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齐鲁学刊》1999—2003年载文与作者情况统计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杨文洪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9-160,共2页
关键词 《齐鲁学刊》 1999-2003年 载文 作者 统计分析 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问题的哲学解──兼对“科学终结”论的质疑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冠军 魏开琼 《现代哲学》 1998年第4期41-44,共4页
关键词 科学问题 哲学解 现代自然科学 哲学问题 哲学的科学化 科学和哲学 哲学家 恩格斯 爱因斯坦 哲学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科技商品经济社会之与境论——从商品视域看现代经济社会之与境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冠军 邢润川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5-121,共7页
从整体论意义上讲,"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作为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社会实在"和最具普遍性的"社会存在",包含了现代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是这些事实和现象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的有机整体;从... 从整体论意义上讲,"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作为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社会实在"和最具普遍性的"社会存在",包含了现代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是这些事实和现象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的有机整体;从商品的角度来审视,现代经济社会与境是一种以科技产品为商品的各种事实和现象所构成的科技商品经济社会之与境。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现实性上考察,抑或从时代发展需要上审视,科技产品都是商品,这是现代科技商品经济社会之与境的一般表征;同时,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来分析,科技产品在现实性上都已经成为现代商品构成中的主要部分,并且在其构成中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这是现代科技商品经济社会之与境的本质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产品 科技商品 现代科技商品经济社会 与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玉璞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3,共6页
宋代的隐逸文化丰富多彩,各种隐逸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但宋代士大夫文人最崇尚的隐逸形态是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并因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精神。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定位,... 宋代的隐逸文化丰富多彩,各种隐逸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但宋代士大夫文人最崇尚的隐逸形态是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并因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精神。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定位,形成了一种颇为圆通的处世心态与行为方式:既与现实政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又努力摆脱“政统”的羁縻、控制,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既不放弃世俗的享乐,又能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人生中努力守护、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外物所役,求取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成就自己的闲适生活和诗意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文人 仕宦心态 吏隐 居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诚信的社会保障体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杜振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24-28,共5页
文章认为社会诚信建设,重要的是诚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强化他律性约束机制;建立相关的法律体系,为诚信建设提供法律方面的保障;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的监督约束体系,树立和改善政府的信用形象;建立诚信测评管... 文章认为社会诚信建设,重要的是诚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强化他律性约束机制;建立相关的法律体系,为诚信建设提供法律方面的保障;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的监督约束体系,树立和改善政府的信用形象;建立诚信测评管理和诚信奖惩激励体系,为诚信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和舆论导向;建立诚信道德教育体系,在强化他律的同时强调自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体系 诚信建设 法律体系 政府信用 监督体系 诚信测评 舆论导向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春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25,共21页
