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以“话食科普”饮食健康类自媒体平台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力超 陈丹丹 +2 位作者 石磊 张竟丰 王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8期231-233,236,共4页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行自媒体创业。通过分析自媒体创业的发展前景,以某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学生的"话食科普"自媒体创业发展经历为例...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行自媒体创业。通过分析自媒体创业的发展前景,以某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学生的"话食科普"自媒体创业发展经历为例,提出广大大学生自媒体创业的普遍问题和相应对策,为青年大学生自媒体创业提供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自媒体 普遍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磁分离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曹潇 赵力超 +4 位作者 陈洵 谢会 张竟丰 刘卓坤 王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338-345,共8页
建立食源性致病菌快速高效的检测新方法和策略对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至关重要。样品前处理是快速筛选病原体的关键步骤。常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通常需要前增菌和选择性分离等预处理过程才能达到提高目标细菌浓度的目的,耗时长且灵... 建立食源性致病菌快速高效的检测新方法和策略对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至关重要。样品前处理是快速筛选病原体的关键步骤。常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通常需要前增菌和选择性分离等预处理过程才能达到提高目标细菌浓度的目的,耗时长且灵敏度低。免疫磁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IMS)是一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从复杂食品样品中分离和浓缩目标病原菌的技术,已被应用于多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本文综述了IMS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IMS作用原理、影响IMS效果的因素以及结合其他检测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最新应用研究,以期为该技术更深层次的应用研究和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磁分离技术 磁分离效果 食源性致病菌 样品前处理 快速检测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3
作者 石磊 王曼 +2 位作者 时国强 董振国 刘昱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5-571,共7页
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是一种高效、简便、高特异性、无需热循环设备的核酸扩增技术.由于LAMP依然具备巨大的改造潜力,所以近些年来,一直有研究改进其技术以期达到更好的扩增检测效果.本文对... 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是一种高效、简便、高特异性、无需热循环设备的核酸扩增技术.由于LAMP依然具备巨大的改造潜力,所以近些年来,一直有研究改进其技术以期达到更好的扩增检测效果.本文对LAMP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范围以及技术改良方向进行了综述,为今后该技术的改良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技术改良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及乳制品中常见“活的非可培养态”食源致病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竟丰 王丽 +3 位作者 陈洵 谢会 曹潇 赵力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0-306,共7页
细菌在环境胁迫下能够进入一种"活的非可培养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常规的平板培养方法无法检测出该种状态细菌,但其仍具有可测量的代谢活性,能够在适合的条件下复苏并产生毒力。乳及乳制品因其含有丰富... 细菌在环境胁迫下能够进入一种"活的非可培养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常规的平板培养方法无法检测出该种状态细菌,但其仍具有可测量的代谢活性,能够在适合的条件下复苏并产生毒力。乳及乳制品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成为理想的细菌培养基,其中几种常见的食源致病菌如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等也被证实能够进入VBNC,对乳及乳制品品质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本文综述了VBNC细菌的研究进程和细胞形态、毒力等生理学特性,并介绍了乳及乳制品中几种常见VBNC致病菌的诱导与复苏因素及其检测方法。通过对VBNC细菌的综述进而为乳及乳制品中致病菌研究提供新思路,以期减少乳及乳制品中该状态致病菌对公共安全的威胁,提升乳及乳制品中生物性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及乳制品 活的非可培养态 致病菌 诱导与复苏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皮素对5-羟甲基糠醛的消减机理以及在广式月饼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龙成艳 王超群 +5 位作者 欧隽滢 江楷煜 郑洁 欧仕益 罗紫明 黄才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40,共9页
