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JWST中红外观测数据的X-Complex小行星物理性质反演研究
1
作者 矫恒越 徐小萌 +4 位作者 徐天弈 吴昀昭 金岩 张海波 刘志军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5,共10页
X-complex小行星是一类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无诊断性光谱特征、成分类型多样的重要天体,其中部分可能是已分异天体金属核心残余,是太阳系早期热演化研究及太空采矿的重要目标对象.由于Xcomplex小行星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范围缺乏光谱吸... X-complex小行星是一类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无诊断性光谱特征、成分类型多样的重要天体,其中部分可能是已分异天体金属核心残余,是太阳系早期热演化研究及太空采矿的重要目标对象.由于Xcomplex小行星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范围缺乏光谱吸.收特征,热红外高光谱是研究X-complex小行星的重要手段.基于韦布空间望远镜中红外观测数据对7颗物理性质尚不明确的X-complex小行星进行了研究,利用近地小行星热模型及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反演了它们的发射率、直径、热集束参数以及几何反照率等物理信息.相较于以往观测,本文充分利用韦布空间望远镜的红外高光谱优势,通过连续谱段数据约束模型,提高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显示,这7颗小行星的直径范围为17.30~22.55 km,比喷气推进实验室数据库结果平均偏小41.5%,表明以往对小尺寸X-complex小行星直径存在普遍高估,进而反映其实际表面几何反照率普遍高于既有认知.反演的红外发射率光谱显示它们比硅酸盐小行星发射率低0.064~0.093,暗示它们表面可能被低发射率物质覆盖.所有小行星的中红外发射率光谱均展示了光谱特征,进一步印证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JWST 热物理模型 X-complex小行星 红外高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密斯海月球长期科研站选址与潜在科学目标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孟治国 常文清 +4 位作者 沈朝 平劲松 黄少鹏 蔡占川 张渊智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1-531,共11页
月球史密斯海(Mare Smythii)位于月球正面与背面的交界处,具有丰富的地质单元和科学价值。结合SLDEM 2015高程数据、克莱门汀紫外/可见光数据、“月神1号”(Selene-1)多波段成像仪数据和“嫦娥二号”(Chang’E-2,CE-2)微波辐射计数据,... 月球史密斯海(Mare Smythii)位于月球正面与背面的交界处,具有丰富的地质单元和科学价值。结合SLDEM 2015高程数据、克莱门汀紫外/可见光数据、“月神1号”(Selene-1)多波段成像仪数据和“嫦娥二号”(Chang’E-2,CE-2)微波辐射计数据,对史密斯海的地质、地形、物质成分和微波热辐射等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科研、资源和能源的角度,建议建立以(88°E,1°N)为中心的月球长期科研站;最后,结合月表地形特征设计了3条巡视路线,初步确定和规划了14个以月球科学和资源利用为目标的值得探测的考察点并分析了其科学价值。论文的研究结果对我国未来建设长期运行的月球科研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长期科研站 史密斯海 地质重要性 地形 亮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带彗星尘埃特性的科学问题与探测方案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存惠 张小平 +6 位作者 赵呈选 刘晓东 游击林 王鹢 张海燕 李世勋 刘泽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3-620,共8页
研究主带彗星的起源和形成、非活跃期主带彗星的特性以及主带彗星与其它彗星、小行星之间的关系,需形成能够覆盖尘埃颗粒特性的原位探测方法。针对中国即将实施的“天问二号”探测任务,在分析主带彗星尘埃特性与科学问题关系的基础上,... 研究主带彗星的起源和形成、非活跃期主带彗星的特性以及主带彗星与其它彗星、小行星之间的关系,需形成能够覆盖尘埃颗粒特性的原位探测方法。针对中国即将实施的“天问二号”探测任务,在分析主带彗星尘埃特性与科学问题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在不引起彗星空间环境变化的前提条件下,通过非接触测量主带彗星喷发尘埃粒径、速度、动量、形貌、通量的集成复合探测方法,该设计方案已应用到“天问二号”任务的工程设计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带彗星 311P 尘埃特性 原位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太空风化光谱效应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鹏飞 张江 +4 位作者 李世杰 刘长卿 文愿运 孙浩 李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3-862,共10页
