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碳源对磷酸铁锂加工性能的影响探究
1
作者 王鹏 普志华 +2 位作者 王天祥 林静宜 万远鑫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6,共7页
磷酸铁锂浆料的黏度、固含量和稳定性是电池制作工艺中的重要参数,将直接影响涂布后电极极片的质量,最终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使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由不同碳源包覆的磷酸铁锂材料(LFP/C),并研究了其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能及加工... 磷酸铁锂浆料的黏度、固含量和稳定性是电池制作工艺中的重要参数,将直接影响涂布后电极极片的质量,最终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使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由不同碳源包覆的磷酸铁锂材料(LFP/C),并研究了其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能及加工性能。XRD结果显示,以3种有机物为碳源制备的LFP/C样品均呈现较高的结晶度,且都没有发现明显杂相;Raman结果表明,以蔗糖为碳源包覆改性的LFP/C-3样品的碳层石墨化程度最高;SEM和TEM结果证明,LFP/C-3样品的一次粒径最小,且颗粒分散性较好,其碳层厚度约为5 nm,且包覆均匀性良好。电化学表征结果显示,LFP/C-3样品在0.1C和1.0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能够达到154.6、130.9 mA·h/g,并且具备优异的倍率性能,在1.0C倍率下循环11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8.2%。但以葡萄糖作为碳源包覆改性的LFP/C-1样品具有最优的加工性能表现,在相同固含量条件下,其浆料的出料黏度为10738 mPa·s,三段式触变测试结果显示,其黏度恢复率为97.86%。研究结果对工业界生产磷酸铁锂时的碳源选用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磷酸铁锂 浆料 电化学性能 加工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对磷酸锰铁锂高温循环过程中金属溶出的影响探究
2
作者 王鹏 饶一楠 +3 位作者 杭静 夏雨欣 王昭沛 万远鑫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72,79,共10页
高温循环过程中的铁、锰金属溶出导致电池容量的快速衰减,长期以来都是限制磷酸锰铁锂材料(LMFP)大规模应用的一个难题。使用不同碳源对磷酸锰铁锂材料进行包覆改性,以提升其离子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改善高温循环过程中铁、锰金属溶出... 高温循环过程中的铁、锰金属溶出导致电池容量的快速衰减,长期以来都是限制磷酸锰铁锂材料(LMFP)大规模应用的一个难题。使用不同碳源对磷酸锰铁锂材料进行包覆改性,以提升其离子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改善高温循环过程中铁、锰金属溶出的问题。结果表明:当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碳源时,LMFP/C-1样品的碳层平均厚度仅为1.86 nm,且均匀性最好,石墨化程度最高;扣式半电池的电化学表征结果显示,以PVP为碳源包覆改性的LMFP/C-1样品在0.1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最高(152.17 mA·h/g),且拥有最佳的倍率和循环性能;扣式全电池的电化学表征结果显示,LMFP/C-1样品在常温0.1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最高(131.19 mA·h/g),且在1.0C倍率下循环10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仍为3个样品中最高。但在高温条件下,以葡萄糖为碳源包覆改性的LMFP/C-2样品在1.0C倍率下循环10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最高,且高温循环后在负极检测到的铁、锰金属溶出的质量浓度仅为32.94 mg/L,说明葡萄糖作为碳源能够有效阻止高温循环过程中的金属溶出,提升磷酸锰铁锂的高温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磷酸锰铁锂 扣式全电池 高温循环 金属溶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相法合成LiMn_(0.6)Fe_(0.4)PO_(4)的性能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亨利 徐荣益 +1 位作者 王昭沛 李意能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磷酸锰锂(LiMnPO_(4))材料的电导率低且充放电过程易发生Jahn-Teller效应,导致电化学性能不理想。通过液-固相法合成磷酸锰铁锂(LiMn_(0.6)Fe_(0.4)PO_(4))正极材料,并对晶体结构、放电曲线特性、循环性能等进行分析。Fe均匀地掺入Mn位... 磷酸锰锂(LiMnPO_(4))材料的电导率低且充放电过程易发生Jahn-Teller效应,导致电化学性能不理想。通过液-固相法合成磷酸锰铁锂(LiMn_(0.6)Fe_(0.4)PO_(4))正极材料,并对晶体结构、放电曲线特性、循环性能等进行分析。Fe均匀地掺入Mn位形成固溶体,样品的常温电化学性能得到改善。在2.0~4.3 V循环,0.1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56.5 mAh/g;以1.0 C倍率循环2000次,容量保持率超过80%。容量衰减主要源于循环过程中正极材料颗粒产生裂纹及颗粒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磷酸锰铁锂(LiMn_(0.6)Fe_(0.4)PO_(4)) 容量衰减 掺杂 液-固相法 固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铕掺杂改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薛山 刘璐 +3 位作者 戴建升 李晴 冯泽 李意能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7-73,共7页
