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菌群和瘤内菌群失调在肝细胞癌免疫逃逸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相乐阳 古建仪 +4 位作者 周俊臻 沈威鹏 张清 曹明溶 蒋建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23,共13页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的系统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逐渐跻身一线治疗方案。即使目前各个指南均推荐一线使用的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其对HC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等指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部分原因在于大量...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的系统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逐渐跻身一线治疗方案。即使目前各个指南均推荐一线使用的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其对HC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等指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部分原因在于大量HCC患者对免疫治疗有原发性耐药,导致肿瘤免疫逃逸。肿瘤免疫逃逸与肿瘤微环境因素和肿瘤内因素密切相关。研究发现HCC患者广泛存在菌群失调,包括肠道菌群失调及瘤内菌群丰度的改变,前者可能通过脂多糖、菌群代谢产物(如次级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或自身的结构蛋白等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后者可能在HCC细胞或免疫细胞内直接参与基因表观遗传学水平表达和物质代谢的调控,进而改变HCC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肿瘤微环境,诱导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引起HCC细胞免疫逃逸。本文对HCC患者中菌群失调的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从肠道菌群和瘤内菌群两方面对HCC免疫逃逸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究HCC患者菌群与免疫治疗耐药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免疫逃逸 肿瘤微环境 菌群失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300例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曹明溶 劳学军 +1 位作者 龚瑾 梁忠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9-283,共5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300例手术治疗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经外科手术切除治疗3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死亡8例,死亡率2.7%。术后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8.2%、26.7%、17.2%、10.8%;<5 cm的肝癌切除后...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300例手术治疗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经外科手术切除治疗3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死亡8例,死亡率2.7%。术后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8.2%、26.7%、17.2%、10.8%;<5 cm的肝癌切除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0%、54.5%、34.3%。34例二期肝切除者,无手术死亡,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5.3%、70.0%和58.3%。规则性肝切除术与非规则切除术比较,1、3、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微波凝固切肝法出血量少,出血量与其他控制出血的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巨大肝癌规则性肝切除手术安全,疗效满意;微波凝固后断肝,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二期手术切除可提高总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切除术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术后早期应用胸腺肽α1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6
3
作者 罗羽宏 梁忠平 +1 位作者 李接兴 李震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7-1121,共5页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胸腺肽α1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46例肝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于术后1、3、5 d皮下注射胸腺肽α1 1.6 mg,观察2组术前后第1、4、7 d CD3+、CD4+、CD8+、CD4+/CD8+的...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胸腺肽α1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46例肝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于术后1、3、5 d皮下注射胸腺肽α1 1.6 mg,观察2组术前后第1、4、7 d CD3+、CD4+、CD8+、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1)组内比较:对照组术后CD4+、CD4+/CD8+低于术前(P<0.05),术后第1、4、7 d CD8+高于手术前(P<0.05)。治疗组CD3+、CD4+、CD4+/CD8+术后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CD3+、CD4+/CD8+术后第1、7 d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组间比较:CD4+、CD4+/CD8+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术后第1、4、7 d均P<0.05),治疗组CD8+细胞百分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4、7 d均P<0.05);治疗组CD3+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术后第4、7 dP<0.05)。结论:手术对肝癌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胸腺肽α1对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肽Α1 T淋巴细胞亚群 肝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FasL介导的caspase-3活化与急性胰腺炎腺泡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震东 马清涌 罗羽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97-1201,共5页