本文选取3种类型的陨石分别进行脉冲激光辐照实验,模拟距离太阳1个天文单位(1 AU)处,10亿年(1 Ga)期间微陨石轰击的太空风化作用对E型、S型、C群等近地小行星光谱特征的改造。结果显示,激光辐照后,顽辉石无球粒陨石光谱的可见光波段反... 本文选取3种类型的陨石分别进行脉冲激光辐照实验,模拟距离太阳1个天文单位(1 AU)处,10亿年(1 Ga)期间微陨石轰击的太空风化作用对E型、S型、C群等近地小行星光谱特征的改造。结果显示,激光辐照后,顽辉石无球粒陨石光谱的可见光波段反射率降低且近红外斜率增加,与E型小行星光谱改造特征一致;普通球粒陨石的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均降低、吸收深度变浅且近红外斜率增加,与S型小行星光谱改造特征一致;CV3型碳质球粒陨石和CO3型碳质球粒陨石在激光辐照后可见光波段反射率降低,但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升高,吸收深度变浅且近红外斜率增加,与贫挥发分的C群小行星光谱改造特征一致;CM2碳质陨石在激光辐照后,可见光波段反射率增加,但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及近红外斜率降低,与富挥发分的C群小行星光谱改造特征一致。研究结果可为近地小行星探测任务备选目标的确定、光谱遥感数据以及表面物质演化过程的反演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太空风化 反射光谱 陨石 纳米铁 挥发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月球科研站资源支持的永久阴影区水冰红外遥感探测方法研究
5
作者 杨其全 谢欢 +8 位作者 冯永玖 柳思聪 王超 刘成保 黄潜 黄荣 盛丽艳 彭松 童小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71-1179,共9页
水冰是支撑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和运行所需的重要资源。红外遥感是探测月球水冰的重要手段,但却难以直接用于无阳光直射的永久阴影区。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照散射强度模型的阴影区光谱信息校正方法,并构建了基于光谱吸收特征的水冰探测方法... 水冰是支撑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和运行所需的重要资源。红外遥感是探测月球水冰的重要手段,但却难以直接用于无阳光直射的永久阴影区。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照散射强度模型的阴影区光谱信息校正方法,并构建了基于光谱吸收特征的水冰探测方法,实现了对于永久阴影区水冰信号的探测。应用该方法对月球南极沙克尔顿(Shackleton)和诺比利(Nobili)撞击坑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内部的永久阴影区存在水冰信号。该研究有望为国际月球研究站的选址和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水冰 红外遥感 永久阴影区 国际月球科研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空风化对硅酸盐小行星反射光谱的影响
6
作者 张沁葳 张鹏飞 +8 位作者 王鹏越 姜特 卢瑜 韩慧杰 庞荣华 李阳 张昊 金岩 吴昀昭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34,共14页
太空风化研究对小行星表面环境及成分遥感反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太空风化引起小行星光谱变化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对硅酸盐小行星风化模式缺乏统一的认识.基于大样本研究的思路,统计了4颗普通球粒陨石(H、L和LL型)、7种硅酸盐单矿物、... 太空风化研究对小行星表面环境及成分遥感反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太空风化引起小行星光谱变化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对硅酸盐小行星风化模式缺乏统一的认识.基于大样本研究的思路,统计了4颗普通球粒陨石(H、L和LL型)、7种硅酸盐单矿物、6组橄榄石-辉石不同比例混合物的激光辐照实验,分析辐照前后样品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0.45–2.5μm)的变化,并结合小行星光谱研究太空风化对硅酸盐小行星光谱的影响.