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ncRNA SNHG1调控铁死亡减轻HIV-1 gp120 V3环所致小胶质细胞炎症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琳琳 左勤 +4 位作者 李心怡 颜学勤 潘锐 付咏梅 董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6-814,共9页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NHG1调控铁死亡改善HIV-1 gp120 V3环致CHME-5人源小胶质细胞炎症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CHME-5人源小胶质细胞,设立空白组、随机肽段组、HIV-1 gp120V3环组(HIV-1 gp120组)、HIV-1 gp120+shCon组、H...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NHG1调控铁死亡改善HIV-1 gp120 V3环致CHME-5人源小胶质细胞炎症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CHME-5人源小胶质细胞,设立空白组、随机肽段组、HIV-1 gp120V3环组(HIV-1 gp120组)、HIV-1 gp120+shCon组、HIV-1 gp120+SNHG1 sh2组、HIV-1 gp120+SNHG1 sh2+ferrostatin-1(Fer-1;铁死亡抑制剂)组和HIV-1 gp120+SNHG1 sh2+EX527(Sirt1抑制剂)组。随机肽段和gp120 V3环分别处理正常CHME-5细胞24 h;抑制剂预处理SNHG1 sh2细胞2 h后,gp120 V3环处理24 h。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Sirt1和p53蛋白表达水平;酶标仪检测细胞内亚铁离子(Fe^(2+))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ELISA结果显示:较空白组,HIV-1 gp120组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β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较HIV-1 gp120组,HIV-1 gp120+SNHG1 sh2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较HIV-1 gp120+SNHG1 sh2组,HIV-1 gp120+SNHG1 sh2+Fer-1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HIV-1 gp120+SNHG1 sh2+EX527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较空白组,HIV-1 gp120组铁死亡相关蛋白SLC7A11和GPX4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较HIV-1 gp120组,HIV-1 gp120+SNHG1 sh2组SLC7A11和GPX4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较HIV-1 gp120+SNHG1 sh2组,HIV-1 gp120+SNHG1 sh2+Fer-1组SLC7A11和GPX4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HIV-1 gp120+SNHG1 sh2+EX527组SLC7A11和GPX4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p53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3)较空白组,HIV-1 gp120组Fe^(2+)和MDA含量显著提高(P<0.05);较HIV-1 HIV-1 gp120组,HIV-1 gp120+SNHG1 sh2组Fe^(2+)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较HIV-1 gp120+SNHG1 sh2组,HIV-1gp120+SNHG1 sh2+Fer-1组Fe^(2+)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HIV-1 gp120+SNHG1 sh2+EX527组Fe^(2+)和MDA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论:敲减SNHG1可减轻HIV-1 gp120 V3环介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Sirt1/p53信号通路调控铁死亡相关信号分子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 神经炎症 铁死亡 长链非编码RNA SNHG1 Sirt1/p5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余信诚 查丁胜 +2 位作者 贺少杰 赵振宇 蔡兴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侵袭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据相关统计,发达国家发病率0.5%~1.0%,我国略低,约占0.28%~0.36%,主要见于35~50岁群体[1,2],女性多见,约43%~88%的患者存在颈椎受累[3],是颈椎最常见的炎性疾...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侵袭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据相关统计,发达国家发病率0.5%~1.0%,我国略低,约占0.28%~0.36%,主要见于35~50岁群体[1,2],女性多见,约43%~88%的患者存在颈椎受累[3],是颈椎最常见的炎性疾病,其中寰枕关节(atlanto-occipitaljoint,AOJ)和寰枢关节(atlanto-axialjoint,AAJ)是唯一没有椎间盘的椎体节段,仅由滑膜关节组成,受RA影响最大[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关节炎 类风湿 关节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酸钠治疗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107
3
作者 苗贵强 谭文成 +5 位作者 吴昊 郑立恒 尤田 夏吉生 姚平 查振刚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8-220,共3页
目的:观察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对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且采用Lequesne制定的膝骨性关节炎严重性指数(ISOA)诊断为中度的569例患者(749... 目的:观察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对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且采用Lequesne制定的膝骨性关节炎严重性指数(ISOA)诊断为中度的569例患者(749膝),根据患者的病情行不同疗程膝关节玻璃酸钠注射(1周1次,5周为一疗程)并进行随访,在治疗后3、4、5、6、7年后根据YANG疗效标准进行综合评分。结果:治疗后3、4、5、6、7年,总有效率分别为80.4%、78.9%、75.1%、70.9%、66.5%。结论: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疗法对中度骨性关节炎的远期疗效尚好,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疗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玻璃酸钠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向成骨成脂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孙国栋 李志忠 +5 位作者 王晶 林永新 洪亮 吴波文 焦根龙 邵建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探讨并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体外获取及培养增殖的方法并鉴定;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为其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UCMSCs,通过传代培养、扩增,倒置光学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 目的探讨并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体外获取及培养增殖的方法并鉴定;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为其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UCMSCs,通过传代培养、扩增,倒置光学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体外向成骨、脂肪方向诱导分化,并通过特异性染色鉴定其分化能力。