目的:研究凋亡调控基因及蛋白Fas、FasL和caspase-3在大鼠急性胰腺炎(AP)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经胰胆管逆行注射不同浓度的牛磺胆酸钠建立不同炎症程度的AP模型,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大鼠胰腺炎组织Fas、F... 目的:研究凋亡调控基因及蛋白Fas、FasL和caspase-3在大鼠急性胰腺炎(AP)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经胰胆管逆行注射不同浓度的牛磺胆酸钠建立不同炎症程度的AP模型,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大鼠胰腺炎组织Fas、FasL和caspase-3蛋白及mR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胰腺炎组织腺泡细胞凋亡。结果:在正常胰腺组织内即可见Fas、FasL、caspase-3蛋白和mRNA的表达;建立AP模型后,随胰腺炎症程度的加重,Fas、FasL、caspase-3蛋白和mRNA的表达逐渐下降,腺泡细胞凋亡率亦逐渐下降,且caspase-3表达水平在各个组间的变化趋势与Fas/FasL系统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Fas/FasL系统介导的凋亡途径参与了急性胰腺炎腺泡细胞凋亡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细胞凋亡 FAS/FASL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基因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震东 马清涌 罗羽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41-1143,1146,共4页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在鼠急性胰腺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胰胆管逆行穿刺注射牛磺胆酸钠建立不同炎症程度的急性胰腺炎模型,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RT-PCR等方法检测survivin基因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TUNEL法检测胰腺泡细...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在鼠急性胰腺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胰胆管逆行穿刺注射牛磺胆酸钠建立不同炎症程度的急性胰腺炎模型,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RT-PCR等方法检测survivin基因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TUNEL法检测胰腺泡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正常胰腺组织无survivin的表达;建立急性胰腺炎模型后,随胰腺炎症程度的加重,Surviv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而腺泡细胞凋亡率则逐渐下降。结论Survivin蛋白不仅通过其抗凋亡作用参与了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腺泡细胞凋亡的调节,而且通过其抗凋亡作用使受炎症损伤的胰腺细胞由凋亡转为坏死,从而加重急性胰腺炎病情,可能是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IN 凋亡 急性胰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2与超液化碘油联合诱导的小鼠肝脏纤维化模型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文斌 姜海平 +2 位作者 张海伟 郭国庆 马秀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22-624,共3页
目的:探讨建立小鼠肝脏局部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方法及其可能机制。方法:C57BL/6 J小鼠24只随机分成3组:实验对照组(生理盐水)、碘油组(超液化碘油)、混和液组[超液化碘油+二氧化硅(S iO2)],分别用生理盐水、超液化碘油及混和液各0.2 mL局... 目的:探讨建立小鼠肝脏局部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方法及其可能机制。方法:C57BL/6 J小鼠24只随机分成3组:实验对照组(生理盐水)、碘油组(超液化碘油)、混和液组[超液化碘油+二氧化硅(S iO2)],分别用生理盐水、超液化碘油及混和液各0.2 mL局部注射小鼠右肝,3个月后观察注射局部病理变化,并比较变性坏死、纤维化及细胞和纤维化结节的面积差异,测量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的变化。结果:3组注射局部肉眼观察无明显差别;HE染色镜下观察,3组小鼠注射局部变性坏死面积不同,其中混和液组引起局部变性坏死面积最大(P<0.01);混和液组与碘油组两两比较变性坏死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在混和液组可见肝脏组织局部的巨噬细胞结节和纤维细胞增生,局部纤维细胞增生较碘油组有显著差异(P<0.05);M asson染色法观察,在混合液组局部胶原纤维形成显著增多,占观察局部面积的10.8%±1.7%(P<0.01);而碘油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8%±1.1%、2.3%±0.7%;3组小鼠血清IgM水平有差异(P<0.01),其中,混合液组最高[(314.7±10.7)mg/L]。结论:S iO2与超液化碘油联合应用可以选择性诱导小鼠肝脏纤维化,同时伴发体液免疫因子IgM的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 肝硬化 碘化油 小鼠 免疫球蛋白M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上调FasL表达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腺泡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李震东 马清涌 罗羽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4-457,共4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腺泡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3.5%牛磺胆酸钠诱导SD大鼠SAP模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浓度,应用TUNEL染色检测胰腺腺泡细胞凋亡,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胰腺组织...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腺泡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3.5%牛磺胆酸钠诱导SD大鼠SAP模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浓度,应用TUNEL染色检测胰腺腺泡细胞凋亡,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胰腺组织凋亡调控基因Fas和FasL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以及白藜芦醇治疗对腺泡细胞凋亡及Fas和FasL表达的影响,光镜下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SAP组相比,白藜芦醇治疗组血清淀粉酶水平及胰腺病理损害评分明显下降,腺泡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FasL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亦显著升高。结论白藜芦醇通过上调胰腺组织凋亡调控基因FasL的表达诱导损伤的胰腺细胞凋亡以减轻胰腺组织病理损害,可能对SAP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细胞凋亡 重症急性胰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术前评估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3
