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经前心境恶劣障碍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潘集阳 杨立新 +2 位作者 梁华君 马萍 张继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1-263,共3页
目的:了解高校女大学生的经前心境恶劣障碍(PMDD)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使用经前心境恶劣障碍筛查表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般情况调查表对493名三年级女大学生施测。结果:(1)女大学生的PMD... 目的:了解高校女大学生的经前心境恶劣障碍(PMDD)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使用经前心境恶劣障碍筛查表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般情况调查表对493名三年级女大学生施测。结果:(1)女大学生的PMDD的检出率为7.91%。(2)学习压力大一般、无者PMDD检出率分别为13.8%、5.6%、8.9%,差异有显著性(χ2=9.70,P<0.01)。(3)经前心情恶劣者与无经前心情恶劣者比较,SAS标准分,SDS总分及其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经前心境恶劣组与无经前心境恶劣组比较,除了SCL-90的阳性项目数、躯体化症状和敌对症状的得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余的SCL-90总分、阳性症状痛苦水平、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些症状的得分PMDD组高于无PMDD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校女生经前心境恶劣的检出率为7.91%,有经前心境恶劣者伴有明显的心身症状,SCL-90对显示PMDD的心身症状比SDS及SAS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大学生 经前心境恶劣障碍 抑郁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与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潘集阳 温盛霖 +2 位作者 王厚亮 陶炯 赵耕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3-375,共3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63例抑郁症患者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量表(PSQ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生活事件量表(LES) 和社会...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63例抑郁症患者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量表(PSQ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生活事件量表(LES) 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评定,并分析PSQI与另6个评定量表结果的关系。结果抑郁症患者有睡眠紊乱占总数77.8%。PSQI 总分和因子与SCL-90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总均分有显著相关性(P<0.05)。PSQI与SAS、STAI中的SAI呈正相关(P< 0.01),但与STAI中的TAI无相关关系(P>0.05)。SDS的躯体化障碍因子与除睡眠持续性因子外的PSQI因子和总分有明显相关性 (P<0.05)。PSQI中日间功能紊乱因子与社会支持总分显著相关(P<0.05);PSQI中睡眠持续性因子与支持利用度显著相关(P< 0.05)。而PSQI与LES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与躯体症状有较密切的关系,睡眠质量差患者的焦虑 程度重,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对改善躯体化症状及焦虑状况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睡眠质量 焦虑 生活事件 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瘫患者心理应对策略调查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邝志强 孟宪璋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7-238,242,共3页
目的:调查截瘫患者的各种心理应对策略的效果及对康复的指导意义。方法:使用问卷调查了56例截瘫患者的功能情况、生活事件、心理应对策略及生活质量,并与41例正常人群进行对比。结果:截瘫患者除物质生活维度外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 目的:调查截瘫患者的各种心理应对策略的效果及对康复的指导意义。方法:使用问卷调查了56例截瘫患者的功能情况、生活事件、心理应对策略及生活质量,并与41例正常人群进行对比。结果:截瘫患者除物质生活维度外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P<0.01);生活质量低分组较多使用愿望性思维策略、寻求支持策略和自控策略。结论:在干预截瘫患者心理应对和康复治疗时,应该集中精力降低应激源强度,包括改善功能和引导积极的认知评价;指导增强积极的心理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瘫患者 应对资源 心理应对策略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复发患者服药依从性分析及心理干预
4
作者 邓艳芳 张静辉 罗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97-1699,共3页
目的:通过对双相障碍复发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方法:对40例因复发再次住院双相障碍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分析,并进行为期4周、分为三个阶段的心理干预。结果:经过药物治疗及心理干... 目的:通过对双相障碍复发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方法:对40例因复发再次住院双相障碍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分析,并进行为期4周、分为三个阶段的心理干预。结果:经过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患者服药依从性从2.5%提高到80%。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能提高双相障碍复发患者服药依从性,有效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服药依从性 心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失眠患者与有失眠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神经肽Y和P物质水平 被引量:33
5