结果采用酶消化法能有效分离纯化hUCMSCs。接种24 h,贴壁细胞形态多为长梭型、多边形或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大小均一。P3、P7代细胞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分析,第3代细胞强烈表达CD29、CD44、CD105,不表达CD34、CD45和HLA-DR。经成骨诱导分化后4周,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茜素红染色可见明显钙结节;经成脂诱导3周,油红O染色呈阳性,有明显的脂滴出现。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一套体外稳定培养扩增hUCMSCs的方法。所培养的细胞成分单一、扩增迅速、生物学形状稳定,并能使其在体外诱导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有望成为组织工程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成骨细胞 脂肪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吴昊 查振刚 +3 位作者 林宏生 候辉歌 冯永洪 李劼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0-564,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以探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骨科因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手术的病例并归...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以探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骨科因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手术的病例并归列为两大组:人工肱骨头置换组(简称假体置换组)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简称切开固定组)。术后采用Constant评分标准计算两组的优良率,通过优良率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同时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肩关节部分活动度的恢复情况等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进行人工肱骨头置换组48例,随访40例。疗效优16例、良18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85.0%。切开复位内固定组43例,随访36例。疗效优9例、良12例、可8例、差7例,优良率58.3%。同时,人工肱骨头置换组相对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具有手术时间短和较少的术中出血量,较好的术后关节活动恢复情况,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并且近期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较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 粉碎性骨折 人工肱骨头置换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IF与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国威 林宏生 +4 位作者 吴昊 李劼若 李德彦 熊廷亮 纪志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1-596,共6页
目的:对比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行经单侧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结合椎... 目的:对比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行经单侧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结合椎弓根钉系统(TLIF组)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21例,行单节段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结合椎弓根钉系统(PLIF组)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50例,比较TLIF组与P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植骨融合率;比较两组内及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的汉化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调查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questionnaire,ODI)、手术上邻节段活动度。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TLIF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ODI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TLIF组手术上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手术上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PLIF组手术上邻节段活动度较TLIF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和PLIF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两种有效的手术方式,两者近期疗效满意;TLIF较PLIF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TLIF较PLIF能更好保留脊柱后柱韧带复合体结构,减少手术上邻节段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 经后路椎间融合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酸A对人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1
7
作者 邵建立 李志忠 +2 位作者 焦根龙 孙国栋 周志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9-624,共6页