8
作者 林志超 罗良平 +3 位作者 史长征 龚瑾 曹明溶 王永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9期681-684,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扫描(LAVA)在原发性肝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LAVA组和二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T1(2D-FSPGR T1)组,各30例,LA-VA组接受平扫+LAVA动态增强;2D-FSPGR... 目的探讨肝脏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扫描(LAVA)在原发性肝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LAVA组和二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T1(2D-FSPGR T1)组,各30例,LA-VA组接受平扫+LAVA动态增强;2D-FSPGR T1组接受平扫+2D-FSPGR T1动态增强。由2名放射科医师及2名肝胆外科专家对2组资料进行判读与分析,包括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指导手术的价值及保留肝容积预测准确率。结果 LAVA组和2D-FSPGR T1组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63/63)、92.31%(4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P=0.03);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83%(61/63)、82.69%(4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1)。2名肝胆外科专家评估2D-FSPGR T1和LAVA指导手术价值的一致性满意(Kappa>0.75)。保留肝容积预测准确率LAVA组和2D-FSPGR T1组分别为99.64%(99.65/100.01)、0。结论 与2D-FSPGR T1技术相比,LAVA可清楚显示肝癌病灶的特征、部位及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在增强扫描方面可取代前者,对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玉膏对胰腺癌小鼠化疗增效减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丽 刘大晟 +2 位作者 李震东 李接兴 吴先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81-2186,共6页
目的:观察琼玉膏对胰腺癌小鼠吉西他滨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50只C57BL/6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吉西他滨治疗组、琼玉膏治疗组和联合治疗(吉西他滨+琼玉膏)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均采用胰腺癌Panc02细胞... 目的:观察琼玉膏对胰腺癌小鼠吉西他滨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50只C57BL/6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吉西他滨治疗组、琼玉膏治疗组和联合治疗(吉西他滨+琼玉膏)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均采用胰腺癌Panc02细胞株皮下接种建立胰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吉西他滨、琼玉膏以及吉西他滨联合琼玉膏治疗。观察各组小鼠瘤体体积、血常规和肿瘤标志物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Th1/Th2和Th17/Treg的表达。结果:Panc02细胞皮下接种可成功建立胰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与模型组比较,琼玉膏、吉西他滨及联合治疗均可减缓瘤体增长(P<0.05),降低糖链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浓度(P<0.05)。琼玉膏还可降低Th1/Th2和Th17/Treg比例(P<0.05),并增加吉西他滨化疗小鼠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计数及血红蛋白(HGB)含量。结论:琼玉膏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平衡对胰腺癌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并对吉西他滨化疗产生一定的增效减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玉膏 胰腺癌 Th/Treg平衡 吉西他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肝部分切除模型大鼠体内向肝样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政 劳学军 高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5-619,共5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到肝部分切除模型大鼠体内能否存活并分化为肝样细胞。方法:用胶原酶消化法从人的脐带分离出MSCs,培养并检测人脐带来源的MSCs的细胞表面标志。取第5代人脐带MSCs用PKH26标记,制作大鼠肝部分切除...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到肝部分切除模型大鼠体内能否存活并分化为肝样细胞。方法:用胶原酶消化法从人的脐带分离出MSCs,培养并检测人脐带来源的MSCs的细胞表面标志。取第5代人脐带MSCs用PKH26标记,制作大鼠肝部分切除模型,将标记的细胞经门静脉植入大鼠体内,观察移植后第1、2、3周细胞能否存活,以及移植细胞能否向肝样细胞分化,表达肝细胞的标记物白蛋白。结果:人脐带MSCs能在体外大量扩增,移植到肝部分切除模型大鼠肝脏后细胞能存活,并表达肝细胞标记物白蛋白,PKH26标记后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发红色荧光,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肝脏冰冻切片中散在分布的标记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大多数标记细胞白蛋白染色阳性,并发绿色荧光。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至大鼠体内能够存活并分化为肝样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能作为肝细胞移植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肝细胞 干细胞移植 体内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楼单体PP-11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7