作者 廖继武 黄俏庭 +1 位作者 潘集阳 刘亚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90-494,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症与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肽Y(NPY)和P物质(SP)水平的变化及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之相应诊断标准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42例、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患者35例及38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症与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肽Y(NPY)和P物质(SP)水平的变化及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之相应诊断标准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42例、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患者35例及38例正常对照,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NPY及SP水平,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抑郁、焦虑症状和主观睡眠质量状况。结果:原发性失眠症组与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组血清NP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6±3.9)ug/mL,(5.8±1.8)ug/mL vs.(8.7±5.0)ug/mL,P<0.05],血清S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5.0±1.5)ug/mL,(6.3±2.0)ug/mL vs.(3.7±1.2)ug/mL,均P<0.05],且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组血清SP水平高于原发性失眠组(P<0.05),但两病例组间血清NP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SP水平与病种、病程、性别、HAM A总分、HAM D总分、PSQI总分及各因子分无明显相关(r=0.01~0.15,均P>0.05),NPY水平仅与PSQI中的主观睡眠质量因子呈负相关(r=-0.24,P<0.05)。结论:原发性失眠症与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均可能存在外周NPY及SP能神经元功能紊乱,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SP能神经功能紊乱可能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症 抑郁症 神经肽Y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主客观睡眠质量差异及相关因素(英文) 被引量:19
6
作者 潘集阳 马文彬 +2 位作者 张继辉 梁华君 马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9-72,共4页
背景慢性失眠患者由于警觉性和浅睡比例较高,常判断不清入睡与觉醒的界限,表现为对失眠特别是入睡困难和睡眠时间不足的严重程度常有夸大,即使使用药物改善睡眠后也有同样的表现,而原发性失眠患者伴有明显的心身症状。因此我们观察患者... 背景慢性失眠患者由于警觉性和浅睡比例较高,常判断不清入睡与觉醒的界限,表现为对失眠特别是入睡困难和睡眠时间不足的严重程度常有夸大,即使使用药物改善睡眠后也有同样的表现,而原发性失眠患者伴有明显的心身症状。因此我们观察患者主观与客观睡眠质量的差异与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影响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主客观睡眠差异的相关因素。方法共收录慢性失眠患者55例,男24例,女31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原发性失眠症诊断标准,采用病程超过6个月为慢性失眠。排除患有符合DSM-IV轴I障碍诊断标准的精神障碍者及明显躯体疾病者。收录正常对照组共15名,男8名,女7名。其中性别及年龄与患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除有超过1周失眠主诉者及患有符合DSM-IV轴I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精神障碍者及明显躯体疾病者。所有受试者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在多导睡眠仪监测前3d连续的睡眠日记;并在睡眠监测前晚进行一夜的预睡。结果①分析显示,秩和检验分析显示,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的无论主观或客观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分别是主观睡眠时间为(157.8±141.7)minv.s(423.4±42.8)min,P<0.001;客观睡眠时间为(332.2±154.7)minv.s(418.1±47.8)min,P=0.009;主观入睡潜伏期为(80.3±73.7)minv.s.(19.2±8.6)min,P<0.001;客观睡眠潜伏期为(23.2±25.4)minv.s.(7.7±4.7)min,P=0.017;主观睡眠效率为(0.52±0.27)v.s.(0.91±0.05),P<0.001;客观睡眠效率为(0.67±0.28)v.s.(0.90±0.07),P<0.001]。②秩和检验分析显示,慢性失眠患者主观睡眠潜伏期大于PSG监测值[(80.3±73.7)minv.s.(23.2±25.4)min,P<0.001],主观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低于PSG监测值[分别为(157.8±141.7)minv.s.(332.2±154.7)min,P<0.001;(0.52±0.27)v.s.(0.67±0.28),P<0.001];而正常对照组除在主、客观睡眠潜伏期存在差异[(19.2±8.6)minv.s.(7.7±4.7)min,P=0.019]外,其他观察值均无明显差异。③患者主观与客观睡眠潜伏期差值与STAI总分、TAI及SAI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402、0.374及0.397,P<0.05),而与病程、性别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主客观睡眠效率差值与STAI各项目分及病程、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存在过分夸大失眠严重程度的倾向,主客观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与入睡潜伏期均有明显的差别,其主客观睡眠潜伏期的差异与患者的特质焦虑水平及状态焦虑水平呈正相关。提示焦虑症状在其主客观睡眠质量差异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失眠 睡眠质量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 多导睡眠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眠与抑郁关系2008-2013年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109
7
作者 张继辉 刘亚平 潘集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86,共6页
失眠障碍和抑郁症是成人和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以前的观点认为,失眠症状是抑郁症的一个常见伴随症状,会随着抑郁症的缓解而消失。但逐渐积累的证据显示,失眠症状不仅是抑郁症起病及复发的危险因素,也是抑郁症治疗后的残留症状。... 失眠障碍和抑郁症是成人和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以前的观点认为,失眠症状是抑郁症的一个常见伴随症状,会随着抑郁症的缓解而消失。但逐渐积累的证据显示,失眠症状不仅是抑郁症起病及复发的危险因素,也是抑郁症治疗后的残留症状。最新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和《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3版》将失眠障碍看作是与其他精神障碍共病的状态,这将对未来失眠症的诊疗和临床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就2008-2013年关于失眠(障碍或症状)和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讨论失眠与抑郁症在疾病层面及症状层面上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抑郁症 共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澄海市4-12岁儿童睡眠习惯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8
