ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铈掺杂... 采用柠檬酸发泡法制备了钙钛矿LaCoO3催化材料;研究了Ce对La进行掺杂替代对催化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BET、XRD、SEM等手段对催化材料进行了物性表征;以甲烷完全燃烧为目标反应,研究了钙钛矿La1-xCexCoO3+δ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铈掺杂对材料晶相有较大影响,当掺杂量x小于0.3时,粉体晶型基本不变,而当掺杂量达到0.5时,有明显CO3O4晶相出现,LaCoO3钙钛矿晶相完整性遭到破坏,当掺杂量大于0.7时,钙钛矿晶相大大弱化甚至消失;LaCoO3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甲烷燃烧催化材料,Ce的掺杂替代对催化材料活性有明显影响,并增强了催化材料的高温稳定性能,铈最佳掺杂量为0.3;前驱体经700℃焙烧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钙钛矿晶型,经800℃焙烧后,催化材料最高活性为:t10%=390℃,t90%=6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钙钛矿 甲烷 催化燃烧 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电解槽流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钊 李宗安 +3 位作者 张小伟 庞思明 陈德宏 王志强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209-3215,共7页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RSM)对上插式阴极结构稀土熔盐电解槽内部流场进行模拟研究,得到电解槽内部含气率和流场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电解产生的气体主要集中在阳极内表面附近,且在电解槽上端靠近阳极处,含气率达到最大值;阳极内表面附近...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RSM)对上插式阴极结构稀土熔盐电解槽内部流场进行模拟研究,得到电解槽内部含气率和流场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电解产生的气体主要集中在阳极内表面附近,且在电解槽上端靠近阳极处,含气率达到最大值;阳极内表面附近的最大上升流速为0.9 m/s;电解槽底部大部分区域电解质的流动速度均小于0.01 m/s,基本上属于流动死区;在底吹气体搅拌模型下,电解槽底部出现逆时针涡流,该区域电解质的流动速度较未通气体时的相比增加10倍以上,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电解槽底部的流动性,减轻底部"结瘤"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电解槽 雷诺应力模型 流场 气体搅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Ⅱ)离子印迹聚合物对稀土中铁的识别性能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安富强 李延斌 +3 位作者 高保娇 黄小卫 张永奇 徐旸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72-1276,共5页
通过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媒介,将功能大分子聚乙烯亚胺(PEI)偶合接枝到硅胶微粒表面,形成了接枝材料PEI/SiO2;以Fe2+为模板离子,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为交联剂,对化学键合在硅胶表面的PEI大分子链进行了离子印迹,制备了Fe2+印迹材料II... 通过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媒介,将功能大分子聚乙烯亚胺(PEI)偶合接枝到硅胶微粒表面,形成了接枝材料PEI/SiO2;以Fe2+为模板离子,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为交联剂,对化学键合在硅胶表面的PEI大分子链进行了离子印迹,制备了Fe2+印迹材料IIP-PEI/SiO2。采用静态法研究了IIP-PEI/SiO2对Fe2+的结合特性。实验结果表明,Fe2+印迹材料IIP-PEI/SiO2对Fe2+具有强的结合亲合性与优良的识别选择性。IIP-PEI/SiO2对Fe2+的结合容量可以达到1.98mmol/g,结合行为服从Freundlich单分子层吸附。相对于Ce3+与Pr3+离子,IIP-PEI/SiO2对Fe2+离子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5.57与20.63。另外,IIP-PEI/SiO2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印迹 聚乙烯亚胺 硅胶 铁离子 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熔盐电解用干式防渗料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德宏 李宗安 +3 位作者 王志强 王育民 张志琦 吴道高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3-46,共4页
