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stin蛋白S210位点磷酸化抑制与F-actin结合调控海马神经元突起生长和分支形成
1
作者 古美美 许园园 +4 位作者 李素梅 任冰玉 李炯 张忠其 张吉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5-341,共7页
目的探讨Spastin蛋白磷酸化修饰对海马神经元突起生长和分支形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用Co-IP及免疫荧光共定位的方法,分析Spastin与微丝(F-actin)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及二者的结合是否受磷酸化修饰的调控;将Spastin及其磷酸化突变体转染至... 目的探讨Spastin蛋白磷酸化修饰对海马神经元突起生长和分支形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用Co-IP及免疫荧光共定位的方法,分析Spastin与微丝(F-actin)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及二者的结合是否受磷酸化修饰的调控;将Spastin及其磷酸化突变体转染至培养的COS1细胞和大鼠海马神经元,用免疫荧光检测F-actin和突起生长情况。结果Co-IP的结果显示Spastin蛋白与微丝存在相互作用,Spastin蛋白S210位点去磷酸化后二者结合增强,磷酸化修饰后二者的结合减弱,与Spastin野生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过表达Spastin促进微丝聚合,S210位点去磷酸化进一步促进微丝聚合,S210位点磷酸化则抑制微丝的聚合作用,与Spastin野生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神经元突起分析的结果显示,过表达Spastin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和分支形成,S210位点去磷酸化后此功能进一步增强,S210位点磷酸化则抑制突起生长和分支形成,与Spastin野生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astin蛋白S210位点磷酸化修饰通过抑制Spastin与F-actin结合重塑微丝骨架调控神经元突起生长和分支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STIN 磷酸化 微丝 突起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甲基转移酶抑制剂TP-064调控破骨细胞研究
2
作者 苏珮茹 罗香雅 +5 位作者 李舸 钟宣丽 曾春平 杨明理 宋仁生 周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03,共9页
目的探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抑制剂TP-064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溶骨性疾病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1)细胞实验:CCK8法检测TP-064对RAW 264.7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TRAP染色和鬼笔环肽染色法分别检测TP-064对破骨细胞分化及F-肌动蛋白环形成... 目的探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抑制剂TP-064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溶骨性疾病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1)细胞实验:CCK8法检测TP-064对RAW 264.7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TRAP染色和鬼笔环肽染色法分别检测TP-064对破骨细胞分化及F-肌动蛋白环形成的影响,利用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NF-κB的荧光素酶活性,Western blot检测TP-064对NF-κB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2)动物实验:10周龄雌性的C57BL/6小鼠分成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和去卵巢+TP-064组,构建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按实验分组腹腔注射10 mg/kg TP-064或生理盐水。8周后取材,Micro-CT扫描并分析各组骨微结构参数变化,H&E及TRAP染色检测骨组织的形态及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1)TP-064能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及F-肌动蛋白环形成,且对RAW 264.7细胞增殖活性无抑制作用。TP-064能降低NF-κB的荧光素酶活性,抑制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并且抑制IκB-α蛋白降解及AKT、PI3K蛋白的磷酸化。(2)与去卵巢组相比,TP-064治疗后可改善骨密度及骨微结构参数BV/TV及Tb.N的变化,并且减少股骨组织内破骨细胞的数量。结论TP-064通过抑制ROS产生和抑制PI3K/AKT、NF-κB通路来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减少卵巢切除后引起的骨量丢失,从而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溶骨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064 破骨细胞 RANKL NF-κB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洪梅 周华红 +7 位作者 陈翔鸠 洪国保 吴雄彬 梁燕娟 李春婷 郑美娣 赖月琴 刘璠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612-2617,共6页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衰弱的现状,并探究衰弱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肾内科接受MHD的101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数据和血液生化数据。采用FRAIL量表评估衰弱状况,根据...