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诉讼法修改与刑事诉讼监督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1
1
作者 韩成军 卞建林 +4 位作者 慕平 万春 袁其国 甄贞 王守安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7-30,共4页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2年3月14日通过,并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刑诉法再修改是继1996年刑诉法修改以后的又一次重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2年3月14日通过,并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刑诉法再修改是继1996年刑诉法修改以后的又一次重大、系统的修改,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诉讼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提高司法机关有效惩治犯罪的能力和效果、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进一步提升我国诉讼文明、司法民主和人权保障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修改与检察机关的工作可谓关系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诉讼监督权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事人合法权益 刑事诉讼制度 人权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被引量:8
2
作者 袁其国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41,共6页
科学规范的刑罚执行,对于实现我国的刑罚目的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以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紧紧抓住审判公开和同步监督两个环节,在全省大力推行公开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制度,深入探索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同... 科学规范的刑罚执行,对于实现我国的刑罚目的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以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紧紧抓住审判公开和同步监督两个环节,在全省大力推行公开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制度,深入探索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同步进行的机制。在去年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提交了《关于完善我国减刑制度的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该建议高度重视,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在全国法院系统和刑罚执行理论界引起较大反响。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如何解决刑罚执行中的一些难点,如何从理论上指导实践、解决基层难题,我国法学、实务界不少人士对此的看法颇多歧异,比如判前立功,减刑、假释与财产刑和附带民事判决执行的关联,减刑撤销制度,假释保证金和保证人制度等一直是实践中争议的热点。分析问题原因、匡正错误认识、明确发展方向,才能促进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完善,提升刑罚执行的公信力。为了充分探讨这一问题,本刊编辑部特邀一批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得到了一些对此问题素有研究的学者和相关实务专家的比较积极的回应。为了更好地以学术之力审时度势促进司法改革,本刊编辑部以"刑罚执行的改革与完善"为总标题,试图从现代司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着手,就我国刑罚执行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本刊编辑部认为,刑罚执行的改革和完善重中之重是建立健全对刑罚执行中违法情形的发现和纠正机制。相关部门应依法规范对重大刑事罪犯适用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建立和完善对刑罚变更执行的同步监督制度,完善对监所执行、监外执行和社区矫正进行法律监督的方式和措施。同时,应建立健全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切实防止监外执行人员脱管、漏管,并进一步完善对未决犯羁押和看守所监管活动的法律监督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监督制度 刑罚执行机关 未成年犯管教所 人民检察院 法律规定 人民法院 公安机关 刑事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刑事证据与证明标准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忠诚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2-187,共6页
刑事诉讼法规定什么是证据,与是否具有证据资格进行的审查判断并不矛盾。证明所要达到的程度是证明标准而非证据标准。坚持客观真实标准,坚持客观真实的可知性,尽可能地追求客观真实,最大限度地满足法律要求的犯罪构成条件和程序性条件... 刑事诉讼法规定什么是证据,与是否具有证据资格进行的审查判断并不矛盾。证明所要达到的程度是证明标准而非证据标准。坚持客观真实标准,坚持客观真实的可知性,尽可能地追求客观真实,最大限度地满足法律要求的犯罪构成条件和程序性条件,更有利于防止疑案,减少错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 证明标准 客观真实 法律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权优化配置与制度构建 被引量:2
4
作者 袁其国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32,共6页
检察机关是国家机关,本身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责是行使作为国家权力之一的检察权。因此,检察改革必然涉及检察职权的配置和调整的问题。从检察改革十年来走过的历程看,检察改革的绝大部分任务,都与检察职权的配置... 检察机关是国家机关,本身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责是行使作为国家权力之一的检察权。因此,检察改革必然涉及检察职权的配置和调整的问题。从检察改革十年来走过的历程看,检察改革的绝大部分任务,都与检察职权的配置和行使有关。检察改革之所以始终是围绕着检察职权配置进行的,是因为优化检察职权配置是检察改革始终不变的目标。检察改革如果缺乏对检察职权配置系统清晰的认识,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如果违背权力配置的基本规律,就会盲目进行,就难以达到党和人民满意的效果,甚至连检察机关自身的要求都不能满足,并且可能使今天的改革成果成为明天的改革对象。这样的改革,难免走上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的道路。本刊编辑部认为,在检察改革中,只有充分考虑检察职权配置的优化问题,科学合理地配置检察职权,才有可能保证这些职权的充分有效行使,才有可能通过检察改革推进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为了充分探讨这一问题,本刊编辑部以"司法改革与检察权优化配置问题研究"为总标题进行专题研究,试图从国家权力的分配和优化,以及现代司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着手,就我国检察权优化配置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本着百家争鸣的态度,本刊对于受邀专家的来稿,只要符合通常的学术规范,不论其所表达的学术观点如何,均一律照登,所以,本专题所有观点均不必然代表本刊编辑部之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配置 刑罚执行 监督权 制度构建 监管 法律监督 检察机关 检察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