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百年论争——学术史的回顾与展望
1
作者 张英魁 王梅琳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6,共9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百年来中国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百年来关于二者关系的论争可归纳为四大基本观点:以正统意识形态之争为中心的“异质冲突论”、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有限共生论”、以中华文化新生为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百年来中国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百年来关于二者关系的论争可归纳为四大基本观点:以正统意识形态之争为中心的“异质冲突论”、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有限共生论”、以中华文化新生为中心的“吸纳融合论”,以及以各自独立功能为中心的“二维发展论”。这四种观点既具有相继承接的历时性,也具有主次分明的共时性。除了“异质冲突论”之外,其他三种观点均能在某种程度上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需求。展望未来,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思维观念、制度设计与建设实践等维度上的协同推进,将是二者关系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异质冲突 有限共生 吸纳融合 二维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先驱——基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向度的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安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4,共8页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使命的文化形态得以有机融合和发展: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述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和光辉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化时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3
作者 马健永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3,共8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马克思主义人学“现实的个人”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逻辑起点;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价值...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马克思主义人学“现实的个人”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逻辑起点;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价值立场;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规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学旨归。从马克思主义人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学意蕴,有利于党和人民更加系统地把握这一伟大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价值意蕴,更加自觉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学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的三维解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孙迪亮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1,共7页
习近平高度重视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问题,并就此做出了具体的理论阐述,提出了明确的实践要求。对于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应该从善学、笃信、躬行三个维度加以认识和测评。所谓善学,即掌握系统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高度重视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问题,并就此做出了具体的理论阐述,提出了明确的实践要求。对于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应该从善学、笃信、躬行三个维度加以认识和测评。所谓善学,即掌握系统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这必然涉及"学什么""如何学"两个基本问题;所谓笃信,即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包括对其科学性的坚定信念及对其前途命运的坚定信心;所谓躬行,即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行动自觉,具体表现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确保工作的科学性、检验工作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领导干部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民教育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鲁昕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75,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和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脊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反思与重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和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脊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反思与重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亦是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的源泉,是今日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切实地融入到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国民教育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国学性论析
6
作者 陈文殿 李安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8-44,共7页
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面临的最紧迫、最重大的思想文化任务之一,就是民族文化身份、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民族精神的重建,而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建问题又是与国学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标识和维系着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面临的最紧迫、最重大的思想文化任务之一,就是民族文化身份、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民族精神的重建,而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建问题又是与国学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标识和维系着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或人类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来把握国学的意蕴和功能就必然要坚持知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基于人的历史性生存、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成功实践中和中华民族主体性的现代建构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精神,吸取了西方民族国家现代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并从存在论意义上构成了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自我和文化,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成为当代中国的国学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传统文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国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大内需战略背景下乡村消费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7
作者 杨伟荣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5-102,共8页
