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49
1
作者 吕晓 黄贤金 张全景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5-112,共8页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土地利用转型视角将城乡建设用地作为一个整体探索其综合研究途径,合理评判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形态的时空变化,探寻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互...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土地利用转型视角将城乡建设用地作为一个整体探索其综合研究途径,合理评判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形态的时空变化,探寻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互馈机理与动力机制,成为亟待深入探索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从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视角、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研究进展,认为已有研究呈现出了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内容广泛化、研究方法实证化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将城乡建设用地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多种分析尺度下的转型过程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关系的综合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城乡建设用地 耦合 管控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笔会)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廷柱 王建华 +7 位作者 阎光才 卢晓中 顾建民 杨颉 李立国 周海涛 胡钦晓 雷庆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1,共1页
面向2035年,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立教育强国的目标,新时代高等教育确立了内涵式发展的路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加强大学文化的价值建设,发展模式由要素性增长转向整体性发展。这一过程中需发挥"... 面向2035年,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立教育强国的目标,新时代高等教育确立了内涵式发展的路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加强大学文化的价值建设,发展模式由要素性增长转向整体性发展。这一过程中需发挥"双一流"建设全局辐射带动效应,全面整体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聚焦创新型国家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发展等战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国际化动力转换,让学校和师生成为主导力量,实现全面的、有效的国际化。在大学学术方面,以文化统摄学术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文化。在工程教育方面,从培养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人才理念、课程综合化、真实的工程环境三个方面着手改革,培养满足现代工程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现代化 “双一流”建设 内涵式发展 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的倾斜——茅盾文学批评的再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卜召林 王玲玲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7-32,共6页
茅盾的文学批评打着鲜明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烙印,无论是早期对新浪漫主义的倾心还是后来对写实主义的执着,茅盾都坚 持着“学说本来是工具”的实用主义批评理念。“实用”与“工具”成为茅盾文学思想和批 评观念的内在价值参照,由此... 茅盾的文学批评打着鲜明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烙印,无论是早期对新浪漫主义的倾心还是后来对写实主义的执着,茅盾都坚 持着“学说本来是工具”的实用主义批评理念。“实用”与“工具”成为茅盾文学思想和批 评观念的内在价值参照,由此决定了茅盾文学批评偏执于文学创作的客观与理性,把一切 都放在“实用”的天平上加以衡量。在茅盾看来,革命是事业,文学是手段,他从未完全沉 醉于艺术的审美王国,他的批评理路与现实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并在实践中追随着和配合着 政治斗争。在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之后,更加注重从阶级分析 上把握作品,过分强调题材对作品成败的决定性作用。对“实用”的倾心,对客观与理 性的推崇,对现实生活的执着,使茅盾的文学批评失去了应有的舒徐有致而呈现着 矛盾的驳杂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文学批评 实用性 工具性 实用主义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散文内部构成因素演变史概说 被引量:2
4
作者 杜豫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6-70,共5页
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系统是由一个个单元性的具体作家作品构成的 ,而每件具体作品内部又有不同的构成因素。这些内部构成因素的每一个侧面诸如文体品种、题材内容、形式构造、表现方法、语言运用等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演变过程。对此一过程... 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系统是由一个个单元性的具体作家作品构成的 ,而每件具体作品内部又有不同的构成因素。这些内部构成因素的每一个侧面诸如文体品种、题材内容、形式构造、表现方法、语言运用等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演变过程。对此一过程进行历时性的考察 ,等于更细致地画出了一条条纵向的新坐标 ,组成一个精密的多维的坐标系 ,把具体作家作品放在这个坐标系上 ,才能准确判断出它们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散文 内部构成因素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质行为的总抽象──释《论语》中的“德” 被引量:1
5
作者 杜豫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24,共5页
“德”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一、“德”是人的内在品质和这种品质所外化的实践行为的总概括和总抽象;二、“德”被孔子视为赖以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根据;三、“德”的形成要靠主体的修养;四、“德”对中... “德”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一、“德”是人的内在品质和这种品质所外化的实践行为的总概括和总抽象;二、“德”被孔子视为赖以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根据;三、“德”的形成要靠主体的修养;四、“德”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 行为 抽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散文史的分期 被引量:1
6
作者 杜豫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8-52,共5页
中国古代散文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由实用走向审美、在实用中逐渐加强审美化的过程。据此,本文对古代散文史的分期试从宏观上作整体的观照,分为四个时期:为实用而求审美时期(先秦两汉散文),自觉追求形式美时期(魏晋南北朝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由实用走向审美、在实用中逐渐加强审美化的过程。据此,本文对古代散文史的分期试从宏观上作整体的观照,分为四个时期:为实用而求审美时期(先秦两汉散文),自觉追求形式美时期(魏晋南北朝散文),实用和审美并重、追求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统一时期(唐宋散文),寻求总结创作规范和向现代散文转化时期(明清散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散文 分期 审美 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伦理思想
7
作者 成积春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1-26,共6页
后金改清前,即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统治时期,随着女真各部的统一及后金汗国的建立,特别是在蒙古归附,朝鲜称臣及对明战争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女真族原有的部族伦理观念和后金汗国的国家观念之间产生了矛盾。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了适应建国... 后金改清前,即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统治时期,随着女真各部的统一及后金汗国的建立,特别是在蒙古归附,朝鲜称臣及对明战争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女真族原有的部族伦理观念和后金汗国的国家观念之间产生了矛盾。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了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借助于汉文化中的宋明理学的伦理思想,对女真族原有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新的构建,形成了既有利于统治,又对后来整个清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国家伦理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太极 努尔哈赤 伦理思想 《清太宗实录》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伦理观念 《朱子语类》 宋明理学 儒家伦理 最高统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觉新形象再评价
8
作者 卜召林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8-31,共4页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把觉新置于矛盾的焦点来刻画其性格。新思潮引导他往思想解放的路上奔,而传统的旧思想又往往残酷地将他束缚住。他对封建制度仅仅是心里愤恨而已,矛盾、愤恨、反抗的心理往往一次次地被顺从的行动代替了。总之...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把觉新置于矛盾的焦点来刻画其性格。新思潮引导他往思想解放的路上奔,而传统的旧思想又往往残酷地将他束缚住。他对封建制度仅仅是心里愤恨而已,矛盾、愤恨、反抗的心理往往一次次地被顺从的行动代替了。总之,觉新是一个在封建势力面前持“作揖主义”态度的典型形象,其主要性格是忍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新 《激流三部曲》 封建礼教 封建势力 性格 巴金 人物形象 典型形象 封建制度 思想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学科研设计性实验教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于秀玲 杨革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70-72,78,共4页
微生物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能在接近于实际科研的实验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结合聚γ-谷氨酸生产菌He-Ne激光辐射效应这一具体的科研课题,让学生以一个接近科技前沿的... 微生物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能在接近于实际科研的实验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结合聚γ-谷氨酸生产菌He-Ne激光辐射效应这一具体的科研课题,让学生以一个接近科技前沿的科研实验为导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由此了解和掌握科研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为其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提供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 设计性实验 聚Γ-谷氨酸 教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路径
10
作者 胡钦晓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8-19,共2页
自1999年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规模迅速扩张时期。及至2016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20%,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提前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自1999年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规模迅速扩张时期。及至2016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20%,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提前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40%目标,正在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迈进。伴随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国家适时提出了建设“双一流”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路径 视野 学术 教育改革 普及化 模扩张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