目的探讨灵芝酸A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瘤HOS和mg-63细胞与0.1、0.25和0.5 mmol/L的灵芝酸A孵育,采用CCK8检测HOS和MG-63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Western ... 目的探讨灵芝酸A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瘤HOS和mg-63细胞与0.1、0.25和0.5 mmol/L的灵芝酸A孵育,采用CCK8检测HOS和MG-63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STAT3、STAT3、p-p38、p38和NF-ΚB1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灵芝酸A能够显著抑制人类骨肉瘤HOS和MG-63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以及抑制细胞迁移,并且这种效应存在剂量依赖性。与0.5 mmol/L灵芝酸A孵育能够显著降低HOS和MG-63细胞中STAT3的磷酸化水平,增加p38磷酸化水平,同时增加NF-κB1的表达水平。结论灵芝酸A能够杀死人类骨肉瘤HOS和MG-63细胞,可以作为抗骨肉瘤的药物进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酸A 人骨肉瘤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邵建立 李志忠 +1 位作者 王晶 焦根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6-1228,共3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我院骨科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8例,均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比术前术后颈椎(JOA)评分,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颈椎正...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我院骨科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8例,均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比术前术后颈椎(JOA)评分,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侧位X线片,钛网、锁定钢板位置及颈椎前凸角等变化。结果38例均被随访,术后12~16个月36例植骨融合,2例在术后18个月植骨融合。术后颈椎前凸角改善明显,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维持满意,钛网及锁定钢板位置稳定,JOA评分经手术治疗后显著提高(P<0.05)。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脊髓型颈椎病应用中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但此术式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体次仝切除 钛网 锁定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GA-Ⅱ型胶原复合rhBMP-2/bFGF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的缺损 被引量:7
9
作者 束志勇 查振刚 +4 位作者 汪炬 黄春华 刘宁 吴昊 王双利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讨经Ⅱ型胶原涂层改性后的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材料(PLGA-Ⅱ型胶原)用作生长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载体来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初步探讨生长因子rhBMP-2和bFGF之间... 目的:探讨经Ⅱ型胶原涂层改性后的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材料(PLGA-Ⅱ型胶原)用作生长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载体来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初步探讨生长因子rhBMP-2和bFGF之间在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中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A^E 5组,每组9只,用在兔右侧膝关节内侧髁钻孔的方式建立软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PLGA-Ⅱ型胶原/rhBMP-2+bFGF复合物,B组植入PLGA-Ⅱ型胶原/rhBMP-2复合物,C组植入PLGA-Ⅱ型胶原/bFGF复合物,D组植入单纯PLGA-Ⅱ型胶原支架材料,E组未植入任何材料。将A、B、C组统称为实验组,D、E组统称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的复合材料对软骨缺损的修复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A组的效果最佳,对照组的软骨缺损的修复不明显,实验组总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3种带生长因子的复合体材料对兔软骨缺损的修复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LGA-Ⅱ型胶原复合物可用作生长因子rhBMP-2和bFGF的载体材料。生长因子rhBMP-2、bFGF对软骨缺损的修复均有促进作用,并且在剂量比为0.5 mg∶50 ng时存在着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交酯-乙交酯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关节软骨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81b通过靶向调控N-myc下游调节基因2影响骨肉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邵建立 李志忠 +3 位作者 王亮 焦根龙 周志刚 孙国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1-326,共6页
目的探讨miR-181b对骨肉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培养骨肉瘤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81b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抑制miR-181b的表达,Transwell检测对骨肉瘤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miR-181b靶基因并采用荧光素酶报... 目的探讨miR-181b对骨肉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培养骨肉瘤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81b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抑制miR-181b的表达,Transwell检测对骨肉瘤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miR-181b靶基因并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181b和靶基因在骨肉瘤中是否直接作用,同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靶基因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以及Transwell检测靶基因对骨肉瘤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miR-181b在骨肉瘤细胞中高表达。抑制miR-181b的表达能够抑制骨肉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N-myc下游调节基因2(NDRG2)是miR-181b直接作用的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验证了该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NDRG2在骨肉瘤中低表达,而抑制miR-181b能够显著提高NDRG2的表达。抑制miR-181b的表达的同时抑制靶基因NDRG2的表达,能够逆转抑制miR-181b的表达对骨肉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从而显著提高骨肉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结论 miR-181b在骨肉瘤中过表达,NDRG2为miR-181b直接调控靶基因,抑制miR-181b能够提高NDRG2的表达从而抑制骨肉瘤细胞的迁移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81b 骨肉瘤 N-myc下游调节基因2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查丁胜 徐武岩 +6 位作者 黄嘉文 李亚骐 陈诗君 林振 林宏生 查振刚 吴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6-321,327,共7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骨水泥渗漏的特点,探讨PVP骨水泥渗漏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行PVP治疗的11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147个椎体),骨折椎...