通过培育和提升乡村消费力来扩大农民消费需求,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的一个重大战略。但在提振乡村消费力的过程中,也存在乡村消费主义的异化风险。消费主义文化不断向乡村社会渗透,农... 通过培育和提升乡村消费力来扩大农民消费需求,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的一个重大战略。但在提振乡村消费力的过程中,也存在乡村消费主义的异化风险。消费主义文化不断向乡村社会渗透,农民基于自身正常需要而产生的消费欲望,会受到某些外在诱惑机制的过度刺激而异化膨胀,并逐渐被建构的虚假欲望所支配,从而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消费主义。面对消费过剩与消费不足并存这一矛盾构型下的乡村消费主义,不能单纯从消费伦理或生态伦理角度进行反对或抑制农民消费的道德批判,应当在明确生产力与消费力、资本逻辑与人本逻辑、扩大农民消费需求与乡村消费主义之间关联与界限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乡村的美好发展问题,即如何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与农民美好生活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内需 乡村 消费主义 发展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空间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变革、困厄澄明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霞 李安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1,共3页
推动网络空间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命题。深化对这一命题的研究,需以网络空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手段、主体三方面的深刻影响为逻辑起点,以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中遇到... 推动网络空间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命题。深化对这一命题的研究,需以网络空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手段、主体三方面的深刻影响为逻辑起点,以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中遇到的师生关系弱化、教育空间异化和工具理性扩张等困厄为问题导向,通过营造清朗网络环境、加强师生主体的互动交往、创新思想政治育人形式等实践路径不断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赋能变革 困厄澄明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四维审思 被引量:8
9
作者 马健永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0,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人学...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人学所强调的人的现实需要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拓展深化的具体实践路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有利于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话语禁锢,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人学 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人民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建构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世宏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6-37,共2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建构方法 ,体现了世界历史研究的新思路、新特点。包括三个方面 :从实践角度理解世界历史的生成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审视世界历史的大趋势 ,强调了世界历史作为整体的规范作用 ;联系社会制度的演变 ,研究世界历史...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建构方法 ,体现了世界历史研究的新思路、新特点。包括三个方面 :从实践角度理解世界历史的生成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审视世界历史的大趋势 ,强调了世界历史作为整体的规范作用 ;联系社会制度的演变 ,研究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这些建构方法对于研究当今全球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理论 建构方法 实践 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再解读——以生产关系的二重性为分析视角
11
作者 何玉霞 刘冠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20,共6页
对马克思所有制思想渊源和生产关系二重性的研究表明,马克思把所有制更多的看成是劳动对它的客观条件的关系,所有制的历史变迁正是生产关系二重性的现实体现。生产关系的二重性决定了重建个人所有制既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包括消费资... 对马克思所有制思想渊源和生产关系二重性的研究表明,马克思把所有制更多的看成是劳动对它的客观条件的关系,所有制的历史变迁正是生产关系二重性的现实体现。生产关系的二重性决定了重建个人所有制既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包括消费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是为了否定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夺,这是纵向维度上体现在所有制变迁上的生产关系变化规律;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则是为了保证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是从横向维度上评判在特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下生产关系优劣的标准。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实现劳动者解放的物质基础,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个人所有制 生产关系二重性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活资料所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被引量:3
12
作者 丁冬雨 孙迪亮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1,共8页
农民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蕴含其中的农民教育问题自然成为他们的重要关切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文化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农业技术教育的论述是其农民教育思想的主要组成内容。这一思想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 农民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蕴含其中的农民教育问题自然成为他们的重要关切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文化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农业技术教育的论述是其农民教育思想的主要组成内容。这一思想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同时具有人民性、阶级性、多重性的内在特征。当前研究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教育思想,特别是这一思想中蕴含的科学立场、观点与方法,对于有效开展我国农民教育工作,进而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教育 人民性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历史意义——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许士密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共11页
作为历史的运动、人的解放、资本主义批判和共产主义构想辩证统一“内容的系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来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必然,也是世界历史由“霸权主义世界秩序”向“新... 作为历史的运动、人的解放、资本主义批判和共产主义构想辩证统一“内容的系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来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必然,也是世界历史由“霸权主义世界秩序”向“新时代世界秩序”转换的时代呼唤,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逻辑和新时代社会发展实践逻辑辩证统一的“中国创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智慧”,是世界历史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阶段,具有理论继承和实践创新的双重特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直接历史意义在于为摒弃丛林法则,超越零和博弈,开辟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道路提供了新选择,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则在于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转变,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中国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讲好抗疫故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治勇 王建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14-16,共3页