结果显示,太空风化不会引起1μm吸收中心的明显偏移,但会导致吸收面积比(2μm带面积/1μm带面积)增加.因此,使用“1μm吸收中心–吸收面积比”作图来区分陨石类型仍然有效,即太空风化对矿物学分类影响较小.在主成分分析图中, A型小行星具有几乎平行于α线的风化趋势,其余硅酸盐小行星具有“Q-Sq-S”的风化趋势.基于斯隆数字巡天数据(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dataset, SDSS)的小行星分类系统会混淆富含橄榄石小行星的分类,并可能低估A型小行星的数量.系统分析了硅酸盐小行星太空风化模式及光谱变化规律,对深入认识小行星光谱的太空风化效应以及矿物定量遥感反演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和卫星:表面 月球 小行星:普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月球的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辐射定标研究
7
作者 胡柯 杜文亮 +5 位作者 解延浩 杨松 舒敏 徐天弈 蔡伟 吴昀昭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3,共10页
为了使吉林一号卫星遥感数据得到更好的应用,利用月球为辐射源对吉林一号光谱卫星进行了在轨绝对辐射定标研究,以对实验室定标系数进行改进。考虑到定标系数具有时效性,将观测数据按时间分组后定标,利用ROLO模型计算卫星观测时刻月球辐... 为了使吉林一号卫星遥感数据得到更好的应用,利用月球为辐射源对吉林一号光谱卫星进行了在轨绝对辐射定标研究,以对实验室定标系数进行改进。考虑到定标系数具有时效性,将观测数据按时间分组后定标,利用ROLO模型计算卫星观测时刻月球辐照度,构建ROLO模型值与卫星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最小二乘拟合,从而获得19个谱段的两组定标系数。最后,将定标结果与吉林一号场地定标、高分四号卫星和SeaWiFS月球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对月定标结果稳定,两组定标系数线性拟合的不确定度分别为1.72%和1.24%;在光谱形状上,利用月球定标后月球光谱曲线平滑,光谱形状与月球辐射特性一致,与场地定标相比,各波段相对大小在定性上得到极大改善;在绝对辐射值上,定标结果与高分四号卫星月球辐照度平均相对误差为8.1%,与SeaWiFS两个波段的平均误差为0.90%和7.42%。本研究说明月球定标是卫星在轨辐射定标及真实性检验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一号 月球定标 ROLO模型 辐射定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兴陨石的矿物岩石学及富铝球粒的成因研究
8
作者 王英 张欣茹 +3 位作者 李明宝 罗业鑫 李少林 杜芝茂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13-2524,共12页
长兴陨石于1964年10月17日降落在上海市长兴岛。本文利用上海天文馆馆藏的第一手样品,在重新界定其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长兴陨石经历的热变质和流体交代作用,并探讨了其中富铝球粒(简称ARC)的成因。长兴陨石是一块H5型普通球粒陨石,金... 长兴陨石于1964年10月17日降落在上海市长兴岛。本文利用上海天文馆馆藏的第一手样品,在重新界定其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长兴陨石经历的热变质和流体交代作用,并探讨了其中富铝球粒(简称ARC)的成因。长兴陨石是一块H5型普通球粒陨石,金属相丰度高达15.1vol%,橄榄石和辉石的成分均一(Fa_(17.9±0.6),Fs_(16.1±0.8),相对平均偏差PMD<5%),基质经历了明显重结晶。长兴陨石的热变质过程伴随着流体交代作用,导致了斜长石的钠长石化、球粒中微孔结构和氧化物微晶的形成、以及氯磷灰石的形成等。与前人的报道不同,长兴陨石中斜长石的成分并不均一(An_(72-9)),说明H群母体上流体交代反应的条件很可能与L和LL群母体并无显著差异。长兴陨石中共发现12个富铝球粒,平均全岩Al_(2)O_(3)含量为14.8%,平均直径(0.30±0.17mm)与富镁铁质球粒(简称FMC,0.41±0.16mm)接近;全岩SiO_(2)、FeO和CaO含量与普通球粒陨石的II型FMC相似,Ca/Al质量比(0.18~0.58)低于宇宙值(1.10;Ahrens and Von Michaelis,1968)。ARC中橄榄石、辉石的TiO_(2)和Al_(2)O_(3)含量以及斜长石的An指数均明显高于FMC。岩相学、矿物学和全岩化学结果表明长兴陨石中的ARC形成于与FMC相似的高温过程,同一类型球粒陨石中的ARC和FMC很可能形成于原行星盘中的相同或相近区域。ARC的前体物质相对于FMC富集Al、Ti等难熔元素可能是太阳星云中气-固交换反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陨石 普通球粒陨石 热变质 流体交代 富铝球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球粒陨石NWA 7458的冲击变质特征及其高压矿物形成机制