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骨水泥渗漏的特点,探讨PVP骨水泥渗漏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行PVP治疗的11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147个椎体),骨折椎体所在节段术前均行DR、三维CT及MRI检查,术后行DR或/和三维CT复查。分析性别、年龄、椎体位置及椎体损伤情况(裂隙征、骨皮质损伤)对骨水泥渗漏率的影响,及骨水泥渗漏的特点。结果性别、年龄及椎体位置对骨水泥渗漏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椎体裂隙征合并骨皮质损伤骨水泥渗漏率最高,骨皮质损伤骨水泥渗漏数量最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水泥椎旁渗漏发生率最高,椎间盘渗漏次之,椎管内渗漏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椎体损伤是PVP治疗骨水泥渗漏发生的重要原因,术前仔细观察椎体损伤的影像学特点对预防骨水泥渗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损伤 骨水泥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成类神经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周志刚 李志忠 +5 位作者 林永新 邵建立 焦根龙 孙国栋 周孝斌 丁志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9-233,共5页
目的:采用不同细胞因子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类神经元,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取第5代细胞随机分成A、B、C、D 4... 目的:采用不同细胞因子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类神经元,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取第5代细胞随机分成A、B、C、D 4组,在A组基础培养基中加入b FGF,B组中加入b FGF和BDNF,C组中加入b FGF、BDNF和BHA诱导培养,D组为对照组,使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诱导2周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的nestin、NEFH和GFAP mRNA表达情况,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的变化。结果:Ⅱ型胶原酶消化法能成功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细胞发现,细胞均强表达CD29、CD44和CD105,而CD34、CD45和HLA-DR均未见表达。经定向诱导分化成类神经元后,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表面突起增多,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nestin在A、B、C组均呈阳性表达,NEFH在A、B组呈阳性表达,而GFAP在A、B、C、D 4组均不表达。A、B组n EFH和nestin表达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所培养的细胞扩增迅速,生物学性状稳定;与b FGF单独处理相比,b FGF联合BDNF更能有效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类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神经元样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lex棘突间植入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林宏生 张国威 +2 位作者 吴昊 刘宁 查振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4-369,共6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棘突间Coflex装置植入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符合入选和剔除标准病例92例,随机并结合病人意愿分为两组,21例采用单节段棘突间Coflex植入术(Coflex组),71例采用单节段后路... 【目的】探讨单节段棘突间Coflex装置植入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符合入选和剔除标准病例92例,随机并结合病人意愿分为两组,21例采用单节段棘突间Coflex植入术(Coflex组),71例采用单节段后路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PLIF组)。统计分析两组的住院日、手术时间、失血量、组内及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的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ODI功能评分、手术节段和上邻节段ROM。【结果】Coflex组平均住院日、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少于PLIF组(P<0.01);末次随访两组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ODI功能评分均小于术前(P<0.01),术前、末次随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Coflex组手术节段RO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末次随访PLIF组达到骨性融合,两组术前手术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Coflex组末次随访ROM明显大于PLIF组(P<0.01);末次随访Coflex组上邻节段RO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末次随访PLIF组ROM明显大于术前(P=0.02),术前两组上邻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末次随访PLIF组ROM明显大于Coflex组(P=0.02)。【结论】单节段棘突间Coflex装置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术无明显差异,但平均住院日、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较少;棘突间Coflex装置能保留可控的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并有效减少上邻节段椎间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COFLEX 后路椎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脊柱手术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慧慧 彭雪梅 +1 位作者 林永新 李雅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3-1065,共3页
