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1篇文章
< 1 2 1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文学的方式“重构”古代西域——读邱华栋《空城纪》
1
作者 贺仲明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邱华栋的长篇小说《空城纪》以古西域历史为背景,虚实结合,讲述了多个古西域国度的故事。其涉及广阔的地域和漫长时代,塑造了大量生动的人物形象,对其地理、气候、环境和日常生活做了细致再现,是对历史的深度还原。同时,作品还表达了各... 邱华栋的长篇小说《空城纪》以古西域历史为背景,虚实结合,讲述了多个古西域国度的故事。其涉及广阔的地域和漫长时代,塑造了大量生动的人物形象,对其地理、气候、环境和日常生活做了细致再现,是对历史的深度还原。同时,作品还表达了各时代人们对爱和美的追求、对和平的向往,蕴含着民族和谐和文明发展的内在价值观念。作品建构于作者对地方的深厚感情和翔实资料的基础之上,也传达出现代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理念,更呈现出过人的艺术想象力,是一次对古西域历史的卓越文学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城纪》 西域 文学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拉图哲学引介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起步
2
作者 蒋述卓 吴昊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6-224,共9页
中国学界在晚清正式接触柏拉图思想,相较近代西学而言,柏拉图与古希腊思想在晚清西学东渐中并非主流。20世纪20至30年代,在周作人、吴宓的大力推广之下,学界逐渐形成一股古希腊热潮,学衡派成为传播古希腊思想文化的主阵地,柏拉图对话的... 中国学界在晚清正式接触柏拉图思想,相较近代西学而言,柏拉图与古希腊思想在晚清西学东渐中并非主流。20世纪20至30年代,在周作人、吴宓的大力推广之下,学界逐渐形成一股古希腊热潮,学衡派成为传播古希腊思想文化的主阵地,柏拉图对话的汉译得以展开。在此之后,中国学界对柏拉图推崇备至,柏拉图哲学、美学与中国先秦思想的比较研究盛极一时。中国近现代学界对柏拉图哲学的接受始终是立足于中国语境、面对中国问题的,引介柏拉图与古典西学是为了从根基处理解西方,进而复兴中国自身的思想资源、激起中国的文艺复兴,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国文化之现代化。这段文化历程,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哲学 古典西学 近现代中国 中国文艺复兴 现代化起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乾嘉时期的文治与古文编选
3
作者 张海沙 张凯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5,共11页
古文选本是乾嘉时期重要的文治手段。为了强化国家文治,清帝将古文教育纳入国家文化职能,将古文编选与文化政策、文教体制、传播机制进行了有机统一,使古文选本与乾嘉文治进行了紧密结合。“稽古右文”的文化政策与古文选本相结合,产生... 古文选本是乾嘉时期重要的文治手段。为了强化国家文治,清帝将古文教育纳入国家文化职能,将古文编选与文化政策、文教体制、传播机制进行了有机统一,使古文选本与乾嘉文治进行了紧密结合。“稽古右文”的文化政策与古文选本相结合,产生了大量御选本、官选本,从官方角度规范了士风导向。治民养材的文教体制与古文选本相配合,产生了一大批以“唐宋八大家选本”为代表的科举选本,为人才培养明晰了学习路径。刻书泽人的传播机制与古文选本相融合,使官刻本与坊刻本相呼应,并且出现了商业与科举、教育相融合的趋势。商业与科举、教育的融合导致商业深入科举、教育,使古文选本中出现了广告、促销等商业行为和商业乱象,但也提高了选本刊刻效率,使商业更好地为科举、教育服务。书籍刊刻带来的经济繁荣也使官方对文化产业的态度变得微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选本 乾嘉时期 文化政策 文教体制 传播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与深入:论茅盾晚年文学思想——以《我走过的道路》为中心
4
作者 贺仲明 张佳珑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4,共8页
《我走过的道路》体现了茅盾晚年在文学思想上的新发展。茅盾早年以五四新文学发展为中心,否定和批判传统文学的积弊,晚年则转向辩证审视,更倾向于认同优秀的传统文学;茅盾曾积极倡导文学大众化,立足点是服务现实的“实用”理念,晚年则... 《我走过的道路》体现了茅盾晚年在文学思想上的新发展。茅盾早年以五四新文学发展为中心,否定和批判传统文学的积弊,晚年则转向辩证审视,更倾向于认同优秀的传统文学;茅盾曾积极倡导文学大众化,立足点是服务现实的“实用”理念,晚年则更全面地看待这一问题,蕴含着茅盾对文学精英品质的坚持;茅盾对中西文学融合一直持开放态度,只是早年葆有“世界文学”的理想,晚年则更强调文学的民族主体性,主张以本土现实为根基,辩证吸收西方文学精髓,强调在全球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学的独特价值。茅盾晚年文学思想既与其之前思想有密切关联,又包含着深刻的反思和深入,折射出漫长文学生涯和复杂政治时代的深刻影响。茅盾晚年的文学思想对当代文学理论建构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年茅盾 文学大众化 中西文学 《我走过的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场形态:苏区文艺的大众化与规范性
5