9
作者 郭思语 资锋 +1 位作者 尹锋 陈新跃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4-744,共11页
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NWA 7458陨石的岩相学、矿物学以及冲击变质特征。NWA 7458是一块L5型普通球粒陨石,主要由橄榄石、低钙辉石、斜长石、陨硫铁、铁镍合金组成,副矿物包括... 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NWA 7458陨石的岩相学、矿物学以及冲击变质特征。NWA 7458是一块L5型普通球粒陨石,主要由橄榄石、低钙辉石、斜长石、陨硫铁、铁镍合金组成,副矿物包括铬铁矿和磷灰石等。该陨石冲击等级达S6,冲击熔脉很发育,在脉体内产出有瓦士利石、林伍德石、镁铁榴石、涂氏磷钙石、熔长石、硬玉,在脉体外侧区域产出有林伍德石、熔长石、硬玉。冲击熔脉基质的林伍德石和镁铁榴石组合指示结晶压力和温度分别为18~23 GPa和1800~1950℃。熔脉内外的林伍德石都是通过晶内成核与扩散控制生长形成;熔脉内的林伍德石经历的峰值温度更高,部分颗粒的边缘在卸压阶段发生退变质形成瓦士利石;而熔脉外的林伍德石经历的峰值温度较低,没有发生退变质,而且橄榄石-林伍德石的转变量与温度成正比。熔脉内的镁铁榴石和涂氏磷钙石分别由低钙辉石和磷灰石经过固态相变形成,熔脉内外的硬玉则是从斜长石成分的熔体中结晶形成。NWA 7458陨石冲击熔脉内外的高压矿物产状和形成机制的差别,反映了熔脉内的温度不均一性和复杂的冷却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球粒陨石 冲击变质作用 冲击熔脉 高压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太阳系小天体探测与研究进展
10
作者 徐小萌 吴昀昭 张西亮 《天文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外太阳系小天体主要包括半人马小行星和越海王星天体,它们蕴藏着丰富的甲烷、水冰以及氨等物质,代表太阳系最原始的天体。研究这些小天体的性质,不仅有助于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还能揭示其与地球中水和生命的联系。目前深空探测... 外太阳系小天体主要包括半人马小行星和越海王星天体,它们蕴藏着丰富的甲烷、水冰以及氨等物质,代表太阳系最原始的天体。研究这些小天体的性质,不仅有助于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还能揭示其与地球中水和生命的联系。目前深空探测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新视野号”将继续飞往柯伊伯带访问这些遥远的天体,中国也正在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任务。该文从探测历史、反照率和尺寸分布、轨道分布、色指数、光谱性质等方面介绍了外太阳系小天体的探测与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的光谱特征,并探讨了未来研究趋势,为中国外太阳系及冰卫星探测任务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太阳系 半人马小行星 越海王星天体 光谱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极短弧定轨的进化算法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鑫冉 赵海斌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02-911,共10页
近地小行星的巡天项目不断涌现,得到了海量的观测数据.而巡天观测方式使获得的数据弧段过短,传统方法在定轨和识别上存在极大困难,加之短弧定轨问题本身的病态性,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短弧数据对于发现、监测和评估小行星的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近地小行星的巡天项目不断涌现,得到了海量的观测数据.而巡天观测方式使获得的数据弧段过短,传统方法在定轨和识别上存在极大困难,加之短弧定轨问题本身的病态性,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短弧数据对于发现、监测和评估小行星的威胁具有重要意义.在进化算法下构建极短弧定轨的计算框架,选用三变量的(a, e, M)优选法,保持维数较低的同时,使优化结果不再依赖观测量.采用参数较少、操作简便的差分进化算法,利用不同偏心率小行星的轨道模拟数据进行试验,对获得的最优解及其分布聚集区域进行分析,大偏心率轨道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会对算法搜索的灵敏度产生影响,需缩小搜索空间以提高搜索能力.结果表明算法在小偏心率问题中表现较好,可以得到有效结果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信息,大偏心率问题在传统方法失效的情况下,虽然最优解在整体分布中并不明显,但分布仍包含真实解,可结合分布密度和适值大小进行分析.未来需要对大偏心率问题作进一步研究,考虑其观测位置和观测时刻对算法产生的影响,分类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初轨计算 极短弧定轨 进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金秀边溪组黑色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龙华超富Ni-Co矿床的成因联系