目的研究脊柱手术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从骨科术后感染角度探讨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的安全性。方法 40例择期行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各20例。观察组入室后以4ml/(kg·h)常规输入乳酸林... 目的研究脊柱手术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从骨科术后感染角度探讨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的安全性。方法 40例择期行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各20例。观察组入室后以4ml/(kg·h)常规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同时以4%佳乐施20ml(/kg·h)的速度于术前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30min;对照组入室后以4ml/(kg·h)常规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分别于麻醉前(T0)、术中2h(T1)、术毕(T2)检测各时点红细胞压积,检测T0、T1、术后24h(T3)各时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hs-CRP。结果 (1)Ⅰ组Hct在T1时明显低于稀释前(P<0.05)及Ⅱ组(P<0.01),在T2时略高于Ⅱ组,但差异无显著性;(2)Ⅰ组PT及APTT在T1时较T0延长(P<0.05),但都在正常范围,术后1d组间无差异;(3)两组内在T3比较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T0(P<0.05),两组间在T3时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但hs-CRP水平显著增加,预示术后感染机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 超敏C反应蛋白 炎症反应 血液流变学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椎间融合治疗11例多节段腰椎滑脱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飚 林宏生 +4 位作者 郑力恒 吴昊 张国威 冯浩 张大卫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的临床价值和相关问题。方法:11例多节段腰椎滑脱患者,男6例,女5例,年龄43~58岁,平均52.5岁,均为L4、5椎体滑脱,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的临床价值和相关问题。方法:11例多节段腰椎滑脱患者,男6例,女5例,年龄43~58岁,平均52.5岁,均为L4、5椎体滑脱,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术前、术后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 I)问卷调查表评价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滑脱恢复情况、椎间孔高度、植骨融合情况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3年2个月,VAS评分术后(1.0±1.0)分及末次随访(1.0±0.5)分,较术前(8.0±1.5)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OD I术后(22.13±13.40)及末次随访(20.31±13.27),较术前(64.80±15.68)均有显著差异(P〈0.005)。术后椎间隙、椎间孔高度术后较术前明显增高,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断棒;所有病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效果满意,该术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融合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 腰椎滑脱 椎弓根钉 椎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急性期甲基强的松龙干预对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郑力恒 林宏生 +3 位作者 李锦聪 谢林 吴昊 张国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2-458,共7页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即刻甲基强的松龙干预治疗对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该药物促进脊髓神经功能修复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脊髓损伤(SCI)兔动物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36只,单纯损伤组(C组)与MP治疗组(...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即刻甲基强的松龙干预治疗对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该药物促进脊髓神经功能修复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脊髓损伤(SCI)兔动物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36只,单纯损伤组(C组)与MP治疗组(T组)各36只,分别于损伤后8h、24h、72h、7d、14d和28d时随机取6只动物灌注固定取材,HE染色观察损伤区脊髓组织的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各组脊髓标本细胞凋亡情况;分别于损伤后1d、3d、7d、14d及28d观察各组动物运动神经功能情况,包括Rivlin斜板试验和BBB评分。结果:术后C组和T组斜板试验临界角度值和BBB评分值随时间点延长均逐渐升高,损伤7d及之后各时间点,T组均高于C组,但小于S组(P<0.05)。HE染色S组脊髓组织在各时间点未见明显异常;T组及C组损伤后8h、24h及72h时脊髓组织结构紊乱,可见不同程度出血、神经细胞水肿、坏死,灰质中空泡形成,炎症细胞浸润,两组无明显区别;损伤后7d、14d及28d,T组脊髓组织较C组恢复较好,整体损伤程度轻,血肿逐渐吸收,空泡减少,灰质和白质坏死吸收并胶原纤维组织增生,胶质细胞减少,可见较多神经细胞。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S组未发现阳性细胞,C组及T组在损伤后8h可见阳性细胞,24h达到高峰,3d时仍较多,术后7d渐渐减少,14d及28d时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两组对比,在损伤后8h、24h、3d及7d四个时间点,T组阳性细胞明显少于C组(P<0.05),14d及28d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在脊髓损伤急性期干预治疗,有利于损伤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可能通过抗细胞凋亡机制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急性期 甲基强的松龙 细胞凋亡 TUN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8
17
作者 汪飞 邱麟 +2 位作者 佘国荣 沈思 刘斯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共31例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并发症而接受髋关节翻修术患者,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31例次中,术后诊断股骨头脱位4例次,X线平片表现为股骨头位于髋臼外;无...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共31例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并发症而接受髋关节翻修术患者,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31例次中,术后诊断股骨头脱位4例次,X线平片表现为股骨头位于髋臼外;无菌性松动22例次,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2~30mm的透亮带,其中,假体周围慢性肉芽肿性炎CT/MRI表现为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感染4例次,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2~4mm的轮廓与假体形态不一致的透亮带,MRI表现为感染区软组织肿胀,见环形强化病灶;异位骨化1例次,X线表现为髋臼假体周围软组织大量骨化影。