作者 宋剑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苏区文艺的表现特征,就是大众化与规范性。它虽然是以工农大众为创作主体和受众群体,但却不同于巴黎街头那种无序化的市民狂欢,而是始终都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是有组织和规范化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以广场为空间舞台的苏区文艺,其... 苏区文艺的表现特征,就是大众化与规范性。它虽然是以工农大众为创作主体和受众群体,但却不同于巴黎街头那种无序化的市民狂欢,而是始终都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是有组织和规范化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以广场为空间舞台的苏区文艺,其大众化与规范性的表现形态,充分体现了革命文艺自由与限度的辩证统一:大众化可以确保工农大众的主体参与性,规范性则可以确保苏区文艺的正确导向性。正是由于大众化与规范性的双重作用,苏区文艺才会狂而不乱、欢而有序,并通过寓教于乐的思想启蒙,唤醒了千百万工农大众的革命意识,使他们完成了从农民到战士的身份转换,最终成为土地革命战争的绝对主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场形态 苏区文艺 大众化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史结合与卞孝萱先生的教学思想
6
作者 程国赋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1,共8页
文史结合不仅仅是卞孝萱先生治学的重要方法,也体现于先生的教学思想之中。本文对卞先生文史结合研究方法的渊源及其内涵加以论述,并从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拓展研究视野、注重文史材料的辨析与运用、强调学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文史结合不仅仅是卞孝萱先生治学的重要方法,也体现于先生的教学思想之中。本文对卞先生文史结合研究方法的渊源及其内涵加以论述,并从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拓展研究视野、注重文史材料的辨析与运用、强调学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术精神薪火相传等方面,就文史结合与卞孝萱先生的教学思想加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结合 卞孝萱先生 教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制化与延安文艺大众化的形态特征
7
作者 宋剑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2,共10页
延安文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苏区经验、民间形式和精英艺术组合而成的一种文艺现象。延安文艺在思想内容方面以抗战动员和革命宣传为己任;在体制结构方面以“后方文艺”和“战地文艺”为载体;在受众群体方面以工农兵大众为对象;... 延安文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苏区经验、民间形式和精英艺术组合而成的一种文艺现象。延安文艺在思想内容方面以抗战动员和革命宣传为己任;在体制结构方面以“后方文艺”和“战地文艺”为载体;在受众群体方面以工农兵大众为对象;在美学追求方面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方向;在社会功能方面以推动历史前行为使命。在全面抗战时期,延安文艺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南,致力于打造一种“大众化”“民族化”和“革命化”三位一体的革命文艺体系,以反映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情感和抗日根据地的生活面貌。民族歌剧《白毛女》,正是以上种种功能的综合性表现,成为延安文艺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制化 延安文艺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正与融通:清代古文选本的古文观念重构及其批评史意义
8
作者 张莹洁 马茂军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9,共13页
清人所编古文选本虽体例不尽相同,但普遍以古文为因时而变、创新发展的动态概念,并于古文的道统观念、发展纲要、文体关系、审美属性多有前人未及、深刻独到的探本之说。清代古文选家一改明代偏于性灵抒发、消解意识形态的选文陈轨,通... 清人所编古文选本虽体例不尽相同,但普遍以古文为因时而变、创新发展的动态概念,并于古文的道统观念、发展纲要、文体关系、审美属性多有前人未及、深刻独到的探本之说。清代古文选家一改明代偏于性灵抒发、消解意识形态的选文陈轨,通过编纂实践活动赋予古文不失正统而又不拘一律的精神品格,不仅蕴涵着赓续古文运动正统文风、标示文章发展脉络的要义宏旨,又不乏文体互通借鉴、审美思想的深度揭示。质言之,清代古文选本的古文观念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兼有理论色彩与实践指向的重构,使之生成守正与融通两大特质,选本的学理性、审美性、实用性也随之提升,反映出文用实践认知的深化,具有重要的批评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古文选本 古文观念 批评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岭南与江南的“互文”——论叶灵凤后期的方物风土书写
9
作者 赵普光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83,共9页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存在着“两个”叶灵凤,即作为现代小说家的叶灵凤与作为散文随笔家的叶灵凤。有意味的是,当我们恢复叶灵凤的另外一面,即还原作为散文家的叶灵凤时,我们会发现:不仅存在文体意义上的“两个”叶灵...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存在着“两个”叶灵凤,即作为现代小说家的叶灵凤与作为散文随笔家的叶灵凤。有意味的是,当我们恢复叶灵凤的另外一面,即还原作为散文家的叶灵凤时,我们会发现:不仅存在文体意义上的“两个”叶灵凤,而且从生活的地域上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灵凤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现代小说家 散文随笔 文体意义 方物 散文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法”与“写法”:新世纪城市书写的代际嬗变与文化记忆
10
作者 李殊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1,共6页