多酚化合物可有效降低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HMF)的含量,并产生新的物质。为探究多酚消减HMF的机理,研究其在月饼加工中的应用,该研究采用液相色谱法对比10种多酚对HMF的消减效果;分别在模拟体系、焦糖化反应体系和广... 多酚化合物可有效降低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HMF)的含量,并产生新的物质。为探究多酚消减HMF的机理,研究其在月饼加工中的应用,该研究采用液相色谱法对比10种多酚对HMF的消减效果;分别在模拟体系、焦糖化反应体系和广式月饼中研究消减率最高的根皮素(phloretin,Phl)对HMF和3-脱氧奥苏糖(3-deoxyglucosone,3-DG)的消减作用,进而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探究根皮素消减HMF的机理;评价了根皮素的添加量对月饼感官特性和色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0 mmol/L根皮素在模拟体系中对HMF消减率达39.73%,其在葡萄糖反应体系中对HMF和3-DG的消减率分别为57.78%和37.33%;在月饼中添加0.6%的根皮素时,饼皮中HMF和3-DG消减率分别为57.84%和6.34%,且对月饼感官特性无显著影响。进一步结果表明,根皮素可与HMF形成分子质量为656 amu的加合物(HMF-Di-Phl)。可见,根皮素可通过直接捕获生成的HMF和抑制3-DG的形成而消减体系中的HMF。研究为提升焙烤食品安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甲基糠醛 根皮素 消减机理 广式月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胱氨酸消减丙烯酰胺的机理及消减工艺在薯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黄才欢 李丹 +3 位作者 龙成艳 郑洁 龚启宙 欧隽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287-295,共9页
L-半胱氨酸在模拟体系中可显著降低丙烯酰胺的含量,并形成新物质。本研究旨在制备出高纯度的半胱氨酸-丙烯酰胺加合物,阐明半胱氨酸消减丙烯酰胺的机理,并探索该消减工艺在薯片加工中的应用。首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制备目标加合物,使用... L-半胱氨酸在模拟体系中可显著降低丙烯酰胺的含量,并形成新物质。本研究旨在制备出高纯度的半胱氨酸-丙烯酰胺加合物,阐明半胱氨酸消减丙烯酰胺的机理,并探索该消减工艺在薯片加工中的应用。首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制备目标加合物,使用反相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出高纯度加合物,综合运用质谱、核磁共振和紫外光谱等现代波谱分析技术解析加合物结构,阐析半胱氨酸消减丙烯酰胺的机理;以Caco-2细胞体外实验评估加合物的细胞毒性,通过UPLC-MS检测不同浓度半胱氨酸溶液预处对薯片中丙烯酰胺的消减作用。结果表明:半胱氨酸与丙烯酰胺的物料比为1:3,120℃反应3 h,可获得目标加合物最大生成量;色谱分离可得到纯度达95%的加合物,其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196 nm,相对分子量为192.0641,分子式为C_(6)H_(9)NO_(3)S,是由半胱氨酸的巯基与丙烯酰胺的烯基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形成;加合物培养Caco-2细胞24和48 h后,其细胞毒性明显低于丙烯酰胺;在油炸前浸泡薯片的半胱氨酸溶液浓度为3和5 g/L时,薯片中丙烯酰胺的消减率均高于83%,并检测出一定量的加合物。可见,半胱氨酸可通过与丙烯酰胺形成加合物显著降低油炸薯片中的丙烯酰胺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半胱氨酸 加合物 消减作用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温实时荧光法快速检测简单异尖线虫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森 邓艳 +5 位作者 黄燕琼 何淑华 戴金 赵尚志 石磊 柏建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53-57,共5页
为了快速鉴定简单异尖线虫,本研究建立了一套检测简单异尖线虫DNA的恒温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根据LAMP方法原理,针对简单异尖线虫ITS2区域设计引物特异性识别靶标基因。进行了特... 为了快速鉴定简单异尖线虫,本研究建立了一套检测简单异尖线虫DNA的恒温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根据LAMP方法原理,针对简单异尖线虫ITS2区域设计引物特异性识别靶标基因。进行了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和实际样品的测试,并与传统的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特异性扩增简单异尖线虫DNA,对含有简单异尖线虫ITS2目的基因片段的质粒DNA检测限为1 fg/μL,灵敏度比传统的PCR方法高100倍,重复性良好,对实际样品进行检测,与传统的PCR测序方法结果相符。本研究建立的恒温实时荧光快速检测方法适用于特异性检测简单异尖线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温实时荧光法 简单异尖线虫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舍曲林对副溶血弧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孟赫诚 何长衡 +1 位作者 蔡萍瑶 李丽丽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1-139,共9页
近年来关于副溶血弧菌环境和海产品分离株出现抗生素耐药性的报道日益增多,亟需寻找替代传统抗菌剂抗菌的策略以控制副溶血弧菌的污染和感染。本研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生长曲线的绘制,以及运动性实验和... 近年来关于副溶血弧菌环境和海产品分离株出现抗生素耐药性的报道日益增多,亟需寻找替代传统抗菌剂抗菌的策略以控制副溶血弧菌的污染和感染。本研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生长曲线的绘制,以及运动性实验和结晶紫染色实验,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副溶血弧菌形态的变化,来评估以舍曲林为代表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对副溶血弧菌的抑制活性及抗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同时,通过检测与分析舍曲林对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转录的影响,探究舍曲林对副溶血弧菌的减毒作用。结果显示,舍曲林对副溶血弧菌的MIC为32μg/mL,MBC为64μg/mL,能够损伤其细胞膜和细胞壁,MIC下导致其干瘪皱缩,MBC下引起其涨裂、胞内物质外泄;亚抑制浓度的舍曲林能显著抑制副溶血弧菌的泳动和群集运动,抑制率分别为88.6%和71.5%;舍曲林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副溶血弧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当舍曲林质量浓度分别为8、16、32和64μg/mL时,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66.9%、79.5%、88.3%和89.3%;亚抑制浓度的舍曲林能显著抑制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基因fliA、ompW和aphA的表达,抑制率分别为71.9%、88.7%和77.3%。实验结果表明,舍曲林对副溶血弧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抗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在不影响副溶血弧菌生长的浓度下,可降低其毒力基因的转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曲林 副溶血弧菌 运动性 毒力基因 群体感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舍曲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孟赫诚 谢胜海 +1 位作者 李丽丽 陈妙瑞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4-70,共7页