12
作者 黄新硕 董志国 +4 位作者 张宝林 金磊 李俊瑜 李增胜 曹明坚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66-2685,共20页
广西金秀地区下寒武统边溪组黑色页岩中新发现的龙华Ni-Co矿床,以其Ni-Co超常富集特征(Ni品位达16.17%,Co品位达1.45%)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该矿床的类型和成因存在较大争议,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矿体本身,认为它可能是黑色页岩容矿型... 广西金秀地区下寒武统边溪组黑色页岩中新发现的龙华Ni-Co矿床,以其Ni-Co超常富集特征(Ni品位达16.17%,Co品位达1.45%)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该矿床的类型和成因存在较大争议,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矿体本身,认为它可能是黑色页岩容矿型矿床或五元素(Ni-Co-As-Ag-Bi)脉状矿床,而黑色页岩对特富Ni-Co矿床形成的作用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采用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分析、总有机碳-总硫测试(TOC-TS)、硫化物电子探针分析及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等多种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黑色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成矿中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黑色页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于新太古代至新元古代(2700~2000Ma和1300~600Ma),基于黑色页岩主量元素(如SiO_(2)、K_(2)O)与微量元素组合特征(如Th/Co-La/Sc、Th/Sc-Zr/Sc投图),综合揭示其碎屑物质主要源自长英质火山岩,且未经历沉积再循环。(2)黑色页岩富含多种硫化物,全岩的TOC(平均6.33%)与V、U含量均较高,且呈显著的正相关,结合U/Th-V/Cr投图,共同表明其形成于缺氧和硫化的沉积环境。(3)黑色页岩Ni(平均59.5×10^(-6))和Co(平均12.8×10^(-6))未富集,并且其中未发现高Ni-Co的硫化物。龙华矿床在矿体分布上属于黑色页岩容矿型矿床,但黑色页岩并未提供成矿金属。(4)黑色页岩附近含矿的石英流体包裹体富含甲烷(CH_(4))和石墨(C),来源于有机碳的热解释放,在此过程中CH_(4)为矿质沉淀提供了高效的还原介质和环境,促进了含矿热液的Ni-Co以砷化物-硫砷化物-硫化物的顺序快速沉淀,成因上符合一个典型的五元素脉状矿床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特富Ni-Co矿床 有机碳 甲烷 还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极区水冰就位分析方案设计
13
作者 李想 王兴平 +8 位作者 卢文振 郭美如 黄正旭 张小平 许振宇 姚路 阮俊 阚瑞峰 曹乃亮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8-630,共13页
结合以Luna 25、Luna 27、Viper为典型月球极区就位探测应用的光谱−质谱联用技术,介绍了包括探测机制、工作模式及仪器的功能、性能与应用;设计了“嫦娥七号”月球极区水分子分析仪,其中激光吸收光谱仪负责H2O和HDO的就位分析,飞行时间... 结合以Luna 25、Luna 27、Viper为典型月球极区就位探测应用的光谱−质谱联用技术,介绍了包括探测机制、工作模式及仪器的功能、性能与应用;设计了“嫦娥七号”月球极区水分子分析仪,其中激光吸收光谱仪负责H2O和HDO的就位分析,飞行时间质谱仪实现H2O、CH4等质量数<200 amu气体分子的分析,通过地面试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可为月球南极着陆探测水冰就位探测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极区 月球水冰 原位分析 水分子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FNet:A Network for Lunar Impact Crater Detection Based on Enhanced Feature Fusion with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14