“如何在城市展开生活”是城镇化过程中当代人持续面对的现实命题,也是城市文学持续书写的鲜活素材。如果说城市“活法”是城市主体的日常生活实践,那么书写“正在经历的生活”与“向往的生活”的城市“写法”,则是当代人在农村变成城... “如何在城市展开生活”是城镇化过程中当代人持续面对的现实命题,也是城市文学持续书写的鲜活素材。如果说城市“活法”是城市主体的日常生活实践,那么书写“正在经历的生活”与“向往的生活”的城市“写法”,则是当代人在农村变成城市、城乡不断融合、城市不断更新的时代巨流中,用以关照世界、铭写记忆、重构社会主义想象的文本路径。“活法”与“写法”承载着流动变化的城市经验,也凝结着一代代人在社会剧变中的代际文化记忆。考察城市书写的代际文化记忆,旨在以文学代际视角将城市书写置于恢弘的时代变迁和运动变化的文学文化史之中,提炼城市书写的真正价值与实际问题。同时,跃出线性文学史的地平线,探明文本、作家、世界在新世纪之后的错综交互与异质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代际嬗变 写法 城市书写 城镇化 社会主义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与创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逻辑——以“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的考察
11
作者 张楚 侯冠宇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24,共3页
文章以“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深入分析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政策创新。基于历史视角,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评估政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效果。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问题,不断加大农业领域... 文章以“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深入分析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政策创新。基于历史视角,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评估政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效果。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问题,不断加大农业领域投资,全面推进农村体制改革。“中央一号文件”始终聚焦于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通过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及农业强国战略。然而,城乡区域间收入差异、农业产出不均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尽管现实挑战与制度变革间存在摩擦,但二者紧密相连,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 “三农”问题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重大重点项目推进高校文科学术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暨南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杰 罗嘉庆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19,共5页
本文从项目导向的角度探讨重大重点项目研究与高校文科学术团队建设的关系,认为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纽带推进高校文科学术团队建设,是科研团队生成和建设的重要而有效的路径,并以暨南大学的情况为例提供了相应的支持证据,在此基础上展示了... 本文从项目导向的角度探讨重大重点项目研究与高校文科学术团队建设的关系,认为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纽带推进高校文科学术团队建设,是科研团队生成和建设的重要而有效的路径,并以暨南大学的情况为例提供了相应的支持证据,在此基础上展示了我们对团队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重点项目 学术团队建设 探索与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群特征”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支撑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汉卫 张馨月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63,共10页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国际”,其实质内涵是“国际人群”,分为海外华人和非华人两大异质性群体。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必然要立足于对其“人群特征”尽可能细致的分析性认识。海外华人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人群,非华人则是潜在的主体人群,...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国际”,其实质内涵是“国际人群”,分为海外华人和非华人两大异质性群体。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必然要立足于对其“人群特征”尽可能细致的分析性认识。海外华人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人群,非华人则是潜在的主体人群,面向这两大人群的中文教育分别对应“中文祖语传承”和“中文二语传播”。鉴于新老华人社会祖语保持的现状,“中文祖语传承”的对象人群可细分为“有较好家庭语言环境”“有一定家庭语言环境”“没有或基本没有家庭语言环境”3类,并据此设计不同的核心课程、教材、教法。