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衰弱的现状,并探究衰弱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肾内科接受MHD的101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数据和血液生化数据。采用FRAIL量表评估衰弱状况,根据其分为“衰弱组”和“非衰弱组”(包括虚弱前期和无衰弱的参与者)。同时采用GAD-7、PHQ-9量表评估焦虑、抑郁现状。使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方法探究衰弱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101例MHD患者中,衰弱组29例(28.71%),非衰弱组72例(71.29%),其中抑郁42例(41.58%),焦虑25例(24.75%)。衰弱组中抑郁患病率65.52%,焦虑患病率55.17%。衰弱组和非衰弱组之间的年龄、握力值、有无运动、脑卒中及冠心病患病情况、有无焦虑抑郁、铁蛋白、CRP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抑郁、焦虑、无运动,患脑卒中,高铁蛋白浓度是MHD患者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MHD患者中,衰弱与抑郁、焦虑及缺乏运动密切相关,且脑卒中和高铁蛋白浓度亦是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衰弱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余信诚 查丁胜 +2 位作者 贺少杰 赵振宇 蔡兴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侵袭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据相关统计,发达国家发病率0.5%~1.0%,我国略低,约占0.28%~0.36%,主要见于35~50岁群体[1,2],女性多见,约43%~88%的患者存在颈椎受累[3],是颈椎最常见的炎性疾...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侵袭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据相关统计,发达国家发病率0.5%~1.0%,我国略低,约占0.28%~0.36%,主要见于35~50岁群体[1,2],女性多见,约43%~88%的患者存在颈椎受累[3],是颈椎最常见的炎性疾病,其中寰枕关节(atlanto-occipitaljoint,AOJ)和寰枢关节(atlanto-axialjoint,AAJ)是唯一没有椎间盘的椎体节段,仅由滑膜关节组成,受RA影响最大[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关节炎 类风湿 关节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抑制胃镜置入反应的有效剂量 被引量:50
5
作者 张忠其 许亚菲 +2 位作者 张艳静 刘晓磊 张奕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49-952,共4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抑制胃镜置入反应的有效剂量。方法选择2020年10—11月自愿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所有患者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3 mg/kg,注射后3...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抑制胃镜置入反应的有效剂量。方法选择2020年10—11月自愿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所有患者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3 mg/kg,注射后30 s给予丙泊酚,初始剂量为3.5 mg/kg。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相邻患者丙泊酚剂量公比为0.9,如置入胃镜出现阳性反应(呛咳、体动等)则下一例患者升高一个梯度,反之则降低一个梯度,待出现7个交叉拐点则终止该研究。采用Probit概率法计算丙泊酚的半数有效剂量(ED_(50))、95%有效剂量(ED_(95))及相应95%可信区间(CI)。记录苏醒时间、苏醒后10 min的VAS疼痛评分。记录低血压、呼吸抑制(SpO_(2)<90%)、恶心呕吐、复苏期躁动、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丙泊酚复合艾司氯胺酮0.3 mg/kg时抑制患者胃镜置入反应的ED_(50)为1.691 mg/kg(95%CI 1.498~1.851 mg/kg),ED_(95)为2.032 mg/kg(95%CI 1.864~3.123 mg/kg),苏醒时间为(11.7±3.2)min,苏醒后10 min的VAS疼痛评分为(1.6±0.4)分。所有患者未发生低血压、苏醒期躁动及苏醒延迟,1例出现呼吸抑制,1例出现呕吐。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时抑制患者胃镜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及95%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691 mg/kg和2.032 mg/kg,苏醒质量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艾司氯胺酮 半数有效剂量 胃镜 剂量效应关系 序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探索腺苷脱氨酶1对宫颈癌细胞的调控机制
6
作者 张华明 何婉珊 +5 位作者 韩芸 陈冠桥 陈斌 韦之富 伍恒英 文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169-3174,共6页