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伟大斗争中展现了新时代负责任大国新形象,书写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效率新篇章。而贯穿抗疫全程的精神红线、奔涌整场斗争的思想主流,正是全体中华儿女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高校开展新时代... 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伟大斗争中展现了新时代负责任大国新形象,书写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效率新篇章。而贯穿抗疫全程的精神红线、奔涌整场斗争的思想主流,正是全体中华儿女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高校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把这场伟大斗争作为生动教材,深入挖掘其中蕴涵的爱国主义价值,把中国抗疫故事讲透彻、讲响亮、讲精彩,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意识,强力增进爱国情感,不断把拼搏奋斗融入爱国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抗疫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逻辑探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庆国 张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6-192,共7页
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融合社会学、心理学、教育类、统计学等学科内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和模式,科学阐释其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和运行过程,基于大数据信息透视当代... 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融合社会学、心理学、教育类、统计学等学科内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和模式,科学阐释其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和运行过程,基于大数据信息透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和认知成效,将认知模式和认知逻辑相结合,运用“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模式,科学提高青年大学生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知模式 认知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庆国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3-107,共5页
建构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评价体系,包含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介体和评价环体“四大要素”,确立了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五大原则”,构建了内容标准、需要标准和... 建构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评价体系,包含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介体和评价环体“四大要素”,确立了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五大原则”,构建了内容标准、需要标准和实践标准“三大基本标准”,设置了“培育实效”和“践行实效”两大板块的考评内容。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实效评价,进一步指导和促进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效评价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琦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41-44,共4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极大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以此为背景,在批判继承前人自然观的同时,阐明了自己的生态自然观,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和实践的基本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极大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以此为背景,在批判继承前人自然观的同时,阐明了自己的生态自然观,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和实践的基本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国内国外发展大势,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一构想为进行全球生态治理,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恶化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评《中国当代农业思想的演变与实践》
18
作者 张寒青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I0020-I0020,共1页
当下,我国农业发展前景良好,这与农业思想的指导和引领有着密切联系。纵观我国农业思想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思想的指导。有学者表示,当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不能依靠照搬西方国家的农业思想,应对现有的农业思想进行整... 当下,我国农业发展前景良好,这与农业思想的指导和引领有着密切联系。纵观我国农业思想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思想的指导。有学者表示,当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不能依靠照搬西方国家的农业思想,应对现有的农业思想进行整合、创新,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这样才能为建立保障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农业提供保障。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英国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历史的研究,认为资本主义农业只会让富人越来越富有,穷人越来越穷,所以提出了建设土地公有、合作经营、集体劳动的农业生产制度,以此改变小农经济生产力低下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农业 集体劳动 合作经营 农业发展前景 思想政治教育 小农经济 土地公有 农业生产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投资对培育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莉 孙迪亮 苗赫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4,共10页
企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微观形态,是创新驱动在微观领域形成的先进生产力。本文以知识生产函数为基础,基于2008~2021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投资对其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并分析了政府补助和银行信贷的调节... 企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微观形态,是创新驱动在微观领域形成的先进生产力。本文以知识生产函数为基础,基于2008~2021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投资对其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并分析了政府补助和银行信贷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投资抑制了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而政府补助和银行信贷能正向调节金融投资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抑制效应。路径分析表明,金融投资通过创新投入、发展能力与经营能力三个渠道影响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本文丰富了非金融企业金融投资对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影响的研究,并为企业进行合理投资分配以及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投资 企业新质生产力 政府补助 银行信贷 创新投入 发展能力 经营能力 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教学困境与归因——基于“供给侧改革”思维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雨田 孙迪亮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6,共9页
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座谈会召开以来,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已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改变,建设成就有目共睹,改革成效卓著。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承认高校思政课仍面临... 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座谈会召开以来,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已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改变,建设成就有目共睹,改革成效卓著。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承认高校思政课仍面临有效教学困境,即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与其教学效果之间存在落差,对课程的海量投入与教学效率之间存在反差,教学供给在满足两厢需求过程中存在偏差。解析该困境,必须跳出要素分析的思维定势,转而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进行分析探赜。在此思维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在供需不一致、不协调、不平衡三大方面。这是致使高校思政课面临有效教学困境的根本原因。为此,有必要借鉴经济领域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思路,尝试推进该课程教学的“供给侧改革”。这不但是促使其走出有效教学困境并进阶式实现高效教学的根本出路,更是守正创新,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有效教学 困境 原因 “供给侧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