作者 潘集阳 张继辉 +1 位作者 粱华君 马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62-365,共4页
目的:了解4-12岁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间、睡眠习惯、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The 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CSHQ)及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就727例4-12岁儿童的睡眠状况对家长进行... 目的:了解4-12岁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间、睡眠习惯、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The 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CSHQ)及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就727例4-12岁儿童的睡眠状况对家长进行调查。结果:4-12岁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间为9.6±0.9小时,4-6岁组睡眠时间为10.6±0.8小时,7-9岁组睡眠时间为9.9±0.9小时,10-12岁组睡眠时间为9.2±0.9小时(P〈0.05)。睡眠习惯问卷总分平均为36.8±13.6,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31.0%;儿童睡眠紊乱量表总分及睡眠总时间无男女差别(P〉0.05);各年龄组间(4-6岁组,7-9岁组,10-12岁组)各因子得分及总分(总分分别为42.4±14.1、34.9±12、31.8±12)有明显差异(P〈0.05);睡眠习惯问卷得分与年龄、家庭平均月收入及学习压力等因素有关(r分别为:-0.35、-0.18及0.12;P〈0.05)。居住地在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的儿童CSHQ得分(年龄构成比标准化后)分别为33.4±12.1、35.0±10.7、38.9±14.0及42.1±14.5(F=67.9,df=3,P〈0.001)。结论:儿童的睡眠状况无性别差异;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年龄越小,睡眠问题情况越明显;农村儿童的睡眠质量较城市的要差,低收入家庭儿童的睡眠质量较高收入家庭儿童的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卫生 睡眠问题 横断面研究 睡眠习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西酞普兰干预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引发的精神症状 被引量:17
9
作者 齐明华 周斌 +7 位作者 苏梅蕾 潘集阳 张浩 张艳茹 张健 李威 王俊洁 周元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12-1016,共5页
目的旨在评估引起这些精神心理症状的易感因素并分析艾司西酞普兰干预这些症状的效果。方法 59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治疗,12周时由精神科医师使用DSM-IV标准进行评估,并指导患者使用SCL-90量... 目的旨在评估引起这些精神心理症状的易感因素并分析艾司西酞普兰干预这些症状的效果。方法 59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治疗,12周时由精神科医师使用DSM-IV标准进行评估,并指导患者使用SCL-90量表自评。对于符合重度抑郁标准者进行艾司西酞普兰干预治疗,在用药后4周,8周时再次行SCL-90测评。结果中重度抑郁的易感因素有:男性,1b基因型,感染途径为静脉药瘾。干扰素相关中重度抑郁的发病率为32.2%。其他精神症状,如:敌对、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各因子的发生率为分别为19.7%,9.2%,5.26%。使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后4周及8周,患者的SCL-90总分,敌对、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各因子得分显著下降。结论干扰素引发的精神症状在我国丙型肝炎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应做常规的精神症状评估,特别注意对静脉药瘾感染人群的评估,及时使用艾司西酞普兰对于干扰素引发的精神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西酞普兰 聚乙二醇干扰素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精神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功能性磁共振波谱和扩散张量成像的偏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贾艳滨 王颖 +2 位作者 凌雪英 钟舒明 黄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4-378,共5页
目的对未经药物治疗的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双侧额叶白质、海马头和扣带回前部的多体素氢质子波谱(1H-MRS)和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方法应用1H-MRS和DTI成像技术,检测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双侧额叶白质、海马头和扣... 目的对未经药物治疗的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双侧额叶白质、海马头和扣带回前部的多体素氢质子波谱(1H-MRS)和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方法应用1H-MRS和DTI成像技术,检测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双侧额叶白质、海马头和扣带回前部的N-乙酰天冬氨酸复合物(NAA)、胆碱复合物(Cho)和肌酸-磷酸肌酸复合物(Cr)含量,对NAA/Cr、Cho/Cr、NAA/Cho比值进行计算,同时,检测双侧额叶白质,海马头和扣带束前部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结果(1)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左侧额叶白质Cho/C(r1.18±0.21)低于右侧(1.44±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左侧海马头NAA/Cr(1.34±0.45)和Cho/C(r1.41±0.39)低于右侧(1.75±0.15,1.76±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双侧扣带回前部各代谢物无统计学差异(P>0.05);(4)额叶白质,海马头和扣带束前部的FA值左侧与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早期即存在海马及额叶白质神经元细胞数目和/或功能显示不对称,左侧低于右侧;扣带回未见侧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阳性型 额叶 海马 扣带回 磁共振波谱学 扩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西酞普兰抗抑郁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潘集阳 马萍 +2 位作者 梁华君 张继辉 徐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57-559,共3页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和西酞普兰抗抑郁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给予99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单相抑郁诊断标准的患者西酞普兰20mg~60mg/d治疗,选取其中完成8周治疗的8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于第0、2...