1992年,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十多年来,“走出疑古”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重写学术史”是与“走出疑古”密切相关的三... 1992年,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十多年来,“走出疑古”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重写学术史”是与“走出疑古”密切相关的三个命题,其中“重估”是目的,“重写”是前提,“反思”则是“重估”和“重写”得以落实的根据。三者彼此互动,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走出疑古”论点体系。李先生以“走出疑古”为特征的“释古”与冯友兰的“释古”意向不同,与郭沫若的“古代研究”、李济的“考古重建”也旨趣有异,其最为崇奉的宗师是王国维。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和“古史新证”模式被李先生奉为“释古”的典范。李先生一直致力于以考古材料、简帛佚籍和“史实素地”论印证古书、释证古史,以期重新确立古书古史的可靠性权威,但是言辞始终含蓄委婉,是其追随者们的“证古”、“正古”及“现代古史史料学基本概念”等主张让“走出疑古”的内涵和走向明朗化、理论化。围绕古书、古史的考释及方法、规范等问题,“疑古”和“走出疑古”已经是狭路相逢、短兵相接。实际上,这已经不只是“疑古”和“走出疑古”之间的纠纷,更是关系中国学术未来走向的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出疑古时代 释古 证古 正古 现代古史史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站的“同路人”——鲁迅与左翼文艺运动的内在关系及其姿态 被引量:7
7
作者 赵歌东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0-154,共15页
"同路人"是1920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主要作家群体,这一群体在俄国文学向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过渡作用,列宁、高尔基都是"同路人"的支持者。在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中,鲁迅、瞿秋... "同路人"是1920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主要作家群体,这一群体在俄国文学向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过渡作用,列宁、高尔基都是"同路人"的支持者。在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中,鲁迅、瞿秋白将革命的"同路人"作家看作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同盟军和后备军,他们对俄苏革命"同路人"作家和作品的评价与译介对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鲁迅对"同路人"的认同和评价基于其自身的革命历史经验,他不仅肯定"同路人"的文学观点和革命立场,而且自觉地在左翼文艺运动中采取了"同路人"的姿态。瞿秋白结合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的经典理论对"同路人"向革命的"同盟军"的转变作了历史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鲁迅的"同路人"姿态给予了肯定的历史定位。冯雪峰也曾经肯定鲁迅作为革命"同路人"的历史姿态,他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高度引导晚年鲁迅从革命的"同路人"转向革命的"同盟军"。由于苏联1930年前后的政治斗争对"同路人"作家存在偏见和敌视,致使"同路人"创作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转型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长期被遮蔽,鲁迅、瞿秋白与苏联"同路人"文学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鲁迅研究者坚持斯大林时代对"同路人"作家的偏见,不承认"同路人"作家的革命意义和特定历史价值,因此也无法理解鲁迅作为革命"同路人"的历史地位。重新认识鲁迅在左翼文艺运动中的"同路人"姿态,对于理解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起源及其内在矛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对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源流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瞿秋白 冯雪峰 同路人 左翼文艺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技生产力构成的特殊性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冠军 《理论学刊》 CSSCI 1997年第4期35-39,共5页
科技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所具有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能力的总称,是相对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而言的。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相比较,科技生产力的构成有其特殊性,表现在:科技劳动者是科技... 科技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所具有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能力的总称,是相对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而言的。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相比较,科技生产力的构成有其特殊性,表现在:科技劳动者是科技生产力的主体要素,实验技术装备是科技生产力的物质形态的生产资料(硬件),图书情报资料是科技生产力的知识形态的生产资料(软件)。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科技生产力这一有机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劳动者 科技生产力 实验技术 图书情报资料 物质生产方式 科技情报资料 爱因斯坦 科学劳动 科学技术 图书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价值库”与超额剩余价值——从科学价值库理论看超额剩余价值的实质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冠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9-62,共4页