将铝电解干式防渗料用于稀土熔盐电解试验,该干式防渗料能阻止电解质中LiF的渗透但不能阻挡LaF3的渗透。以铝电解用干式防渗料为基体,通过添加CaO、MgO、La2O3、Fe2O3和SiC等成分进行改性,研究改性后的防渗料的防渗效果。结果表明,添加... 将铝电解干式防渗料用于稀土熔盐电解试验,该干式防渗料能阻止电解质中LiF的渗透但不能阻挡LaF3的渗透。以铝电解用干式防渗料为基体,通过添加CaO、MgO、La2O3、Fe2O3和SiC等成分进行改性,研究改性后的防渗料的防渗效果。结果表明,添加CaO、La2O3或MgO,会加快稀土熔盐对防渗料的腐蚀破坏,但添加Fe2O3或SiC的防渗料有较好的防渗性能,而同时添加Fe2O3和SiC的干式防渗料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防渗料 渗透 铝电解 熔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中电沉积稀土金属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1
作者 苗睿瑛 张小伟 +3 位作者 李雅翀 朱琼 杨宏博 杨秉政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9-44,75,共7页
稀土金属传统制备方法为金属热还原和高温熔盐电解。由于离子液体的出现及迅猛发展,稀土金属的低温电沉积成为可能。回顾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在离子液体中电沉积稀土金属用于乏燃料处理、废旧稀土产品中有价金属回收以及功能材料研发三... 稀土金属传统制备方法为金属热还原和高温熔盐电解。由于离子液体的出现及迅猛发展,稀土金属的低温电沉积成为可能。回顾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在离子液体中电沉积稀土金属用于乏燃料处理、废旧稀土产品中有价金属回收以及功能材料研发三大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进展,并指出了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电沉积 稀土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烁晶体用高纯无水稀土卤化物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金秋 彭鹏 +2 位作者 刁成鹏 吴浩 何华强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2-327,共6页
LaBr3:Ce、LuI3:Ce、SrI2:Eu等新型卤化物闪烁晶体因其高光输出、高能量分辨率等优异的闪烁特性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高纯无水稀土卤化物是生长上述闪烁晶体所必需的原料,但其制备困难和高昂成本,严重制约了这些晶体的发展和应用。本... LaBr3:Ce、LuI3:Ce、SrI2:Eu等新型卤化物闪烁晶体因其高光输出、高能量分辨率等优异的闪烁特性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高纯无水稀土卤化物是生长上述闪烁晶体所必需的原料,但其制备困难和高昂成本,严重制约了这些晶体的发展和应用。本文报道了无水LaBr3、CeBr3、LaCl3、CeCl3、LuI3、GdI3、YI3、CeI3、EuI2等常用稀土卤化物的制备方法,并对其有效表征手段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烁晶体 稀土卤化物 制备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磁-环境耦合作用下超磁致伸缩材料TbDyFe表面畴变的观察
13
作者 崔培 钮萼 +2 位作者 于敦波 褚武扬 乔利杰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3期1117-1120,共4页
就TbDyFe超磁致伸缩材料在应力、磁场和环境耦合作用下的表面畴变进行了研究。主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及其微分干涉相衬显微(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DIC)系统,并自行设计搭建了恒磁场试样台和环境试验箱,由此实现了对应... 就TbDyFe超磁致伸缩材料在应力、磁场和环境耦合作用下的表面畴变进行了研究。主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及其微分干涉相衬显微(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DIC)系统,并自行设计搭建了恒磁场试样台和环境试验箱,由此实现了对应力、磁场及环境作用下材料表面磁畴变化的原位跟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DYFE合金 畴变 D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钙铵系浸取剂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土壤生态影响初探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锦辉 赵龙胜 +3 位作者 刘向生 齐少雷 刘德鹏 冯宗玉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113,共8页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富含宝贵的中重稀土战略资源,工业开采过程产生的氨氮污染问题长期备受关注。分别以硫酸镁、氯化钙和硫酸铵柱浸模拟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浸取尾矿,以中黄13大豆为供试作物,开展了室外盆栽试验,探究其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富含宝贵的中重稀土战略资源,工业开采过程产生的氨氮污染问题长期备受关注。