目的使用RNA-seq技术分析腺苷脱氨酶1(ADAR1)在宫颈癌Hela细胞株中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情况,并为揭示ADAR1在宫颈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正常和ADAR1敲低的Hela细胞株进行RNA-seq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通过KEGG Path... 目的使用RNA-seq技术分析腺苷脱氨酶1(ADAR1)在宫颈癌Hela细胞株中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情况,并为揭示ADAR1在宫颈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正常和ADAR1敲低的Hela细胞株进行RNA-seq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通过KEGG Pathway、GO cellular和GSEA富集分析,分析ADAR1在Hela细胞株中参与的相关信号通路和生物学过程。结果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和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如TNF-α/NF-κB、NIK/NF-κB、Jak/Stat-IL-6)、Hippo信号通路、TGF-β等信号通路上,参与了干扰素应答、细胞氨基酸代谢调控、蛋白质泛素化/去泛素化、病毒转录等生物过程;对NF-κB信号通路的相关基因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ADAR1敲低后,NF-κB1和TRAF5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ADAR1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而调控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脱氨酶1 宫颈癌 转录组测序技术 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NSUN2在卵巢癌细胞的基因差异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何婉珊 洪小山 +5 位作者 陈冠桥 陈斌 文斌 林育 韦之富 罗喜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79-1085,共7页
目的应用RNA⁃seq技术研究NSUN2对卵巢癌细胞株A2780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阐明NSUN2在卵巢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抑制A2780细胞中NSUN2的表达。以转染空载体的细胞为对照,使用RNA⁃seq技术对干扰细... 目的应用RNA⁃seq技术研究NSUN2对卵巢癌细胞株A2780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阐明NSUN2在卵巢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抑制A2780细胞中NSUN2的表达。以转染空载体的细胞为对照,使用RNA⁃seq技术对干扰细胞株进行基因谱高通量测序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并通过KEGG Pathway、GO分析和GSEA富集分析,探索NSUN2调控的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的相关信号通路和生物学过程。结果与对照组细胞相比,NSUN2敲低的A2780细胞株有1642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1020个,下调基因有622个;通过GO分析、KEGG Pathway和GSEA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hedgehog信号通路、P53等信号通路上,参与了病毒转录、翻译起始和调节等生物过程;通过对P53信号通路的相关基因进一步分析,筛选出与改通路相关的3个关键基因(ZMAT3、EI24和CCND2),RT⁃qPCR验证其表达结果与测序结果相符。结论A2780 sh⁃NSUN2组与A2780 sh⁃NC组的基因表达谱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P53信号通路。在卵巢癌中NSUN2可能通过调控P5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调控了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UN2 卵巢癌 转录组测序技术 P5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维A酸治疗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 被引量:3
8
作者 邓婕 梁晓冬 +4 位作者 叶瑞贤 刘焕颜 熊绮颖 田歆 张锡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83-285,共3页
患者女,68岁。全身散在褐色角化性丘疹伴瘙痒2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柱状角化不全,部分角化不全柱下可见部分角化不良细胞,真皮浅层片状淋巴细胞浸润。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提示患者MVK基因突变。诊断:播散性浅表性... 患者女,68岁。全身散在褐色角化性丘疹伴瘙痒2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柱状角化不全,部分角化不全柱下可见部分角化不良细胞,真皮浅层片状淋巴细胞浸润。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提示患者MVK基因突变。诊断: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治疗:口服异维A酸软胶囊、抗组胺药和外用维A酸药物3个月余,皮疹逐渐消退,瘙痒缓解,目前患者仍在随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孔角化症 异维A酸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差值联合梗死体积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冠业 李秋冬 +3 位作者 周志敏 林志超 朱杰琳 欧鸿儒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23-629,共7页
目的:探讨ADC差值联合梗死体积对急性脑梗死后静脉溶栓发生脑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住的急性脑梗死并接受静脉溶栓的61例病例,所有病例均在溶栓前完成头颅MR平扫(包括DWI和FLAIR序列)扫描,测量... 目的:探讨ADC差值联合梗死体积对急性脑梗死后静脉溶栓发生脑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住的急性脑梗死并接受静脉溶栓的61例病例,所有病例均在溶栓前完成头颅MR平扫(包括DWI和FLAIR序列)扫描,测量梗死核心区最低ADC值及其镜面正常区域ADC值,并计算其ADC差值,同时测量梗死体积;溶栓后2周内复查头颅CT或MRI,观察HT发生情况,统计分析ADC差值及梗死体积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预测价值。结果:61例病例中仅13例发生HT。