11
作者 朱金艳 叶静怡 +6 位作者 刘志龙 李强 赵娜 吴志慧 蒋建伟 林晨 汤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6-254,共9页
目的:探讨中药重楼(Paris polyphylla,PP)活性单体PP-11体外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PP-11作用于MDA-MB-231细胞,采用MTT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Hoechst 33258染色及Annexin V-FI... 目的:探讨中药重楼(Paris polyphylla,PP)活性单体PP-11体外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PP-11作用于MDA-MB-231细胞,采用MTT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Hoechst 33258染色及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再采用总caspase抑制剂Z-VAD-FMK、p38抑制剂SB203580和自噬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CQ)进行阻断实验。结果:MTT测定结果显示,PP-11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活力,其作用24、48和72 h后的IC_(50)分别为5.64、4.58和3.06μmol/L。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提示,PP-11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集落形成。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到PP-11组MDA-MB-231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随着PP-11浓度的增加,MDA-MB-231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JC-1染色结果显示,PP-11处理的MDA-MB-23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P-11处理的MDA-MB-231细胞Bcl-2家族蛋白中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的表达显著减少,促凋亡蛋白Bim和Bok表达增加,p-p38和p-p53蛋白水平升高,p-ERK蛋白水平降低,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及cleaved PARP的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P-11降低MDA-MB-231细胞p-STAT3蛋白水平及其下游蛋白c-Myc、cyclin D和Mcl-1的表达。总caspase抑制剂Z-VAD-FMK和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均可减弱PP-11诱导的细胞凋亡。随着PP-11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Ⅱ表达增加,p62/SQSTM1表达下降;采用PP-11联合自噬阻断剂CQ,可逆转PP-11诱导的cleaved PARP表达,并提高细胞活力(P<0.05)。结论:重楼单体PP-11可显著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PP-11通过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抑制ERK和JAK-Stat3信号通路诱导MDA-MB-231细胞发生线粒体相关的凋亡,并促进细胞自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楼 乳腺癌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LK1和Beclin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温明博 林嘉恒 +1 位作者 刘志龙 劳学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3-469,共7页
目的:通过检测ULK1和Beclin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数个临床病理因素,探讨ULK1和Beclin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手术取得80对肝癌和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肝脏组织,采用定量Real-time PCR(qPCR)及免疫组织化... 目的:通过检测ULK1和Beclin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数个临床病理因素,探讨ULK1和Beclin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手术取得80对肝癌和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肝脏组织,采用定量Real-time PCR(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织中ULK1和Beclin1的表达情况,联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ULK1和Beclin1在肝癌中蛋白表达及mRNA的表达,均低于在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P<0.05),而癌旁组织与正常肝组织中ULK1和Beclin1的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LK1和Beclin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呈正相关关系(r=0.26,P=0.02).ULK1在肝癌中与性别、年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术前肝功能分级、甲胎蛋白(AFP)、嗜酒、肿瘤部位及分级无关,与肿瘤大小相关.Beclin1在肝癌中与性别、年龄、HBSAg、术前肝功能分级、嗜酒、肿瘤的部位及分级无关,但与肿瘤的大小及AFP表达相关.结论:ULK1和Beclin1可能通过影响自噬,进而肝癌的发生发展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癌 自噬 ULK1 BECLI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取石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远期并发症的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智 黄刚 +3 位作者 孙健 曹明溶 劳学军 胡敏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7-164,共8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取石术(PTCL)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远期并发症的疗效及优势。方法:选择2例肝移植术后胆道远期并发症患者,运用超声引导下PTCL进行胆管取石、胆管狭窄扩张及胆道支架取出。分析2例患者的皮肤瘙痒改善程...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取石术(PTCL)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远期并发症的疗效及优势。方法:选择2例肝移植术后胆道远期并发症患者,运用超声引导下PTCL进行胆管取石、胆管狭窄扩张及胆道支架取出。分析2例患者的皮肤瘙痒改善程度、肝功能指标、感染指标及胆管狭窄变化。结果:2例患者治疗后皮肤瘙痒症状显著减轻,肝功能及感染指标显著降低,放置的引流管既能通畅引流又能支撑胆管狭窄。结论:超声引导下PTCL能有效解决肝移植术后胆道远期并发症,该方法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肝穿刺胆管取石术(PTCL) 超声引导 肝移植 胆道远期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尾部副脾上皮样囊肿1例报告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翰斐 龚瑾 李强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413-2414,共2页