分别以硫酸镁、氯化钙和硫酸铵柱浸模拟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浸取尾矿,以中黄13大豆为供试作物,开展了室外盆栽试验,探究其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土壤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铵浸尾矿种植相比,采用镁浸或钙浸尾矿种植的豆苗株高相当或更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更高或相当,根系生长正常,主根明显,侧根茂盛,且地径明显更粗,这可能与镁、钙等能直接参与叶绿素合成、加速糖分运输、改善土壤板结等有关。与采用硫酸铵浸取剂浸矿相比,采用硫酸镁、氯化钙浸取剂浸矿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土壤的生态影响更小,这也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绿色开采和浸矿场地污染防治指明了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硫酸镁 氯化钙 硫酸铵 大豆 生态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碳铈矿冶炼分离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猛 李博 +6 位作者 郝海青 赵龙胜 赵岩岩 夏超 冯宗玉 邢振兴 黄小卫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50,共10页
氟碳铈矿属氟碳酸盐类型稀土矿,常伴生有钡、锶、钙、铁、钍等元素,作为世界上工业应用最主要的稀土矿产资源之一,其冶炼分离技术的发展对稀土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首先介绍了氟碳铈矿冶炼分离产业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工业上冶炼氟... 氟碳铈矿属氟碳酸盐类型稀土矿,常伴生有钡、锶、钙、铁、钍等元素,作为世界上工业应用最主要的稀土矿产资源之一,其冶炼分离技术的发展对稀土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首先介绍了氟碳铈矿冶炼分离产业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工业上冶炼氟碳铈稀土精矿普遍采用的氧化焙烧—盐酸浸出—碱转优溶主流工艺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介绍了低温氧化焙烧—盐酸配位浸出、盐酸—硫酸联合法等氟碳铈矿冶炼分离新工艺研究进展及技术特点。最后,针对现阶段氟碳铈矿冶炼分离工艺的发展现状,从技术绿色化提升、生产数智化转型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碳铈矿 冶炼分离 绿色化提升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湖原卤提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小卫 李铮 +3 位作者 张正钦 王诗嘉 赵龙胜 冯宗玉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共13页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池的迅速发展,锂产品的消耗量日益增大,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了高度的关注。目前已工业化提锂方法生产周期长、锂综合回收率低,盐湖提锂产量增长缓慢,难以满足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从低锂原卤中直接...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池的迅速发展,锂产品的消耗量日益增大,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了高度的关注。目前已工业化提锂方法生产周期长、锂综合回收率低,盐湖提锂产量增长缓慢,难以满足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从低锂原卤中直接提锂,可实现低品位锂资源高效利用,对于提高我国战略锂资源的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我国卤水资源特点,概述了可适用于低锂浓度、高镁锂比原卤提锂的吸附法、膜分离法、萃取法以及其他方法,分析了不同技术方法的提锂特点及效果,展望了低锂浓度、高镁锂比原卤提锂技术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 原卤 提锂 吸附 膜分离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CeO_2粉体的制备及其紫外线吸收性能 被引量:34
17
作者 朱兆武 龙志奇 +2 位作者 崔大立 张顺利 张国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5-440,共6页
用碳酸氢铵作沉淀剂通过添加NH4NO3和(NH4)2CO4两种不同的试剂制备了超细CeO2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BET和激光散射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灼烧温度下粉体粒径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粉体粒径对紫外线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NH4NO3和(NH4)2CO4作为添... 