作者 HE Weidong LAI Jialong +3 位作者 ZHONG Zhicheng CUI Feifei XU Yi ZHANG Xiaoping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204,共15页
Lunar impact crater detection is crucial for lunar surface studies and spacecraft landing missions,yet deep learning still struggles with accurately detecting small craters,especially when relying on incomplete catalo... Lunar impact crater detection is crucial for lunar surface studies and spacecraft landing missions,yet deep learning still struggles with accurately detecting small craters,especially when relying on incomplete catalogs.In this work,we integrat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data to construct a high-quality dataset enriched with slope information,enabling a detailed analysis of crater featur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ing detection performance in complex terrains and low-contrast areas.Based on this foundation,we propose a novel two-stage detection network,MSFNet,which leverages multi-scale adaptive feature fusion and multisize ROI pooling to enhance the recognition of craters across various scales.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MSFNet achieves an F1 score of 74.8%on Test Region1 and a recall rate of 87%for craters with diameters larger than 2 km.Moreover,it shows exceptional performance in detecting sub-kilometer craters by successfully identifying a large number of high-confidence,previously unlabeled targets with a low false detection rate confirmed through manual review.This approach offers an efficient and reliable deep learning solution for lunar impact crater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ject detection deep learning impact crater 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星地质环境演变与生命宜居性探索
15
作者 史语桐 赵健楠 +3 位作者 张明杰 黄婷 孙炎润 肖龙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6,共11页
开展火星生命探索需要了解火星地质环境演化及其对生命形成与保存的影响。总结了火星地质环境演变的最新研究成果,回顾了人类开展火星生命探测的历史及进展,分析了火星的环境宜居性潜能,并归纳了火星潜在的宜居环境种类。在此基础上,提... 开展火星生命探索需要了解火星地质环境演化及其对生命形成与保存的影响。总结了火星地质环境演变的最新研究成果,回顾了人类开展火星生命探测的历史及进展,分析了火星的环境宜居性潜能,并归纳了火星潜在的宜居环境种类。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火星生命痕迹的探索应当重点关注曾存在长期水活动的区域的结论,如古海洋、古湖泊、三角洲、地下水与热泉活动区等;考虑到当前火星表面环境对生命的形成和保存十分严苛,未来的探测也应关注目前研究较为缺乏的地下环境,如较浅部的熔岩管洞穴或深部地下环境;此外,火星样品中的微生物量可能极为稀少,通过采样返回任务,利用地球完备的实验条件开展研究也是未来火星生命信号探测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 宜居环境 生命 采样返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ollo15月壤和普通球粒与碳质球粒陨石模拟实验的太空风化特征产物成因分析