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和西酞普兰抗抑郁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给予99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单相抑郁诊断标准的患者西酞普兰20mg~60mg/d治疗,选取其中完成8周治疗的8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于第0、2、4、6、8周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本(HAMD-24)。HAMD总分减分率≥50%为有效(66例),以8周时HAMD≤7分为治愈(52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5-HTTLPR及5-HTTVNTR两种多态性。结果不同疗效组间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两种多态性的基因型频数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型组间治疗后各期HAMD总分及抑郁核心症状分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发现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西酞普兰抗抑郁疗效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西酞普兰 5-羟色胺转运体 基因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后抑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19
12
作者 彭博 廖继武 潘集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2991-2993,共3页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depression,PPD)是指妇女分娩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重性抑郁发作(MDE),不同的诊断标准对产后起病的时间限定不尽相同-DSM-Ⅳ限定在产后4周内起病,而ICD-10则限定在产后6周内起病,因为对时间的限定不同,发...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depression,PPD)是指妇女分娩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重性抑郁发作(MDE),不同的诊断标准对产后起病的时间限定不尽相同-DSM-Ⅳ限定在产后4周内起病,而ICD-10则限定在产后6周内起病,因为对时间的限定不同,发病率也不同,大约13%的女性在产后的12周内将出现产后抑郁症状,而产后1年内出现抑郁症状的几率将达到19.2%^[1]。近年来,有关产后抑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产后抑郁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进行总结,为研究产后抑郁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 临床特征 治疗 重性抑郁发作 ICD-10 抑郁症状 DSM-Ⅳ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十三鬼穴治疗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13
作者 胡静 卿鹏 +3 位作者 黄涛 徐伊 赵仓焕 赵国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1-404,共4页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评价十三鬼穴(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曲池)治疗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共收集病例80例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依数字随机法分入常规药物组和常规...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评价十三鬼穴(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曲池)治疗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共收集病例80例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依数字随机法分入常规药物组和常规药物辅助针刺十三鬼穴组,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中文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全部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组内前后对照运用成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在MoCA和ADL评分中,十三鬼穴治疗组比较药物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针刺十三鬼穴治疗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针刺十三鬼穴治疗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鬼穴 针刺 认知功能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与精神症状和个性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吴限亮 贾艳滨 孟宪璋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2-206,共5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与精神症状和个性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20项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人格问卷国内修订版(EPQ)对74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了评定。结果:(1)TAS-20总分...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与精神症状和个性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20项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人格问卷国内修订版(EPQ)对74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了评定。结果:(1)TAS-20总分和各因子分均与SDS总分存在正向的直线相关关系,(P<0.01)。(2)TAS-20的各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中的众多症状存在相关性,其构成的回归方程的解释变异度在8.7%到23.4%之间。(3)抑郁症病人的TAS总分和因子2与EPQ量表中的E(内外向)因子存在负相关关系(P<0.01)。因子1与N因子之间、因子3与P因子存在正的相关关系(P<0.01)。结论:述情障碍既是抑郁症的一种易感的人格特质,也是抑郁症的一种反应状态,与抑郁症的多种精神症状相互影响,既具有特质性和相对稳定性,也具有状态性和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述情障碍 人格 精神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在社交焦虑障碍评定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8