ADC差值对预测发生HT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0.747,0.996),特异度为0.958,敏感度为0.692,约登指数为0.650,最佳截断值为(398.9×10^(-6))mm^(2)/s;梗死体积对预测发生HT风险的AUC为0.946(0.889,1.000),特异度为0.854,敏感度为0.923,约登指数为0.777,最佳截断值为28.1mL。构建联合预测模型预测发生HT风险的AUC为0.976(0.943,1.000),特异度为0.937,敏感度为1,约登指数为0.937;结果提示当梗死体积在28.1 mL、ADC差值在(398.9×10^(-6))mm^(2)/s时对预测发生HT风险的效能最佳。结论:ADC差值和梗死体积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其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发生HT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ADC差值 梗死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尿酸与认知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亚林 程仲元 +2 位作者 冯友珍 莫家彬 蔡香然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1-657,共7页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它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还会引起情绪、认知功能的改变。近年来,关于尿酸对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的影响的相关讨论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学者都认同尿酸的重要性,它是人体天然产生的抗氧化剂...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它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还会引起情绪、认知功能的改变。近年来,关于尿酸对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的影响的相关讨论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学者都认同尿酸的重要性,它是人体天然产生的抗氧化剂,能够缓解氧化应激,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尿酸具有促氧化、促炎性及神经细胞毒性的特性,会对大脑认知功能造成损害。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早期发现脑部微观结构的变化,并探究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本文将重点讨论尿酸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大脑磁共振成像在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认知功能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多发低密度灶合并肺栓塞诊断为肝吸虫病1例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江善明 黄继康 +1 位作者 梁其栋 刘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85-2287,共3页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生活、饮食习惯各具特色,部分地区有生吃鱼虾等习惯,而肝吸虫病多因生食或半生食受华支睾吸虫囊蚴污染的水产品,经口进入人体,在肝内胆管发育成虫所致[1]。肝吸虫病病初多无典型症状,临床以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系...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生活、饮食习惯各具特色,部分地区有生吃鱼虾等习惯,而肝吸虫病多因生食或半生食受华支睾吸虫囊蚴污染的水产品,经口进入人体,在肝内胆管发育成虫所致[1]。肝吸虫病病初多无典型症状,临床以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严重者会导致黄疸、腹水。肝吸虫病临床症状不典型,易造成误诊、漏诊。近期本科室收治1例肝内多发低密度灶合并肺栓塞病例,详细询问生活饮食习惯,结合肝吸虫镜检等,诊断为肝吸虫病,经过抗寄生虫治疗后获得治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寄生虫性 华支睾吸虫病 肺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前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旁神经源性肿瘤的效果
12
作者 贺丽群 廖建成 +3 位作者 张茂营 文军 陈克恩 王向宇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1-376,共6页
目的:探讨经前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旁神经源性肿瘤的技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21年9月15例经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颈椎椎旁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切口长度... 目的:探讨经前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旁神经源性肿瘤的技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21年9月15例经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颈椎椎旁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肿瘤全切率及手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2~143min,出血量为50~120 mL,手术切口长度为7~12 cm,住院时间为7~9 d。椎旁肿瘤切除率为100%。术后病理诊断:神经纤维瘤9例,神经鞘瘤5例,副神经节瘤1例。随访12个月,本组患者无肿瘤复发、感染、死亡的病例。结论:经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颈椎旁神经源性肿瘤安全且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外侧入路 颈椎旁肿瘤 显微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