超额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范畴 ,我国经济学界的传统理论对该范畴仅从现象层面来理解 ,误认为它是由生产工人创造的 ,结果导致理论与现代经济社会事实的矛盾。而从科学价值库理论的角度看 ,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是在个别企... 超额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范畴 ,我国经济学界的传统理论对该范畴仅从现象层面来理解 ,误认为它是由生产工人创造的 ,结果导致理论与现代经济社会事实的矛盾。而从科学价值库理论的角度看 ,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是在个别企业将科技并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 ,科学价值库中的潜在价值通过技术成果的吸纳、生产产品的凝聚等中介环节 ,最后在社会流通领域中加以实现的。进一步说 ,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借助于个别企业的生产工人之“手”转化或显化而来的。这样既消除了误解 ,又解决了矛盾 ,从而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超额剩余价值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价值库理论 超额剩余价值 实质 马克思 剩余价值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问题的定义新探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冠军 《理论学刊》 CSSCI 1999年第4期26-29,共4页
本文在概括总结理论界关于科学问题定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科学认识论角度定义了科学问题,并对该科学问题的定义从直观表述和深层内涵两个层面作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科学问题 定义 本质属性 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雕像是怎样塑成的--“左联五烈士”史迹综述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歌东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左联五烈士"事件的发生不是一个纯文学事件,而是一个包含多重政治因素的历史事件。左联对五烈士的纪念和宣传,使这一事件由一个党内宗派斗争导致的政治事件转化为一个左翼文艺运动反抗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文艺事件。相应地,左... "左联五烈士"事件的发生不是一个纯文学事件,而是一个包含多重政治因素的历史事件。左联对五烈士的纪念和宣传,使这一事件由一个党内宗派斗争导致的政治事件转化为一个左翼文艺运动反抗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文艺事件。相应地,左联五烈士的历史定位也由党内宗派斗争的受害者转化为革命文艺运动的前驱和烈士。在错纵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中,左联坚持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左联五烈士事件由政治斗争向文化斗争的转移是左翼文艺运动中的一个重大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联 东方旅社事件 左联五烈士 《前哨》 《为了忘却的记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诚信建设的伦理学思考——诚信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2
作者 杜振吉 《伦理学研究》 2004年第5期101-106,共6页
关键词 中国 社会信用体系 传统文化 学术研讨会 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悼亡词简论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玉璞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66-69,共4页
广义的悼亡文学所伤悼的对象包括与当事人有关的一切亡者 ,甚至包括凭吊先贤英烈和悼念故国。我们所谓的悼亡词的伤悼对象主要是悼念亡妻以及悼妾、悼妓 (实际上这是悼妻情感的外拓 )。宋代的悼亡词充分发挥了词体“专主情致” ,善于表... 广义的悼亡文学所伤悼的对象包括与当事人有关的一切亡者 ,甚至包括凭吊先贤英烈和悼念故国。我们所谓的悼亡词的伤悼对象主要是悼念亡妻以及悼妾、悼妓 (实际上这是悼妻情感的外拓 )。宋代的悼亡词充分发挥了词体“专主情致” ,善于表现创作主体幽微深细之情感的特点 ,在词之腾挪跌宕的章法结构和浓密悲凉的意象组合中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伤悼主体的深悲剧痛和无限怀想。有的悼亡词将悼念亡人与自伤身世打并到一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悼亡词 宋代 情感 意象 伤悼主体 章法结构 创作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家仁爱学说略论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春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2-46,共5页
儒家仁爱以“亲亲”为本,讲“爱有差等”,有一定的心理和情感基础,并非悖人情 而为之。而就其所及的范围而言,最高境界的仁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在博大宽广 ,既不自私,也 不狭隘。墨家对儒家仁爱的批评实有很大的误解,近... 儒家仁爱以“亲亲”为本,讲“爱有差等”,有一定的心理和情感基础,并非悖人情 而为之。而就其所及的范围而言,最高境界的仁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在博大宽广 ,既不自私,也 不狭隘。墨家对儒家仁爱的批评实有很大的误解,近世以来,反孔和尊孔两派亦未能有真 正确当的认识。儒家仁爱学说独特的内涵、性质和价值,实有待于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仁爱学说 思想内涵 思想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正悲秋,汝又伤春矣!”——宋词主题研究之一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玉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3-68,共6页