根据母语文情况,可对“中文二语传播”的对象人群再分类,按文字划分为“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后者按与中国的地理关系再分为“周边”与“非周边”。根据中文与其他国家语言文字的远近亲疏展开理论探究和教学实践,才能校正与印欧语对比的中文本体观。对象人群的步步细化,相应研究的步步深化,正是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之路。进一步丰富对象人群的下位构成,才能实现学术和社会资源上更加合理的分工、配置,以达到精准服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 人群特征 华人/非华人 中文祖语传承/中文二语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大众美学与民间文艺的渊源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剑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0,共8页
红色大众美学是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运动的指导方针,它继承和发展了民间文艺的经验价值,在内容方面改造了“传奇”与“复仇”的叙事模式,使其成为了弘扬无产阶级革命的正能量,在形式方面则沿袭了民间文艺“看”与“听”的历史传统,进而... 红色大众美学是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运动的指导方针,它继承和发展了民间文艺的经验价值,在内容方面改造了“传奇”与“复仇”的叙事模式,使其成为了弘扬无产阶级革命的正能量,在形式方面则沿袭了民间文艺“看”与“听”的历史传统,进而创建了红色大众美学“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文艺样式。红色大众美学的经验价值,就是通过以改造民间文艺为主,吸纳世界先进艺术为辅的运作策略,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艺。红色大众美学不仅是现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同时更是传承无产阶级革命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艺 大众美学 民间传统 历史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交错”叙事诗学的深化及其跨文化表征——从张翎的创作轨迹谈《余震》 被引量:1
15
作者 池雷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8,共15页
在张翎小说的创作轨迹中,早期的《寻》为张翎“时空交错”叙事诗学的开启,《余震》则意味着其叙事诗学的深化。这一深化具体呈示在小说人物沃尔佛的结构性存在以及王小灯与李元妮的母女共生关系的形塑之中。从《余震》开始,张翎将“时... 在张翎小说的创作轨迹中,早期的《寻》为张翎“时空交错”叙事诗学的开启,《余震》则意味着其叙事诗学的深化。这一深化具体呈示在小说人物沃尔佛的结构性存在以及王小灯与李元妮的母女共生关系的形塑之中。从《余震》开始,张翎将“时空交错”叙事诗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演绎出故土之源与新居反哺的双向性跨文化表征路径,使这种“双向交互”突破了情节性的束缚,且随着张翎“在故土之外”回归故土的情感和美学探索,逐渐形成一种隐性的、“在故事之外”的结构性叙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翎 《余震》 “时空交错”叙事诗学 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外华文教育与传承动态观测系统建设 被引量:1
16
作者 祝晓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0-198,共9页
海外华文教育与传承的情况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全面、准确把握事业发展的新动向,文章提出建设海外华文教育与传承动态观测系统的设想,并阐述建设动态观测系统的基本思路和双重价值。按照语言生活、语言维持和转移研究的理念,初步构... 海外华文教育与传承的情况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全面、准确把握事业发展的新动向,文章提出建设海外华文教育与传承动态观测系统的设想,并阐述建设动态观测系统的基本思路和双重价值。按照语言生活、语言维持和转移研究的理念,初步构建了一套由“3个观测方向、4个观测层次、12个观测单元、近百个观测节点”组成的动态观测系统,基于该观测系统,文章集中讨论了当前海外华语传承的4个重要问题,论述了观测系统的双重价值:提升华文教育工作服务成效,拓宽华文教育学科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教育 华语传承 观测系统 问题聚焦 双重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祝晓宏 喻江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71,共12页
信息化建设是华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华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绩有4点:(1)华文教育数字资源量大类多,多方参与供给;(2)互联网华文教学活跃,活动项目丰富;(3)华文教育机构入网率高,管理信... 信息化建设是华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华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绩有4点:(1)华文教育数字资源量大类多,多方参与供给;(2)互联网华文教学活跃,活动项目丰富;(3)华文教育机构入网率高,管理信息化基本实现;(4)信息化机制保障有力,主体作用突出。还存在3个问题:(1)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不足;(2)技术资源与教育实践融合不够深入;(3)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华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至少应包括6个方面:(1)推进华文教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2)加强华文教育数字资源开发;(3)搭建华文教育数字资源平台;(4)深入开展智慧华文教育;(5)培育华文教育信息化队伍;(6)优化华文教育数字服务平台。在现有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可以以2项工作重点为突破路径:(1)建设“全球华文教育智慧服务综合平台”;(2)提升华文教师数字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源平台 智慧华文教育 数字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其芳的“出世”与“入世”——兼谈新文学作家“儒道合一”的文化人格