用碳酸氢铵作沉淀剂通过添加NH4NO3和(NH4)2CO4两种不同的试剂制备了超细CeO2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BET和激光散射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灼烧温度下粉体粒径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粉体粒径对紫外线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NH4NO3和(NH4)2CO4作为添加剂可以制得一次粒径在10~100 nm的纳米粉体,团聚粒径在200~300 nm分散性好的超细CeO2粉体.X射线衍射和BET测得的一次粒径随灼烧温度升高呈明显增大的趋势,激光散射测得的团聚粒径随灼烧温度变化不明显.CeO2粉体分散在去离子水中的吸收光谱研究表明,粉体一次粒径大小对光的吸收效果有明显影响,粒径小,紫外线吸收效果好,可见光穿透性强,粒径增大,粉体将失去紫外线吸收效果,紫外吸收受粉体的团聚粒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CeO2粉体 制备 紫外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2+)浓度对Sr_2Si_5N_8∶Eu^(2+)红粉热猝灭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磊 刘荣辉 +3 位作者 庄卫东 刘元红 胡运生 杜甫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1-376,共6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不同Eu2+浓度掺杂的Sr2Si5N8红色荧光粉,并对其晶体结构、形貌、发光和热猝灭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XRD和SEM测试表明,所合成的样品为纯相Sr2Si5N8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晶度。PL光谱数据表明,Eu2+替代Sr2+格位形成两...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不同Eu2+浓度掺杂的Sr2Si5N8红色荧光粉,并对其晶体结构、形貌、发光和热猝灭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XRD和SEM测试表明,所合成的样品为纯相Sr2Si5N8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晶度。PL光谱数据表明,Eu2+替代Sr2+格位形成两种不同的发光中心。温度特性测试发现,样品的热猝灭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Eu2+浓度。随着Eu2+浓度的增加,样品的热猝灭性能先增强后降低。不同发光中心的荧光强度比和荧光寿命测试结果表明:在较低Eu2+掺杂条件下,Eu2+浓度引起热猝灭性能改变的机制主要归因于Eu2+占据不同Sr2+格位的几率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2Si5N8 荧光粉 热猝灭 荧光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熔盐(Na_2CO_3+S+NaCl)协助焙烧制备三基色红粉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燕 叶红齐 +1 位作者 庄卫东 胡运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56-1059,共4页
用均相沉淀法制备得到草酸钇铕前驱体,在前驱体的焙烧中用熔盐Na2CO3、S、NaCl或它们的组合辅助其于1000~1300℃下焙烧2h制备Y2O3∶Eu3+红色荧光粉。实验结果分析发现复合熔盐有利于Y2O3∶Eu3+发光强度的提高,在1300℃焙烧时其主峰强度... 用均相沉淀法制备得到草酸钇铕前驱体,在前驱体的焙烧中用熔盐Na2CO3、S、NaCl或它们的组合辅助其于1000~1300℃下焙烧2h制备Y2O3∶Eu3+红色荧光粉。实验结果分析发现复合熔盐有利于Y2O3∶Eu3+发光强度的提高,在1300℃焙烧时其主峰强度比不加熔盐量时的高36%,且高出商用Y2O3∶Eu3+红粉的11%。熔盐配比的调节还可有效调控了Y2O3∶Eu3+粉体的颗粒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熔盐 Y2O3∶Eu^3+ 荧光粉 粒度 发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铈锆复合氧化物制备及甲烷燃烧催化活性表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龙志奇 崔梅生 +2 位作者 彭新林 张顺利 黄小卫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76-1080,共5页
采用共沉淀水热联合法制备了大比表面铈锆复合氧化物材料,在较低焙烧温度400℃下形成了稳定的晶相结构,500℃焙烧新鲜比表面达135.44 m2/g,900℃、6 h老化后比表面仍维持44.07 m2/g。采用沉淀陈化工艺,并掺杂改性,得到的铈锆复合氧化物... 采用共沉淀水热联合法制备了大比表面铈锆复合氧化物材料,在较低焙烧温度400℃下形成了稳定的晶相结构,500℃焙烧新鲜比表面达135.44 m2/g,900℃、6 h老化后比表面仍维持44.07 m2/g。采用沉淀陈化工艺,并掺杂改性,得到的铈锆复合氧化物,稳定性更高,经950℃、2 h老化后,最高比表面可达59.62 m2/g。活性氧化铝与铈锆复合氧化物有协同作用,二者复合得到了更高性能的氧化物材料,新鲜比表面为188.92 m2/g,经950℃、4 h老化后,比表面为71.64 m2/g,经1 050℃、4 h老化后,比表面为58.10 m2/g。对所得铈锆材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吸脱附表征,并负载钯贵金属制得催化材料,以甲烷完全催化燃烧为探针反应,研究了铈锆复合氧化物材料的甲烷燃烧催化性质。结果表明,铈锆复合氧化物材料是很好的燃烧催化剂二载材料,负载钯催化剂具有较高催化活性,起燃温度降低至3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铈锆复合氧化物 高比表面 高温稳定性 甲烷催化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