“伤春”与“悲秋”这一传统的文学主题在宋词中表现得非常集中、强烈。其中的“伤春”主题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 ,有的旨在抒写时代哀感 ,有的重在表现身世之悲。前者主要产生在风雨飘摇的乱离时期 ,针对性较强 ;后者则是特定环境下某种... “伤春”与“悲秋”这一传统的文学主题在宋词中表现得非常集中、强烈。其中的“伤春”主题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 ,有的旨在抒写时代哀感 ,有的重在表现身世之悲。前者主要产生在风雨飘摇的乱离时期 ,针对性较强 ;后者则是特定环境下某种情绪的流露 ,意义指向是多元的 ,但与“忧生之嗟”更为相近。而“悲秋”的心理指向主要定位在“感士不遇”方面 ,在南宋作为抗战志士的词人身上表现为更为悲郁的“英雄失路”的情怀。到了朝代鼎革的宋元之际 ,词人“悲秋”更多的是将“悲身世之秋”与“悲时代之秋”打并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主题 伤春 悲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国的历史地位与鲁国史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朝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6,共3页
鲁国的历史地位与鲁国史研究杨朝明鲁国是周王朝分封的一个邦国,然而,它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邦国。鲁自周初始封,历西周、春秋、战国,到公元前249年为楚国所灭,历时七、八百年。在当时的政治、文化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鲁国的历史地位与鲁国史研究杨朝明鲁国是周王朝分封的一个邦国,然而,它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邦国。鲁自周初始封,历西周、春秋、战国,到公元前249年为楚国所灭,历时七、八百年。在当时的政治、文化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研究鲁国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国 历史地位 《左传》 专制君主制 周王朝 宗法制 孔子 国史研究 工商食官 儒家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冠军 赵磊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35,共3页
科技进步经历了原始期、萌芽期、发展繁荣期及纵深发展期四个时期,与之相适应社会发展也从文明孕育、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入到知识文明。人们对科技的理解也由经验知识、使用科技、工具理性过渡到双刃剑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科技进步经历了原始期、萌芽期、发展繁荣期及纵深发展期四个时期,与之相适应社会发展也从文明孕育、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入到知识文明。人们对科技的理解也由经验知识、使用科技、工具理性过渡到双刃剑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由万物有灵论、天人合一论、人定胜天论发展为天人共生论。从历史的维度来看,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几个构成要素之间呈现出双向互变的关联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进步 社会发展 关联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博竹书《诗论》与《诗经》学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春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28,共7页
上博竹书《诗论》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孔门论诗之作。它的发现 ,对解决《诗经》文本的形成和传流及儒家诗教的传承和流派问题 ,特别是对解决《毛诗序》和《毛诗传》的渊源问题 ,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许多学者已就此作出一... 上博竹书《诗论》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孔门论诗之作。它的发现 ,对解决《诗经》文本的形成和传流及儒家诗教的传承和流派问题 ,特别是对解决《毛诗序》和《毛诗传》的渊源问题 ,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许多学者已就此作出一些很有启发性的研究和推断 ,其中 ,李学勤、廖名春、江林昌三位先生各自的研究观点很有代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 《诗经》学 《毛诗序》 孔门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牟宗三对儒家王道的虚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春梅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7-51,共5页
“内圣外王”是对儒家王道理念的特殊表述。儒家于“内圣”方面固然用力颇多 ,而于“外王”方面用力亦复不少 ,在行为模式、制度架构、运作规范等各方面都曾做出过详细具体的规划设计 ,并且其中有些原则性的东西是自孔子以来“一以贯之... “内圣外王”是对儒家王道理念的特殊表述。儒家于“内圣”方面固然用力颇多 ,而于“外王”方面用力亦复不少 ,在行为模式、制度架构、运作规范等各方面都曾做出过详细具体的规划设计 ,并且其中有些原则性的东西是自孔子以来“一以贯之”的。作为王道全体大用之一面 ,“外王之道”有着具体确定的内容 ,并始终保存在儒家经典之中。但新儒家特别是牟宗三却故意回避这一事实 ,他对儒家固有的外王之道采取掏空和虚化的策略 ,并将现代民主和科学置换进去 ,当作其固有之理想期求 ,以证成其本内圣以开出新外王之合理性。事实是 ,传统儒家特有的外王之道是虚化不了的 ,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现代化也只能在现代社会实践生活的土壤中生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儒家王道 新外王 虚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问题哲学解提出的根据与诱因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冠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8-73,共6页
科学问题的哲学解作为一个新范畴 ,被提出的主要理论根据是恩格斯和爱因斯坦等人的有关论述 ,被提出的主要事实根据是类似于大爆炸宇宙学说和“毛粒子”假说等普遍存在于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学说、假说、预见等 ,被提出的直接的诱导性原因... 科学问题的哲学解作为一个新范畴 ,被提出的主要理论根据是恩格斯和爱因斯坦等人的有关论述 ,被提出的主要事实根据是类似于大爆炸宇宙学说和“毛粒子”假说等普遍存在于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学说、假说、预见等 ,被提出的直接的诱导性原因是对“科学终结”论的质疑。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问题 哲学解 理论根据 事实根据 诱导性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