18
作者 宋剑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06,211,共11页
何其芳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早期的诗文创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出世”态度十分明显。抗战全面爆发以后,他又由“出世”转为“入世”,积极投身于全民族的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就是学界所关注的“何其芳... 何其芳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早期的诗文创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出世”态度十分明显。抗战全面爆发以后,他又由“出世”转为“入世”,积极投身于全民族的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就是学界所关注的“何其芳现象”。其实所谓的“何其芳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新文学现象,它所反映的问题本质,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世界观问题,而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一直都在自觉坚守的文化人格问题,即:“出世”与“入世”这两种传统文化因素,形成了他们文化人格中可以互相调节且可以自由转换的内在机制,并根据其自身的生存环境不断地进行切换,进而使自己始终都能够保持一种心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出世” “入世” “儒道合一” 文化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观官制度与南宋建州理学文人群体
19
作者 张振谦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1-150,共10页
宫观官制度是宋代特有的一种制度。南宋时期的宫观官制度既是反道学的工具,又为理学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对当时理学家的学术思想、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南宋大多数士人拥有领任宫观官归乡里居的经历,这无疑促进了地域文学的发展。... 宫观官制度是宋代特有的一种制度。南宋时期的宫观官制度既是反道学的工具,又为理学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对当时理学家的学术思想、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南宋大多数士人拥有领任宫观官归乡里居的经历,这无疑促进了地域文学的发展。宫观官制度为建州地域文人聚合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促进了南宋建州理学文人群体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冲佑观是建州地区唯一设置宫观官的道观,道教名山武夷山是理学重心南移的中转站和朱子理学诞生、发展、成熟的大本营。刘子翚生命的最后17年5次奉祠,闲居建州崇安,读书创作和讲学授徒成为他最重要的两项日常精神活动。朱熹一生长期领任宫观官,共计20余年。宫观官制度为朱熹的理学杰出地位与文学创作成就的取得提供了经济支撑和时间保障,他奉祠期间营建和书写的武夷精舍可视为二者发生联系的重要现实空间和精神圣地。南宋末期,奉祠归里的真德秀延续了建州的理学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观官制度 建州理学文人群体 冲佑观 刘子翚 朱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砭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医疗话语与政治修辞
20
作者 闫月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针砭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期,针砭治病早于方药,针砭之痛远甚于方药。针刺的器具既包括金属制品,也包括石质器物。这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影响。首先,在中医思想中,治疗不仅针对身体,而且针对国家,所谓“上医医国”,针刺之体痛与谏言... 针砭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期,针砭治病早于方药,针砭之痛远甚于方药。针刺的器具既包括金属制品,也包括石质器物。这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影响。首先,在中医思想中,治疗不仅针对身体,而且针对国家,所谓“上医医国”,针刺之体痛与谏言之直接相对应;其次,针刺之刺即讽谏之刺的原意,刺疾往往指刺世,针砭之喻、讽谏之说和谏言传统三者形成对应和类比;最后,在刺疾与刺世的比对中,身国同构成为一条隐含的线索,治疾即治国。身是践行之身,也是养生之身,更是家国之身。针砭基于疾病而来,疾病话语与政治话语关联。总之,在身国同构的构架之中,治疗作为政治修辞将医学、身体和政体统合起来,政治修辞借助身体和治疗隐喻得以完成。政体是治疗的对象,而非自然生长的机体。这与其说是身体政治学,不如说是治疗政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砭 医疗 医国 刺世 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