16
作者 邰凯瑞 郭壮 +6 位作者 李阳 刘燊 张鹏飞 赵斯哲 李琛 唐红 庞荣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57-2865,共9页
月球、小行星等无大气行星体具有独特的反射光谱太空风化改造特征,其成因主要被归结于纳米级—亚微米级不透明颗粒等太空风化特征产物。本研究结合Apollo返回月壤样品、普通球粒和碳质球粒陨石样品的模拟实验结果,综合分析了太空风化特... 月球、小行星等无大气行星体具有独特的反射光谱太空风化改造特征,其成因主要被归结于纳米级—亚微米级不透明颗粒等太空风化特征产物。本研究结合Apollo返回月壤样品、普通球粒和碳质球粒陨石样品的模拟实验结果,综合分析了太空风化特征产物的来源和成因,并讨论了其可能的光谱效应。研究结果表明,np-Fe0(纳米级单质金属铁)是铁镁硅酸盐等矿物经过微陨石轰击引起的气化沉积作用和原位还原作用形成。np-FeNi(纳米级铁镍金属)的成因主要包括FeNi金属和陨硫铁的气化沉积与冲击分散成因。np-FeNiS(纳米级铁镍金属的硫化物)和sm-FeNiS(亚微米级铁镍金属的硫化物)主要形成于陨硫铁的冲击分散过程。上述不透明颗粒是形成月球与S型小行星紫外—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降低、特征吸收峰减弱和连续统红移等特征的主要原因。气泡结构主要形成于层状硅酸盐等矿物在微陨石轰击过程中的挥发分逃逸,推测是含水量较高的小行星(如Bennu)紫外-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增加和连续统蓝移等特征的主要成因。实验结果预期对月球与小行星返回样品分析以及反射光谱的太空风化改造特征的解释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壤 小行星 太空风化 纳米级单质金属铁 反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撞击坑自动识别及中型撞击坑绝对模式年龄估算 被引量:2
17
作者 崔兴立 丁忞 王冠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05-915,共11页
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之一,也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是研究早期大型撞击事件的重要窗口,而小型撞击坑的识别与计数定年是研究南极-艾特肯盆地演化史的基础.由于撞击坑直径和数量符合幂... 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之一,也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是研究早期大型撞击事件的重要窗口,而小型撞击坑的识别与计数定年是研究南极-艾特肯盆地演化史的基础.由于撞击坑直径和数量符合幂次定律,数量众多的小型撞击坑难以单纯依靠人力进行识别.近年来,计算机算力的提升使得训练复杂的卷积神经网络成为可能.采用已有的专家标注训练神经网络,进而实现图像特征的自动提取,能够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极大地提高识别效率.采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5(YOLO V5)目标探测系统来自动识别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直径为2~15 km的小型撞击坑.在训练神经网络时,使用融合了SELENE和LRO数据的数字高程模型SLDEM2015和最新的专家标记撞击坑数据库.训练好的网络在测试集上的结果与专家标记的撞击坑数据库相比,识别结果的准确率(Precision)为0.96,召回率(Recall)为0.95,F1值为0.95.通过对与专家标注不符的识别结果进行可视化,识别出至少十个专家误标记的撞击坑,证明撞击坑自动识别方法可以用于检验专家标注的可靠性.基于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撞击坑自动识别结果,确定了南极-艾特肯盆地四个典型中型撞击坑的绝对模式年龄,并与已有的定年结果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自动识别结果的可靠性,也显示了提出的方法在利用自动识别的撞击坑进行中型撞击坑定年方面的潜力.提出的撞击坑自动识别方法有望进一步拓展到更小撞击坑的识别,并迁移到月球其他地质单元乃至其他行星的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艾特肯盆地 撞击坑 撞击坑自动识别 YOLO V5 绝对模式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地雷达对天体熔岩管探测技术类比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懿 陈锐 +5 位作者 黄汉钧 孟新栋 陈一平 张领 张骏 肖龙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5-373,共9页