以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非抗生素类药物舍曲林与不同抗生素作用的最低抑菌浓度、生长速率、时间-杀菌曲线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耐药基因mecA和外排泵基因norA的转录水平,探讨舍曲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 以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非抗生素类药物舍曲林与不同抗生素作用的最低抑菌浓度、生长速率、时间-杀菌曲线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耐药基因mecA和外排泵基因norA的转录水平,探讨舍曲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逆转机制.结果显示:当舍曲林质量浓度高于1μg/m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亚抑菌浓度(1/2MIC)的舍曲林和四环素联用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杀菌作用;当舍曲林和四环素、环丙沙星、克林霉素联用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协同或相加抑制作用,可使其对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提高75%以上;低质量浓度的舍曲林可显著降低外排泵基因norA和SCCmec基因盒中mecA基因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舍曲林能通过抑制norA和mecA等耐药基因的表达来调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多重耐药性,通过联合抑菌部分逆转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性 舍曲林 外排泵 SCCmec基因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同时消除甲醛和乙二醛的机理及消减产物的细胞毒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佳钰 黄才欢 +5 位作者 郑洁 刘付 欧隽滢 周华 胡嘉漫 欧仕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8-285,共8页
探讨氨基酸同时消除甲醛和乙二醛的机理及消减产物的细胞毒性。将γ-氨基丁酸或L-丙氨酸与甲醛、乙二醛物质的量比5∶1∶1在95℃反应4 h,采用二硝基苯肼衍生法测定体系中残留的甲醛和乙二醛含量,发现甲醛促进γ-氨基丁酸消除乙二醛,乙... 探讨氨基酸同时消除甲醛和乙二醛的机理及消减产物的细胞毒性。将γ-氨基丁酸或L-丙氨酸与甲醛、乙二醛物质的量比5∶1∶1在95℃反应4 h,采用二硝基苯肼衍生法测定体系中残留的甲醛和乙二醛含量,发现甲醛促进γ-氨基丁酸消除乙二醛,乙二醛的消除率由不加甲醛的55.8%提高至70.6%;乙二醛促进L-丙氨酸消除甲醛,其消除率从不加乙二醛的2%提高至41.3%。经高分辨质谱及核磁共振表征,发现主要消减产物都为咪唑盐。其反应机理是一分子氨基酸先与一分子甲醛脱水形成Mannich碱,后者再与一分子氨基酸反应形成含两个亚氨基的中间产物,亚氨基通过亲核加成反应同时进攻乙二醛,脱水后形成咪唑盐。采用消减产物孵育人体正常胃上皮细胞,发现消减产物的形成明显降低了甲醛和乙二醛的毒性。在自制和市售的饼干和薯片中均发现了两种消减产物的存在,且当原料中氨基酸含量增加时,消减产物的含量也随之增加。结果表明,两种氨基酸在减控热加工食品中甲醛和乙二醛等有害醛类中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乙二醛 氨基酸 消减产物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LAMP技术快速检测羊肉制品中的鼠源性成分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珍金 张璜 +6 位作者 石磊 叶蕾 蔡凯贤 颜栋林 韦涛 谢耐珍 陈小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22-327,共6页
为实现羊肉制品中鼠源性成分的定性检测,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以鼠的线粒体基因(大鼠环氧化酶基因KP244683.1和小鼠的16S rRNA基因KY018919.1)为靶标,分别设计相应的LAMP特异性引物,... 为实现羊肉制品中鼠源性成分的定性检测,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以鼠的线粒体基因(大鼠环氧化酶基因KP244683.1和小鼠的16S rRNA基因KY018919.1)为靶标,分别设计相应的LAMP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确定最佳LAMP反应体系。对混合模拟样品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和稳定性评估,应用LAMP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分别对市售羊肉制品进行检测,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特异性强,大鼠和小鼠的检出限分别为0.1%和0.5%,稳定性好,LAMP与聚合酶链式反应市售实际样本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本实验建立的鼠源性成分LAMP检测方法操作简便、高效、准确,为鼠肉掺假快速诊断和基层诊断提供了新的选择,可作为羊肉制品中鼠源性成分的快速检测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源性成分 肉类掺假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线粒体基因 羊肉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阪崎肠杆菌生物膜形成条件及超声波对其去除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璐环 邓一秒 +2 位作者 吴希阳 陈振强 唐书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5-62,共8页