橄榄石结构的LiFePO_(4)正极材料因其多重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但其较差的电导率和缓慢的锂离子扩散速率限制了其低温和倍率等性能。元素掺杂被认为是一种改善正极材料倍率、低温等性能的有效策略。采用固相法合成了... 橄榄石结构的LiFePO_(4)正极材料因其多重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但其较差的电导率和缓慢的锂离子扩散速率限制了其低温和倍率等性能。元素掺杂被认为是一种改善正极材料倍率、低温等性能的有效策略。采用固相法合成了稀土金属铕掺杂的Li Fe_(1-x)Eu_(x)PO_(4)/C正极材料,并研究了铕掺杂量对Li Fe PO_(4)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铕掺杂能够改善Li Fe PO_(4)/C的电化学性能,其中Li Fe_(0.97)Eu_(0.03)PO_(4)/C表现出最佳的倍率、低温和循环性能,其组成的纽扣电池在20C高倍率下放电比容量为95.1 m A·h/g(较Li Fe PO_(4)/C提升57.7%),在低温(-20℃、0.1C)下的放电比容量为81.5 m A·h/g(较Li Fe PO_(4)/C提升73.8%),1C下经20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为96.43%(较Li Fe PO_(4)/C高出2.46%)。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铕的掺入能增大Li Fe PO_(4)的晶胞体积,降低Li和O原子之间的结合能,从而提高锂离子的扩散速率。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表明,Li Fe_(0.97)Eu_(0.03)PO_(4)/C表现出最低的电荷转移电阻和最高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其锂离子扩散系数比未掺杂的Li Fe PO_(4)/C高出2个数量级,这解释了其出色的倍率、低温和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PO_(4) 锂离子电池 铕掺杂 倍率性能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坚果蜂蜜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玮玮 赵祥珊 +3 位作者 罗扬 金娜 张秋燕 辛明秀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4-189,共6页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方法从澳洲坚果蜂蜜中分离酵母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3份蜂蜜样品中共分离得到6株有酯香风味的菌株,编号分别为JG01-8、JG01-15、JG01-H4、JG02-9、JG0...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方法从澳洲坚果蜂蜜中分离酵母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3份蜂蜜样品中共分离得到6株有酯香风味的菌株,编号分别为JG01-8、JG01-15、JG01-H4、JG02-9、JG02-11和JG03-1,经鉴定,菌株JG01-8为微黄汉纳酵母(Hannaella luteola),菌株JG01-H4为赭色掷孢酵母(Sporobolomyces carnicolor),菌株JG01-15、JG02-9、JG02-11和JG03-1均为鲁氏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rouxii),均为非酿酒酵母。其中菌株JG01-H4的耐受性优于其他菌株,可耐受乙醇体积分数9%、pH值2.0、NaCl含量25%和葡萄糖含量60%,是高渗透环境发酵的潜在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蜂蜜 酵母菌 分离 鉴定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铁对磷酸铁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探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屈恋 李越珠 +3 位作者 李铭雅 王昭沛 陈燕玉 李意能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8-94,共7页
磷化铁(Fe_(2)P)作为磷酸铁锂生成过程中常见的副产物,其对磷酸铁锂(LiFePO_(4),LFP)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到目前为止研究地还不够深入。通过球磨法在LFP中掺入不同比例的Fe_(2)P来探究其对LFP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入Fe_... 磷化铁(Fe_(2)P)作为磷酸铁锂生成过程中常见的副产物,其对磷酸铁锂(LiFePO_(4),LFP)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到目前为止研究地还不够深入。通过球磨法在LFP中掺入不同比例的Fe_(2)P来探究其对LFP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入Fe_(2)P后,LFP材料的晶体结构无明显变化,颗粒形貌规整度较高,各主要元素分布均匀,并且LFP材料的离子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当Fe_(2)P掺入量为0.5%(质量分数)时,在0.1C和0.5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了158.2、148.5 mA·h/g,相比纯LFP分别提升了8.90%和7.2%;CV曲线中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差值(ΔE)仅为0.264 V,说明Fe_(2)P的引入有利于改善LFP材料的极化,且前3次CV曲线的重合度高,表明材料具有高度的可逆性;电荷转移电阻(R_(ct))仅为41.56Ω,相比纯LFP降低了76.49%;锂离子扩散系数为8.20×10^(-9)cm^(2)/s,相比纯LFP提升了89.4%,同时对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的改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 磷化铁 阻抗 锂离子扩散系数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氟化铵法净化锰矿浸出液并制备电池级磷酸锰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耀滔 徐荣益 +2 位作者 张胜象 王昭沛 李意能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608-612,共5页
采用直接酸浸法,使用硫酸对锰含量为22%左右的碳酸锰矿进行直接浸出处理,最佳浸出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为2h,硫酸浓度为15%,反应温度为60℃,反应液固比为5∶1,锰浸出率达到97.8%。改进了氟化沉淀法去除钙镁的工艺,利用共沉淀法强化了过... 采用直接酸浸法,使用硫酸对锰含量为22%左右的碳酸锰矿进行直接浸出处理,最佳浸出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为2h,硫酸浓度为15%,反应温度为60℃,反应液固比为5∶1,锰浸出率达到97.8%。改进了氟化沉淀法去除钙镁的工艺,利用共沉淀法强化了过滤强度及氟化物残留量,提高净化效果,最佳除杂工艺条件为:pH=5、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1.5h, NH_(4)F用量为理论用量值的4倍,Ba(OH)_(2)用量为浸出液中MnSO_(4)总量的0.2%,在此条件下,浸出液中钙、镁残留量均小于10×10^(-6),锰损率仅为3.4%。采用并流加料方式进行反应结晶,得到的七水磷酸锰产品符合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锰源的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锰矿 酸浸 除杂 共沉淀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