结论假体周围透亮带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松动最重要的X线表现,CT/MRI有助于区分无菌性松动中的假体慢性肉芽肿性炎、以鉴别感染性和无菌性松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并发症 松动 X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狭窄程度、后凸畸形与神经损伤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焦根龙 赵明杰 +2 位作者 潘永勤 蔡树鹏 林永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9-451,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爆裂性胸腰椎胸腰段骨折并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评价椎管狭窄程度、后凸畸形对神经损伤的影响及恢复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44例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的病例,经过随访半年到6年(平均2.6年),回顾性评价ASIA评分、椎管狭窄率、后... 目的:通过观察爆裂性胸腰椎胸腰段骨折并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评价椎管狭窄程度、后凸畸形对神经损伤的影响及恢复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44例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的病例,经过随访半年到6年(平均2.6年),回顾性评价ASIA评分、椎管狭窄率、后突角与神经损伤、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144例病例中有47例有神经损伤及其伤后ASIA评分平均为32(0-50分),随诊结束时平均为44.2(24~50分),除2例死亡外,总恢复率达68.6%.A组(无神经损伤)、B组(不全瘫)、C组(全瘫)3组之间的椎管狭窄率、后突角无显著差异性(P>0.05);椎管狭窄率、后突角与伤后ASIA评分、最后ASIA评分和恢复率三者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椎管狭窄率和后突角不能完全作为评价爆裂性胸腰椎骨折后神经损伤及恢复程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裂性胸腰椎骨折 神经损伤 椎管狭窄程度 后凸畸形 恢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柏膏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疼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霖 孙凯 +4 位作者 陈彦 陈国良 邓德钧 焦根龙 李志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8-401,共4页
目的探讨伤柏膏在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疼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单侧踝关节损伤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分别在入院治疗前及治疗第3,7,14天对患者进行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kofoed评分,同... 目的探讨伤柏膏在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疼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单侧踝关节损伤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分别在入院治疗前及治疗第3,7,14天对患者进行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kofoed评分,同时测量患者踝关节周径,以及踝关节损伤后下肢功能自我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第3,7,14天后,治疗组在VAS评分及肿胀消除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第3天后Kofoed踝关节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7,14 d后,治疗组在Kofoed踝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自我功能评定上,治疗前和治疗第3天,两组患者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7,14 d后,治疗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伤柏膏外敷治疗能够较快改善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的疼痛,并改善相关功能性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柏膏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细胞诱导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成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宁 查振刚 +2 位作者 王双利 林宏生 王国普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3-419,共7页
目的:探讨在不使用细胞因子或化学药物的情况下,成骨细胞(Osteoblast,OB)与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混合培养时,成骨细胞提供的成骨微环境能否在体外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复合支架形成成熟的骨组织。研究... 目的:探讨在不使用细胞因子或化学药物的情况下,成骨细胞(Osteoblast,OB)与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混合培养时,成骨细胞提供的成骨微环境能否在体外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复合支架形成成熟的骨组织。研究成骨细胞诱导BMSCs有效成骨的最小比值(指成骨细胞与骨髓基质干细胞数量的比值)。方法:分别培养SD乳鼠的成骨细胞与SD大鼠的BMSCs,将成骨细胞和BMSCs以1∶9、2∶8、3∶7、1∶0的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培养,通过测定第3、6、9天培养液上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研究成骨细胞促BMSCs有效成骨的最小比值。将两种细胞以该最小浓度比混匀接种于涂附I型胶原壳聚糖材料支架上(直径9 mm,高3mm)作为混合培养组,相同终浓度的单纯成骨细胞和单纯BMSCs分别接种于相同支架作为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另设置低比值成骨细胞对照组(仅含有共培养组中相同的成骨细胞数,但不含有共培养组中的BMSCs)。全部标本均于体外培养8周后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等相关检测对新生骨进行评价。结果:成骨细胞和BMSCs以3∶7的比例进行混合培养时已可实现有效成骨。3∶7比例的混合培养组及阳性对照组(成骨细胞组)体外培养8周后大体观察和苏木素-伊红染色(HE)、ALP染色基本相同,均表达骨特异性细胞外基质I型胶原,形成了较成熟的骨组织。阴性对照组(单纯BMSCs组)和低比值成骨细胞组,原细胞支架复合物变小、变形。低比值成骨细胞组在局部形成了少量的骨组织,阴性对照组(单纯BMSCs组)未能发现骨样组织形成。结论:在不使用细胞因子或化学药物的情况下,成骨细胞提供的成骨微环境能够在体外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形成成熟的骨组织。混合细胞中成骨细胞与BMSCs的比例为3∶7时是有效成骨的最小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成骨细胞 混合培养 骨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