通过96/6孔板培养法进行生物膜体外模型建立,比浊法测定生物膜含量,结晶紫染色法观察生物膜形态,平板菌落计数法评价超声波对玻璃表面生物膜的去除作用效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超声波处理后生物膜脱落效果,研究阪崎肠杆菌生物膜的形... 通过96/6孔板培养法进行生物膜体外模型建立,比浊法测定生物膜含量,结晶紫染色法观察生物膜形态,平板菌落计数法评价超声波对玻璃表面生物膜的去除作用效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超声波处理后生物膜脱落效果,研究阪崎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条件和超声波处理对其去除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阪崎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的最适温度37℃,最适pH 7.5,最适盐度为2.5%。CaCl_2(0.50%)、MgCl_2(1.50%)对阪崎肠杆菌生物膜形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Cu^(2+)(1.50%)、EDTA(2.5%)对阪崎肠杆菌生物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超声波处理能够使玻璃表面上附着的阪崎肠杆菌生物膜脱落,超声波处理初始温度30℃,时间14 min条件下去除效果最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到超声波处理后盖玻片上生物膜中阪崎肠杆菌活菌数量变化,可用于证实和评价超声处理对玻璃表面阪崎肠杆菌生物膜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阪崎肠杆菌 生物膜形成 超声波除菌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对丙酮醛和甲醛的消除效果及其机理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嘉漫 黄才欢 +3 位作者 郑洁 欧仕益 李瑞阳 欧隽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38,共7页
探讨氨基酸对广泛存在于食品和人体中丙酮醛和甲醛的消除作用及其机制。将氨基酸与丙酮醛按物质的量比1∶1加入pH 7.0的蒸馏水中,80℃反应4 h,对丙酮醛衍生后测定其残留量,研究不同氨基酸对丙酮醛的消除作用,发现半胱氨酸、γ-氨基丁酸... 探讨氨基酸对广泛存在于食品和人体中丙酮醛和甲醛的消除作用及其机制。将氨基酸与丙酮醛按物质的量比1∶1加入pH 7.0的蒸馏水中,80℃反应4 h,对丙酮醛衍生后测定其残留量,研究不同氨基酸对丙酮醛的消除作用,发现半胱氨酸、γ-氨基丁酸、赖氨酸有较高的清除能力。然后,以食品中含量较高的γ-氨基丁酸为对象,在甲醛存在的模拟胃肠条件下,研究其对丙酮醛消除的影响,发现γ-氨基丁酸在pH 7.0体系中对丙酮醛的消除率更高,且甲醛的添加促进了γ-氨基丁酸对丙酮醛的消除,消除率达81%。同时发现在热加工条件下(160℃)甲醛也大幅促进了丙酮醛的消除。在此基础上,制备并分离纯化γ-氨基丁酸与丙酮醛和甲醛的反应产物。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鉴定,该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54.1339,最大吸收波长为220 nm,其结构为2分子γ-氨基丁酸与1分子甲醛和1分子丙酮醛通过亲核加成反应后形成的一个含氮五元环化合物,属于咪唑盐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醛 甲醛 氨基酸 Γ-氨基丁酸 加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磁珠-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牛肉中的鼠伤寒沙门氏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吕观 常彦磊 石磊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2-48,共7页
建立免疫磁珠分离(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IMS)联合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检测牛肉中鼠伤寒沙门氏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用生物素标记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抗体和生物素标记的金黄色葡... 建立免疫磁珠分离(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IMS)联合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检测牛肉中鼠伤寒沙门氏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用生物素标记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抗体和生物素标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蛋白抗体对链霉亲和素磁珠进行功能化,从牛肉中捕获和分离目标致病菌。结果表明:经优化后,每毫克磁珠与10 μL鼠伤寒沙门氏菌抗体偶联,400 μL鼠伤寒沙门氏菌免疫磁珠在45 min内对10~4 CFU/mL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捕获率为52.16%;每毫克磁珠与6 μL金黄色葡萄球菌抗体偶联,300 μL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磁珠在30 min内对10~4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捕获率为56.80%;建立的IMS-LAMP方法特异性高,对牛肉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灵敏度为1.2×10~3 CFU/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灵敏度为4.4×10~4 CFU/mL;富集5 h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限可至1.2 CFU/mL,富集7 h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限可降至4.4 CFU/mL。建立的IMS-LAMP方法用时短,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可以有效检测牛肉中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免疫磁珠 环介导等温扩增 牛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用于相关基因筛选的微小亚历山大藻产毒株基因组文库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翠琪 赵力超 +1 位作者 李献 王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9-184,194,共7页
