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
89
1
作者
董强
黄家星
+9 位作者
黄一宁
徐安定
曾进胜
陈向燕
程忻
范玉华
刘亚杰
孙葳
谭泽峰
徐蔚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9-145,共17页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
颅内动脉狭窄
症状性
短暂脑缺血发作
专家
中国
缺血性卒中
动脉供血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动态观察脑梗死后继发锥体束损害
被引量:
30
2
作者
梁志坚
刘斯润
+4 位作者
曾进胜
徐安定
凌雪英
凌莉
余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8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
目的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8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人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4周和第12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患者远离梗死灶的脑干(大脑脚、脑桥和延髓等部位的均数)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第1周、4周和第12周各时间点逐渐减少(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却无明显变化(P>0.05)。脑干FA值减少的百分数与NIHSS减少的百分数(r=-0.46,P<0.05)及FM增加的百分数(r=-0.61,P<0.05)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并可能会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
89
1
作者
董强
黄家星
黄一宁
徐安定
曾进胜
陈向燕
程忻
范玉华
刘亚杰
孙葳
谭泽峰
徐蔚海
机构
复旦
大学
附属
华山
医院
神经科
香港中文
大学
威尔斯亲王
医院
神经科
北京
大学
第一
医院
神经科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中山
大学
附属
第一
医院
神经科
南方
医院
大学
附属
珠江
医院
神经科
北京协和
医院
神经科
出处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9-145,共17页
文摘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
颅内动脉狭窄
症状性
短暂脑缺血发作
专家
中国
缺血性卒中
动脉供血区
分类号
R74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动态观察脑梗死后继发锥体束损害
被引量:
30
2
作者
梁志坚
刘斯润
曾进胜
徐安定
凌雪英
凌莉
余剑
机构
中山
大学
附属
第一
医院
神经科
暨南大学
附属
第一
医院
影像中心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出处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9-163,共5页
基金
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资助项目(编号TRAPOYT
2002年)
+13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9940012
30271485)
美国CMB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0-730)
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4)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990065
21906)
广东省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B1999035
B2002024
B2003031)
广东省博士基金资助项目(编号98422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编号2000年)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攻关项目(编号B30303
2003B30301)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与中山一院联合基金(编号2006)
文摘
目的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8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人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4周和第12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患者远离梗死灶的脑干(大脑脚、脑桥和延髓等部位的均数)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第1周、4周和第12周各时间点逐渐减少(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却无明显变化(P>0.05)。脑干FA值减少的百分数与NIHSS减少的百分数(r=-0.46,P<0.05)及FM增加的百分数(r=-0.61,P<0.05)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并可能会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脑梗死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
Keywords
Cerebral infarct Degeneration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isotropyy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董强
黄家星
黄一宁
徐安定
曾进胜
陈向燕
程忻
范玉华
刘亚杰
孙葳
谭泽峰
徐蔚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8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动态观察脑梗死后继发锥体束损害
梁志坚
刘斯润
曾进胜
徐安定
凌雪英
凌莉
余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3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