15
作者 潘集阳 张继辉 +5 位作者 马萍 梁华君 王厚亮 陶炯 温盛林 张晋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6-210,共5页
背景在过去20年,越来越多的量表应用于评估社交焦虑障碍。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iebowitzSocialAnxietyScale,LSAS)在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中应用广泛,尤其对社交焦虑障碍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优于其他量表[3],同时该量表是唯一一个将社... 背景在过去20年,越来越多的量表应用于评估社交焦虑障碍。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iebowitzSocialAnxietyScale,LSAS)在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中应用广泛,尤其对社交焦虑障碍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优于其他量表[3],同时该量表是唯一一个将社交焦虑障碍的回避症状及害怕症状分开评定的量表。因此我们探讨LSAS在评定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与正常人群的信度及效度,以及该量表在医生评定及患者自评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别。方法本研究收录在2002年10月至2003年11月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门诊求诊的未经治疗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作为患者组,所有患者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共5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40例,女性15例。年龄为18~37岁,平均(26.2±4.8)岁,病程2~12年,平均(5.5±4.3)年,均为社交焦虑障碍的广泛亚型。收录中山大学168名社交恐怖症量表分小于24分的大学生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92例,女76例,年龄为20~22岁,平均(21±0.8)岁。所有研究对象均填写由作者翻译成中文的LSAS(中文版LSAS)及自编的一般情况量表。在正常对照组中随机抽取31名学生于4周后重测LSAS量表以观其重测信度。在55例患者中随机抽取33例在自己完成量表后和一名精神科医生会晤。该精神科医生就患者的情况使用LSAS量表评分。并比较自评与医评得分的可能差别。结果①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的LSAS总分与24条项目的Cronbathα信度系数分别为0.83及0.77;②LSAS总分及各因子分在31名正常对照组4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68~0.79;③LSAS对判别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与在校大学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03,以总分大于35分为界来判断有无社交焦虑障碍,其敏感度为0.77,特异度为0.81;④患者组LSAS总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6.6±28.3与29.1±17.3比较;P<0.001);⑤对33例患者既行自评又行医评,自评与医评得分无明显差异(64.1±30.1与61.9±23.8比较;P>0.05)。⑥无论在患者组还是在正常组,LSAS的总害怕分均高于总回避分(分别为36.8±14.1与30.0±16.0比较及16.5±9.4与12.6±9.6比较;P<0.001)。结论LSAS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及重测信度,在评定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与正常人群中有很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并且我们建议LSAS自评总分大于或等于35分者为可能有社交焦虑障碍。LSAS在患者中的医评与自评结果无明显差异,所以临床上可使用患者自评代替医评以节约时间。我们的结果也显示出患者与正常人群的害怕症状明显均高于回避症状,因此我们认为害怕症状可能先于回避症状出现,并且可能是对社交的害怕(负性思维)导致了回避症状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恐怖症 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局部脑血流变化的SPECT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徐伊 徐浩 +1 位作者 贾艳滨 徐安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6-209,i014,共5页
目的用SPECT测定抑郁症患者的局部脑血流(rCBF),比较乙酰唑胺脑负荷试验后脑血流灌注变化,观察抑郁症患者脑血管的调节能力,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缺血灶。方法以18例未经抗抑郁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19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行单光子发... 目的用SPECT测定抑郁症患者的局部脑血流(rCBF),比较乙酰唑胺脑负荷试验后脑血流灌注变化,观察抑郁症患者脑血管的调节能力,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缺血灶。方法以18例未经抗抑郁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19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检查。抑郁症患者48h后口服乙酰唑胺2g,再行SPECT检查。观察服用乙酰唑胺前后脑内血流的变化。结果抑郁组患者双侧额叶、颞叶的rCBF显著下降(P<0.01~0.05),左顶叶、右基底节rCBF也明显降低(P<0.05);同时,抑郁症患者局部脑血流低灌注存在不对称性,左侧灌注更低。服用乙酰唑胺后,原脑内各血流灌注下降部位恢复正常血供,未发现潜在缺血病灶。结论抑郁症患者某些特定部位存在脑血流灌注下降;乙酰唑胺脑负荷SPECT试验未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潜在缺血部位,而且使其局部脑血流低灌注状态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局部脑血流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乙酰唑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士在应激状态下的应付方式调查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伊 林健和 李淑仪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护士在应激状态下的应付方式。