麻痹性贝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s,PSP)严重威胁海产食品质量安全,其主要是由水体中的甲藻代谢产生。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构建微小亚历山大藻ATMW02基因组文库,探求与PSP产生相关的基因群。经过与无毒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s,PSP)严重威胁海产食品质量安全,其主要是由水体中的甲藻代谢产生。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构建微小亚历山大藻ATMW02基因组文库,探求与PSP产生相关的基因群。经过与无毒亚历山大藻L35对比筛选,获得ATMW02株系特异性的DNA片段,然后,利用反向PCR扩展该片段的旁侧序列,分析其序列特征和功能,探讨有可能引起藻株致毒的关键酶。通过序列分析获得一段去除了内含子的240 bp大小的核苷酸序列,这条核苷酸序列在终止密码子之外的非编码区突变了三个碱基,并且存在三个非常保守的铜离子结合区。其对应的氨基酸序列翻译的对象是甲硫氨酰氨肽酶(methionine amino peptidase,MAP),氨基酸比对分析,其与芬地亚历山大藻MAP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到97%。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亚历山大藻产毒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为加强海产品监控和质量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素 基因组文库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肝肠胞虫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进会 陈珍容 +4 位作者 刘国庆 陈洵 段丽萍 谢会 石磊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6-29,33,I0002,共6页
本试验根据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18S的保守序列设计4套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从中筛选出一套引物对LAMP反应体系(Bst DNA聚合酶浓度、内外引物浓度比、dNTP浓度、Mg2+浓度)和反应条件(温度)进行优化。并对... 本试验根据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18S的保守序列设计4套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从中筛选出一套引物对LAMP反应体系(Bst DNA聚合酶浓度、内外引物浓度比、dNTP浓度、Mg2+浓度)和反应条件(温度)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的LAMP反应体系和条件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及精密度验证。特异性试验表明,该方法能特异性检测虾肝肠胞虫,而与其他病害的核酸没有交叉反应;灵敏度试验表明,可检测浓度为10 fg/μL的质粒DNA,制作的标准曲线可对虾肝肠胞虫进行定量分析。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Ct值的变异系数为2.88%~3.02%,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对于人工侵染的虾肝肠胞虫样品,LAMP方法可检测低至0.44 pg/μL。应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3个不同地区的120份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EHP阳性样品数为43,与qPCR检测结果符合率达97%。本试验所建立的LAMP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特点,并能在30 min内完成样品的检测,是快速、定量检测虾肝肠胞虫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肝肠胞虫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18S 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 rDNA测序分析生态养殖对猪粪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容敏靖 万锈琳 +4 位作者 陈洵 谭迪明 刘军 石磊 邹忠爱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858-4867,共10页
【目的】现代生态猪场养殖技术与传统技术大不相同,通过对转换养殖模式的猪群粪便细菌组成进行分析,并关注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点,从而探究现代生态猪场养殖技术对猪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从传统猪场选取8头体重相近的... 【目的】现代生态猪场养殖技术与传统技术大不相同,通过对转换养殖模式的猪群粪便细菌组成进行分析,并关注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点,从而探究现代生态猪场养殖技术对猪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从传统猪场选取8头体重相近的育肥猪转移至生态猪场蓄养,每隔10 d取其粪便样本,直至达出栏月龄。对每个时期的粪便混合样本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软件分析测序数据,以微生物16S rDNA基因序列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对其进行分类学物种注释,从而分析其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的情况与变化规律。【结果】从传统猪场转移至生态猪场后猪粪细菌群落结构产生变化,且在培育时段内其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有所提高,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为优势菌门;优势菌属为不可培养细菌、沉积物漠河杆菌(Moheibacter)等。在出栏前粪便中常见致病菌如伊丽莎白金菌(Elizabethkingia)、志贺氏埃希氏菌(Escherichia-Shigella)、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等丰度均降至较低,但益于肠道消化的细菌如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密螺旋体(Treponema)、梭菌(Clostridium)等丰度均有所提升。【结论】该猪群在现代生态猪场养殖技术培育下菌群结构发生较大改变,并形成与其他普通猪场不同的优势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猪场 16S rDNA测序 粪便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