熔岩管是建立地外天体基地首选地之一。为验证探地雷达对地外天体熔岩管探测的可行性,使用400MHz探地雷达对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中的七十二洞和卧龙洞进行熔岩管探测技术类比研究。结果显示:管道上壁距离地面小于等于2m时,雷达可清晰显... 熔岩管是建立地外天体基地首选地之一。为验证探地雷达对地外天体熔岩管探测的可行性,使用400MHz探地雷达对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中的七十二洞和卧龙洞进行熔岩管探测技术类比研究。结果显示:管道上壁距离地面小于等于2m时,雷达可清晰显示上界面;当熔岩管上、下界面高度小于3m时,雷达图可观察到上、下分界面所在位置。使用遗传算法进行雷达数据反演,获得管壁介电常数,并与深度法和样品测量结果对比验证了该反演算法的可靠性。通过分析发现,样品孔隙度与介电常数存在关联性。探地雷达可有效测量地下熔岩管的内部空间信息,并用于未来月球基地建设的准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岩管 探地雷达 月球 就位探测 类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嫦娥五号发动机降落羽流扬尘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海燕 李思新 +3 位作者 王鹢 李存惠 张小平 王卫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1261,共11页
在月球探测器着陆过程中,发动机羽流与月面相互作用后溅起的月尘是月面环境危害的主要来源。本文以嫦娥五号任务测试数据作为仿真入口条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两阶段法建立了嫦娥五号任务中使用的喷管1∶1模型和真空羽流扩散侵蚀模... 在月球探测器着陆过程中,发动机羽流与月面相互作用后溅起的月尘是月面环境危害的主要来源。本文以嫦娥五号任务测试数据作为仿真入口条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两阶段法建立了嫦娥五号任务中使用的喷管1∶1模型和真空羽流扩散侵蚀模型,研究了喷管在不同降落高度下的侵蚀速率,并计算了发动机距离月面高度为0.5~2.0 m范围时月尘颗粒的运动轨迹、扬尘角和速度特性。结果表明,基于剪切应力得到的最大侵蚀速率为8.83 kg/m^(2)s,随着高度增加,侵蚀速率降低,与嫦娥五号降落相机相同高度下的分析结果一致。粒径为1、70ìm的月尘颗粒最大扬尘高度分别为0.72、0.36 m,最大速度分别为2520、1010 m/s。不同粒径月尘的扬尘角范围为1.44°~2.27°,计算的扬尘角与Apollo探月任务中的结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尘 羽流扬尘 嫦娥五号 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外天体软着陆过程羽流扬尘特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20
作者 张海燕 李得天 +4 位作者 王鹢 李存惠 张伟 张小平 王永军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83-994,共12页
地外天体软着陆过程中,反推发动机羽流作用于天体表面风化层诱发的侵蚀扬尘是影响软着陆安全的最主要因素。首先对羽流扬尘现象的物理过程、侵蚀机制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总结出侵蚀机制主要包括粘性剪切侵蚀、扩散气体喷发、承载力破... 地外天体软着陆过程中,反推发动机羽流作用于天体表面风化层诱发的侵蚀扬尘是影响软着陆安全的最主要因素。首先对羽流扬尘现象的物理过程、侵蚀机制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总结出侵蚀机制主要包括粘性剪切侵蚀、扩散气体喷发、承载力破坏和扩散驱动流动4种;其次,对部分探月和探火任务的在轨侵蚀结果、仿真模型和经验公式的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月球表面和火星表面因背景压力和风化层物质特性差异会产生不同的侵蚀机制,而在相同条件下的侵蚀机制也会随发动机个数和总推力的变化而变化,有必要对物理机理和扬尘特性进行进一步细化研究;最后,结合未来地外天体软着陆任务需求,提出了羽流扬尘原位测量、仿真预测模型和羽流扬尘消除3种用于未来探测任务羽流扬尘预测和防护的关键技术,以期对未来软着陆任务顺利执行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外天体软着陆 发动机羽流 侵蚀扬尘 侵蚀机制 软着陆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