副脾是指除正常位置的脾脏外,还有一个或多个与脾脏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内皮组织存在,为良性病变,副脾的发生率约10%[1],其中少部分为胰腺内副脾,主要表现为副脾组织位于胰腺尾部。脾囊肿亦是一种发病率低的病变[2],本文报道的胰腺副... 副脾是指除正常位置的脾脏外,还有一个或多个与脾脏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内皮组织存在,为良性病变,副脾的发生率约10%[1],其中少部分为胰腺内副脾,主要表现为副脾组织位于胰腺尾部。脾囊肿亦是一种发病率低的病变[2],本文报道的胰腺副脾上皮样囊肿更是罕见,作为一种发病率极低、极易误诊[3]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及原因暂时不明,尚无统一共识,在临床上特别是术前不易被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囊肿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管癌脾酪氨酸激酶表达增高对肿瘤微环境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袁辉 林泽龙 +4 位作者 胡敏 蒋煜川 刘珂 曲辰 洪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61-968,共8页
目的:研究脾酪氨酸激酶(SYK)在大鼠和小鼠胆管癌演变进程和人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对肿瘤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大鼠和小鼠的胆管癌模型(SD大鼠:日常饮用水中加入硫代乙酰胺;BALB/c小鼠:左中位胆管结扎... 目的:研究脾酪氨酸激酶(SYK)在大鼠和小鼠胆管癌演变进程和人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对肿瘤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大鼠和小鼠的胆管癌模型(SD大鼠:日常饮用水中加入硫代乙酰胺;BALB/c小鼠:左中位胆管结扎联合二乙基亚硝胺给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胆管癌演变进程中肝脏胆管病变组织和人胆管癌标本的SYK表达及M2型巨噬细胞(CD163)的浸润情况,并分析相关性;将10只持续24周饮用含硫代乙酰胺饮用水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和SYK抑制剂组(n=5),治疗4周后处死大鼠,观察SYK抑制剂对肿瘤生长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结果:大鼠和小鼠发生肝脏胆管增生、胆管异型增生(或胆管瘤)和胆管癌病变的时间窗不同(大鼠分别于第9、12和24周时出现;小鼠分别于第12、16和28周时出现)。在大鼠和小鼠的肝脏胆管病变组织中,均随着胆管癌的演变进展,SYK表达逐渐升高(P<0. 01),伴有M2型巨噬细胞浸润数量增多,而M1型巨噬细胞数量减少(P<0. 01);在人胆管癌组织中,SYK表达与CD163阳性细胞数(M2型巨噬细胞浸润数量)均显著升高(P<0. 01),二者呈正相关(r=0. 57,P<0. 01)。在大鼠胆管癌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SYK抑制剂组肿瘤数量减少(P<0. 01),M2型巨噬细胞数量减少(P<0. 01)。结论:大/小鼠胆管癌模型中SYK异常表达随着胆管癌的发生发展逐渐升高,可能通过影响巨噬细胞M2型极化促进肿瘤进展;SYK抑制剂可以抑制大鼠胆管癌的肿瘤生长和巨噬细胞M2型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脾酪氨酸激酶 M2型巨噬细胞极化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周期分析法评估与预测美国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 被引量:1
16
作者 邵子安 李震东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4-391,共8页
目的:通过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对美国肝细胞癌(HCC)患者2017~2021年的生存率进行预测。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SEER数据库。使用周期分析法对SEER数据库中2002~2016年HCC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评估,针对不同组别的年龄、... 目的:通过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对美国肝细胞癌(HCC)患者2017~2021年的生存率进行预测。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SEER数据库。使用周期分析法对SEER数据库中2002~2016年HCC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评估,针对不同组别的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和手术情况的HCC预测未来3年和5年生存率。结果:在2002~2016年,HCC患者的相对生存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2~2006年HCC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6.4%和26.9%,2007~2011年HCC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9.9%和30.3%,2012~2016年HCC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8.6%和38.1%。通过预测,2017~2021年HCC患者的预期3年和5年生存率相比2002~2016年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别为49.40%和43.55%。此外,HCC患者的相对生存率在不同组别的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和手术情况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结论:周期分析法可有效预测2017~2021年美国HCC的生存率。了解过去2002~2016年HCC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和未来5年的预期生存率对治疗方略,提供降低HC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策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 周期分析法 肝细胞癌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