方法:用"应付方式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176名护士和90名其他职业自愿者进行心理调查。结果:护士组在面临应激时较多采用"自责"、&...  目的:探讨护士在应激状态下的应付方式。方法:用"应付方式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176名护士和90名其他职业自愿者进行心理调查。结果:护士组在面临应激时较多采用"自责"、"幻想"类应付方式,而较少采用"解决问题"的应付方式,且不同的应付方式与情绪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消极、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影响心理健康,应加强护理人员健康素质教育,提高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应付方式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肽Y系统在高剂量咖啡因、可可碱诱导的大鼠焦虑行为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6
18
作者 潘集阳 廖继武 +1 位作者 田径 刘亚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298-3300,共3页
目的:探讨咖啡因、可可碱对大鼠焦虑行为的影响及神经肽Y系统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咖啡因30mg/kg、咖啡因60mg/kg、可可碱30mg/kg、可可碱60mg/kg灌胃给药。给药后30min测试... 目的:探讨咖啡因、可可碱对大鼠焦虑行为的影响及神经肽Y系统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咖啡因30mg/kg、咖啡因60mg/kg、可可碱30mg/kg、可可碱60mg/kg灌胃给药。给药后30min测试大鼠焦虑行为及检验海马神经肽Y-mRNA、Y1-mRNA、Y2-mRNA水平。结果:(1)较之对照组,咖啡因60mg/kg组TO、EO、EC、TE(F=21.774,P=0.001)、EO%(χ2=5.336,P=0.044)、TO%(χ2=7.750,P=0.019)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可可碱30mg/kg组在各个指标上均明显增高(P<0.05)。(2)咖啡因60mg/kg组NPY-mRNA的表达增高(F=13.961,P=0.004),而可可碱30mg/kg组NPY-mRNA明显降低(F=7.597,P=0.020),Y1-mRNA(F=10.541,P=0.009)、Y2-mRNA(F=4.532,P=0.040)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高剂量的咖啡因具有致焦虑作用,而高剂量的可可碱有抗焦虑作用,神经肽Y系统与他们的作用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咖啡因 可可碱 神经肽Y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电导入丹参注射液治疗颈性失眠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欧阳辉 王玉苹 贾艳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71-1173,共3页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颈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符合入选条件的颈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丹参注射液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心理辅导和西药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心理辅导和西药治疗。分别评定治...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颈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符合入选条件的颈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丹参注射液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心理辅导和西药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心理辅导和西药治疗。分别评定治疗前、治疗第2周和治疗结束后2周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及国际上统一睡眠效率值(简称睡眠率)。结果入选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睡眠质量指数和睡眠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2周,对照组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疗效明显(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颈性失眠临床疗效显著并无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失眠 丹参注射液 离子导入 直流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未治疗抑郁症患者丘脑及基底核微观结构和血流灌注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蕾 赵莲萍 +6 位作者 刘斯润 贾艳滨 钟舒明 孙尧 王希希 黄力 王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KI)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3D ASL)分析未治疗抑郁症患者丘脑和基底核微观结构和血流灌注的改变。方法收集未治疗抑郁症患者21例(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32名(对照组),均接受DKI、3D ASL及常规MR扫描,测量并比... 目的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KI)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3D ASL)分析未治疗抑郁症患者丘脑和基底核微观结构和血流灌注的改变。方法收集未治疗抑郁症患者21例(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32名(对照组),均接受DKI、3D ASL及常规MR扫描,测量并比较2组间双侧丘脑、尾状核头、壳核的DKI参数[平均扩散峰度(MK)、轴向峰度(Ka)和径向峰度(Kr)]和扩散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系数(Da)和径向扩散系数(Dr)],以及3D ASL参数[脑血流量(CBF)]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左侧尾状核头Ka值增高、Kr值减低(P均<0.05),右侧壳核Ka值增高(P均<0.05),左侧尾状核头及双侧壳核CBF显著减低(P均<0.05)。结论未治疗抑郁症患者存在基底核DKI参数及血流灌注的异常,提示基底核区微观结构完整性受损、血流灌注减低,可能是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基底核 丘脑 磁共振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脑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